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意识的渐变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从《红高粱》时代对自主、对抗的女性意识的张扬,到《秋菊打官司》之后女性魅力与欲望的缺失,再到《英雄》开启的奇观电影里对女性身体的"视觉消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个逐渐隐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背后,有着丰... 从《红高粱》时代对自主、对抗的女性意识的张扬,到《秋菊打官司》之后女性魅力与欲望的缺失,再到《英雄》开启的奇观电影里对女性身体的"视觉消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个逐渐隐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和电影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女性意识 身体 电影 《红高梁》 《秋菊打官司》 《英雄》
下载PDF
刘宋监狱新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潇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中国古代监狱史研究历来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南朝刘宋时期的监狱状况至今未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刘宋时期的监狱除了因袭魏晋以来的旧制外,不论在监狱的设置和监狱制度的制定上都有一些新的发...  中国古代监狱史研究历来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南朝刘宋时期的监狱状况至今未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刘宋时期的监狱除了因袭魏晋以来的旧制外,不论在监狱的设置和监狱制度的制定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并对唐代的监狱制度产生过影响,成为了唐代监狱制度的来源之一。因此笔者试图主要依靠《宋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勾勒出刘宋时期监狱的大致的轮廓,引起学者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法制 南朝 刘宋时期 监狱制度 官吏设置 录囚制度 纵囚归家制度
下载PDF
论肖像权的阻却要件——兼与日本人格权理论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易 骆正言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9-53,共5页
对民法中的肖像权条款,立法界和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一种误区,将其当作严格的规则看待,其实该条款只能是一项原则。上世纪末围绕《秋菊打官司》一案的学术争论足以证明这一点。肖像权案件的裁判需要将肖像权和其他权利进行衡量,以决出是非... 对民法中的肖像权条款,立法界和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一种误区,将其当作严格的规则看待,其实该条款只能是一项原则。上世纪末围绕《秋菊打官司》一案的学术争论足以证明这一点。肖像权案件的裁判需要将肖像权和其他权利进行衡量,以决出是非高下,这些权利被称为肖像权的"阻却要件"。按照日本案例法,主要有六个因素可以成为肖像权的"阻却要件":如犯罪调查和预防、新闻自由、科研和艺术自由、公众人物、风景拍照和公共集会等。这六个方面既值得我国在人格权立法中采纳,也值得法院今后在审理肖像权案件中予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案 肖像权 原则 阻却要件
下载PDF
《秋菊的半生》与《狂人日记》的同声相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6,共4页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的半生 狂人日记 海峡两岸 同声相应
下载PDF
法社会学法人类学“面向中国”过程中的自我汉学化——以《秋菊打官司》诸法律影评为分析文本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17-121,共5页
《秋菊打官司》不仅是中国法学界关注最多的一部电影,也是关注最多的一个文学作品,是"在中国讨论‘法律与社会’的一个经典电影文本"。这部电影的诸法律影评对此进行了过度解释。在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研究者面向中国的过程中,... 《秋菊打官司》不仅是中国法学界关注最多的一部电影,也是关注最多的一个文学作品,是"在中国讨论‘法律与社会’的一个经典电影文本"。这部电影的诸法律影评对此进行了过度解释。在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研究者面向中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立场上的知识偏差,表现为自我汉学化、自我"他者"化的隐性姿态。因此,"面向中国"仍然是个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动态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 自我汉学化 法社会学法人类学 面向中国
下载PDF
仇埰《鞠讌词》情感内涵及审美特征探赜 被引量:1
6
作者 薛玉坤 《阅江学刊》 2012年第3期109-113,120,共6页
仇埰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 仇埰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人遭际的影响,词的情感内涵与审美风貌发生较大变化,显得更为清空、冷峻、峭拔,词境词心较接近宋末词人,诚不失为民国词坛一大作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仇埰 鞠讌词 情感内涵 审美特征 民国词
下载PDF
瞿秋白与俄罗斯文学史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春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1-36,共6页
