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quence-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Lower Permian Qixia Stage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S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 Minglong TAN Xiucheng +6 位作者 YANG Yu NI Hualing LUO Bing WEN Long ZHANG Benjian XIAO Di XU Q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295-1309,共15页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gging,field outcrops,cores and geochemical data,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s,sequence filling,paleo-geomorphy and lithofacies,the sequence lithofac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gging,field outcrops,cores and geochemical data,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s,sequence filling,paleo-geomorphy and lithofacies,the sequenc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ower Permian Liangshan-Qixia Formation(Qixia Stage for short)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restored.The Qixia S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in which SQ0,SQ1 and SQ2 are developed in the depression area,and SQ1 and SQ2 are only developed in other areas.The paleo-geomorphy reflected by the thickness of each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before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xia Stage in the Early Permian,the areas surrounding the Sichuan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four uplifts and four depressions”,namely,four paleo-uplifts/paleo-lands of Kangdian,Hannan,Shennongjia and Xuefeng Mountain,and four depressions of Chengdu-Mianyang,Kangdian front,Jiangkou and Yichang;while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secondary uplifts,secondary depressions and alternating convex-concave”.SQ2 is the main shoal forming period of the Qixia Formation,and the high-energy mound shoal facie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s of sedimentary paleo-geomorphy and the relative slope break zones.The distribution of dolomitic reservoirs(dolomite,limy dolomite and dolomitic limestone)has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sedimentary geomorphic highs and slope break zones.The favorable mound-shoal and dolomitic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depressions at platform-margin and along highs and around sags in the basi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latform-margin area in western Sichuan Basin is still the key area for exploration at present;while areas around Chengdu-Mianyang depression and Guangwang secondary depression inside the platform and areas around sags in central Sichuan-southern Sichuan ar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for dolomitic reservoirs of the Qixia Formation in the next st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Lower Permian qixia stage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ree-order sequence mound-shoal complex carbonate platform RESERVOIR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2
作者 汤艳玲 李凌 +3 位作者 谭秀成 李明隆 芦飞凡 张本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5-592,共18页
【目的】西接康滇古陆的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近年来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然而针对该地区地层充填规律及古地理格局的观点还并不统一,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盆内精细的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方法】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 【目的】西接康滇古陆的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近年来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然而针对该地区地层充填规律及古地理格局的观点还并不统一,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盆内精细的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方法】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梁山组和栖霞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测录井等资料,在岩石类型与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对栖霞阶层序界面进行识别。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位,结合优势相原则,分别绘制研究区栖霞阶SQ0+SQ1和SQ2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在栖霞阶中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从下到上分别为梁山组底界面(I型)、栖一段内部界面(II型)、栖一段\栖二段界面(II型)和栖霞组\茅口组界面(I型),并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域和高位域组成。通过层序地层格架的对比分析,认为栖霞阶下部的SQ0层序大致对应于传统划分的梁山组+栖一段下部地层,仅发育于研究区内的栖霞阶地层沉积前古地貌低地,并且具有向古地貌高地超覆的层序充填特征,中部的SQ1层序和上部的SQ2层序则遍布全区。川西南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格局总体上表现为西接康滇古陆的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古地貌和沉积相带分异比较明显,自西向东依次为:康滇古陆及其东缘的潮坪、台内洼地、台内丘滩体,以及开阔—半局限海台地,而且沿台内坡折带发育的台内丘滩体往往具有环洼规模分布的趋势。【结论】通过剖析台内坡折带对碳酸盐岩成储的影响,指出SQ2层序(栖二段)是研究区栖霞阶最有利于台内丘滩体这一潜力储集相带发育的层位,环台洼坡折带发育的丘滩体相带附近是有利的勘探区。从层序地层学角度重新认识栖霞阶充填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为川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的下一步储层预测及勘探开发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层充填模式 古地理格局 地质意义 栖霞阶 四川盆地西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西部中二叠统龙格组地层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毕志伟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7年第2期89-98,共10页
