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logical Study o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ore of the Ea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Western Henan
1
作者 Zhong Zengqiu You Zhendong Suo Shuti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Jiang M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79-391,463,共14页
A series of ductile shear zones of the overthrust and strike-slip-types and related ductile shear metamorphicrocks, including tectonic melange and mylonites. were formed in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the... A series of ductile shear zones of the overthrust and strike-slip-types and related ductile shear metamorphicrocks, including tectonic melange and mylonites. were formed in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thecourse of the Caledonian-Indosinian ductilc and brittle-ductile reworking. The study on their petrography.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and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is conducive to revealing the metamorphism-deformationhistory of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further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ts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ogical Study o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ore of the Ea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Western Henan CORE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Chronology of Shear Zones along the Shangdan Suture in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Implications for Late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East Asia
2
作者 Falak Sheir Wei Li +6 位作者 Le Zhang Basil Alabowsh Liuqing Jiang Li Liang Sainan Gao Shair Baz Umar Ashraf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76-393,共18页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SDZ)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QOB)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East Asia tectonic evolution.The SDZ gives information about convergent processe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NCB)and South...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SDZ)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QOB)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East Asia tectonic evolution.The SDZ gives information about convergent processe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NCB)and South China Block(SCB).In the Late Mesozoic,several shear zones evolved along the SDZ boundary that helps us comprehend the collisional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NCB and SCB,which was neglected in previous studies.These shear zone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 continent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geochronology of two shear zon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SDZ,identified in the Shaliangzi and Maanqiao areas.The shear sense indicators and kinematic vorticity numbers(0.54–0.90)suggest these shear zones have sinistral shear and sub-simple shear deformation kinematics.The quartz’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and c-axis fabric analysis in the Maanqiao shear zone(MSZ)revealed that the MSZ experienced deformation under green-schist facies conditions at∼400–500℃.The Shaliangzi shear zone deformed under amphibolite facies at∼500–700℃.The^(40)Ar/^(39)Ar(muscovite-biotite)dating of samples provided a plateau age of 121–123 Ma.Together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our results concluded that QOB was dominated by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during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Moreover,we suggested that the Siberian Block moved back to the south and Lhasa-Qiantang-Indochina Block to the north,which promoted intra-continental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orogenic belt Shangdan suture zone shear zone Late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East Asia TECTONICS
原文传递
Transformation from Neoproterozoic Sinistral to Early Paleozoic Dextral Shearing for the Jingdezhen Ductile Shear Zone in the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Xianbing Xu Shoufa Lin +1 位作者 Shuai Tang Xuefen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76-390,共15页
