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and Dynamic Predi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Qingshui River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Rongmin X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年第5期44-47,共4页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the Qingshui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5. On this basi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the Qingshui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5. On this basi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Qingshui River Basin from 2016 to 2020 was dynamically predicted using the GM( 1,1)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ingshui River Basin has a strong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t it is increasingly stressed by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potential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e next 5 years,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show a growth trend,but the increase is not large,reflecting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ts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 model DC model GM(1 1) qingshui river basin
下载PDF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Symbiosis:Qingshui River Basin Experience on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2
作者 Yingqiang ZHANG Jing LE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137-159,共23页
Based on cases in specific regio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one kind of vital academic orientation to explore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o as to gain ne... Based on cases in specific regio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one kind of vital academic orientation to explore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o as to gain new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s a whole.Focusing on Qingshui River Basin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this paper:1)briefly summarizes the geospatial pattern and new social environment formed by institutional designs and governance practic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including the administrative design"prefecture,subprefecture,hall,and county"(fu,zhou,ting,and xian),the military institution tunwei",and the ethnic regional leader“tusi";2)depicts the common economic activity of Qingshui River Basin with the plantation,lumb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China fir at its core,which takes shape alongs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as well as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interests,and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at period;and 3)further discusses the identity expression with the nation of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which is based on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alongside the creation of local culture,including regional tradition reform and the popularizing of common written language.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Qingshui River Basin since Qing dynasty is the basic pathway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ethnic integration,and cultural symbiosis of a regional society;and as a shared and common pattern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exploring the forming of the"diversity in unity"fea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well as the fostering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titutional condition economic exchange subject consciousness cultural symbiosis qingshui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从资源到资本:林业文化遗产类型、价值及转变——以清水江流域为考察中心
3
作者 张鸿 张雪儿 +1 位作者 尹薇 李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330-336,共7页
林业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在生态文明时代展现着突出和普遍的价值,剖析林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效用,可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以清水江流域为考察中心,对林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形成、价值内涵、保护利用及增... 林业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在生态文明时代展现着突出和普遍的价值,剖析林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效用,可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以清水江流域为考察中心,对林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形成、价值内涵、保护利用及增值逻辑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①林业文化遗产可归结为物种类、技术类、景观类、记忆类和工具类五大类,这些遗产以认识和利用森林资源为基础,与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关联,是一种特殊的资源;②林业文化遗产由不同的要素和系统所构成的特性,决定了林业文化遗产具有产品供给、文化服务、社会网络建设以及生态智慧凝结等多重价值;③清水江流域在制度化保护、产业链延伸、旅游业发展以及生态理念传承4个方面将林业文化遗产盘活,使其蕴含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在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④林业文化遗产在以保护为前提的框架下进行发掘和利用,是促进资源转化为资本,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理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文化遗产 资源资本化 价值增值 清水江流域
下载PDF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区域民族共同体型铸——清水江流域的历史经验及未来发展路径
4
作者 张应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08,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清水江流域的经验观察,梳理了明清王朝国家食货体制框架下逐步兴起的以木材种植、采运为核心的区域共同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新型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清水江流域的经验观察,梳理了明清王朝国家食货体制框架下逐步兴起的以木材种植、采运为核心的区域共同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发展,探析了这一区域基础性结构对多元资源价值开发利用的全新生态理念生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其间包含的流动性、开放性与固定性相互交织,并在历史主体的能动实践中协同推进区域民族共同体的型铸。文章指出,这既是清水江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亦是清水江流域乃至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未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民族共同体 清水江流域 生态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晋西清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左启林 于洋 +3 位作者 查同刚 张恒硕 梁一鹏 欧阳佳焕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1-810,共10页
