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 被引量:2
1
作者 贺更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是"和"。而致和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命化的过程。"和"首先表现为"君子和而不流"的"己和",即身(形体)心(精神)之和。其次是由"己和"而推衍为人人"安其... 《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是"和"。而致和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命化的过程。"和"首先表现为"君子和而不流"的"己和",即身(形体)心(精神)之和。其次是由"己和"而推衍为人人"安其位而不相夺"的"人和"。"和"的最高境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人和",即"太和"。《礼记》礼乐教化之"和"的内涵,是通过礼乐教化而孳生的个人、社会、天人之间的各素其位、各正性命、生生不已的和谐有序的发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礼乐教化
下载PDF
成德:《礼记》礼乐教化的意义生成 被引量:1
2
作者 贺更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4,共6页
考察《礼记》中有关礼乐教化与德的关系的论述可以发现,本质义之德是实际体认天道于己身并践履之。人通过礼乐教化而获得对道的认识,并能够运用于自身,即为德。至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德方可谓君子,君子之德的实质在于仁德。礼乐与... 考察《礼记》中有关礼乐教化与德的关系的论述可以发现,本质义之德是实际体认天道于己身并践履之。人通过礼乐教化而获得对道的认识,并能够运用于自身,即为德。至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德方可谓君子,君子之德的实质在于仁德。礼乐与德其理相通,真正懂得礼乐之人,才是有德之人。人通过接受礼乐教化而成君子之德。君子之德既成,则国治而天下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礼乐 教化 成德
下载PDF
理雅各《礼记》翻译的局限——兼论中国经典外译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华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17-125,203,共10页
理雅各的《礼记》译本是西方世界至今最为常用的参考文献,但它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其一,他的翻译底本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科举读本,而不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礼记》注疏文本;其二,传教士的身份使得其翻译局限于基督教文化;其... 理雅各的《礼记》译本是西方世界至今最为常用的参考文献,但它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其一,他的翻译底本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科举读本,而不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礼记》注疏文本;其二,传教士的身份使得其翻译局限于基督教文化;其三,文化差异和礼学功底不足,使其译文字句受困于中国经典字词的多义性或歧义性.当今的中国传统经典外译,实际上是一种重译或再译.今天所面临的困难在于,翻译者的古文献训练与外语训练极不对称,很难找到两者俱佳的优秀人才.如果不熟悉经学史,撇开历代注疏而直接切入元典的外文翻译,会造成更大的语义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礼记》传教士 经典外译
下载PDF
论钱澄之的楚辞观与方法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欣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7-180,共4页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文人特定心态的反映,亦是对屈原的忠直立身与庄子的以藏为用两种处世方式的矛盾体验。"以屈继《诗》"是钱澄之诂屈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以治经方法阐释屈骚,以及因《小雅.车辖》的作意联想到《离骚》求女的寓意。因钱澄之力戒"强事穿凿"的诂屈方法,其楚辞研究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屈骚的心灵感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楚辞观 庄骚融通 以屈继诗
下载PDF
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之关系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超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尚书》学案肇始自宋吴棫、朱熹之疑窦,历元、明二代学者考辨,迄清初才有系统归纳辨伪成果之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现。其与同时的顾炎武、朱彝尊诸儒可谓清初《尚书》案的开风气先者。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观点之间存在相互影... 《尚书》学案肇始自宋吴棫、朱熹之疑窦,历元、明二代学者考辨,迄清初才有系统归纳辨伪成果之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现。其与同时的顾炎武、朱彝尊诸儒可谓清初《尚书》案的开风气先者。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观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钱穆关于阎若璩《疏证》之部分观点来源的质疑,揭示出清初考辨伪《古文尚书》运动背后隐藏着的深层理学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尚书 阎毛之争 朱彝尊 阎若璩 理学动机
下载PDF
孔子授礼所据典籍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海波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7-42,共6页
孔子所授之"礼",包括礼仪和礼义两方面内容。礼仪是礼之载体、礼之形式,传世"三礼"中的《仪礼》与孔子礼教关系最为密切,很可能经孔子"修起"并为其演习、传授礼仪时所参考;礼义反映的则是礼之精神、礼之... 孔子所授之"礼",包括礼仪和礼义两方面内容。礼仪是礼之载体、礼之形式,传世"三礼"中的《仪礼》与孔子礼教关系最为密切,很可能经孔子"修起"并为其演习、传授礼仪时所参考;礼义反映的则是礼之精神、礼之实质,它更注重礼与人之情感、道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讲授礼义时,曾援引、阐释"志""礼志""周志"等志书中有关礼义的记载。志书大约亡佚于"秦火",今本《礼记》中尚能寻觅其吉光片羽之佚文,这应与孔子传授礼义时参考志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礼教 礼仪 礼义 《仪礼》 志书
下载PDF
《礼经》观念与“五经”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7
作者 李树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55,共6页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汉王朝政治文化的基础,其《礼经》是指《仪礼》。东汉末年,“三《礼》”的概念产生。到了唐朝,“五经”体系由五种文本扩展成九种文本,《礼记》《周礼》与《仪礼》共同构成了《礼经》的概念。到...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汉王朝政治文化的基础,其《礼经》是指《仪礼》。东汉末年,“三《礼》”的概念产生。到了唐朝,“五经”体系由五种文本扩展成九种文本,《礼记》《周礼》与《仪礼》共同构成了《礼经》的概念。到了宋代,本经概念出现,本经是相对于《论语》《孟子》而言的,指唐代形成的九经,在科举考试中,《礼记》《周礼》的地位明显高于《仪礼》。同时,《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逐渐独立。元、明、清三代,《礼记》成为《礼经》,《周礼》《仪礼》则被排除在科举考试的“五经”之外,《大学》和《中庸》彻底独立,与《论语》《孟子》组成“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由此也形成了新的五经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经》 五经 《礼记》 本经 今古文经学