The Jingdezhen ductile shear zone is evolved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Zhangyuan ophiolite melange belt in the eastern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eometry, kinematics, quartz c-axis fabric, tem... The Jingdezhen ductile shear zone is evolved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Zhangyuan ophiolite melange belt in the eastern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eometry, kinematics, quartz c-axis fabric, temperature-pressure conditions and geochronology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Jingdezhen shear zone extends -180 km along the NE orientation with two groups of subvertical fo- liation and subhorizontal lineation. One group of foliation strikes NEN orientation whereas another one NEE ori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quartz c-axis fabric show that sinistral shearing along NEN-striking foliation occurred earlier than dextral shearing along NEE-striking foliation. Syn-tectonic staurolite porphyroblasts and deformation manner of feldspar imply that sinistral shearing occurred at 530-420 ℃ and 6-2 kbar. Deformation manner and c-axis fabric of quartz and pre-tectonic staurolite porphyroblasts indicate that dextral shearing took place at 420-300 ℃. LA-ICP-MS zircon U-Pb and mica ^40Ar/^39Ar dating indicate that the sinistral shearing occurred during Neoproterozoic oro- geny (830-800 Ma) whereas the dextral shearing at 447+12 Ma. The sinistral shearing resulted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final assembly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The dextral shearing was caused by Early Paleozoic orogen parallel extension and clockwise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ngdezhen ductile shear zone quartz c-axis fabric temperature-pressure condition GEOCHRONOLOGY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岩浆核杂岩和变质核杂岩特征对比及控矿实例--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构造群落及控矿模式
4
作者 杨兴科 何虎军 +3 位作者 晁会霞 朱昊磊 韩珂 王北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0-539,共20页
以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为例,通过核杂岩的构造群落、变质程度、岩浆侵位与变形时代、构造层次与演化、控矿特征与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及测年研究,对比2类核杂岩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结果表明,2类核杂岩有... 以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为例,通过核杂岩的构造群落、变质程度、岩浆侵位与变形时代、构造层次与演化、控矿特征与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及测年研究,对比2类核杂岩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结果表明,2类核杂岩有相似的结构样式,但构造群落和演化差别较大。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核部为新元古代武当岩群和耀岭河岩组中深变质岩,其中可见新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和加里东期辉石岩-辉绿岩株,说明是在新元古代或加里东期形成的。核杂岩与外围震旦系-泥盆系浅变质岩间由剥离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分割。志留系梅子垭岩组为浅变质强变形的岩片组合,发育多层次韧性剪切、固态流变、滑脱-逆冲-走滑变形3期新生面理及其置换。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核部和外围是浅变质岩,在核部和外围填图、测试时发现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4期侵入岩,与岩浆核杂岩相关的有三叠纪-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株和晚侏罗世花岗岩脉2期侵入岩。研究发现,与岩浆核杂岩伴随的岩浆侵位、韧性剪切变形与热变质增温-变斑晶加大-自然金沿S 2面理分布-金矿化热液蚀变等的时代均集中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指示了时代较新的陆内造山期岩浆核杂岩的脆-韧性剪切变形-立交桥式岩浆-热力垂向增生-热液蚀变成矿时空关联特点及深部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 构造群落 脆-韧性剪切带 控矿构造模式 金矿成矿规律 南秦岭
下载PDF
陕西八卦庙金矿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及成矿构造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49
5
作者 冯建忠 邵世才 +2 位作者 汪东波 王学明 马治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8-66,共9页
八卦庙金矿是秦岭造山带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曾被认为是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但最新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为粗粒可见金,矿床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二里河—长沟—八卦庙—空棺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特征明显。在脆韧性... 八卦庙金矿是秦岭造山带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曾被认为是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但最新研究表明该矿床金为粗粒可见金,矿床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二里河—长沟—八卦庙—空棺沟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区内岩石剪切变形特征明显。在脆韧性剪切过程中形成了NW向顺层无根揉皱状含金石英脉,石英脉Ar-Ar坪年龄为(232.58±1.59)Ma,等时线年龄为(222.14±3.45)Ma,是印支期脆-韧性剪切-动力变质分异的产物。这种NW向石英脉含金1×10-6~4×10-6。在燕山早期,剪切带抬升进入浅层叠加了脆性变形,在热液作用下形成了NE向石英脉。NE向石英脉是重要的富矿石,含金4×10-6以上。石英强烈的脆-韧性变形特点记录了两期变形,从早到晚石英位错和差应力具从大到小的演化趋势。韧性剪切和后期脆性变形每一期构造-热液脉动式活动都是从早到晚△σ值降低,在两次脉动式活动的交替时期出现的构造亚稳定期成矿,应力周期形成的“应力泵”或“地震泵”作用是金矿成矿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脆韧性剪切带 成矿构造动力学机制 陕西 金矿床 控矿特征
下载PDF
陕西凤县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58
6
作者 冯建忠 汪东波 +3 位作者 王学明 邵世才 马治国 张选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7-398,共12页
