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魏禧骚体赋《括囊》《献岁》
1
作者 周婷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魏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骚体赋有《括囊》《献岁》二赋,具有一定价值。论文以魏禧的两篇骚体赋为中心,以文本细读法对其文章内容、文体及表现手法展开具体分析。魏禧骚体赋《括囊》所蕴含的文学意蕴主...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魏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骚体赋有《括囊》《献岁》二赋,具有一定价值。论文以魏禧的两篇骚体赋为中心,以文本细读法对其文章内容、文体及表现手法展开具体分析。魏禧骚体赋《括囊》所蕴含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直道难行之怨怼悲凉,《献岁》主要表现为面对世道不公的反诘发问。魏禧骚体赋在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文体方面表现为对屈原辞赋的一脉相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魏禧骚体赋祖述屈原爱国思想及辞赋写作的同时,其精擅古文的创作经历亦对其骚体赋的创作产生直接影响,表现出与古为新的创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禧 骚体赋 屈原辞赋 《括囊》 《献岁》
下载PDF
辑补楚石佚赋《和〈归去来兮辞〉》《和〈闲情赋〉》——兼论《西斋和陶集》
2
作者 齐胜利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根据明人叶盛《水东日记》与朱右《白云稿》的相关记载辑补、勘误《全元文》《全元诗》《楚石梵琦全集》中楚石梵琦的《和〈归去来兮辞〉》《和〈闲情赋〉》以及八首和陶诗与《西斋和陶诗序》。同时,借助前人记载窥探《西斋和陶集》的... 根据明人叶盛《水东日记》与朱右《白云稿》的相关记载辑补、勘误《全元文》《全元诗》《楚石梵琦全集》中楚石梵琦的《和〈归去来兮辞〉》《和〈闲情赋〉》以及八首和陶诗与《西斋和陶诗序》。同时,借助前人记载窥探《西斋和陶集》的原貌。从陶渊明及其诗文与佛教的因缘、僧人创作传统、陶渊明的文化意蕴、楚石与陶渊明的经历分析楚石《西斋和陶集》的创作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石梵琦 《和〈归去来兮辞〉》 《和〈闲情赋〉》 《西斋和陶集》
下载PDF
两种清初小曲总集与明清小曲之演进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万花小曲》和《丝弦小曲》是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两种小曲集,收录对象在沿袭和改编明代小曲的基础上又有新变。《西调》和《边关调》首见于清初。《西调》原是明末山西、陕西地区流行的小曲,其声调凄楚哀感,适宜表现悲情内容,传至中原... 《万花小曲》和《丝弦小曲》是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两种小曲集,收录对象在沿袭和改编明代小曲的基础上又有新变。《西调》和《边关调》首见于清初。《西调》原是明末山西、陕西地区流行的小曲,其声调凄楚哀感,适宜表现悲情内容,传至中原遂成为清前中期的流行曲调而广泛传唱于大江南北。《边关调》亦当兴起于明末,或发源于东北,原先以表现悲感哀吟的题材为主,至清代则演化出悲感哀吟、插科打诨、雄迈悲壮等不同风格,而又以儿女之私、靡靡之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花小曲》 《丝弦小曲》 《西调》 《边关调》 演进
下载PDF
试析蒙古族民歌《牧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被引量:5
4
作者 徐敬珉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9-85,共7页
1956年作曲家瞿希贤将《牧歌》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充分发挥了人声的巨大感染力,简洁明了,又丰富多彩,成为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被改编的作品通过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民族对富饶、辽阔草原的赞美和对美... 1956年作曲家瞿希贤将《牧歌》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充分发挥了人声的巨大感染力,简洁明了,又丰富多彩,成为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被改编的作品通过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民族对富饶、辽阔草原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同时还运用了复调交织与主调和声衬托的创作手法使作品的旋律更加绵长,和声色彩明丽而丰满又动静错落,衬托出天地的旷远深邃,如诗如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希贤 蒙古族民歌 《牧歌》 无伴奏合唱 改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