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Miao Nationality’s Culture in Yuan Xiang Region on the Later Poetry Creation of Qu Yuan
1
作者 GUO Xiaochu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8期467-472,共6页
Miao culture is on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try.Chu ci is a new poetic style created by Qu Yuan,an ancient poet in China.It is the... Miao culture is one of the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oetry.Chu ci is a new poetic style created by Qu Yuan,an ancient poet in China.It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Qu Yuan’s poetry creation is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Qu Yuan was exiled to Yuan Xiang region,and he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the Miao ancestors in Yuan Xiang area during the exile.Therefore,the Miao land culture in Yuan Xiang are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Qu Yuan’s later poetry creation.This paper,taking Qu Yuan’s later poetry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iao culture on Chu ci in Yuan Xiang area,introduces Qu Yuan’s life and how to contact Miao culture,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iao nationality’s religious thought,customs,language and culture,oral folk song and pan song on the later poetry creation of Qu 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o nationality’s culture the songs of Chu influence qu yuan’s poetry yuan Xiang region
下载PDF
戏剧影视中的屈原形象及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再塑路径
2
作者 曾梓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4-90,共7页
20世纪40年代以来,屈原形象分别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呈现出勇士、君子、诗人等多样化面貌。这些有显著差异的屈原影像,反映出不同时期创作者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脉动。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下,屈原形象的再塑工作可从媒介技术赋权、媒... 20世纪40年代以来,屈原形象分别在话剧、电影、电视剧中呈现出勇士、君子、诗人等多样化面貌。这些有显著差异的屈原影像,反映出不同时期创作者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脉动。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下,屈原形象的再塑工作可从媒介技术赋权、媒介议题联结、媒介话语回归3条路径入手,从而更加突出屈原形象在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唤起受众社会意识再思考诸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戏剧影视 数字媒体
下载PDF
屈辞“羲和”文化再解读 被引量:5
3
作者 汤洪 黄关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屈辞《离骚》与《天问》中多次出现"羲和",但"羲和"到底指什么,历来岐说不断。《山海经》记载为帝俊妻并日母,《尚书》记载为尧臣天文历官。而在屈辞中,日神为东君,羲和显然为日御,这与《淮南子》记载同。另外,尚... 屈辞《离骚》与《天问》中多次出现"羲和",但"羲和"到底指什么,历来岐说不断。《山海经》记载为帝俊妻并日母,《尚书》记载为尧臣天文历官。而在屈辞中,日神为东君,羲和显然为日御,这与《淮南子》记载同。另外,尚有楚辞注家释《离骚》、《天问》"羲和"为太阳或太阳神。通过文献梳理,羲和最初释义当为女性日神,后演变为日神帝俊之妻、后又为日御。此外,羲和与古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亦似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辞 羲和 文化解读
下载PDF
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中华 邹福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1,共7页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形象 演变 历史诠释
下载PDF
游国恩的屈原研究及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金善 赵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国恩 《屈原》 屈原形象 屈原思想
下载PDF
战时中国的屈原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强 李永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50-58,共9页
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英雄形象,屈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语境下,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热烈纪念。1930年代日寇入侵后愈发严峻的国家受难处境,促使人们重新识别、唤醒和激活了屈原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伟岸角色,并开启了新一轮的屈原纪念热潮... 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英雄形象,屈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语境下,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热烈纪念。1930年代日寇入侵后愈发严峻的国家受难处境,促使人们重新识别、唤醒和激活了屈原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伟岸角色,并开启了新一轮的屈原纪念热潮。随着“诗人节”的设立,1940年代的屈原纪念被纳入比较统一的轨道,此时的屈原纪念进一步上升为宣扬爱国诗人的屈原形象,为民族抗战提供强劲的精神策励。其中,通过屈原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家文人们还对关怀社会的创作视野和刚强不屈、富有战斗力的艺术风格予以重点张扬。抗日战争结束后,爱国诗人的屈原形象逐渐隐退,人民诗人的屈原形象则取而代之。相应的,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询唤“人民诗人”和“人民诗歌”,便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屈原纪念在文学层面上的反映。萃取人民诗人的屈原形象,最终被征用来为“人民革命”提供了道义性的支持力量。前后迥异的屈原纪念策略和屈原形象是“新环境”与“新目的”联手调整“旧用途”的一个范例,是战争语境下文学发展诉求的镜像式呈现,更是各种现实力量对特定传统资源进行召唤、形塑与征用的纪念策略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屈原纪念 爱国诗人 人民诗人 传统资源 文学镜像
