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s and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Tectonic Fractures at the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被引量:9
1
作者 FANG Huihuang SANG Shuxun +2 位作者 WANG Jilin LIU Shiqi JU 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2007-2023,共17页
Study on tectonic fractures based on the invers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is study, a geological model was set up based on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a mech... Study on tectonic fractures based on the invers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is study, a geological model was set up based on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a mechan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stres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Based on the Griffith and Mohr-Coulomb criter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Shanxi Formation during the Indosinian,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 can be predicted with the index of comprehensive rupture 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ng force of the Pacific Plate and the India Plate to the North China Plate formed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is N-S, NW - SE, and NE - SW,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tudy area.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acting force led to the regional gradients of tectonic stress magnitude, which resulted in an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state of the stress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w-stress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fault zones and exten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fault zones. Furthermore, the high-stress areas are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fold belts and the binding site of multiple folds.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was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tensity and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folds and faults, which resulted in some developed areas with level I and II.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fold and fault zones and the anticline and syncline structure at the same fold zones. The tectonic fractures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are more developed than those during the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period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late tectonic movement to the early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stress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racture 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comprehensive rupture rate numerical simulation Hudi Coal Mine qinshui Basin
下载PDF
整合压汞、N_(2)和CO_(2)吸附的中−高阶煤多重分形特征
2
作者 张苗 刘钦节 +1 位作者 王兴阵 董志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94-2404,共11页
煤储层孔隙结构多重分形特征控制着煤层气的运移和可持续产出,直接决定了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对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中−高阶煤孔隙结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的演化趋势,针对取自沁水煤田生产矿井的中−高阶煤样,... 煤储层孔隙结构多重分形特征控制着煤层气的运移和可持续产出,直接决定了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对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中−高阶煤孔隙结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的演化趋势,针对取自沁水煤田生产矿井的中−高阶煤样,整合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结合多重分形理论,表征并探究了中−高阶煤储层宏孔(>50 nm)、介孔(2~50 nm)和微孔(<2 nm)的多重分形特征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的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高阶煤宏孔、介孔和微孔的广义维数谱(D_(q)−q)和多重分形奇异谱(f(α)−α)均满足多重分形特征,这意味着中−高阶煤宏孔、介孔和微孔均表现出多重分形行为。相对于宏孔和介孔,微孔表现出更大的奇异性指数α_(0)和谱宽(ΔD)与较小的赫斯特指数(Hurst,H),即微孔具有更强的非均质性和更差的孔隙连通性。煤化作用促进了煤中大分子的聚合,使煤储层由宏孔优势型和宏孔−微孔并存型储层转变为更为致密的微孔优势型储层,煤中不同尺度孔隙孔径分布趋于均质化,导致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均质性的增强和孔隙连通性的改善。宏孔和微孔体积分数对其相应孔径范围内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分别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而介孔体积分数并不是介孔孔隙孔径分布非均质性的有效约束。镜质组和惰质组对孔隙孔径分布非均质性表现出相反的影响,镜惰比(V/I)与H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与α_(0)之间呈负相关性,富镜质组煤发育更多的微孔从而表现出更强的孔隙结构均质性和较好的孔隙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阶煤 煤化作用 多尺度孔隙 多重分形 沁水煤田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储层地温场条件及其低地温异常区形成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孟召平 禹艺娜 +2 位作者 李国富 田永东 王宇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7-316,共10页