下载PDF
屈原对诗歌中叙述成分的发展
8
作者 田甘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07-109,共3页
与《诗经》相比,屈原的"骚体"诗虽以抒情为主,但其中的叙述成分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叙述人称变化、戏剧性情节插入以及叙述系统化等四个方面。它继承和丰富了《诗经》的叙事手法,从这一角度看",骚... 与《诗经》相比,屈原的"骚体"诗虽以抒情为主,但其中的叙述成分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叙述人称变化、戏剧性情节插入以及叙述系统化等四个方面。它继承和丰富了《诗经》的叙事手法,从这一角度看",骚体"也是中国叙事诗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诗经》 叙事诗
下载PDF
《礼记·曲礼》中的男女之大防
9
作者 夏高发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5-37,共3页
《礼记.曲礼》对于男女有别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设立了“男女之大防”:防乱伦、防通奸、防见物思淫。其目的在于使人别于禽兽,保证种族蕃息昌盛,维护父系继承的宗法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关键词 《礼记·曲礼》 男女之大防
下载PDF
由周人的“巧利”之弊说到《老子》的“绝巧弃利”
10
作者 宁镇疆 卜易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86-93,共8页
《老子》欲绝之“巧”乃巧伪、巧诈之“巧”,而“利”实指货财之“利”,非“利口”“巧言利辞”之“利”。《礼记·表记》载周人“尊礼尚施”,“礼”造成“巧”,“施”则养成趋“利”之势,由此导致周人的“利而巧”之弊,此乃《老子... 《老子》欲绝之“巧”乃巧伪、巧诈之“巧”,而“利”实指货财之“利”,非“利口”“巧言利辞”之“利”。《礼记·表记》载周人“尊礼尚施”,“礼”造成“巧”,“施”则养成趋“利”之势,由此导致周人的“利而巧”之弊,此乃《老子》要“绝巧弃利”的真正原因。周之所以兴,文献多谓“文王受命”,这不过是周人的政治宣传;《诗》则云“陈锡载周”,即强调能“施”“布利”的重要性,此又揭示出周政重“利”的另一面。由“义”“利”关系及“绝巧弃利”看,今本《老子》第十九章的“绝仁弃义”也明显是不合逻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礼记》 绝仁弃义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礼记·曲礼》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柳财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80,共27页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礼记·曲礼》日常生活“社会-时间”结构 意义
下载PDF
孔子的礼乐人生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黎红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1,共9页
《诗经》在先秦时期差不多可比拟今日之“教材”,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古代社会,礼设定了各阶层成员的行为规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从“十有五”志学于“诗”“礼”,到学“乐”以“成和”,达到“礼乐人和”的天命境界,进而走向... 《诗经》在先秦时期差不多可比拟今日之“教材”,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古代社会,礼设定了各阶层成员的行为规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从“十有五”志学于“诗”“礼”,到学“乐”以“成和”,达到“礼乐人和”的天命境界,进而走向“诚”“明”,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实现礼乐的“中庸”,这便是孔子的礼乐人生模式。这一“范式”渊源有自,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敏以求之”的“志学”路径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模式
下载PDF
古琴境界说
13
作者 欧阳祯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63-69,共7页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过程。古琴操缦的手法必须极尽娴熟、完美,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精神的飞跃。依据《易经》《中庸》合说的理路,古琴操缦调养性情,“成于乐”“游于艺”“思无邪”的最高境界乃是人琴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人琴合一 《乐记》 礼乐
下载PDF
先秦酒器简述
14
作者 晏青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9-62,共4页
我国的酒器种类繁多,仅以先秦酒器为例,所出土就有20余种。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酒器的造型和功能,可以直观地学习先秦的饮酒礼仪。文章参照《殷商青铜器通论》等书,结合先秦典籍中的文献记载,对先秦酒器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先秦 酒器 周礼 礼记
下载PDF
也谈“礼俗互动”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声国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157,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礼”与“俗”具有交融性或交叉性,并非国家礼制和民众文化间的截然对立;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礼俗”,存在贵族礼俗、士族礼俗、官僚礼俗、庶民礼俗等多种类型;礼俗是历代各级统治者“以礼化俗”的产物,发挥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作用。《仪礼》作为礼学重要原典,有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意义非凡的礼意元素,对后世国家礼制与庶民礼俗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礼俗互动 《仪礼》
原文传递
朱子研究礼学的历程及其对古礼书的取舍
16
作者 叶国良 《汉籍与汉学》 2020年第2期-,共18页
朱子为宋代最重要的理学家及礼学家,本文旨在论其研究礼学的历程及其对古礼书内容的取舍有何寓意。前言外,第一节陈述朱子研究礼学之历程可分为三阶段,各有其努力之目标。第二节以鸟瞰方式考察宋代礼学主要问题的症结,并指出朱子推崇《... 朱子为宋代最重要的理学家及礼学家,本文旨在论其研究礼学的历程及其对古礼书内容的取舍有何寓意。前言外,第一节陈述朱子研究礼学之历程可分为三阶段,各有其努力之目标。第二节以鸟瞰方式考察宋代礼学主要问题的症结,并指出朱子推崇《仪礼》之用心所在。第三、第四节分述朱子对《仪礼》与《周礼》内容的取舍,与郑玄《三礼注》的架构不同。第五节分析朱子对《周礼》之评估何处应予再分析、再评论。第六节为结论。全文指出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旨在重新评估全部先秦古礼书,以突显《仪礼》之价值,遂缔造出异于郑学之"通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 《仪礼》 《周礼》 大小戴《礼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