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ting of the topmost terrace in the Jingxian Basin,Anhui Province:an indic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gyijiang River 被引量:2
1
作者 HU Chun-sheng HU Chen-qi +3 位作者 LIU Shao-chen XU Guang-lai WU Li YANG Li-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549-557,共9页
On the northern fringe of Mt. Huangshan, many river terraces are develop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mountains and plains. The river terraces are most typical in the Jingxian Basin, Anhui Province, where the Qingyijiang... On the northern fringe of Mt. Huangshan, many river terraces are develop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mountains and plains. The river terraces are most typical in the Jingxian Basin, Anhui Province, where the Qingyijiang River, one of the longest tributaries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developed three staircase terraces. The topmost terrace(i.e., the T3 terrace) tread is 38-39 m above river level, and the top of the gravels is generally covered by 3-10.9 m of red clay deposits. Systematic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 are used to research the tim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gyijiang River. The ma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most terrace developed no later than 900 kyr ago an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Qingyijiang River occurred correspondingly at least before 900 kyr ago on the northern fringe of Mt. Huangshan. In view of the almost synchronous ag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gyijiang River was seemingly a response to the Mid-Pleistocene Revolution when the 100 kyr cycle commenced, and the Kunlun-Huanghe movement during the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In addi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gyijiang River possibly reflecte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Yangtze River to some degree. Therefore the tim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restricted to no later than 900 kyr ago based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Qingyi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yijiang 最顶端的梯田 MAGNETOSTRATIGRAPHY 标明日期的电子旋转回声 预定的建立 Jingxian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缘雅安-名山地区青衣江古河道的变迁及蒙顶山背斜的隆起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刚 陶晓风 +3 位作者 伊海生 王秦伟 田亚铭 沈军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9-790,共12页
晚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周边及盆地内部,发育众多的褶皱变形及逆冲断裂。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雅安-名山地区也发育系列褶皱变形如蒙顶山背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DEM及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古青衣江的一条古代主干河道在... 晚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周边及盆地内部,发育众多的褶皱变形及逆冲断裂。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雅安-名山地区也发育系列褶皱变形如蒙顶山背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DEM及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古青衣江的一条古代主干河道在蒙顶山背斜被识别出来,该古河流控制了名邛台地的冲-洪积沉积。伴随古青衣江上游发生河流改道事件,名邛台地也停止发育,一段废弃河道在蒙顶山中被保留下来,并在蒙顶山背斜持续褶皱过程中,河流纵剖面遭受变形。根据名邛台地的ESR测年,可确定古青衣江被袭夺事件发生在312±3.0ka,结合河流纵剖面变形的几何计算,获得背斜开始发育的时间为3.2~3.8Ma,蒙顶山背斜相对于下里向斜的隆升速率为0.46mm/a。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该地区褶皱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变形速率以及山体的剥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青衣江 蒙顶山背斜 ESR测年 隆升速率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14
3
作者 姜大伟 张世民 +1 位作者 李伟 丁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49-1969,共21页
龙门山中南段前陆区是青藏高原东缘唯一发育新生代薄皮构造与沉积盆地的地段,研究其最新构造变形样式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的构造机理.论文通过青衣江河流阶地测量与古青衣江洪积扇形态重建,研究了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 龙门山中南段前陆区是青藏高原东缘唯一发育新生代薄皮构造与沉积盆地的地段,研究其最新构造变形样式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的构造机理.论文通过青衣江河流阶地测量与古青衣江洪积扇形态重建,研究了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活动构造格局及其活动性,取得了如下认识:(1)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显示,龙门山南段前陆地区晚第四纪变形主要为褶皱作用,总体地壳缩短速率为2.5~3.9 mm·a-1,远大于山区冲断带0.48~0.77mm·a-1的地壳缩短速率,地壳缩短主要由前陆地区吸收;(2)青衣江古洪积扇错断变形显示,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活动构造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地壳缩短与近东西向的地壳缩短的叠加作用,两者分别受控于巴颜喀拉块体南东向推挤作用与川滇块体向东推挤作用;(3)自中新世初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四川盆地西南角起到分流青藏高原物质的作用,其西南侧物质通过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错动向南东方向分流,其西北侧物质通过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错动向北东方向分流,迎面受到了最大的推挤作用,进而向前陆扩展形成了薄皮褶皱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南段 前陆盆地 青衣江 变形样式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梁明剑 郭红梅 +1 位作者 李大虎 孔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流域地貌发育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在芦山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呈条带状分布,并产生大量次生地表张性地裂缝、串珠状砂土液化等地表破坏现象,其展布方向均与震区中的主断裂和背斜隆起相平行。余震分布表明,芦山地震与本区的双石—大川断裂、新开店断裂和大邑断裂的新活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为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就具有该特征。综合龙门山南段的地貌响应过程、芦山地震的地表破坏及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芦山7.0级地震应为龙门山断裂带持续向SE逆冲扩展、地壳挤压缩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发震构造机理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青衣江 地貌响应