煤储层地温场条件是影响煤层气赋存与产出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生产情况来看,煤储层地温低异常区煤层气开发井的产气效果普遍较差,因此,开展煤储层地温场条件研究,揭示低地温异常区形成机理,对于低地温区煤层气开发显得尤... 煤储层地温场条件是影响煤层气赋存与产出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生产情况来看,煤储层地温低异常区煤层气开发井的产气效果普遍较差,因此,开展煤储层地温场条件研究,揭示低地温异常区形成机理,对于低地温区煤层气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地温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沁水盆地3号煤层和15号煤层地温及其梯度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揭示了煤储层地温分布规律,提出了煤储层地温梯度等级划分标准,圈定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地温梯度小于1.6℃/hm的地温低异常区,揭示了研究区煤储层地温低异常区分布及其受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恒温带温度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的趋势,恒温带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变浅,恒温带温度为13.2~15.2℃,恒温带深度为27.4~33.1 m。沁水盆地煤储层地温及其地温梯度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3号煤储层温度为14.6~100.9℃,平均为30.58℃,地温梯度为0.008~3.770℃/hm,平均为1.62℃/hm;15号煤储层温度为15.3~111.8℃,平均值为33.28℃,地温梯度为0.046~5.350℃/hm,平均为1.87℃/hm;大地热流值为0.93~94.60 mW/m^(2),平均为41.5 mW/m^(2),低于我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3 mW/m^(2)),反映出本区处于稳定的构造-热状态之中。根据地温梯度,圈定了研究区3号和15号煤储层地温梯度小于1.6℃/hm的地温低异常区呈条带状分布于盆地东北和东部一带,面积分别占盆地总面积25.2%和27.9%,煤层气资源量近1.0万亿m3。煤储层地温梯度随着底板标高的增加而线性降低,随着煤储层有效埋深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进一步揭示了地壳抬升剥蚀作用和地下水补给与渗流作用对研究区煤储层地温低异常区的控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地温场 地温低异常区 形成机理 沁水盆地
下载PDF
沁水盆地郑庄井田煤层气分段压裂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俊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0,共7页
为实现煤层气低成本、高效开发,基于郑庄井田3^(#)煤层和15^(#)煤层特征,提出了煤层中非固井L型分段压裂水平井强化开采煤层气技术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力喷射压裂能产生1.5~2.0 MPa的环空封隔效果和3.5~4.5 MPa的孔内增压效果,可... 为实现煤层气低成本、高效开发,基于郑庄井田3^(#)煤层和15^(#)煤层特征,提出了煤层中非固井L型分段压裂水平井强化开采煤层气技术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力喷射压裂能产生1.5~2.0 MPa的环空封隔效果和3.5~4.5 MPa的孔内增压效果,可满足非固井水平井环空防窜流和定点压裂的目的。为解决非固井煤层气水平井钻完井、压裂改造和排采技术难题,研究形成了“优质、快速、安全”钻完井,带底封的连续油管快速拖动喷射-压裂联作分段压裂,“大排量、大液量、中砂比”活性水压裂增产改造和L型水平井精细化排采控制4项核心关键技术。实践证明,煤层中非固井分段压裂水平井开发煤层气技术在郑庄井田实现规模化开发应用,并取得了煤层气开发技术和高产气量的双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平井 分段压裂 开发技术 沁水盆地 郑庄井田
下载PDF
计划检泵在沁水煤层气田老井治理中的应用
5
作者 袁延耿 霍洪涛 +3 位作者 赵武鹏 张鹏 李鹏鹏 李城 《中国煤层气》 CAS 2023年第5期20-23,共4页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地,经过多年的持续排采,已进入规模化开发中后期。近年来,随着老井采出率的不断提高,老井递减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确保老井产量平稳运行、遏制老井产量递减趋势是沁水煤层气田老井治理...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地,经过多年的持续排采,已进入规模化开发中后期。近年来,随着老井采出率的不断提高,老井递减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确保老井产量平稳运行、遏制老井产量递减趋势是沁水煤层气田老井治理的重点。研究人员从计划检泵井的识别与治理两方面深入分析,建立起一套计划检泵井识别标准图版,通过“对号入座”,不仅减缓了老井产量递减的趋势、保持了产量平稳运行,而且还降低了现场排采管理的难度,提高了老井治理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检泵 沁水煤层气田 识别标准图版 老井治理
下载PDF
岳城井田3号煤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6
作者 申超 《煤》 2023年第5期17-21,共5页
煤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方面和研究重点,以沁水煤田东南部岳城井田为工程背景,基于井田煤与煤层气地质、勘探开发及相关测试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井田3号煤储层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煤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方面和研究重点,以沁水煤田东南部岳城井田为工程背景,基于井田煤与煤层气地质、勘探开发及相关测试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井田3号煤储层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岳城井田3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破坏较轻、展布稳定的厚煤层;煤层的“生、储、盖”条件较好且地处甲烷带,煤层气含量及甲烷含量普遍较高;煤层孔裂隙系统发育且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煤储层压力及压力梯度值较低、能量弱,为低压(欠压)煤储层;煤对煤层气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大,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城井田 沁水煤田 煤储层物性特征 煤层气