本文通过Ar-Ar同位素计时、稳定同位素示踪、石英位错观察、差异应力计算和热水沉积岩研究等,探讨了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机制。NW向无根揉皱石英脉含Au 0.5×10^(-6)~4×10^(-6),矿化元素组合为Au+Cu+Pb+Zn,Ar... 本文通过Ar-Ar同位素计时、稳定同位素示踪、石英位错观察、差异应力计算和热水沉积岩研究等,探讨了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机制。NW向无根揉皱石英脉含Au 0.5×10^(-6)~4×10^(-6),矿化元素组合为Au+Cu+Pb+Zn,Ar-Ar坪年龄232.58±1.59Ma;NE向石英脉含An大于4×10^(-6),可达37.2×10^(-6),Au为主,Ar-Ar年龄为131.91±0.98Ma。研究表明:①泥盆纪热水沉积岩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矿源,成矿热液水以岩浆水为主,从矿质富集到成矿至少经历了印支期挤压推覆、韧性剪切→印支晚期—燕山期岩浆热液作用;②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即韧性构造变形向脆性变形的转换期)是本区金矿成矿的高峰期;③多期成矿作用叠加、多次脉动式构造活动的“应力泵”作用是该超大型金矿床成矿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封庙金矿 热水沉积 脆-韧性剪切 位错 成矿年代 秦岭 陕西 成矿作用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大型韧性剪切带属性及形成演化时限与过程 被引量:46
7
作者 蔡志慧 许志琴 +1 位作者 何碧竹 王瑞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75-1895,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发育多条近E-W走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造山带中不同地体单元的主要边界,是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产物。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微观/宏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发育多条近E-W走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造山带中不同地体单元的主要边界,是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产物。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微观/宏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厘定了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的7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阐述了剪切带的延伸、规模、剪切变形特征、变形条件以及形成与演化时限。并讨论了这7条不同类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东天山和北山古生代造山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造山作用 东天山-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威 周鼎武 +2 位作者 任军锋 周小虎 桑海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3-828,共6页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发育在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中,野外调研和显微构造观察结果表明,该韧性剪切带是由构造片岩、眼球状片麻岩组成的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具有逆冲兼左行走滑的斜冲特征。对韧性剪切带构造片岩黑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发育在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中,野外调研和显微构造观察结果表明,该韧性剪切带是由构造片岩、眼球状片麻岩组成的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具有逆冲兼左行走滑的斜冲特征。对韧性剪切带构造片岩黑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获得坪年龄为419M±0.6Ma,反等时线年龄为417Ma±0.8Ma。认为华阳川韧性剪切带及其相应的小秦岭区域主导构造变形是发生于419Ma左右的秦岭加里东事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韧性剪切带 ^40Ar/^39Ar同位素定年 陕西小秦岭华阳川
下载PDF
马鞍桥微细浸染型(沉积岩容矿)金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福东 邹湘华 +2 位作者 高纪璞 陆瑶 张月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7-63,共37页
该矿床是华北板块南缘秦岭——“中央造山带”产于沉积岩系中的重要金矿床之一 ,Au的主成矿期为“沉积变质期”。成矿作用演化自早古生代始至印支—燕山期 ,伴随板块构造逆冲带的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沉积 (矿源 )→变质 (矿胚 )→岩体... 该矿床是华北板块南缘秦岭——“中央造山带”产于沉积岩系中的重要金矿床之一 ,Au的主成矿期为“沉积变质期”。成矿作用演化自早古生代始至印支—燕山期 ,伴随板块构造逆冲带的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沉积 (矿源 )→变质 (矿胚 )→岩体热量影响 (中温成矿元素叠加 )→逆冲推覆、走滑脆—韧性剪节 (矿体成型、初步定位 )→伸展构造 (破坏矿体、最终定位 )演化的历程 ,与脆—韧性剪切带密切相伴”。应属板块构造逆冲带浊积岩 -剪切带型层控金矿床 ,其快速定位预测标志具普遍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秦岭-中央造山带 板块构造逆冲带 矿源层 脆-韧性剪切带 定位预测 沉积岩 成矿作用 成矿机制
下载PDF
郯庐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 被引量:57
10
作者 朱光 谢成龙 +2 位作者 王勇生 牛漫兰 刘国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87-1702,共16页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计算的形成压力为1.03~1.45 GPa,表明形成于地壳底部的高压榴辉岩相环境。工作中对剪切带糜棱岩中6个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测年,其中2个超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多硅白云母分别给出了209.9±1.5Ma 和214.3±1.4Ma(皆晚三叠世)的^(40)Ar/^(39)Ar 坪年龄,指示了左旋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些年龄值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已有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 年龄基本一致,表明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板块碰撞中郯庐断裂带是以陆内左旋变换断层的型式出现的,从而将大别与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左行错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苏鲁造山带 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多硅白云母 ^40AR/^39AR年龄
下载PDF
秦岭勉略缝合带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亚林 张国伟 +1 位作者 王成善 李三忠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3,共6页
