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Salt Beds on the Segmentation of Struct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秋海 吕修祥 +1 位作者 杨明慧 谢会文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162-173,共12页
Seismic information and balanced profile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salt bed in segmentation of struct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in Tarim basin. From west to ... Seismic information and balanced profile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salt bed in segmentation of struct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in Tarim basin. From west to east, the shortening of strata above the salt beds gradually decreases, while, the shortening below the salt beds gradually increases, which shows that the segmentation of structure integrated the seismic profile.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of the deformation of strata below and above the salt beds between the west segment and the east seg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oil/gas fields and the hydrocarbon properties indicates the similar segmentation to the structure segmentation. The salt beds in relatively shallow layers change the stress condition from basement of Kuqa foreland basin, which leads to the segmentation of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Because the salt beds in the west segment came into being earli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 segment, the west segment captures hydrocarbon from two sets of source rock, while the east segment can only capture hydrocarbons from one set of source rock. So, the salt be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gmentation of structur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qa foreland basin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salt bed SEGMENT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下载PDF
Oil and gas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of Zhongqiu 1 trap in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Tarim Basin, NW China
2
作者 LI Jian LI Jin +7 位作者 XIE Zengye WANG Chao ZHANG Haizu LIU Mancang LI Dejiang MA Wei MAO Danfeng ZENG X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548-559,共12页
Well Zhongqiu 1 obtained highly productive oil-gas stream in the footwall of Zhongqiu structure, marking the strategic breakthrough of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However, the oil and gas sources in Z... Well Zhongqiu 1 obtained highly productive oil-gas stream in the footwall of Zhongqiu structure, marking the strategic breakthrough of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However, the oil and gas sources in Zhongqiu structural belt and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 in Zhongqiu 1 trap remain unclear, so study on these issues may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next step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in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In this study, a systematic correlation of oil and gas source in Well Zhongqiu 1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oil in Well Zhongqiu 1 is derived from Triassic lacustrine mudstone, while the gas is a typical coal-derived gas and mainly from Jurassic coal measures. The oil charging in Well Zhongqiu 1 mainly took place 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from Jidike Formation to Kangcun Formation in Neogene, and the oil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Triassic source rock;large-scale natural gas charging occurred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Kuqa Formation in Neogene, and the coal-derived gas generated in the late Jurassic caused large-scale gas invasion to the early Triassic crude oil reservoirs. The Zhongqiu 1 trap was formed earlier than or at the same period as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period of Triassic-Jurassic source rocks. Active faults provided path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source rocks-faults-traps matched well in time and space. Traps in the footwall of the Zhongqiu structural fault have similar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s with the Zhongqiu 1 trap, so they are favorable targets in the next step of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Kuqa foreland thrust belt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oil and gas sourc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hongqiu1 trap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模式