【目的】探索和评价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清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并量化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该流域4种典型的立地类型(农地、林地、果园、灌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有机质、... 【目的】探索和评价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清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并量化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该流域4种典型的立地类型(农地、林地、果园、灌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等9种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建立最小数据集(MDS),并根据加权求和指数法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结果】(1)清水河流域内林地各土层的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在4种立地类型中均为最高;在0~20 cm土层,农地的容重和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立地类型(P<0.05);在0~20 cm土层,林地的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pH无显著差异;有机质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与全氮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2)土壤质量指数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砂粒体积百分比以及速效钾质量分数。4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灌草地、农地、果园,土壤质量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结论】清水河流域土壤质量整体状况较好,林地和灌草地土壤质量较高,而农地和果园土壤质量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质量 土壤理化性质 清水河流域
下载PDF
近70年首都水源涵养区水热条件及地表径流演变特征研究——以清水河和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赟 李雅丽 +3 位作者 张良 罗建美 沈彦军 裴宏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8,115,共11页
永定河流域的清水河和潮白河流域的白河,是张家口建成首都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关键流域。利用清水河流域(1951-2020年)和白河流域(1970-2020年)的多年水文资料,运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 永定河流域的清水河和潮白河流域的白河,是张家口建成首都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关键流域。利用清水河流域(1951-2020年)和白河流域(1970-2020年)的多年水文资料,运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气候要素(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降水量、气温和蒸散量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降水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1960-2020年间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964 mm/10a和3.316 mm/10a,分别在1965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②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清水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是0.246℃/10a,白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07℃/10a,气温都在1988年发生突变;③近70年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都达到了99%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并在1979年和1974年发生突变;④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对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降水相对充沛的5-8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白河流域 径流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碳储量最大化的流域多目标土地利用分区优化模拟——以广西西江清水河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欣芋 覃盟琳 +3 位作者 蒋红波 赵胤程 罗丁丁 王政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2-1762,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固存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优化对实现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以广西西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FLUS-InVEST耦合模型预测2060年清水河流域4种模拟情景(基线情景、...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固存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优化对实现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以广西西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FLUS-InVEST耦合模型预测2060年清水河流域4种模拟情景(基线情景、耕地保护情景、水域保护情景、高碳储用地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的时空发展特征;针对高、中、低碳储能力等级区域适宜发展的方向,构建基于碳储量最大化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并运用FLU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利用Fragstats软件分析流域上、中、下游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格局,探讨其与碳储量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4种模拟情景下,2060年流域碳储量仅在高碳储用地保护情景下稳定提升,其他3种情景都大幅下降;2)基于优化方案,2060年流域内林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面积稳定增长,草地、耕地面积相对减少且连片耕地保持不变,流域整体碳储量增长达1.32×10^(6)t;3)流域土地利用形态格局影响碳储量,且不同流段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上斑块呈现复杂不规则的形态和较高的聚集度、连接度,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碳储量。优化策略能更好地满足流域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并统筹流域整体发展,增加流域碳储量的同时推动总体效益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拟 碳储量 多目标 分区优化 FLUS-InVEST模型 清水河流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降水-径流的响应关系
8
作者 傅彦超 王友胜 +6 位作者 魏天兴 杨志 张晓明 解刚 任宗萍 任正龑 魏小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共6页
宁夏清水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选取清水河流域出口泉眼山水文站及气象站1989—2019年逐日径流和降水数据,并通过Chapman-Maxwell法对清水河流域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基流分割,并将基流分割的结果应用于径流事件的分离,来探... 宁夏清水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选取清水河流域出口泉眼山水文站及气象站1989—2019年逐日径流和降水数据,并通过Chapman-Maxwell法对清水河流域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基流分割,并将基流分割的结果应用于径流事件的分离,来探究径流事件对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宁夏清水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基流量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经Mann—Kendall检验未发现突变显著的时间点,日降雨量10 mm以下的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年内降水主要分布在5—9月,占比达81.72%。(2)基于日径流时间序列,在清水河流域近30年间共分离出58次径流事件。在旱季降水总量与降雨强度显著相关,在土壤湿度和流域内水量存储条件的影响下,干旱时期的径流过程对事件前期降水响应较为敏感;在雨季,降水总量和降水强度是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土壤水分对径流事件特征的影响具有阈值的变化,当前10天降水量未达5 mm时,峰值流量对其响应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径流过程 输沙率 清水河流域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贵州省清水江干流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意 顾小林 +1 位作者 黄瑞 刘心怡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3期42-46,50,共6页
基于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思路,介绍了数字孪生流域的关键技术与具体应用。对数据底板的地理空间要素采集及物联网感知技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模型平台的模型库选择与通用接口定制,知识平台的底层技术选型等关键技术做了简要分析。以... 基于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思路,介绍了数字孪生流域的关键技术与具体应用。对数据底板的地理空间要素采集及物联网感知技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模型平台的模型库选择与通用接口定制,知识平台的底层技术选型等关键技术做了简要分析。以清水江干流(贵州省都匀市茶园水库至施洞水文站河段)为例,建设了具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流域防洪系统,进行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应用,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供建设思路和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清水江流域 “四预” 流域防洪 水资源管理与调配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0