龙格组为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西部晚古生代地层,本次工作对其岩石组合、古生物面貌、沉积环境、层序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将龙格组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初步认定一段主要形成于开阔台地亚相、二段形成于局限台地和潮坪亚相、三段形成于... 龙格组为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西部晚古生代地层,本次工作对其岩石组合、古生物面貌、沉积环境、层序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将龙格组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初步认定一段主要形成于开阔台地亚相、二段形成于局限台地和潮坪亚相、三段形成于潮间带-潮上带微相,从下往上反映海水逐渐变浅过程。依据地层中出露的蜓类、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和珊瑚等海相化石的详细鉴定结果,认定龙格组形成于中二叠世栖霞期-茅口期。此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南羌塘盆地西部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及晚古生代盆地边界、盆地属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格组 南羌塘盆地 古生物特征 栖霞阶-茅口阶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文龙 汪华 +5 位作者 徐亮 张亚 袁海锋 陈双玲 乔艳萍 谌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81,共14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四川盆地栖霞组巨大的勘探潜力。为理清川西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成藏期次、成藏演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特征等关键地质问题,为栖霞组下一步的勘探提供支撑,... 近年来,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出四川盆地栖霞组巨大的勘探潜力。为理清川西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成藏期次、成藏演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特征等关键地质问题,为栖霞组下一步的勘探提供支撑,通过分析研究大量钻井、测井及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认为:(1)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甲烷含量一般大于96%,天然气干燥系数大于0.99,呈高演化的特征,是典型干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2)栖霞组天然气δ^(13)C_(1)介于-31.33‰~-28.31‰,δ^(13)C_(2)介于-28.50‰~-25.20‰。气气对比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天然气不存在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的贡献,是以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输入为主,中二叠统烃源输入为辅的混合天然气。(3)通过对所识别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析,识别出4期油气成藏事件。第Ⅰ期和第Ⅱ期分别为中—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的古油藏成藏时期;第Ⅲ期为早—中侏罗世古油气藏成藏时期;第Ⅳ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气藏成藏时期。(4)成藏主控因素为优越的烃源岩条件、优质的储层发育及可供油气持续聚集成藏的构造—岩性圈闭。(5)川西北双鱼石—中坝地区推覆体下盘隐伏前缘带及川西南平落坝—大兴场地区具备形成大气区的优越成藏条件组合,是下一步川西地区栖霞组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栖霞组 天然气来源 地球化学 储层特征 成藏期次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5
作者 胡笙 谭秀成 +5 位作者 罗冰 张本健 张亚 苏成鹏 芦飞凡 李明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9-1126,共18页
基于露头、钻井岩心和测录井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将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梁山组+栖霞组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解剖,识别出梁山组底界面(Ⅰ型)、栖一段与栖二段界面(Ⅱ型)和栖霞组与茅口组界面(Ⅰ型)3个三级层序界面,将中二叠统栖... 基于露头、钻井岩心和测录井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将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梁山组+栖霞组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解剖,识别出梁山组底界面(Ⅰ型)、栖一段与栖二段界面(Ⅱ型)和栖霞组与茅口组界面(Ⅰ型)3个三级层序界面,将中二叠统栖霞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下部的SQ1层序对应梁山组+栖一段,上部的SQ2层序对应栖二段。通过栖霞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发现栖霞阶地层存在"底超顶削"的充填规律,统计并绘制SQ1与SQ2层序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对研究区栖霞阶SQ1初期和SQ2期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恢复,在明确SQ2期为栖霞阶主要成滩期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发育单元及白云岩展布特征,讨论栖霞阶油气储集意义。结果表明:区内栖霞阶存在北西、北东向隆坳分异,汉南隆起、川北隆起、北缘隆起与广元—旺苍凹陷始终控制了区内沉积格局,指出广元—旺苍海槽雏形始于二叠系栖霞阶。研究区岩溶白云岩孔洞型储集层区与环广元—旺苍凹陷周缘的灰岩岩溶型储集层区为有利的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层充填规律 构造—古地理格局 地质意义 栖霞阶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邻区下二叠统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杨雨 倪华玲 罗冰 文龙 张本健 肖笛 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9-1131,共13页
通过对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基于海平面升降、层序充填、古地貌与岩相的相互关系研究,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简称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栖霞阶可划分为SQ0、SQ1... 通过对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基于海平面升降、层序充填、古地貌与岩相的相互关系研究,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简称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栖霞阶可划分为SQ0、SQ1、SQ2共3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厚度所反映的古地貌表明,早二叠世栖霞阶沉积前四川盆地周缘发育古隆/古陆,盆地内部则为高地与洼地相间的古地貌特征;SQ2为栖霞组主要的成滩期,高能丘滩相主要发育于沉积古地貌高地等处;白云质岩类(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储集层分布与沉积地貌高地等具有良好相关性;有利丘滩、白云质岩类储集层具有沿台缘带规模分布的特点。指出四川盆地西部台缘带依然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而台内成都—绵阳、广旺以及川中—川南地区是下一步栖霞组白云质岩类储集层有利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二叠统 栖霞阶 层序地层 三级层序 丘滩体 碳酸盐台地 储集层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凌 张照坤 +5 位作者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46,共15页
