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术抗癌方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文杏 周小舟 +3 位作者 韩志毅 孙新锋 马文峰 张卫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590-1592,共3页
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芪术抗癌方(0,250,500,1000 mg/L)处理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和c-C... 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芪术抗癌方(0,250,500,1000 mg/L)处理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和c-Caspase-9表达变化。结果:CCK-8结果显示芪术抗癌方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 mg/L组抑制效果最好,芪术抗癌方刺激HepG2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及c-Caspase9表达增加,呈浓度依赖性,在1000 mg/L组达到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aspase3增加1.83倍,P<0.05;c-Caspase9增加1.06倍,P<0.05)。结论:芪术抗癌方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术抗癌方 肝癌 HEPG2细胞 增殖 凋亡 CASPASE-3 CASPASE-9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基于PTP1B探讨芪术抗癌方调控同、异源黏附串扰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万林鹭 梁研 +5 位作者 孙若岚 梁众擎 殷启航 王旭 赵凡 唐德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调控同、异源黏附串扰关键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血清及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的有效化学成分。通过质粒转染,体外构建HCT116... 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调控同、异源黏附串扰关键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血清及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的有效化学成分。通过质粒转染,体外构建HCT116细胞的PTP1B过表达模型(OE⁃PTP1B HCT116)。CCK-8法检测OE⁃PTP1B HCT116存活率后选择20%空白血清及5%、10%、20%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及黏附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TP1B、黏着斑蛋白(vinculin)、E-钙黏蛋白(E⁃cadherin)、整合素αν亚单位(integrinανsubunit)、整合素β3亚单位(integrinβ3 subuni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液质联用分析得到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中12个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是毛蕊异黄酮苷。OE⁃PTP1B HCT116细胞PTP1B、vinculin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表明模型构建成功。与空白血清组比较,不同体积分数的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存活率降低(均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10%、20%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伤口愈合率下降,各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侵袭细胞数均减少,各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黏附在细胞上的HCT116细胞数量均增加、黏附在基质凝胶上的HCT116细胞数量减少;与空白血清组比较,20%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PTP1B、vinculin、integrinανsubunit、integrinβ3 subunit蛋白表达降低。结论芪术抗癌方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以PTP1B为核心介导的同、异源黏附串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术抗癌方 结肠癌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同源黏附 异源黏附 大鼠
原文传递
芪术抗癌方及其联合5-氟尿嘧啶对CT26.WT结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杜相宇 唐德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抗结肠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芪术抗癌方高、中、低剂量组,联合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建立CT26.WT结肠癌原位移植瘤模... 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抗结肠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芪术抗癌方高、中、低剂量组,联合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建立CT26.WT结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术后24h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5-Fu组予注射用5-Fu 25mg/(kg·d)腹腔注射给药,隔日1次;芪术抗癌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芪术抗癌方药液24、12、6g/(kg·d),每日1次;联合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芪术抗癌方相应剂量和5-Fu腹腔注射给药,用药剂量和方法同上。各组均干预3周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半胱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及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瘤体质量均降低(P<0.01);联合高剂量组抑瘤率最高,达82.700%。各给药组对肿瘤组织中Caspase-3、Bax蛋白及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上调,而Bcl-2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并且芪术抗癌方及其联合5-Fu对Caspase-3、Bax、Bcl-2蛋白及mRNA表达调节呈一定剂量依赖性(P<0.05或P<0.01)。结论芪术抗癌方可以抑制CT26.WT原位移植瘤的增殖,且与5-Fu同用具有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肿瘤组织中Caspase-3、Bax表达及下调Bcl-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术抗癌方 结肠癌 5-Fu 细胞凋亡 半胱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B淋巴细胞瘤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