下载PDF
沁水盆地柿庄地区15号煤煤层气避水压裂思路与现场实践
7
作者 刘广景 陈彦丽 +4 位作者 魏康强 韩媛 张杰 胡皓 常风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1期43-48,54,共7页
为了解决顶板高含水型煤层气藏开发过程中“高产水、低产气”的问题,探索适用于该类煤储层的煤层气开发模式,以沁水盆地柿庄地区15号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前期开发该煤层过程中“高产水、低产气”的原因。研究表明15号煤层直接顶板K2灰... 为了解决顶板高含水型煤层气藏开发过程中“高产水、低产气”的问题,探索适用于该类煤储层的煤层气开发模式,以沁水盆地柿庄地区15号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前期开发该煤层过程中“高产水、低产气”的原因。研究表明15号煤层直接顶板K2灰岩多发育含水性较强的溶蚀性孔缝,前期开发过程中主要采取“直井+水力压裂”的传统模式,压裂过程中缝高失控支撑剂容易进入灰岩顶板孔缝中,不能对煤储层进行充分改造,还容易沟通K2灰岩含水层和煤储层之间的联系,引起K2灰岩中的地层水通过压裂缝进入煤层,造成了15号煤井普遍“高产水、低产气”。根据15号煤的煤层结构及其与上下围岩的岩性组合关系,提出了“直井/定向井集中射孔压裂”和“水平井精准地质导向及优化压裂选点”两种开发模式,控制了压裂缝高,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产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柿庄地区 避水压裂 现场实践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坍塌压力预测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公社 李永康 +3 位作者 尹俊禄 唐文英 崔金榜 程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98,共3页
针对煤层气井井壁稳定问题,应用力学分析方法从井壁应力分布入手,根据斜井井壁稳定力学模型,分别结合Mohr-Coulomb准则和Drucker-Prager准则,建立水平井筒井壁坍塌压力计算公式。应用所建立的公式对沁水3^#煤层羽状水平井坍塌压力进行... 针对煤层气井井壁稳定问题,应用力学分析方法从井壁应力分布入手,根据斜井井壁稳定力学模型,分别结合Mohr-Coulomb准则和Drucker-Prager准则,建立水平井筒井壁坍塌压力计算公式。应用所建立的公式对沁水3^#煤层羽状水平井坍塌压力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井眼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时,坍塌压力为负值,这种情况下煤层气井不会坍塌,井眼稳定;当井眼沿最小主应力方向时,坍塌压力高于或者略低于地层压力,说明煤层羽状井眼不稳定,会产生煤粉;当井眼介于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间时,其坍塌压力在所计算的两个压力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应力 井壁稳定 坍塌压力 沁水煤层气田
下载PDF
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鲜保安 高德利 +2 位作者 王一兵 王宪花 李安启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7,共4页
应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资源,受到煤层地质条件和分支井眼几何形态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行井身结构优化,才能发挥多分支水平井的效率。多分支水平井增产机理在于能够有效沟通煤层割理和裂缝系统,增加各分支井眼... 应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资源,受到煤层地质条件和分支井眼几何形态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行井身结构优化,才能发挥多分支水平井的效率。多分支水平井增产机理在于能够有效沟通煤层割理和裂缝系统,增加各分支井眼的波及面积和泄气面积,降低裂隙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阻力,加速流体的排出,提高单井产量和采出程度。通过对沁水煤层气田的数值模拟与经济评价可知,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分支水平井 开发 主控因素 增产机理 沁水煤层气田
下载PDF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国艺 关辉 +2 位作者 蒋登文 杜平 李志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3-217,共5页
沁水煤层气田单层煤层厚,分布在1~12m之间,一般大于6m,热演化程度高,R0分布在2.6%~3.7%之间,含气量大于14m3/t,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沁水煤层气田热成因的煤层气在煤层中经历了解析-扩散-运移等作用,在... 沁水煤层气田单层煤层厚,分布在1~12m之间,一般大于6m,热演化程度高,R0分布在2.6%~3.7%之间,含气量大于14m3/t,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沁水煤层气田热成因的煤层气在煤层中经历了解析-扩散-运移等作用,在构造高部位富集成藏,成藏期后的煤层气藏保存条件好,在上述3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成藏条件较好,富含煤层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煤层气田 煤层气 碳同位素 组分 成藏条件:山西
下载PDF
用地震资料预测煤层气储层参数的方法初探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延庆 程增庆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26,共3页
通过分析沁水煤田的地震地质条件 ,利用井信息结合地震资料 ,得出该区煤层气储层的特征与规律 ;利用数学地质知识的统计分析、回归分析 ,讨论了煤层气储层参数 (煤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气量 )
关键词 地震资料 预测 煤层气 储层参数 沁水煤田 孔隙度 含气量
下载PDF
沁水盆地北端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莹 张庆龙 +3 位作者 朱文斌 王良书 解国爱 邹旭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2,18,共6页