通过岩心、岩屑和测录井资料,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指明了有利储层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可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梁山组底界面和栖霞组顶界面)... 通过岩心、岩屑和测录井资料,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指明了有利储层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可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梁山组底界面和栖霞组顶界面)和2个Ⅱ型层序界面(栖一段顶界面和栖二b段顶界面),据此将栖霞阶划分为层序SQ1,SQ2和SQ3,分别对应梁山组+栖一段、栖二b段、栖二a段。(2)研究区栖霞阶层序格架和平面分布特征显示,底部地层(SQ1)具有向沉积前古地貌高地超覆的特征,中上部地层(SQ2和SQ3)由沉积期地貌高地不断向低处迁移,呈现出“底超、中上部迁移”的层序充填规律。(3)研究区SQ2和SQ3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古地貌高地和坡折带发育厚度大、横向连续性较好的丘滩复合体,奠定了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该时期海平面频繁升降,丘滩复合体发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使得储集性能得到改善,叠加白云岩化作用后形成抗压溶骨架,有利储层发育。(4)沉积相和岩溶作用控制了白云岩薄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栖霞阶沉积期高地和坡折带为下一步勘探的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古地貌高地 坡折带 相控 岩溶作用 白云岩薄储层 栖霞阶 二叠系 威远—高石梯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蒲柏宇 张连进 +4 位作者 兰雪梅 刘曦翔 王俊杰 文雯 徐昌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8-18,共11页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井为代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部署的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沉积相控制明显,...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井为代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部署的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沉积相控制明显,为明确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微相类型及有利相带分布,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本次研究主要利用野外剖面测量、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分析等方法对栖霞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微相识别模板,将栖霞组划分出4种亚相、5种微相并分析对应特征;②结合9口单井的微相划分及连井相剖面分析,认为滩核、滩缘微相为最有利相带,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栖霞二段,横向分布稳定;③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应用趋势面法恢复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中二叠世栖霞期古地貌,并进一步得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以上研究为该区栖霞组后续的优质储层研究及井位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双鱼石区块 中二叠世 栖霞期 沉积微相 台地边缘 古地貌恢复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栖霞期缺氧沉积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钱树 张萌萌 《当代化工研究》 2016年第8期10-11,共2页
中上扬子地区栖霞期缺氧沉积在研究区东部贵阳-建始-瑞昌一带较为发育。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有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和含泥石灰岩即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分别对这两种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特征、... 中上扬子地区栖霞期缺氧沉积在研究区东部贵阳-建始-瑞昌一带较为发育。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有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和含泥石灰岩即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分别对这两种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自的缺氧环境的成因。研究区栖霞组缺氧沉积的成因主要是上升流,主要形成Ⅱ类缺氧沉积;其次是大规模海侵作用,主要和Ⅰ类缺氧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期 缺氧沉积特征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储层成藏期次及流体演化
10
作者 倪蕊 马行陟 +5 位作者 陈勇 冯艳伟 鲁雪松 宋一帆 张辉 范俊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608,共13页
以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偏光显微镜薄片、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手段,探讨了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储层成岩和成藏期次及流体演化.结果表明,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上部储层整体为亮晶云质灰岩,可将其成岩矿物充填划分为四期,... 以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偏光显微镜薄片、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手段,探讨了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储层成岩和成藏期次及流体演化.结果表明,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上部储层整体为亮晶云质灰岩,可将其成岩矿物充填划分为四期,依次为早期微细晶方解石、重结晶的方解石、围岩孔洞中共生的石英钠长石和沥青、裂缝中充填的白云石和方解石.结合不同成岩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埋藏史分析表明,二叠到中三叠纪研究区整体沉降接受沉积,埋深加大并受峨眉地裂伴随的热液作用影响,形成重结晶方解石,早中三叠-中侏罗纪下寒武统烃源岩达到生油高峰,使得第一期原油充注到栖霞组储层,随后二叠系中下部烃源岩在早侏罗-早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即第二期原油充注.富硅热流体的充注形成石英和钠长石,同时由于埋深和热流体的改造,部分原油裂解生成沥青,古气藏开始逐步成藏.燕山晚期到喜山期龙门山地区在中生代中晚期经历了持续的逆冲构造变形,在构造裂缝充填白云石和方解石.裂缝充填方解石脉中捕获含甲烷包裹体和沥青包裹体,即古气藏随之调整,整体呈现早成藏晚调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二叠系栖霞组 成藏期次 流体演化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