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and time budget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Shaanxi,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炜 申琦 +2 位作者 马清义 潘广林 雷初朝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In July 200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13 head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Wildlife (SPCBCRW) at daylight (from 9:00... In July 200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13 head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Wildlife (SPCBCRW) at daylight (from 9:00 am to 4:00 pm in July). The behavioral ethnogram was identified through observation at the sampling site, with the behaviors of golden takin recorded at 5 min interval using instantaneous scannable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ting of golden takin took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aylight activities. Meanwhile, drinking and urinating and defecating were 1.92 and 0.54 and 0.92 times per head per day. Ambient temperature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golden takin.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mes were affected by ages of the animals effectively, which was expressed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ime budgets. Moreover,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population showed some non-synchronously activity rhy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TIVITY Diurnal activity rhythm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Time budget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初步研究
2
作者 段文东 于艳萍 +3 位作者 蔺俊武 王军强 张利春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的生命活力较为旺盛,种群繁殖力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集群 特征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食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3 位作者 钟文勤 巩会生 张坚 党高第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4,共9页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食动物 ,但它对所采食植物的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主要以采食植物的嫩枝叶为主 ,同时还有啃食树皮的习性。野外见到羚牛以直接饮水或舔雪的方式来补充对水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食性
下载PDF
羚牛秦岭亚种的产仔地特征及早期母幼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学志 宋延龄 +2 位作者 曾治高 巩会生 赵纳勋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752,共5页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55′,N33°33′-33°46′).Total of 108 wild takins including 11 calves was accumulatively observed.The birth season of Takin occurred from early February to late March.The earliest observation of a new born calf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on 10 February,and the latest one was on 20 March.During field work we located four birth sites at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southern slope covered by vegetation of deciduous broad-leafed forest or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Calves were delivered at a small flat of 6.78±4.65 m2 located from 2 020 to 2 404 m in elevation either blocked by bamboo forest or against a steep slope.Female takins delivered their calf with the group,and the calf was capable moving with their mother soon after birth.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was very close when calf was less than 7 days old.Mother gave a special care to her infant less than 2 days old.However,the distance between mother and calf became greater when the infant exceeded 7 days of age.The attention of mother on her calf declined as it grew up to 7 days in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产仔地 早期母幼关系 产仔期 母幼关系 秦岭亚种 动物种群 早期 特征 羚牛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被引量:15
5
作者 曾治高 钟文勤 +3 位作者 宋延龄 巩会生 王学杰 王宽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8,共4页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采集行为 集群活动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3 位作者 张坚 王学杰 巩会生 王宽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49,共9页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5km2 ,平均 56 8km2 。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 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 4个季节中的平均家域面积分别为 2 6 9km2 、 1 9 5km2 、 2 2 1km2 和 1 1 1km2 ,羚牛家域的这种季节性差异 ,主要与羚牛栖息地内食物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羚牛每月家域的平均面积为 6 3± 4 0km2 (n =1 9) ,占年均家域面积的 4 1 %~ 1 8 1 %。羚牛的家域大小在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亚成体F2的家域明显地大于成年个体的家域 ,年龄以及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域大小的个体差异。此外 ,地形的差别也可能对不同个体的家域大小有一定的影响。羚牛个体的家域间存在重叠现象 ,但对同一地区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羚牛的家域相对比较稳定 ,但未见羚牛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佛坪自然自然保护区 无线电遥测 家域
下载PDF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容纳量 被引量:11
7
作者 宋延龄 党高弟 +4 位作者 李俊生 王学杰 曾治高 汪铁军 赵雷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5-450,共6页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果表明 ,羚牛越冬区提供的可供羚牛和其它草食动物利用的能量为 (9 877±5 173)× 10 12 J,每只羚牛平均每天需要的能量为 2 6 4 8± 11 88kJ ,整个冬季需要的能量为 4 82 0± 2 16 3× 10 6J ,保护区的羚牛容纳量为 2 0 4 9± 10 37只。考虑到羚牛对空间的需求、保持最佳繁殖状态、其它草食动物种群的需求和保护当地植被等因素 ,建议保护区将羚牛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10 0 0只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羚牛 容纳量 越冬栖息地
下载PDF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被引量:40
