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in technology for the 2005 height determination of Qomolangma Feng (Mt. Everest)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 Junyong1,2, YUAN Janli1,2, GUO Chunxi1,2, ZHANG Yanping1 & ZHANG Peng1,2 1. State Bureau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Beijing 100830, China 2.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5期531-538,共8页
In 2005 China carried out a new geodetic campaign for the height determination of Qo- molangma Feng——Mt. Everest (QF in short). The technical progresses in geodesy for the 2005 campaign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G... In 2005 China carried out a new geodetic campaign for the height determination of Qo- molangma Feng——Mt. Everest (QF in short). The technical progresses in geodesy for the 2005 campaign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GPS positioning was the key technique in the campaign. After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GPS positioning on the QF summit in the previous QF height determination campaigns, some measures were taken to rais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height determination with GPS techniques. In order to raise the accuracy of the height deter- mination of the QF summit with classical geodetic techniques, laser ranging was used together with the trigonometric levelling in the 2005 campaign. It is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the thickness of the ice-snow layer on the QF summit was measured by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integrated with GPS. The local gravity field and geoid in the QF area was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earth gravity field model integrated with new ground gravity data, DTM data and GPS leveling data in the QF area. In the 2005 campaign the normal height and orthometric height (height above sea level) of the snow surface of the QF summit were obtained as 8846.67 m and 8847.93 m respectively. The orthometric height of the rock surface of the QF summit is 8844.43 m,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ice-snow layer on the QF summit is 3.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omolangma feng Mt. Everest HEIGHT determination GPS GRAVITY fiel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原文传递
2005珠峰高程测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俊勇 张燕平 +2 位作者 岳建利 郭春喜 张鹏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2005年我国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了新的测定,为此在珠峰及其邻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工作。相对于1975年珠峰测高,2005年在珠峰以北地区的地面控制和珠峰高程测定中采用了GPS技术,采用了雷达探测技术测定珠峰... 2005年我国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了新的测定,为此在珠峰及其邻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工作。相对于1975年珠峰测高,2005年在珠峰以北地区的地面控制和珠峰高程测定中采用了GPS技术,采用了雷达探测技术测定珠峰峰顶冰雪覆盖层的深度,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重力和数字地形数据、以及GPS水准等资料,精化珠峰地区的大地水准面,提高了测量珠峰高程和探测峰顶冰雪覆盖层深度的精度和可靠性。由此测得珠峰峰顶雪面正常高为8 846.67 M,珠峰峰顶雪面正高(海拔高)为8 847.93 M,珠峰峰顶岩面正高为8 844.43 M,珠峰峰顶相应点的冰雪层厚度为3.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高程 大地测量 雷达测深 重力场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春喜 王斌 +1 位作者 程传录 庞尚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综合利用GPS定位、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电磁波测距、重力测量、雷达测地及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技术,精确确定了珠峰顶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介绍了珠峰高程控制网和GPS控制网的测量概况,阐述了利用... 综合利用GPS定位、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电磁波测距、重力测量、雷达测地及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技术,精确确定了珠峰顶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介绍了珠峰高程控制网和GPS控制网的测量概况,阐述了利用常规大地测量和GPS技术确定珠峰高程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局部重力场精化等技术,为进一步研究珠峰地区板块运动提供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高程测量 GPS定位 水准测量 三角测量 大地水准面精化
下载PDF
西藏墨脱县小型兽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廖锐 郭光普 +2 位作者 刘洋 靳伟 刘少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6-10,共5页
墨脱县位于我国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交通极为不便。县域最南部海拔不到500 m,最高峰是南迦巴瓦主峰,海拔7 782 m。生态系统原始,植被垂直带谱完整,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2008年和2011年,我们两次对墨脱县的小型兽类(食虫类... 墨脱县位于我国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交通极为不便。县域最南部海拔不到500 m,最高峰是南迦巴瓦主峰,海拔7 782 m。生态系统原始,植被垂直带谱完整,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2008年和2011年,我们两次对墨脱县的小型兽类(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鼠兔类)进行了调查,结合资料,确认墨脱县有小型兽类4目7科31种。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喜马拉雅-横断山系分布型为最多的分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县 小型兽类 印度-马来区域 珠峰地区
下载PDF
珠峰高程测量大气垂直折光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文利 陈俊勇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3,7,共3页
大气垂直折光是影响珠峰高程测量成果和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实际数据详细分析研究了大气温度垂直梯度与大气垂直折光系数的计算原则、方法及其变化特征与变化趋势,结合同以往(1975、1992年)珠峰高程测量中... 大气垂直折光是影响珠峰高程测量成果和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实际数据详细分析研究了大气温度垂直梯度与大气垂直折光系数的计算原则、方法及其变化特征与变化趋势,结合同以往(1975、1992年)珠峰高程测量中大气温度垂直梯度与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变化趋势的比较,得出气温垂直梯度与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均存在周日变化并给出了它们的变化趋势,提高了珠峰高程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高程 大气温度垂直梯度 大气垂直折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