下载PDF
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明珠 俞烜 +3 位作者 宋新山 严登华 尹吉国 胡东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6-48,53,共4页
利用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内松潘、成都、雅安、乐山4个气象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站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4─9月,均占全年降水的... 利用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内松潘、成都、雅安、乐山4个气象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站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4─9月,均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②4站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松潘站在1958─1975和1985─2001两个时间段内降水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雅安站降水呈一致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成都站从1969年降水开始减少,且1996─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显著;乐山站从1967年开始降水呈减少趋势,且1991─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显著。③松潘和乐山站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周期,而雅安和成都站的年代际周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 降水 趋势 降水周期
下载PDF
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胡春生 吴立 杨立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1-958,共8页
通过对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讨论阶地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青弋江发育的启示。结果表明:1砾径以中砾和粗砾为主,砾石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流速基本为2 m/s左右,最大可达到3.5m/s,特别是T3砾石层形成时期;2砾向在T... 通过对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讨论阶地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青弋江发育的启示。结果表明:1砾径以中砾和粗砾为主,砾石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流速基本为2 m/s左右,最大可达到3.5m/s,特别是T3砾石层形成时期;2砾向在T3和T2砾石层形成时期分别为南南西(SSW)和南西西(SWW)方向,古流向变化不大,呈自南而北的基本流向;3砾态以次圆和圆为主,其总含量超过70%,较高的磨圆度暗示砾石经历了较远距离的搬运;4砾性主要有石英砂岩、砂岩、脉石英和石英岩,其总含量达到90%以上,且砾石物源区变化不显著;5 T2砾石层和T1砾石层是典型的河流沉积,而T3砾石层可能是河流沉积和泥石流沉积叠加作用的产物,并且T3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对于分析古青弋江的发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弋江 阶地 砾石层 砾组分析 泾县
下载PDF
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明珠 严登华 +4 位作者 贾仰文 宋新山 胡东来 俞烜 杨舒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30,共4页
将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技术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到流域水循环模拟中,开发了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以期为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的系统揭示和区域水资源的综合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模型原型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将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技术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到流域水循环模拟中,开发了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以期为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的系统揭示和区域水资源的综合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模型原型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WEP模型)。研究中采用的基本计算单元为5 km×5 km的正方形网格单元,并采用Masic法进一步表征基本计算单元内下垫面及水循环过程的分异。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关键控制站月径流过程模拟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Nash效率达到0.72以上。模型还可进一步输出各计算单元上水分、能量要素过程,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和综合环境整治宏观战略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 岷江 青衣江流域 水循环
下载PDF
青弋江干流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潇 夏自强 +1 位作者 黄峰 陈启慧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22,71,共5页
为了解青弋江干流径流变化规律,以青弋江流域主要控制站西河镇水文站1970~2010年的径流时间序列为基础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西河镇水文站年际径流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选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 为了解青弋江干流径流变化规律,以青弋江流域主要控制站西河镇水文站1970~2010年的径流时间序列为基础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西河镇水文站年际径流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选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变率指数等指标分析了径流年内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西河镇水文站年际变化趋势较为平稳,15年周期尺度下的径流丰枯交替较为明显,年内分配各特征指标呈减小趋势,年内径流过程趋于均匀。所得结果可为青弋江流域防洪和水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弋江 径流 年际变化 年内分配
下载PDF
明代青弋江流域佛教系统初探——以寺院的时空分布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开队 周邦兴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8-144,共7页
青弋江流域是广义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期流域内佛教稳定发展。通过对方志资料为中心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明代青弋江流域内寺院的新建、重修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新建寺院方面,时间上集中于洪武、万历、崇祯三朝,空... 青弋江流域是广义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期流域内佛教稳定发展。通过对方志资料为中心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明代青弋江流域内寺院的新建、重修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新建寺院方面,时间上集中于洪武、万历、崇祯三朝,空间上则以宣城所在的中游地区为核心;在重修寺院方面,时间上以正统之前居多,空间上仍以宣城、泾县较为集中。宣城、泾县成为明代青弋江流域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与其悠久的佛教传统、良好的佛教基础以及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宗教系统 青弋江流域 佛教 寺院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北宋以来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前移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9-245,共7页