"五四"时期,瞿秋白在撰写《俄罗斯文学史》时,从现实主义批评观念出发,勾勒出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思路。因此,对瞿秋白研究文学史成果的考辨,不仅能够凸现瞿秋白在外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地... "五四"时期,瞿秋白在撰写《俄罗斯文学史》时,从现实主义批评观念出发,勾勒出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思路。因此,对瞿秋白研究文学史成果的考辨,不仅能够凸现瞿秋白在外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地位,而且还能够追溯一种文学史撰写方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俄罗斯 文学史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下载PDF
《鞠部丛谈》的演员培养观与罗瘿公对程砚秋的造就
8
作者 冯珊珊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7-22,92,共6页
《鞠部丛谈》系近代名士罗瘿公应张豂子之邀,创作于1919年夏,以樊增祥眉批、李释龛校正的《〈鞠部丛谈〉校补》为善本。该书记述了晚清民国时期众多著名演员的生平事迹、亲缘师承、艺术特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也蕴藏着罗瘿公在演员评价... 《鞠部丛谈》系近代名士罗瘿公应张豂子之邀,创作于1919年夏,以樊增祥眉批、李释龛校正的《〈鞠部丛谈〉校补》为善本。该书记述了晚清民国时期众多著名演员的生平事迹、亲缘师承、艺术特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也蕴藏着罗瘿公在演员评价、培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先进理念,可从本书探寻程砚秋的成长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瘿公 程砚秋 《鞠部丛谈》 京剧
下载PDF
《山居秋暝》多维阐释教学初探
9
作者 彭志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诗歌单元的重要课文。传统授课迷信程序化教学设计,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目标。多维阐释教学契合诗歌意蕴,分别从美学视角和诗歌题眼建构课堂教学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拓展多维阐释教学法在中学语文...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诗歌单元的重要课文。传统授课迷信程序化教学设计,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目标。多维阐释教学契合诗歌意蕴,分别从美学视角和诗歌题眼建构课堂教学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拓展多维阐释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居秋暝》 多维阐释 教学设计
下载PDF
从《汉书》看先秦两汉“拘、囚、系(繫)”的发展演变
10
作者 牛慧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119-120,共2页
本文对《汉书》中出现的“拘、囚、系(繫)”这组同义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以之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做了比较:春秋战国以前,表“拘禁”义主要用“囚”和“拘”,二词在战国时期竞争激烈。从汉初开始,表“拘禁”义的“系(繫)”开始... 本文对《汉书》中出现的“拘、囚、系(繫)”这组同义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以之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做了比较:春秋战国以前,表“拘禁”义主要用“囚”和“拘”,二词在战国时期竞争激烈。从汉初开始,表“拘禁”义的“系(繫)”开始呈上升趋势,到《汉书》中占主导地位。“囚”虽一直沿用至《汉书》,但组合能力已十分有限。“拘”表“拘禁义”随着“系(繫)”的上升而相对处于劣势,出现频率并不高,但在《汉书》出现了新的组合“拘留”,此形式被现代汉语继承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繁) 发展演变
下载PDF
《秋菊打官司》人物形象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嘉军 《唐都学刊》 2010年第4期80-82,共3页
电影《秋菊打官司》成功地塑造了秋菊和王善堂的人物形象,但是在表层和深层的人物性格体现上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区别:作为叛逆者,秋菊坚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背后却隐藏着对父权制度的守护,作为村长王善堂身上则具有政治和宗族的双... 电影《秋菊打官司》成功地塑造了秋菊和王善堂的人物形象,但是在表层和深层的人物性格体现上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区别:作为叛逆者,秋菊坚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背后却隐藏着对父权制度的守护,作为村长王善堂身上则具有政治和宗族的双重身份,正是在这种身份下,影片的矛盾得以精彩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 叛逆者 守护者
下载PDF
农民的行动逻辑——基于《秋菊打官司》中人物的“成本-收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骏 付少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6-49,55,共5页