8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其中 76 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 3个活动高峰期 ,分别出现在 0 6:0 0~ 0 8:0 0、 10 :0 0~ 12 :0 0、 18:0 0~ 2 0 :0 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 1个活动高峰期 ,通常出现在 2 4 :0 0至次日凌晨 0 1:0 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 ,羚牛白昼的 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 ,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 ( 0 6:0 0~ 0 7:0 0 )及黄昏阶段 ( 18:30~ 19:30 )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 ,平均活动率在 90 %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 ,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无线电遥测 昼夜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秦岭羚牛中独栖现象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9-175,共7页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其中大部分是雄...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其中大部分是雄性个体,也有雌性个体。与羚牛的四川亚种不同,在秦岭亚种中很少见到公牛集群的现象。羚牛种群中独牛的形成主要与繁殖有关,同时还与疾病及防御迁移有关。独牛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内均可见到,绝大多数老年独牛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低于集群的羚牛活动的高度。老年独牛在离群活动后,其活动节律与群体中的雄牛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夜间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率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独牛 活动节律 秦岭
下载PDF
羚牛防御行为的观察 被引量:24
10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4,共7页
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72群次羚牛(独牛31只次,羚牛群41次)的防御行为进行了观察。羚牛的防御行为包括发现、警觉、示警、御敌4种方式。羚牛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但其听觉... 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72群次羚牛(独牛31只次,羚牛群41次)的防御行为进行了观察。羚牛的防御行为包括发现、警觉、示警、御敌4种方式。羚牛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但其听觉更为敏锐。羚牛十分警觉,稍有异常就会进入警觉状态,警觉行为持续的时间为18.26±18.08s。所有的羚牛个体均能通过声音和动作向同伴进行示警,但3龄以下的个体发出的示警行为往往不能得到重视。御敌行为包括聚集、威吓、护幼、攻击、逃跑。逃跑是羚牛躲避敌害的主要手段,在72群次中逃跑的羚牛占95.8%。羚牛逃跑时往往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并具有分群的现象,但仍会返回原地。群体的大小对羚牛的分群行为有影响,群体越大,分群逃跑的可能性也越大。羚牛具有明显的护幼行为,当群体中有幼仔时羚牛的攻击性增大。独牛攻击人的可能性要比群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防御行为 警觉 示警 分群 护幼
下载PDF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巩会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1-246,共6页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自然保护区 种群数量 年龄结构
下载PDF
秦岭羚牛群体分离与重组的变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巩会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对 4只佩戴无线电颈圈的羚牛进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 ,羚牛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羚牛各集群类型中 ,家群的稳定性最高 ,社群次之 ,混合群较差。虽然家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但是除母牛及其幼仔外 ,家群的其它成员也经常... 对 4只佩戴无线电颈圈的羚牛进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 ,羚牛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羚牛各集群类型中 ,家群的稳定性最高 ,社群次之 ,混合群较差。虽然家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但是除母牛及其幼仔外 ,家群的其它成员也经常变化 ,羚牛的亚成体也不是构成家群的稳定成员。繁殖是羚牛集群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繁殖期中健壮的成年雄性个体因寻找配偶离开原群 ,在各群间游荡 ,成为羚牛群中最不稳定的成员。亚成体在其母亲产下幼仔后可能会中断与母牛间的关系 ,进入混合群和社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集群 群体变化 重组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 被引量:32
13
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8,共8页
1995年7~11月,1996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对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 1995年7~11月,1996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对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6群次,按群体大小和结构可将羚牛群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种类型。在野外记录到的家群共32群次,混合群15次,社群47次,聚集群2次,独牛50次。家群的成员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在羚牛各类型的集群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是构成其它类型的羚牛群的基本单位。混合群的成员或是以家群为核心混杂以多只亚成体组成、或全部由亚成体和性成熟不久的年轻成体组成,是介于家群和社群之间的一种集群方式;其形成与羚牛幼仔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习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关。社群是由多个家群构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群体,在各季节中出现的比例均很稳定,是羚牛群栖的主要形式。聚集群仅见于夏季,是临时聚集的一种不稳定的集群类型,其形成与采食和繁殖活动有关。独牛是羚牛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集群习性 集群类型
下载PDF
圈养秦岭羚牛冬季和夏季活动规律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炜 申琦 +4 位作者 马清义 潘广林 田瑞 雷初朝 陈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牛冬夏季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以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方法】分别于2006-07和2007-02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全天观察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 【目的】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牛冬夏季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以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方法】分别于2006-07和2007-02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全天观察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行为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夏、冬季白昼秦岭羚牛的活动时间具有相同的趋势,均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夏季秦岭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分别为每头每天1.92,0.54和0.92次,冬季分别为每头每天1.23,0.31和0.85次;秦岭羚牛每天的活动状况与气温的变化相关。【结论】圈养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气温影响较大,与野外生存的群体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圈养 昼间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圈养秦岭羚牛夏季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炜 申琦 +2 位作者 马清义 田瑞 雷初朝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211-214,共4页