青弋江、水阳江流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灾害发生频繁。目前学界对于古代该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圩田开发与灾害关系已有一定的专文论述;对现代以来流域内水患灾害的研究也多有涉及,但对于近代以前长时段内整体流域内的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 青弋江、水阳江流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灾害发生频繁。目前学界对于古代该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圩田开发与灾害关系已有一定的专文论述;对现代以来流域内水患灾害的研究也多有涉及,但对于近代以前长时段内整体流域内的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的系统研究尚付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面积 环境变迁 人地关系 青弋江 水阳江 北宋 水患灾害 平原地区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南段青衣江河流阶地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地貌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继龙 吴中海 +2 位作者 张克旗 孙玉军 周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6-1005,共10页
地表调查发现,横穿龙门山南段的青衣江具有上游以发育深切峡谷为主,而中下游段阶地发育较完整的特点。采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现今青衣江低阶地进行年代学测试分析,获得了低阶地的形成年代,并结合对前人资料的对比和对青衣江河流阶地已有... 地表调查发现,横穿龙门山南段的青衣江具有上游以发育深切峡谷为主,而中下游段阶地发育较完整的特点。采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现今青衣江低阶地进行年代学测试分析,获得了低阶地的形成年代,并结合对前人资料的对比和对青衣江河流阶地已有年代学数据的分析,基本确定青衣江中下游地区的T1~T7阶地主要形成于距今7.7~9.0ka,40~50ka,75~85ka,129ka,149ka,270~300ka,740ka。结合地表调查结果进一步推断,现今青衣江主河道在中更新世及之前已经存在。因此,现今的青衣江究竟是因断块整体倾斜式改道还是后期河流袭夺而形成需进一步研究。另外,据青衣江低阶地地貌面的年龄数据估算,龙门山南段青衣江流域不同段落的晚第四纪河流下切速率不同,中更新世以来,芦山至大岗顶段的河流下切速率明显较大,很可能是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盲逆断层)在晚第四纪期间存在持续活动的地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青衣江 光释光测年 河流阶地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
下载PDF
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强强 徐光来 +2 位作者 杨先成 李爱娟 陈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9048-9058,共11页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组成与结构对水质的影响对于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青弋江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人类活动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对水质产生影响。以青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遥感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采用冗余分析(RDA)...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组成与结构对水质的影响对于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青弋江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人类活动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对水质产生影响。以青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遥感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采用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以采样点为中心建立的100、200、500、1000、2000 m 5种尺度缓冲区中,500 m半径圆形缓冲区景观组成对水质的解释率最高,枯水期与丰水期对水质的解释率分别为46.30%和43.10%。(2)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与NH4+-N、TP、EC呈正相关,对水质具有负面效应;林地面积与DO呈正相关,对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与污染指标呈正相关,表明人类活动强的区域,水质变差。(3)景观格局指数中,PRD在丰水期与NH4+-N、TP浓度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540,表明随斑块丰富度密度的增大,流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LPI与DO浓度在枯水期为显著负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653,SHAPEAM与NH4+-N、TP呈显著正向相关,表明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水质恶化;FRACAM与水质的关系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通过多角度分析,在一定程度揭示了青弋江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有利于土地利用管理和水质保护,进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水质 冗余分析 青弋江流域
下载PDF
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ESR年代及其构造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晨琦 胡春生 +2 位作者 刘永婷 刘邵晨 徐光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9-476,共8页
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在泾县段共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其中最高阶地(T3)存在两个天然剖面,即CB-T3剖面和SJ-T3剖面。运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青弋江泾... 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在泾县段共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其中最高阶地(T3)存在两个天然剖面,即CB-T3剖面和SJ-T3剖面。运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形成年代并探讨其构造气候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年代约900 ka B.P.,是早中更新世过渡时期河流作用的产物;青弋江泾县段900 ka B.P.阶地是可能是构造抬升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构造抬升为阶地的形成提供了河流下切的动力条件,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为阶地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流地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ESR测年 900 KA B.P. 泾县 青弋江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弋江特大桥防洪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润江 米鸿燕 曹帅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200-202,共3页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芜湖县红杨镇方山村上街附近拟建青弋江特大桥。按照设计方案,根据桥梁对河道防洪安全的影响,进行防洪评价计算。通过水文分析计算、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以及岸堤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等,分析工程项目对河道的行洪、河...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芜湖县红杨镇方山村上街附近拟建青弋江特大桥。按照设计方案,根据桥梁对河道防洪安全的影响,进行防洪评价计算。通过水文分析计算、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以及岸堤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等,分析工程项目对河道的行洪、河势的稳定、防汛抢险工作、堤防安全、周边环境以及河道通航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包括对河道行洪能力的补救措施,河道岸坡影响的防治措施以及对防洪大堤影响的防治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青弋江特大桥 防洪评价 行洪安全
