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全闽师范学堂的致用精神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戴红宇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40-44,共5页
甲午战败之后,陈宝琛提出了“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也”,有感于当时福建中小学堂师资紧缺,其在1903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在全闽师范学堂的早期发展中,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教育精神。首先,坚持立足中小学需求的师范教育目的,培养在知识结... 甲午战败之后,陈宝琛提出了“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也”,有感于当时福建中小学堂师资紧缺,其在1903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在全闽师范学堂的早期发展中,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教育精神。首先,坚持立足中小学需求的师范教育目的,培养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新式教育要求的新教师。其次,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办附属中小学堂,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再次,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的训联为教育理想,要求学员承担教育责任,致力改变国民文化水平,乃至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教化的作用。全闽师范学堂为当时的福建培养了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师,为清末民初福建的中小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全闽师范学堂 致用精神 陈宝琛
下载PDF
全闽师范学堂的教育特征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戴红宇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甲午战败之后,陈宝琛提出了“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也”,有感于当时福建新式中小学堂师资紧缺,其在1903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在全闽师范学堂的早期发展中,充分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精神。首先,坚持立足中小学需求的师范教育目标,培养在知识结... 甲午战败之后,陈宝琛提出了“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也”,有感于当时福建新式中小学堂师资紧缺,其在1903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在全闽师范学堂的早期发展中,充分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精神。首先,坚持立足中小学需求的师范教育目标,培养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新式教育要求的新教师。其次,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办附属中小学堂,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再次强调陶育新人,要求师范生服务中小学教育、承担教育责任,乃至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教化的作用。全闽师范学堂为当时的福建培养了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师,为清末民初福建的中小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对当前的师范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闽师范学堂 陈宝琛 师范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