作者 管庆鹏 潘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4期106-114,155,156,共11页
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是贵州考古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田野考古的深度和出土实物资料的研究来看,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整体上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文化遗存的特征主要受到来自湖南地区的影响,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清水江流域的考古促进... 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是贵州考古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田野考古的深度和出土实物资料的研究来看,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整体上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文化遗存的特征主要受到来自湖南地区的影响,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清水江流域的考古促进了贵州考古学的发展,为建立和完善贵州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以及高庙文化的传播范围提供了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考古史 高庙文化
下载PDF
清代清水江流域客民与地方社会变革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轶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57-70,154,共15页
清代清水江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客民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改土归流”以来,客民纷纷涌入苗地,通过兼并、购置,以及高利贷获取大量苗民土地,对旧有的土地占有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都得到加强,自此,清... 清代清水江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客民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改土归流”以来,客民纷纷涌入苗地,通过兼并、购置,以及高利贷获取大量苗民土地,对旧有的土地占有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都得到加强,自此,清水江流域进入地主制发展阶段。客民大量占有土地对清水江流域的苗民生计造成了严重挤压,苗民被迫奋起抗争,清代清水江流域一直处于社会结构不断瓦解和重建之中。因此,土客之间的土地关系是理解清代清水江流域社会变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社会 客民 土地占有方式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庆贺 王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8-103,共6页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在绣娘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再现性纹样与表现性纹样的结合、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共用、刺绣创作的整体观、纹样主题生活化等,同时,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还呈现出纹样的交融性特征。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苗族刺绣 艺术特征
下载PDF
冀西北清水河流域4种森林的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
13
作者 蔚阿龙 温慧 +3 位作者 于生龙 许星 于燕琴 丛日春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1期34-46,共13页
【目的】清水河流域是北京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之一,研究其不同类型森林的水文效应,有利于改善该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对保障冀西北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张家口市和平林场选择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 【目的】清水河流域是北京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之一,研究其不同类型森林的水文效应,有利于改善该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对保障冀西北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张家口市和平林场选择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山杨(Betula platyphylla-Populus davidiana)林、白桦林、榆树(Ulmus pumila)林4种森林,通过浸泡法和环刀法分别测定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并综合评价各类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1)枯落物层总蓄积量为华北落叶松林(32.12 t·hm^(-2))>白桦-山杨林(11.56 t·hm^(-2))>白桦林(10.17 t·hm^(-2))>榆树林(5.67 t·hm^(-2)),且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2)4种森林的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规律与其蓄积量一致;持水量随浸水时长增加呈对数函数关系增大;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长增加呈幂函数关系减小。3)4种森林的0~60 cm土层总孔隙度为白桦林(59.9%)>华北落叶松林(59.0%)>白桦-山杨林(52.2%)>榆树林(46.6%),但在0~20 cm土层为华北落叶松林最大(64.6%);4种森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变化规律与总孔隙度一致。4)4种森林的综合水源涵养能力为华北落叶松林(P=0.00)>白桦林(P=1.21)>白桦-山杨林(P=1.27)>榆树林(P=2.39),即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最优。【结论】清水河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优于其他3种天然次生林,且主要体现在枯落物半分解层和0~20 cm土层。该研究结果可为清水河流域乃至冀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和经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对保障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枯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情景下清水河流域径流模拟
14
作者 周凡 李涵 刘瑞芬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4,102,共5页
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情景下流域径流模拟和预测对流域水量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张家口市清水河流域为例,采用全球气候模式GFDL-ESM2M和CA-Markov模型分析和预测清水河流域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构建流域SWAT水文模型,... 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情景下流域径流模拟和预测对流域水量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张家口市清水河流域为例,采用全球气候模式GFDL-ESM2M和CA-Markov模型分析和预测清水河流域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构建流域SWAT水文模型,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共同影响下流域2025年水量平衡要素变化。结果表明,在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025年清水河流域降雨量大幅增加,RCP2.6情景下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相比2015年下降,RCP4.5和RCP8.5情景下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均上升,三种情景下最低温度均有下降;2015~2025年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变化了-6.24%、-0.86%、6.32%、0.20%、0.59%;相比2014~2015年,流域2025年水量平衡分配发生改变,月径流量峰值出现在7月或9月,三种排放情景下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4.40、5.84、9.94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SWAT模型 径流
下载PDF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下宁夏清水河流域径流模拟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李帅 魏虹 +4 位作者 刘媛 马文超 顾艳文 彭月 李昌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2-1260,共9页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变化最直接的因素。应用SWAT模型对干旱半干旱区小流域宁夏清水河流域径流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以历史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和CA-Markov模型分别设置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决定系数R2和Nash-Sutclif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水资源变化最直接的因素。应用SWAT模型对干旱半干旱区小流域宁夏清水河流域径流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以历史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和CA-Markov模型分别设置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决定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Ens(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来衡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拟合度,并评价模型在清水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韩府湾站在校准期和验证期的R^2分别为0.80和0.71,Ens分别为0.77和0.69,泉眼山站在校准期和验证期的R2分别为0.66和0.63,Ens分别为0.62和0.56,表明构建的SWAT模型可以用于清水河流域的径流模拟。对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径流的模拟结果显示,径流变化主要由降水变化主导,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的综合作用对流域径流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由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未来3种土地利用情景下流域径流量将均会呈现明显增加变化。与2010年相比,到2020年,自然增长情景流域径流将增加17.04%,林地保护情景径流将增加14.44%,规划情景径流将增加13.98%;综合降水、气温和土地利用的结合变化情景显示,未来流域径流将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规划情景和气候变化的结合情景的径流下降最为明显,而有意增大林地和加强生态保护的林地保护情景对减缓流域径流下降具有一定作用。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根据水资源利用管理目标,可通过调整流域管理措施,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和改善区域小气候来减缓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负面效果,以此来改善流域径流和生态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宁夏清水河流域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下载PDF