下载PDF
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之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魏耕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6,共10页
陶渊明诗歌与屈原及《楚辞》本属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然而屈辞的虚拟人物对话,反映思想之困惑,飞鸟、菊、兰、车舆、树木的比兴,反映人格独立与理想追求的历程,以及楚辞作品中的大量语词,多见之于陶诗。屈原与《楚辞》都与陶诗有着种... 陶渊明诗歌与屈原及《楚辞》本属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然而屈辞的虚拟人物对话,反映思想之困惑,飞鸟、菊、兰、车舆、树木的比兴,反映人格独立与理想追求的历程,以及楚辞作品中的大量语词,多见之于陶诗。屈原与《楚辞》都与陶诗有着种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显示了陶屈艺术精神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屈原 《楚辞》 虚拟
下载PDF
变与不变:屈骚美人意象及其余影管窥 被引量:3
8
作者 苏慧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5-82,共8页
屈原作品曲折动人,部部是心灵的组曲,郁结纡轸,意象丰富而深远,他是第一个将意象思维系统化的人,一系列的"美人"题材,不仅表现对理想热烈追求的想望,语言情境结合真实与虚幻的遭遇和想象,情幻无垠,更启示宋玉《高唐》《神女... 屈原作品曲折动人,部部是心灵的组曲,郁结纡轸,意象丰富而深远,他是第一个将意象思维系统化的人,一系列的"美人"题材,不仅表现对理想热烈追求的想望,语言情境结合真实与虚幻的遭遇和想象,情幻无垠,更启示宋玉《高唐》《神女》等赋的写作,汉代以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拟骚作家及其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与书写上,处处可见屈原作品意象思维的余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意象 美人 辞赋
下载PDF
清诗话中的楚辞评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施仲贞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7,共6页
在清诗话中,有着数量惊人的楚辞评论。然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论及清诗话究竟是如何评论楚辞的。清诗话在楚辞文体之归属、楚辞内容之评析、楚辞艺术之探研、楚辞范式之确立、楚辞影响之追踪等方面均有大量可资借鉴的见解。可以说,清诗... 在清诗话中,有着数量惊人的楚辞评论。然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论及清诗话究竟是如何评论楚辞的。清诗话在楚辞文体之归属、楚辞内容之评析、楚辞艺术之探研、楚辞范式之确立、楚辞影响之追踪等方面均有大量可资借鉴的见解。可以说,清诗话中的楚辞评论在楚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话 楚辞 屈原
下载PDF
巫风下的楚凤与屈原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艳荣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8,38,共5页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 巫风 楚凤 屈原 精神意象
下载PDF
《庄子》与屈骚意象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如碧 《云梦学刊》 2007年第4期45-48,共4页
《庄子》和屈骚都以繁多的意象著称,大量的意象形成意象群。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者不避恶俗,一者尊崇高贵;一者以天然为美,通过"道"连结在一起;一者以修饰为"美",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一者以主观创造... 《庄子》和屈骚都以繁多的意象著称,大量的意象形成意象群。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者不避恶俗,一者尊崇高贵;一者以天然为美,通过"道"连结在一起;一者以修饰为"美",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一者以主观创造者居多,一者多是楚文化的产物。这些区别是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价值体系和创作心态等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屈原 意象 比较
下载PDF
论先秦优语与西汉散体赋的渊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全志 《甘肃理论学刊》 2009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分体研究汉赋的起源问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散体赋在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文体的某种因素。经过爬梳、分类研究先秦时期的优语事例,发现它们与散体赋的本质特征存在众多的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先秦优语与散体赋存在着独特... 分体研究汉赋的起源问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散体赋在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文体的某种因素。经过爬梳、分类研究先秦时期的优语事例,发现它们与散体赋的本质特征存在众多的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先秦优语与散体赋存在着独特的承继关系。在从优语发展到散体赋成熟形式的过程中,屈原之赋是先导之风,而宋玉之赋和荀卿之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使我们看到从优语发展到文人之赋的鲜明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体赋 先秦优语 屈原之赋 宋玉之赋 荀卿之赋
下载PDF
《史记·屈原列传》与汉代屈原批评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炳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9-23,共5页
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 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屈原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给汉人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屈原之外,汉代赋家本身已不再为文学批评所关注,这与汉赋不同于屈骚的"实"而采取"虚"的创作倾向有关。汉代赋家游离于汉赋作品之外,并没有为文学批评提供再度阐释文学形象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形象 文学形象 屈原 汉代 维度
下载PDF
从游仙到水仙——屈原生命意象的自觉超越与永恒信仰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慧霜 《三峡论坛》 2010年第5期31-37,共7页