3
作者 罗富文 柳少波 +2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张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8,85,I0003,共15页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烃充注相关流体记录,明确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中新世早期,中质油聚集于白垩系砂岩顶部;中新世中期,库姆格列木群砂岩储层第一期轻质油—凝析油充注发生于约14.2 Ma,以蓝绿色荧光包裹体组合为主,古油藏广泛分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中期,构造挤压作用增强,逆冲断裂、构造裂缝导致古油藏大量散失;上新世晚期以来,随埋藏深度的增加,高纯度、厚层膏盐层封盖性逐渐恢复,砂岩储层第二期甲烷干气充注发生于约3.7 Ma,形成含甲烷包裹体组合,构成现今盐间砂岩气藏的基本油气特征,形成膏盐岩盖层与构造作用双重控制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结果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 古近系 库姆格列木群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 膏盐岩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秋里塔格地区新构造运动及铀成矿作用阶段划分——来自不整合的约束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元元 王强强 +3 位作者 吕俊维 杨小强 陈瑞 李秋实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95-605,共11页
秋里塔格构造带为新构造运动的产物,构造变形复杂且强烈,然而对其构造变形时间和变形过程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同时对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刻画较少,制约了铀成矿过程的研究。文章以秋里塔格构造带不整合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不整合构造... 秋里塔格构造带为新构造运动的产物,构造变形复杂且强烈,然而对其构造变形时间和变形过程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同时对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刻画较少,制约了铀成矿过程的研究。文章以秋里塔格构造带不整合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不整合构造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新构造运动过程研究;以上新统库车组下段为主要研究层位,探讨其赋矿砂体、层间氧化带等两大成矿要素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而进行铀成矿作用过程研究。研究表明,秋里塔格构造带不整合包括下更新统西域组下伏不整合、中更新统乌苏群下伏不整合、上更新统新疆群下伏不整合,分别显示为削截低角度不整合、超覆平行-高角度不整合、削截平行-高角度不整合。秋里塔格构造带新构造运动阶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平缓背斜发育阶段(N_(2)^(1)-Qp_(1))、箱式背斜发育阶段(Qp_(1)-Qp_(3))、构造突破阶段(Qp_(3)-今)。上新统库车组铀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同生沉积预富集阶段(N_(2)^(1)-N_(2)^(2)),时限为5.5~4.3 Ma;褶皱期层间氧化阶段(N_(2)^(2)-Qp_(2)),时限为4.3~0.12 Ma;剥蚀突破期改造-氧化阶段(Qp_(2)-今),时限为0.12 Ma~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里塔格 库车组 新构造运动 铀成矿作用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高精度地震成像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向全 谷永兴 +2 位作者 刘军 裴家定 顾小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6-633,共8页
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地表条件及地下构造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主构造区勘探程度低,早期单线和宽线二维地震资料无法精确刻画高陡构造特征及复杂断裂系统。采用两宽一高三维和高密度线束三维联合地震勘... 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地表条件及地下构造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主构造区勘探程度低,早期单线和宽线二维地震资料无法精确刻画高陡构造特征及复杂断裂系统。采用两宽一高三维和高密度线束三维联合地震勘探,提高复杂高陡构造区的有效覆盖次数;微测井约束浅表层速度建模,提高复杂山地及山前巨厚砾石覆盖区的静校正精度;六分法联合去噪,提高盐间及盐下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五维插值及规则化降低山地不规则观测系统对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影响;双程波逆时偏移克服高陡地层偏移成像精度低的难题。采集处理一体化及地震地质融合研究,大幅提高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地震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 宽方位 宽频带 高密度 速度模型 联合去噪 五维插值 规则化 逆时偏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褶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与油气圈闭 被引量:32
6
作者 管树巍 陈宁华 +1 位作者 徐峰 雷刚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34,共5页
秋里塔格褶皱带是南天山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缘隆起。通过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时间—深度转换,结合遥感资料的倾角处理成果及野外实测产状数据,建立较为精确的二维构造剖面,详细阐述了断层相关褶皱在秋里塔格褶皱带的分布及其几何学、运动... 秋里塔格褶皱带是南天山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缘隆起。通过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时间—深度转换,结合遥感资料的倾角处理成果及野外实测产状数据,建立较为精确的二维构造剖面,详细阐述了断层相关褶皱在秋里塔格褶皱带的分布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中段深部构造变形表现为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台阶状逆断层的断坡受早期断陷盆地边缘正断层规模和沉积厚度的控制,断坡高度自东向西由3km递减为1km,构造变形样式相应由单阶断层转折褶皱转换为双重叠加构造;而在秋里塔格褶皱带西段,构造缩短主要被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组内部滑脱断层及下伏枕状膏泥岩所吸收,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消失,东、西段构造类型的差异对“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里塔格褶皱带 断层相关褶皱 断坡 油气圈闭 变形序列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新疆库车地区秋里塔格构造带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齐英敏 苗继军 +5 位作者 马全天 吴建国 张国伟 叶林 李毓丰 桑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逆冲带前锋 ,区域构造位置介于库车坳陷三叠 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与塔北前缘隆起带之间 ,第三系广泛分布两套膏盐岩层 ,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和复杂的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本文在分析 3个区带的...