在对沁水盆地北端发育的中生代褶皱、断层和节理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构造线以 NE-SW 向为主;东部构造线以近SN或NW-SE向为主;两者之间的构造线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 在对沁水盆地北端发育的中生代褶皱、断层和节理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构造线以 NE-SW 向为主;东部构造线以近SN或NW-SE向为主;两者之间的构造线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向。研究区内的褶皱、断裂、节理以及水系的发育特征均表明:本区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经历过一期近 SN 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61°~174°,倾角在10°以内,这期挤压作用可能是对印支期构造活动的响应;此外,在距今165±5 Ma至136 Ma期间,本区可能还经历过一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52°,倾角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构造应力场 煤层气 印支期 燕山期
下载PDF
煤层气水平井煤层段井壁破裂压力预测——以沁水盆地樊庄3号煤层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俊禄 王鹤田 +2 位作者 赵丁楠 东甲山 王建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28,共3页
针对煤层气井井壁破裂问题,应用岩石力学分析方法,从井壁应力分布入手,根据任意斜井井壁力学模型,结合最大拉应力理论,建立了水平井煤层段井壁临界破裂压力计算公式,并对沁水盆地樊庄3号煤层水平井煤层段井壁临界破裂压力进行了预测。... 针对煤层气井井壁破裂问题,应用岩石力学分析方法,从井壁应力分布入手,根据任意斜井井壁力学模型,结合最大拉应力理论,建立了水平井煤层段井壁临界破裂压力计算公式,并对沁水盆地樊庄3号煤层水平井煤层段井壁临界破裂压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樊庄3号煤层水平井在钻井过程中(为防止地层被压开),钻井液密度应控制在3.28 g/cm3以内;水平井压裂时最小破裂压力梯度为3.22 MPa/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水平井 应力 破裂压力 沁水煤层气田
下载PDF
沁水煤层气田樊庄区块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宪花 卢霞 +2 位作者 蒋卫东 鲜保安 王亚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7-139,共3页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 ,在成藏条件、高产富集规律、开采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中国石油开展煤层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工作 10余年 ,通过对目标区优选及前期抽排试验 ,证实沁水煤层气田资源丰富。本文就该煤层气田地理环境、资源...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 ,在成藏条件、高产富集规律、开采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中国石油开展煤层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工作 10余年 ,通过对目标区优选及前期抽排试验 ,证实沁水煤层气田资源丰富。本文就该煤层气田地理环境、资源概况、基本地质特征、开发工艺技术、开发方案优选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了论述 ;通过对沁水煤层气田樊庄区块进行经济评价 ,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田 经济评价 煤岩 吸附量 埋藏深度
下载PDF
山西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超 张庆龙 +3 位作者 葛荣峰 王莹 朱文斌 王良书 《地质学刊》 CAS 2011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太行大断裂是山西沁水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分界,也是华北克拉通内部重要的构造变形带。通过对断层破碎带、断层相关褶皱及共轭节理的野外详细测量,研究了太行大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探讨其形成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认为,太行大断裂可能经... 太行大断裂是山西沁水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分界,也是华北克拉通内部重要的构造变形带。通过对断层破碎带、断层相关褶皱及共轭节理的野外详细测量,研究了太行大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探讨其形成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认为,太行大断裂可能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作用:(1)印支期在华南、华北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作用下表现出近N—S向挤压构造应力场。(2)燕山期表现为E—W向至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3)喜马拉雅期由NWW—SEE向挤压转换为NE—SW向挤压(或NW—SE向伸展)。太行大断裂由北至南可分为:(1)北段,由3条呈右阶斜列的大型逆断层组成,基岩出露,以逆冲推覆为主。(2)中段,地表出露斜歪褶皱和逆冲断层组合。(3)南段,发育强烈的挤压破碎带,该带中广泛发育构造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构造挤压带内的构造透镜体陡立,显示近水平方向的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大断裂 构造变形 节理 应力场 沁水盆地 山西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可改造性评价——以郑庄区块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姚艳斌 王辉 +3 位作者 杨延辉 刘大锰 鲁秀芹 曹路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探明率与动用率“双低”,导致煤层气增产显著放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常规煤储层评价较少考虑煤储层的可改造性潜力,导致发现的优质储量偏少,已发现的储量动用率偏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煤储层可... 我国煤层气资源探明率与动用率“双低”,导致煤层气增产显著放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常规煤储层评价较少考虑煤储层的可改造性潜力,导致发现的优质储量偏少,已发现的储量动用率偏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为例,系统开展了岩心与大样物理模拟实验、测井与地震反演分析等;通过对比分析典型井储层地质特征与微地震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结果,指出影响煤储层可改造性的关键地质因素为煤体结构、宏观煤岩类型、煤层构造变形、煤层地应力、煤层与顶底板的抗拉强度之差,建立了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定量评价模型;并对郑庄区块煤储层可改造性进行了评价分区,其结果得到了区内千余口产气井的验证。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尚未动用储量区的煤层气建产和已动用储量区的开发方案优化调整,根据不同区块储层地质特点选择适应性的工程技术与改造方案,以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我国煤层气“增储上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煤层气 可压裂性 储层改造 提高采收率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