五台山清水河流域植被垂直带水循环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飞 贾仰文 +2 位作者 牛存稳 唐颖复 刘佳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55-1164,共10页
五台山为华北地区最高峰(海拔3058 m),发源于五台山的清水河流域,海拔梯度大,植被垂直分异显著,目前关于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尚显不足。为此,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拟清水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分析不同植被... 五台山为华北地区最高峰(海拔3058 m),发源于五台山的清水河流域,海拔梯度大,植被垂直分异显著,目前关于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尚显不足。为此,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拟清水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分析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受气温显著升高影响,高海拔地区的季节性冻土消退、活动层变厚及土壤蓄水容量增加,促进降水入渗。海拔1500 m以下区域蒸散发主要受降水影响,而海拔1600 m以上区域则主要受能量的影响。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差异显著,径流系数表现为:耕地>亚高山草甸>荒漠草地>常绿针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水循环 植被垂直带 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 五台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清水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彦威 李颖智 +3 位作者 王秀明 李胜涛 耿昕 曹福祥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3,共4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水化学分析等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融冻期内清水河源头上升泉的成因及清水河水化学类型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清水河流域河流、湖泊水化学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清水河从源头至清水湖出口...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水化学分析等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融冻期内清水河源头上升泉的成因及清水河水化学类型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清水河流域河流、湖泊水化学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清水河从源头至清水湖出口段河水的水化学类型由HCO3.Cl-Na.C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清水河中游的清水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钠亚型,没有碳酸盐类型的水化学特征存在,表明清水湖正处于盐化浓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清水河流域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稻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尚海龙 顾永泽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8,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清水江流域水稻种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为稻植区合理规划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清水江流域2000~2014年1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及水稻平均物候观测资料,构建水稻诸... 【目的】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清水江流域水稻种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为稻植区合理规划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清水江流域2000~2014年1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及水稻平均物候观测资料,构建水稻诸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运用ENVI 4.8和Arc GIS 10.0对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和稻植区分别进行测算、解译和空间分析。【结果】清水江流域稻植气候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除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外,日照适宜度均较低。水稻幼苗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稻植适宜区分布于高程小于800 m、坡度小于25°的局部区域。【结论】清水江流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求,但日照时间较短,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胁迫作用,其最适宜稻植区集中分布于东南及西北部的坝区、阳坡和半阳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水稻 时空变化 清水江流域
下载PDF
圈层叠合:婚姻圈中的绣娘流动与苗族刺绣基因传递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庆贺 柏贵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技法和纹样构成刺绣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促成刺绣文化基因的传递。在清水江苗族地区,绣娘作为刺绣的创作主体,其流动通常由婚嫁引发并在特定的通婚圈内进行。附着于创作主体的刺绣技法和纹样伴随绣娘的流动而发生位移,... 技法和纹样构成刺绣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促成刺绣文化基因的传递。在清水江苗族地区,绣娘作为刺绣的创作主体,其流动通常由婚嫁引发并在特定的通婚圈内进行。附着于创作主体的刺绣技法和纹样伴随绣娘的流动而发生位移,并受到通婚圈的影响而呈现刺绣文化圈与婚姻圈叠合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叠合 婚姻圈 绣娘流动 苗族刺绣 基因传递 清水江流域
下载PDF
冀西北清水河流域不同白桦林型土壤分形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俊杰 钟良子 +3 位作者 袁胜亮 曹鹤 张晨星 杨新兵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0,共7页
为探明不同白桦林型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冀西北清水河流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纯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dhtii Mayr)×白桦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 为探明不同白桦林型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冀西北清水河流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纯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dhtii Mayr)×白桦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混交林3种典型白桦林型,对林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模型比较其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分形维数介于2.388~2.563之间,3种白桦林型平均分形维数大小排序为:白桦纯林(2.474)>山杨×白桦混交林(2.453)>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2.423)。(2)土壤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3)3种白桦林型林下土壤均为典型的粉砂壤土,土壤分形维数与粉粒和黏粒分别呈极显著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极细砂粒则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分形维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针阔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分形维数相比其他2种林型较低,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白桦林型。因此,土壤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质地与土壤养分差异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清水河流域 白桦 土壤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