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逆冲带前锋 ,区域构造位置介于库车坳陷三叠 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与塔北前缘隆起带之间 ,第三系广泛分布两套膏盐岩层 ,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和复杂的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本文在分析 3个区带的变形特征基础上 ,探讨了盐上层和盐下层的构造成因 ,认为盐上层的构造成因与盐层的流动性有关 ,西段变形比东段强烈 ;盐下层构造成因东、西差异较大 ,东段与盐层的塑性变形无关 ,西段则受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里塔格构造带 石油地质 塑性变形 膏盐岩 新疆库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中丘里塔格前锋带的构造与油气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楚铭 卢华复 +1 位作者 贾东 贾承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丘里塔格背斜带是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前锋构造带。依据各段不同的构造特点,沿走向自东向西可分为东丘里塔格段、库车塔吾段、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其中东丘里塔格段和库车塔吾段以浅部膝折褶皱或断层传播褶皱... 丘里塔格背斜带是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前锋构造带。依据各段不同的构造特点,沿走向自东向西可分为东丘里塔格段、库车塔吾段、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其中东丘里塔格段和库车塔吾段以浅部膝折褶皱或断层传播褶皱与深部的断层转折褶皱相叠置为特点。而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则以发育膝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相伴生的纵向走滑逆冲断层为特点。该构造带有良好的油气前景,寻找深部完整的断层转折褶皱背斜圈闭以及纵向走滑逆冲断层下盘的圈闭是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前锋带 构造特征 油气聚集 逆冲带
下载PDF
南天山库车秋里塔格褶皱带三维构造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管树巍 汪新 +3 位作者 杨树锋 赵卫东 徐峰 雷刚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473,共10页
笔者利用库车秋里塔格地区3000km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结合地表构造测量成果,分段叙述秋里塔格褶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说明构造交汇部位断层和褶皱的叠加过渡关系,并通过二维构造剖面的组合,建立秋里塔格褶皱带的三维构造几何... 笔者利用库车秋里塔格地区3000km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结合地表构造测量成果,分段叙述秋里塔格褶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说明构造交汇部位断层和褶皱的叠加过渡关系,并通过二维构造剖面的组合,建立秋里塔格褶皱带的三维构造几何模型。研究发现秋里塔格褶皱带为浅部断层传播褶皱与深部断层转折褶皱叠加形成的复合型背斜带,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叠加作用、叠加断层位移量的转换、断层断坡高度的变化造成地表背斜沿走向发生变化,笔者通过测量断层叠加方式、断层位移量转换、断层断坡高度,说明秋里塔格褶皱带背斜叠加、扭曲、分叉现象的构造机理,并且给出了秋里塔格褶皱带断层的滑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库车秋里塔格褶皱带 三维构造模型 构造几何学 叠加过渡 断层 褶皱
下载PDF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位移转换构造及其演化——兼论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的形成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3 位作者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侧断坡形态清晰。侧断坡东、西断坪分别是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侧断坡发育在煤上-盐下构造地层组合中。通过DQ99-196、DQ00-226、DQ00-263等构造演化剖面恢复计算,东秋里塔格构造盐上地层位移梯度向西约为103.72m/km,而盐下东秋—迪那段的位移梯度为61.65m/km。在上述地震剖面上,盐上背斜和盐下隐伏背斜的轴线位置发生了相对变化,后者自东向西逐渐向南发生偏移;野外露头观察,盐上背斜的褶皱作用也随之向西增强。在走向上,东秋里塔格构造具有构造分段性,表明侧断坡的位移量变化具有突发性。西段为库车塔吾构造,东段为东秋-迪那构造。库车塔吾构造的盐下隐伏背斜是受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控制的断层相关褶皱,前、后断坪分别位于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其隐伏的构造楔与南秋里塔格背冲断层组成库车塔吾三角带。东秋-迪那构造的隐伏背斜样式与库车塔吾段相似;但南翼缺乏背冲断层,不具备三角带形态。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表明,侧断坡的发育过程最早可以追索到康村期。东秋里塔格侧断坡相关背斜的形成与自北向南的盲冲断层和区域左行扭压复合作用有关。侧断坡相关背斜的主要构造特征是由侧断坡调节上、下滑脱层之间的应变差异,同时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沟通气源岩和储层;其油气勘探意义是使得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如迪那2之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褶皱冲断带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位移转换构造 侧断坡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5 位作者 王清华 余一欣 万桂梅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0-307,共8页