下载PDF
国家级煤层气示范工程建设的启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综述 被引量:36
17
作者 吴建光 孙茂远 +3 位作者 冯三利 郭本广 叶建平 范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5,112-113,共7页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12月正式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国家级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项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主管单位和建设单位,积极推进项目建设,200...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12月正式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国家级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项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主管单位和建设单位,积极推进项目建设,2009年10月,示范工程一期150口井气田建设全面竣工投产,达到了1×108m3/a的产能建设规模。这标志着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大规模商业化轨道,为沁南煤层气的商业开发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加速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该示范工程采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较好的项目组织管理及工程质量控制,形成了"300 m×300 m井网部署"、"空气钻井技术"、"微珠低密度固井技术"、"清水加砂压裂技术"、"氮气泡沫压裂技术"、"分片集输一级增压地面集输技术"、"稳控精细排采技术"、"无烟煤储层生产特征分析"等8项适合于沁南高阶煤的技术系列,并得到了推广应用。另外还对新材料、新装备进行了试验应用,并制订了煤层气两个行业标准和两个企业标准,对国内煤层气田直井开发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南部 煤层气 地面开发 产业化 示范工程 技术系列 标准制订
下载PDF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方向和开发建议 被引量:37
18
作者 叶建平 彭小妹 张小朋 《中国煤层气》 2009年第3期7-11,共5页
通过研究近几年沁水盆地煤层气的资源、地质、储层成果,剖析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号煤层性质差异及其根源,分析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状况,进一步论述了当前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投入... 通过研究近几年沁水盆地煤层气的资源、地质、储层成果,剖析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号煤层性质差异及其根源,分析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状况,进一步论述了当前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投入工程量最多、研究程度最高、产量最大的盆地。提出沁水盆地已经具备作为整装特大型天然气田开发的条件,应该集中力量加快3号煤层煤层气勘探力度,积极研发15号煤层煤层气开发技术,争取到"十二五"末,煤层气探明储量达到8000亿m3,建成年产量50亿m3煤层气生产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田 煤层气 勘探开发
下载PDF
冲击载荷对无烟煤微观孔隙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以贤 梁为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97,共11页
为了研究冲击载荷对无烟煤微观孔隙的作用机理、提高煤层气的开发效果,以山西沁水煤田成庄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霍普金森冲击系统分别对垂直、平行、45°斜交层理方向煤样实施冲击载荷模拟实验,根据冲击载荷前后压汞、低温液氮... 为了研究冲击载荷对无烟煤微观孔隙的作用机理、提高煤层气的开发效果,以山西沁水煤田成庄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霍普金森冲击系统分别对垂直、平行、45°斜交层理方向煤样实施冲击载荷模拟实验,根据冲击载荷前后压汞、低温液氮和电镜扫描测试数据,分析了冲击载荷对无烟煤微观孔隙的作用规律与特点,进一步探究了冲击载荷对无烟煤微观孔隙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冲击载荷能增大孔径和孔容,改善孔隙结构,提高孔隙连通性,增强瓦斯扩散、渗流与运移速度,并存在冲击载荷的最佳改善效果,不同方向最佳改善效果所对应的冲击载荷大小不同;②最佳改善效果以前的冲击载荷改善孔隙结构及渗透特征,最佳改善效果以后的冲击载荷增加微孔、堵塞中大孔、整体劣化孔隙孔渗特征;③冲击载荷对煤样的破坏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始于微晶结构、基于位错塞积效应的破坏模式,另一种是始于宏观孔隙、基于煤基质破碎的破坏模式。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煤层气产气机理、产气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经济有效地开采煤层气具有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无烟煤 微观孔隙 作用机理 位错塞积 沁水煤田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莹 张庆龙 +5 位作者 朱文斌 王良书 解国爱 葛荣峰 刘超 邹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NNE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构造非常明显,...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NNE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110°;中部的EW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近SN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26°,249°,347°;西部边界由近SN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EW及NEE-SSW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94°,72°。区内发育NNW-SSE,NW-SE,NE-SW,NEE-SWW,近SN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NW-SE向的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NE-S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EW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缘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燕山期 喜山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