通过研究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可以理解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心理变化等。基于《秋菊打官司》中人物的"成本-收益"分析,试图发现农民日常的社会交往互动背后的文化和心理。所谓的"成本-收益&qu... 通过研究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可以理解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心理变化等。基于《秋菊打官司》中人物的"成本-收益"分析,试图发现农民日常的社会交往互动背后的文化和心理。所谓的"成本-收益"并非指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含义,换言之,它并非狭义的经济价值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间的比较,而是一种广义的"成本-收益"的含义,它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脸""面子"等心理价值意义的"成本-收益"。这种道德性的"脸"与社会性的"面子"之间的互动,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微妙的作用,长脸、丢脸、给面子、留点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及。农村的事情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比较复杂,而在于解决方式本身的受限制性,因此,理解了农民的行动逻辑,对于解决基层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 “成本-收益” 讨说法
下载PDF
图形背景理论下《山居秋暝》英译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丹 黄万武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87-90,共4页
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结合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出了《山居秋暝》原诗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并对四个英译本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古诗词翻译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许渊冲的译本与原诗的图形背景最吻... 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结合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出了《山居秋暝》原诗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并对四个英译本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古诗词翻译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许渊冲的译本与原诗的图形背景最吻合,翻译得最好,杨译与谢译次之,Witter Bynner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出入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山居秋暝》 英译
下载PDF
信访法律文化与和谐信访的构建
14
作者 张炜 《唐都学刊》 2008年第1期114-117,共4页
从信访角度重新审视《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可以发现基层民众难以割舍的"面子"问题、息事宁人的妥协态度和追求公正的法律精神。当代信访文化的问题在于民众法律意识尚未普及、国家信访法律制度尚未完备,以及群众信访法律行为... 从信访角度重新审视《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可以发现基层民众难以割舍的"面子"问题、息事宁人的妥协态度和追求公正的法律精神。当代信访文化的问题在于民众法律意识尚未普及、国家信访法律制度尚未完备,以及群众信访法律行为尚欠理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3个问题。要构建基层和谐信访,解决信访问题,工夫应在信访工作之外,走法治化的道路,实现信访工作信息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 信访文化 和谐信访 法治 临潼区
下载PDF
从《山居秋暝》看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15
作者 肖慧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96-97,共2页
《山居秋暝》以洗练的笔墨绘出画面,形成幽远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而在所绘意境中又处处透出丰采神韵,深得情景交融之妙,不愧为山水诗中的珍品佳作。
关键词 王维 《山居秋暝》 诗画 神韵
下载PDF
丘居--昆仑神话对中国早期居住理念的影响
16
作者 梁儆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6期112-112,共1页
丘居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等物质层次的原因外,追求昆仑神话中昆仑仙境的精神层次也是人们钟爱丘居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寻找古人丘居的证据,明确了丘居是模仿昆仑神话中昆仑山上的居住状态,古人以此来表达对昆仑山的崇拜之情。
关键词 丘居 昆仑神话 昆仑山
下载PDF
秋菊到雪莲的自我救赎
17
作者 李承辉 《科教文汇》 2019年第25期165-167,共3页
秋菊和李雪莲分别是电影《秋菊打官司》和《我不是潘金莲》的主人公,两人在屡屡上告打官司中为维护和争取自身权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救助、自我维权、自己做主、自己行动的“我”的特性。在自我救助的过程中,秋... 秋菊和李雪莲分别是电影《秋菊打官司》和《我不是潘金莲》的主人公,两人在屡屡上告打官司中为维护和争取自身权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救助、自我维权、自己做主、自己行动的“我”的特性。在自我救助的过程中,秋菊的自我救赎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平等权力的履行,对自己、对公权机关协调处理纠纷的程序和民间习俗处事规则的认知拓展与提升;李雪莲的自我救助更有其精神人格、生命意义上的重生之救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 李雪莲 自我救助 自我救赎 理性温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