构造解析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经历了两期韧性逆冲剪切变形 ,早期剪切变形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岩片中 ,与区域变质作用同期 ,剪切运动方向 NW→ SE;晚期剪切变形具有 NNE→ SSW高角度逆冲特点 ,并使不同岩片推覆叠置 ,构成缝... 构造解析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经历了两期韧性逆冲剪切变形 ,早期剪切变形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岩片中 ,与区域变质作用同期 ,剪切运动方向 NW→ SE;晚期剪切变形具有 NNE→ SSW高角度逆冲特点 ,并使不同岩片推覆叠置 ,构成缝合带现今主导叠瓦状构造样式。变质变形作用研究显示 ,两期剪切变形都具有高压 -低温性质 ;综合变形时代以及整个缝合带构造演化 ,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俯冲与碰撞造山期变形 ,并指示洋壳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均具有斜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勉略缝合带 构造解析 韧性剪切变形 动力学
下载PDF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 被引量:49
12
作者 许志琴 李源 +1 位作者 梁凤华 裴先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1-680,共10页
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 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条位于两者之间的220~204 Ma的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的存在,提供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新的视角,为此,我们提出南秦岭的勉略蛇绿岩带向东通过宁陕-湘河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和大陆俯冲与深俯冲造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缘连接,构成"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缝合带新模式。沿着这条边界,南秦岭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南部的南秦岭被动陆缘单元和北部的南秦岭主动陆缘单元,后者向东的延伸由于南、北板块之间三叠纪的剪切碰撞而尖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古特提斯蛇绿岩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宁陕-湘河左行走滑剪切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变形规律、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8
13
作者 宋传中 朱光 +2 位作者 刘洋 牛漫兰 刘国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6,T001,共8页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9)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9)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该带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的研究表明,肥东浮槎山一带是被郯庐断裂带截切、牵引、叠加、改造的印支期大别—胶南造山带的残块。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系统的产物,前者属于滨太平洋构造系统,后者属于特提斯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别-胶南造山带 韧性剪切带 花状构造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江西德兴地区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关系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晓峰 胡瑞忠 +4 位作者 韦星林 肖荣 肖宁 王翠云 杨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0,共9页
江西德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聚集地,主要矿床有德兴斑岩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金山金矿、银山Pb—Zn—Ag多金属矿和蛤蟆金矿等。这些矿床可以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和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钼铅锌银矿床... 江西德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聚集地,主要矿床有德兴斑岩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金山金矿、银山Pb—Zn—Ag多金属矿和蛤蟆金矿等。这些矿床可以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和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钼铅锌银矿床(如德兴斑岩Cu—Mo—Au矿床和银山Pb—Zn—Ag—Cu—Au矿床)。在控矿构造、成矿元素组合、成矿流体来源、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这两类矿床都有明显的差异;二者成矿年龄的差异显示它们是不同地质时期演化的结果。剪切带型金矿(如金山金矿)与斑岩铜矿(德兴铜矿)在成因上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它们非单一同一岩浆系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金矿 斑岩铜矿 矿床成因 矿床类型 江西德兴
下载PDF
乌兰县赛坝沟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15
作者 童海奎 张顺桂 +1 位作者 许国武 黄银宝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88-94,共7页
赛坝沟地区的金矿床主要受近平行展布的嘎顺-乌达热呼韧性剪切带控制,区内金的活化、迁移受控于与矿床所在韧性剪切带,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脆-韧性转换位置。根据包裹体测温、稳定同位素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成矿... 赛坝沟地区的金矿床主要受近平行展布的嘎顺-乌达热呼韧性剪切带控制,区内金的活化、迁移受控于与矿床所在韧性剪切带,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脆-韧性转换位置。根据包裹体测温、稳定同位素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本区滩间山群绿片岩,其成因是与绿片岩有关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坝沟 断裂控矿 造山带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三里岗—三阳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变形与演化 被引量:20
16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 位作者 姚安平 赵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 ,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 ,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 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1 )高温塑性变形 (D1 ...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的三里岗—三阳地区出露有构造混杂岩 ,以含蛇绿岩残块为特征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演化过程。