下载PDF
舞动的河流:皖南青弋江历史源流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爱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由于皖南青弋江流域广阔、支流众多、地形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其源流的认识很不统一,对青弋江各段也各有地方称呼。从纷繁复杂的地方称谓到统称青弋江,从源流不清、以邻为壑到渐次明晰、兼及邻境,主要是现代地理学兴起和水利现... 由于皖南青弋江流域广阔、支流众多、地形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其源流的认识很不统一,对青弋江各段也各有地方称呼。从纷繁复杂的地方称谓到统称青弋江,从源流不清、以邻为壑到渐次明晰、兼及邻境,主要是现代地理学兴起和水利现代化的结果。此外,古代典籍中所提及的已经消失的"中江"和"南江"与青弋江的关系,也是清代皖南地方文献关心的话题。考察这一问题,可以为我们理解青弋江流域河道和环境的历史变迁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弋江 中江 南江 皖南地方文献
下载PDF
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水旱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世术 王成德 《安徽师大学报》 1991年第3期85-90,共6页
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本流域的国民经济带来大损失。本文试图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着手剖析其成因,找出合理治理措施。
关键词 水旱灾害 治理措施 长江下游
下载PDF
用耦合模型模拟青弋江流域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惠民 邓慧平 +3 位作者 肖燕 姚维霞 汪健钢 史小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用陆面模式SSiB与动态植被模型TRIFFID以及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的耦合模型SSiB4T/TRIFFID模拟了长江下游的青弋江流域植被和水量平衡的动态过程,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流域径流和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气温上升10C,径流减小6.7... 用陆面模式SSiB与动态植被模型TRIFFID以及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的耦合模型SSiB4T/TRIFFID模拟了长江下游的青弋江流域植被和水量平衡的动态过程,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流域径流和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气温上升10C,径流减小6.7-9.7%;气温上升20C,径流减小11.7-17.4%;(2)降水增加5%,径流增加9.2-11.6%,降水减小5%,径流减小8.6-11.6%;(3)温度不变仅降水变化对流域蒸发影响很小,温度增加20C,流域总蒸发3-10月份增加8.0-10.7mm,其余月份增加5.4-7.1mm,1月和12月蒸发对温度增加最敏感;(4)气温上升20C,叶面积指数1月和12月增加,5-10月略有减小。降水和气温变化对青弋江流域径流影响明显且与植被类型有关,流域蒸发的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影响 耦合模型 流域植被和水文动态模拟 青弋江流域
下载PDF
青弋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杨强强 徐光来 +2 位作者 李爱娟 刘永婷 胡春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315-9327,共13页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多种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2000、2009、2018年3个时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敏感性分析、...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多种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2000、2009、2018年3个时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等分析了青弋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及9种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09及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85.19、351.26和294.68亿元,价值总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2009—2018年间总ESV下降了16.1%,生态服务趋于退化。整个研究时段内,林地对ESV的贡献量最大,其次是耕地和水域。(2)2000—2009年,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导,协同率为77.8%,食物生产服务与本研究中的其他服务之间均为权衡关系;2009—2018年间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与前9年基本一致,但食物生产服务与其他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度呈增强的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各时期的敏感性指数(CS)值均小于1,表明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计算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符合青弋江流域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可靠。(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但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当土地利用程度增强时,生态系统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或单项服务价值均会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与协同 空间自相关 青弋江流域
下载PDF
黄山北麓青弋江发育原因及其与长江贯通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春生 田景梅 +2 位作者 何成邦 周迎秋 徐光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62-1872,共11页
基于前期研究工作成果和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探讨了青弋江发育原因及其与长江贯通的关系。研究表明:(1)昆黄运动可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了区域构造响应,导致研究区断层被激活而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断块抬升运动,进而为青弋江发育提供... 基于前期研究工作成果和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探讨了青弋江发育原因及其与长江贯通的关系。研究表明:(1)昆黄运动可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了区域构造响应,导致研究区断层被激活而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断块抬升运动,进而为青弋江发育提供了下切驱动力,驱动了青弋江发育;(2)东亚夏季风在约1.3 Ma和约0.9 Ma发生的2次显著阶段性减弱事件,引起区域降水量显著增加,进而为青弋江发育提供了下切媒介和持续水流,控制了青弋江发育年代;(3)青弋江发育与长江贯通可能都是昆黄运动区域构造响应与东亚夏季风强度阶段性减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长江贯通后所形成的新局部侵蚀基准面也可能促进了青弋江发育,因此青弋江发育年代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长江贯通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弋江 河流发育 昆黄运动 东亚夏季风 长江贯通 黄山北麓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青弋江水质评价上的应用
20
作者 李峻 孙世群 《安徽建筑》 2008年第3期167-168,172,共3页
文章根据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特点构建了合适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通过插值的方法增加了样本数量。训练和评价的结果说明BP网络模型在青弋江水质的评价方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水质评价 青弋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