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位置的5条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DQ94-226测线以西的盐上地层主要发育南倾被动顶板反冲断裂,盐层发育盐枕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逆冲断裂带;DQ94-226测线以东的盐上地层发育向南逆冲的大型断裂... 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位置的5条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DQ94-226测线以西的盐上地层主要发育南倾被动顶板反冲断裂,盐层发育盐枕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逆冲断裂带;DQ94-226测线以东的盐上地层发育向南逆冲的大型断裂,盐层发育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主要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突起构造(pop-up)。平衡剖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段的构造缩短明显大于东段。沉降史分析表明自东向西,构造活动的幅度依次增大,西段的构造活动明显比东段强烈。由此认为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可以分为东西两段,即西段的库车塔吾构造带和东段的迪那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分段性 构造沉降量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区带盐相关构造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5 位作者 万桂梅 余一欣 王清华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12,共5页
库车前陆盆地的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新近系中广泛分布着厚层膏盐,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盐上地层、盐层和盐下地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理。分别进行的地质模型研究表明,盐上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顶板... 库车前陆盆地的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新近系中广泛分布着厚层膏盐,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盐上地层、盐层和盐下地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理。分别进行的地质模型研究表明,盐上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顶板反向逆冲断层、逆冲推覆体、盐上向斜等构造;盐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盐枕构造、鱼尾构造、盐推覆构造等;盐下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背冲断块构造、Ⅰ型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块构造、逆冲断裂带等。盐上层、盐层和盐下层共同组成的构造样式有Ⅱ型三角带,具有明显的三位一体的构造特征。盐相关构造形成各种各样的盐相关构造圈闭,这些盐相关构造圈闭与阳霞凹陷烃源岩生气期相匹配,在盐下构造圈闭中形成大量的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新近系 盐相关构造 地质模型 天然气藏
下载PDF
库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汤良杰 万桂梅 +2 位作者 王清华 金文正 杨文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1,共5页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拗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的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较弱,苏维依组-康村组沉积期的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盐层的滑脱作用使得盐上、盐下地层变形极不协调,盐上地层缩短量明显大于盐下地层,表现出明显的盐上、盐下分层缩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沉降史 西秋里塔格构造带 库车拗陷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隐伏构造定量化计算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振平 赵博 +3 位作者 汪新 罗浩渝 王腾宇 吴少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1-317,共7页
库车坳陷膏盐层下伏是油气富集区,由于盐层遮蔽作用,盐下地震反射信息模糊,构造解释存在争议。依据临界楔理论测量克拉苏、迪那构造带盐下逆冲构造楔顶面坡度角α和底部滑脱层倾角β,线性拟合盐下构造楔回归直线,求解岩性强度和底部滑... 库车坳陷膏盐层下伏是油气富集区,由于盐层遮蔽作用,盐下地震反射信息模糊,构造解释存在争议。依据临界楔理论测量克拉苏、迪那构造带盐下逆冲构造楔顶面坡度角α和底部滑脱层倾角β,线性拟合盐下构造楔回归直线,求解岩性强度和底部滑脱断层摩擦强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与克拉苏、迪那构造带相邻,构造特征和变形机制一致,岩性强度和底部滑脱层强度参数相近。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逆冲构造楔顶面坡度角α为6°,底部滑脱面倾角β为7°,推断东秋里塔格背斜盐下发育低缓逆冲断层,逆冲断层沿中生界底部滑移。依据沉积楔构造缩短量计算方法,迪那构造带中生界缩短6.5 km,迪那背斜吸收全部缩短量,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生界缩短9 km,东秋里塔格背斜吸收6 km,剩余3 km需要断层吸收,预测东秋里塔格背斜下伏发育小规模逆冲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楔理论 东秋里塔格 断层转折褶皱 定量模型 膏盐岩
下载PDF
库车褶皱冲断带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分段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清华 杨明慧 吕修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3-531,共9页
近东西向的库车褶皱冲断带内发育近南北向的喀拉玉尔衮、康村和吐格尔明走滑断层 ,它们将库车褶皱冲断带尤其是作为前缘带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分割成东秋里塔格、西秋里塔格和却勒塔格构造等段落 ;侧断坡在东、西构造分段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近东西向的库车褶皱冲断带内发育近南北向的喀拉玉尔衮、康村和吐格尔明走滑断层 ,它们将库车褶皱冲断带尤其是作为前缘带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分割成东秋里塔格、西秋里塔格和却勒塔格构造等段落 ;侧断坡在东、西构造分段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分段的构造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东秋里塔格构造深部发育双重褶皱构造 ,浅部构造发育断展褶皱 ;西秋里塔格构造受近东西向走滑断层控制 ,发育南、北两排构造 ,剖面上表现为断展褶皱和滑脱褶皱特点 ;却勒塔格构造是典型的滑脱褶皱。就油气成藏而言 ,走滑断层是破坏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之一 ;侧断坡相关背斜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褶皱冲断带 秋里塔格构造带 油气分布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1圈闭油气来源与成藏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剑 李谨 +7 位作者 谢增业 王超 张海祖 刘满仓 李德江 马卫 毛丹凤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中秋1井开展了系统的油气源对比研究,认为中秋1井原油主要来源于三叠系湖相泥岩,天然气为煤型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油气成藏研究显示,中秋1井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时期,以三叠系生烃贡献为主;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发生在新近纪库车组沉积时期,晚期侏罗系生成的煤型气对早期形成的三叠系原油构成大规模气侵;中秋1圈闭形成时期早于或等于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期,活动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条件,烃源岩-断裂-圏闭时空有效匹配,中秋构造断层下盘一系列圈闭与中秋1圈闭成藏条件相似,有望成为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冲断带 秋里塔格构造带 油气来源 油气成藏 中秋1