不同区段的构造解析与对比表明 ,中生代以来该构造混杂岩带主要遭受了 4期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1 )高温塑性变形 (D1 ) ,表现为蛇绿岩残块内部具网状强应变带和透镜状弱应变域相互交织的构造变形样式 ,强应变带形成以镁铁质糜棱岩为特征的高温韧性剪切带 ,显示深层次构造变形特征 ;2 )逆冲推覆变形 (D2 ) ,构造混杂岩带发育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和双冲构造 ,南界韧性剪切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整体运移的主推覆面 ,发育长英质糜棱岩 ,形成于中等构造层次 ,岩石中发育镁铁质糜棱岩糜棱面理的褶皱构造 ,显示陆内逆冲推覆对先期高温塑性变形构造的叠加改造 ;3)韧 脆性右行平移剪切 (D3) ,形成构造混杂岩带内部浅层次构造变形 ,构造混杂岩带南侧的花山群钙质片岩揉皱变形 ,形成枢纽近直立的不对称褶皱 ,指示右行平移剪切变形 ;4)伸展正断层 (D4) ,主要发育于构造混杂岩带北侧 ,呈NW—SE向展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 构造变形 韧性剪切带 襄樊-广济断裂 南秦岭微陆块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韧性剪切带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武广 范传闻 +3 位作者 李忠权 糜梅 刘军 朱明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7-302,共6页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韧性剪切带特征,笔者认为漠河韧性剪切带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有关,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或后碰撞期间。早白垩世期间,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进入后碰撞阶段,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使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的中国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北部发生了向东的挤出、逃逸,辽西、冀北、冀西北和京西地区的晚中生代右行走滑和逆冲、推覆构造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过程的远程效应。因此,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河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白云母 40AR-39AR年龄 上黑龙江盆地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
下载PDF
北祁连红土沟─川刺沟金矿与韧性剪切带的成矿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鸿梅 童海奎 +3 位作者 刘沣 任文恺 许国武 王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1-586,共6页
通过对北祁连红土沟川刺沟金矿及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和成矿关系等研究,发现该区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韧性、韧脆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岩控制了金矿的产出。韧脆性剪切带构成了该矿床的富矿和储矿构造,为矿液的迁移、富集提供了较... 通过对北祁连红土沟川刺沟金矿及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和成矿关系等研究,发现该区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韧性、韧脆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岩控制了金矿的产出。韧脆性剪切带构成了该矿床的富矿和储矿构造,为矿液的迁移、富集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是深部流体的通道。位于中、下地壳中的超临界流体能够以硫络合物形式溶解大量金和其他成矿元素,这种含金的超临界成矿流体沿韧性剪切带向浅部迁移。流体中金的溶解度迅速降低,导致金大量沉淀而形成金矿。北祁连地区的红土沟川刺沟金矿床产于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中,是该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阶段性产物。红土沟川刺沟金矿是一种典型的造山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其主要的矿石类型为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沟川刺沟 金矿 韧性剪切带 构造蚀变岩 古生代造山带
下载PDF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构造变形分析及其对大别山构造变形的启示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鹏 宋传中 +6 位作者 任升莲 LIN Shoufa 张妍 李加好 宫龙 刘欢 王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1-524,共14页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大别造山带非常重要的韧性剪切带之一,叠加在北大别灰色片麻岩之上。通过其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具有管壁状弯曲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方式为沿NWW—SEE向近水平左旋剪切。地质温压...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大别造山带非常重要的韧性剪切带之一,叠加在北大别灰色片麻岩之上。通过其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具有管壁状弯曲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方式为沿NWW—SEE向近水平左旋剪切。地质温压计和变形矿物动态重结晶型式揭示了剪切带变形温度约618.2℃,地质压力约0.7GPa,相当于中下地壳环境。据此推测大别造山带曾上覆一管状背形韧性剪切层(大部分现已被剥蚀),晓天—磨子潭剪切带为其北界部分;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曾发生近平行造山带走向的侧向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 管壁状弯曲 左旋平移 温压条件 大别山造山带
下载PDF
西秦岭天水地区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博 裴先治 +9 位作者 刘成军 裴磊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胥晓春 刘图杰 王元元 任厚州 陈伟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70,共20页
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作为西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之间的区域韧性构造边界,带内构造样式复杂多样,多期构造叠加,不同部位韧性变形强度不同,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但以右行为主,宏观构造显示由NNE向SSW斜向逆冲特征,且... 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作为西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之间的区域韧性构造边界,带内构造样式复杂多样,多期构造叠加,不同部位韧性变形强度不同,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但以右行为主,宏观构造显示由NNE向SSW斜向逆冲特征,且多被后期构造改造。EBSD组构分析结果显示,石英C轴优选方位指示非共轴变形,显示明显的中温柱面<a>-中低温菱面-低温底面组构的右行剪切及不太明显的低温底面组构(偶见中低温组构)左行剪切特征;方解石C轴组构显示e1双晶滑移与r1平移滑动,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组构特征反映该剪切带可能经历了中温—中低温—低温、以右行韧性走滑为主并曾出现过左行逆冲的复杂变形过程,综合分析推断该韧性剪切带经历了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韧性变形环境。区域对比分析认为,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响应古生代构造演化的构造变形记录主要为2期:一是志留纪天水—武山洋闭合导致大规模NNE-SSW向的陆-弧或陆-陆碰撞逆冲造成的左行逆冲剪切变形;二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秦祁结合部位强烈的大规模右行走滑拼贴运动形成的右行剪切变形和反"S"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构造变形 EBSD组构分析 变形温压环境 秦祁结合部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