屈原的《远游》等诗篇始创了游仙诗,表现了他超越世俗与追求理想的自觉意念,其浪漫精神对后世诗文有很大的影响,屈原沉沙汨罗,既明忠贞之志,更成就了生命的清白。台湾民间将屈原作"水仙尊王"崇拜祭祀,从游仙到水仙,显示了屈... 屈原的《远游》等诗篇始创了游仙诗,表现了他超越世俗与追求理想的自觉意念,其浪漫精神对后世诗文有很大的影响,屈原沉沙汨罗,既明忠贞之志,更成就了生命的清白。台湾民间将屈原作"水仙尊王"崇拜祭祀,从游仙到水仙,显示了屈原生命意象的超越与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游仙 水仙 生命意象 台湾民俗
下载PDF
屈原的女性情结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道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17,共6页
QU Yuan′s marriage was never mentioned in history and hard to investigat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eals with such original images as goddesses, beauties and evil women in QuYuan′s works... QU Yuan′s marriage was never mentioned in history and hard to investigat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eals with such original images as goddesses, beauties and evil women in QuYuan′s works, and discovers poet QuYuan′s feminine emotion. It provides us a vivid picture of QU Yuan′s unhappy love and marriage; the demonstration of QU Yuan′s personality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his lofty pursuit and devotion towards an ideal society, but also his deep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human feelings in plenty. QU Yuan, a personage with both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ies, is rest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女性情结 原始意象 阿妮玛 完整人格 心理学分析 诗歌创作 《九歌》 《天问》 《离骚》
下载PDF
中日现代诗歌“树”意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5-60,共6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日现代诗的比较与交流到谷川俊太郎为止虽谈不上是盲区,但真正意义的交流并不多,那些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日本现代诗人并没有成功地介绍过来,从而造成长时间彼此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篇论文立足于这一点,把谷川俊太郎...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日现代诗的比较与交流到谷川俊太郎为止虽谈不上是盲区,但真正意义的交流并不多,那些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日本现代诗人并没有成功地介绍过来,从而造成长时间彼此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篇论文立足于这一点,把谷川俊太郎的“几棵树”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橘颂》、贺知章的《咏柳》以及现代诗人艾青、牛汉、陈东东创作的与“树木”有关的诗歌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异同点,并通过对具体文本力度强弱的比较分析,为中日两国现代诗的抒写情调和表现方法画下大致轮廓,使得中日现代诗复杂的成长过程和审美取向折射其中。文化和价值上的雷同和冲突,以及意义上的和谐和分歧也是这篇论文力求所阐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现代诗歌 “树”意象 谷川俊太郎 屈原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屈原“楚辞”与《诗经》中的远行意象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树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4-59,共6页
远行是先秦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内容,《诗经》和《楚辞》中有大量的远行意象。《诗经》很多远行意象具有比兴的功能,是抒情言志的重要题材,而屈原“楚辞”中的远行意象则具有象征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同时远行事件叙事也是屈原作品非常重... 远行是先秦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内容,《诗经》和《楚辞》中有大量的远行意象。《诗经》很多远行意象具有比兴的功能,是抒情言志的重要题材,而屈原“楚辞”中的远行意象则具有象征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同时远行事件叙事也是屈原作品非常重要的结构方式。《诗经》中的远行意象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事象和人物形象,而屈原“楚辞”中的远行意象则往往选取神话中的形象,充满了想象和虚构。屈原“楚辞”远行意象同其经历和楚地文化密切相关,《诗经》则源于现实生活。屈原“楚辞”中的远行意象对《诗经》中远行意象传统既有继承又有所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诗经》 远行意象
下载PDF
《楚辞补注》对屈原形象的重新确立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0,共3页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洪兴祖个人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补注》 屈原形象 新解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对屈骚传统的接受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雅琴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12,共3页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明显接受了屈原及其作品的传统。他不仅接受了屈原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且接受了屈原的文艺思想和其独具魅力的人格。
关键词 司马迁 屈骚传统 接受心境 接受与超越
下载PDF
郭沫若与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奎 《长江学术》 2017年第3期37-49,共13页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翼政治文化之外维护了一个私人化的交际圈;"屈原"唱和则表达了他被国民党疏离后的不满,不无讽谏之意;较之前两次唱和中他与政治间的模棱关系,"沁园春"唱和时他主动选择了政治阵营,诗词酬答因而不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成为文学与政治间的交互往来,这促成了抗战时期诗教传统的功能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词唱和 寿郭活动 屈原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