为了对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羊的夏季昼间的时间分配状况,更好地加强饲养管理,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 为了对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羊的夏季昼间的时间分配状况,更好地加强饲养管理,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夏季白昼羚牛的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分别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从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同一群中的羚牛个体的活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圈养 昼间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秦岭羚牛角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惠东 马建章 +2 位作者 王槐 宗成 何少文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48-150,共3页
通过对秦岭羚牛的野外观察发现,秦岭羚牛头上长有2只洞角,在与雄性同类个体争偶打斗时,角的使用方式与非争偶的打斗不同;在争偶打斗时,角的前缘具有瞄准对方的作用,通过分析计算羚牛角的前缘也证明了不争偶的雌性与争偶的雄性此处存在... 通过对秦岭羚牛的野外观察发现,秦岭羚牛头上长有2只洞角,在与雄性同类个体争偶打斗时,角的使用方式与非争偶的打斗不同;在争偶打斗时,角的前缘具有瞄准对方的作用,通过分析计算羚牛角的前缘也证明了不争偶的雌性与争偶的雄性此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羚牛角 结构和功能
下载PDF
秦岭羚牛序位等级关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炜 申琦 +3 位作者 马清义 田瑞 刘刚 陈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5,共3页
为了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保护,于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对13头秦岭羚牛的白昼行为进行了观察。通过全事件扫描法和抽样法,对秦岭羚牛的日行为活动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 为了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保护,于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对13头秦岭羚牛的白昼行为进行了观察。通过全事件扫描法和抽样法,对秦岭羚牛的日行为活动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秦岭羚牛的幼仔和雌性群体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社会等级越高。(2)在雄性秦岭羚牛群体中,相对年轻的个体占有主动和享有群体便利条件的权利。(3)秦岭羚牛的群体识别能力极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周边环境进行熟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圈养 序位等级
下载PDF
羚牛角结构与争偶攻击行为中的功能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祝胜男 宋惠东 +2 位作者 王槐 宗成 何少文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06-208,213,共4页
通过观察比较秦岭羚牛与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运用头上2只洞角的争偶攻击行为,采用野外观察与录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2种动物的部分攻击行为,通过比较攻击行为差异,证明秦岭羚牛的角在争偶攻击行为中还有瞄准对方... 通过观察比较秦岭羚牛与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运用头上2只洞角的争偶攻击行为,采用野外观察与录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2种动物的部分攻击行为,通过比较攻击行为差异,证明秦岭羚牛的角在争偶攻击行为中还有瞄准对方角的作用,可以准确的将自己的角顶到对方的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攻击行为 角的功能 黑斑牛羚 行为比较
下载PDF
羚牛四川亚种在陕西秦岭分布的新记录
19
作者 曾治高 巩会生 +2 位作者 宋延龄 缪涛 马顺荣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3-747,共5页
Majiashan Nature Reserve in the end of southwestern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locates in the confluent zone of Qinling and Minshan mountains.Historically,this region was recognized as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g... Majiashan Nature Reserve in the end of southwestern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locates in the confluent zone of Qinling and Minshan mountains.Historically,this region was recognized as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Th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ize of takin in the reserve were photograph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e transect method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2004.Activities of five takins(1 adult male,2 adult females and 2 calves)in a group were observed at altitude 1 994 m.The conformation of takins in this region showed no evident differences with B.t.bedfordi and B.t.tibetana.However,hair color was more similar to B.t.tibetana than B.t.bedfordi.Their nose and lip are black,parts in front of the shoulder apophysis were shallow red-yellow,parts behind the shoulder apophysis were grey-black,and the extremities of the legs were black.On this basis,takins in this area are assigned to the subspecies B.t.tibetana.At the reserve,takins move nearby mountain ridges at the confluent areas between the west of the reserve and Sichuan Province and between the north of the reserve and Gansu Province at an elevation 1 291-2 150 m.The mean altitude of 35 sites where takins occurred was 1 859.3±36.6 m(±SE).Foot-prints and pellet groups of takins were mostly found in the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and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s above altitude 1 650 m.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takin in the reserve is estimated at 55-65 individuals.Human activities,damaged forest vegetation,and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by large river have isolated the tak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四川亚种 分布新纪录 种群大小 马家山自然保护区 秦岭 指名亚种 四川盆地 羚牛 西秦岭 B.t.
下载PDF
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东西扩散影响的研究(Ⅰ)——210国道两侧羚牛东西扩散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麻应太 田联会 +4 位作者 曾治高 吴逊涛 邵建斌 王俊峰 于占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样带法,并结合访问调查,对210国道牛背梁保护区段公路两侧羚牛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在监测样带内总计发现羚牛82头次,主要集中在西平沟一秦岭梁—干沟一带,以西平沟—秦岭梁段活动最为频繁;有64.64%的羚牛活...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样带法,并结合访问调查,对210国道牛背梁保护区段公路两侧羚牛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在监测样带内总计发现羚牛82头次,主要集中在西平沟一秦岭梁—干沟一带,以西平沟—秦岭梁段活动最为频繁;有64.64%的羚牛活动在相距公路10~100 m处;在国道两侧的活动时间以下午和傍晚为主,主要集中在17:00~19:00时.仅有7头次羚牛(占总数的8.53%)穿越公路完成了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国道 羚牛 扩散 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