下载PDF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圈闭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17
作者 何光玉 卢华复 李树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6-513,共8页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圈闭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 ,且上构造层的圈闭与下构造层的圈闭完全不同。上构造层圈闭位于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上 ,主要有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和盐拱背斜等类型。这些圈闭常以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吉迪...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圈闭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 ,且上构造层的圈闭与下构造层的圈闭完全不同。上构造层圈闭位于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上 ,主要有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和盐拱背斜等类型。这些圈闭常以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吉迪克组及康村组砂岩为储层 ,以上第三系库车组泥岩作为区域性盖层。下构造层圈闭位于下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下 ,三叠 侏罗系煤层滑脱面之上 ,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断层转折—断层转折叠加褶皱等构造圈闭类型 ;这类圈闭以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为储层 ,以下第三系膏盐层为区域性盖层。文章分析了库车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 ,认为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东段较西段有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盆地 秋里塔格构造带 构造圈闭 油气远景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库车东秋里塔格构造变形期与生烃期匹配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万桂梅 余一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中生代以来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阳霞凹陷的烃源岩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在构造圈闭形成期或之后形成的油气有利于... 中生代以来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阳霞凹陷的烃源岩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在构造圈闭形成期或之后形成的油气有利于聚集成藏。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和生长地层分析,厘定了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是上新世库车期和第四纪。利用PRA软件对阳霞凹陷阳1井和人工1井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史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上新世库车期至今,阳霞凹陷三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部分烃源岩分别处于生湿气—干气阶段和生凝析气阶段,与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构造变形期 生烃史 平衡剖面 生长地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缘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群热液白云岩改造时限:来自古地磁的约束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代钊 张艳秋 +1 位作者 周锡强 董少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8,共9页
成岩流体活动时间的确定一直都是学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群广泛发育有热液白云石,但热液改造的时间缺乏可靠约束。基于热液改造形成的广泛重磁化对热液改造时间进行约束,在巴楚永安坝和柯坪水泥厂下丘里塔格群中共采集4... 成岩流体活动时间的确定一直都是学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群广泛发育有热液白云石,但热液改造的时间缺乏可靠约束。基于热液改造形成的广泛重磁化对热液改造时间进行约束,在巴楚永安坝和柯坪水泥厂下丘里塔格群中共采集43个热液白云石脉定向古柱状样品,并制样测试了64件古地磁样品,再对其中的29件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分析。大多数样品磁性在580℃时也没有被完全清洗掉,一部分在高外部磁场上才得到饱和等温剩磁,指示高矫顽力、高阻挡温度载磁矿物,推测为赤铁矿;另一部分样品在低外部磁场上迅速达到饱和,指示低矫顽力、高阻挡温度载磁矿物,推测为磁铁矿。许多样品的退磁数据较离散,但少数样品退磁曲线具有典型的双分量特征。柯坪水泥厂2号采样点和永安坝2号采样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能与前人在同地区测的早二叠世与晚二叠世古磁极位置良好对应。考虑到所测样品均为热液白云石脉,这部分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显然是热液活动引起化学重磁化的结果,说明热液白云岩改造与塔里木板块二叠纪强烈的岩浆活动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化 古地磁定年 热液白云岩改造 下丘里塔格群 二叠纪 上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地质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区带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会文 陈竹新 +4 位作者 李勇 张朝军 雷刚林 吴超 唐雁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2-940,共9页
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滑脱层控制的3套构造层剖面结构,即盐上浅层冲断褶皱构造、盐内盐流动聚集构造和盐下复杂构造。浅层结构表现为东段的反冲和下盘背形构造,向... 西秋—却勒冲断褶皱带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滑脱层控制的3套构造层剖面结构,即盐上浅层冲断褶皱构造、盐内盐流动聚集构造和盐下复杂构造。浅层结构表现为东段的反冲和下盘背形构造,向西逐渐转换为南秋反冲(局部倒转)、北秋楔体构造以及夹于二者之间的向形构造,至却勒构造段转换为上盘正向大型逆冲推覆和下盘背斜的组合结构。深部结构表现为中生界古隆起构造的再活动。盐下构造可以划分为东部新生代晚期冲断构造段、中部古隆起构造段以及西部却勒古构造复活段。深、浅层构造平面分段的一致性和剖面垂向叠置关系揭示西秋地区盐上冲断结构与深部结构在空间上可能存在耦合关系。钻井资料显示西秋—却勒地区存在着多套勘探目标层位,即深层的下白垩统、盐内夹层以及古近系苏维依组。构造分析表明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东段的薄皮叠瓦逆冲带以及却勒塔格构造带的深层冲断构造带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秋里塔格 却勒 冲断褶皱带 挤压构造 油气勘探区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