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对重复急性冷暴露的生理应激与适应耐受 被引量:2
1
作者 颉志刚 王永鹏 +1 位作者 王娜 郑荣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778-4785,共8页
为探讨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这一溪源性两栖类对环境温度极端变化做出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机制,测定了该物种在反复遭受急性冷暴露(4℃,12 h)过程中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 为探讨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这一溪源性两栖类对环境温度极端变化做出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机制,测定了该物种在反复遭受急性冷暴露(4℃,12 h)过程中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棘胸蛙在初次冷暴露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吞噬活性(第4小时和第12小时;P<0.05)、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强度(第4小时和第12小时;P<0.05)以及胃溶菌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第12小时;P<0.05);当蛙返回到22℃环境12 h后3种免疫指标均恢复到初始和对照组水平(P>0.05)。经过连续7 d冷暴露后,除溶菌酶外,血细胞吞噬活性和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强度均能恢复到初始和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冷暴露增加了肝脏和肾脏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但肾脏内MDA含量升高的幅度要明显大于肝脏;肝脏SOD活力和GSH含量也表现出急性和适应性升高,而肾脏仅SOD活力有所升高,暗示在低温胁迫状态下棘胸蛙肝脏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要强于肾脏。HSP70作为应激保护蛋白,当机体遭受冷暴露后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始终未呈现出应激性升高,反而受到显著抑制(P<0.05)。综上所述,棘胸蛙在经历多次急性冷胁迫后体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肝脏氧化防御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冷暴露 免疫 氧化防御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Giant Spiny Frog(Quasipaa spinosa)Using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Mitochondrial DNA 被引量:6
2
作者 Danna YU Rongquan ZHENG +3 位作者 Qinfang LU Guang YANG Yao FU Yun ZHA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75-86,共12页
The giant spiny frog (Quasipaa spinosa)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a relatively small distribution limited to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This spec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because of over-... The giant spiny frog (Quasipaa spinosa)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a relatively small distribution limited to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This spec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because of over-exploitation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data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giant spiny frog to facilita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nserv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is economically important but threatened species. We examined 10 species-specific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Cyt b genes (562 bp) collected from 13 wild populations across the entire range of this species. Results of 10 microsatellite loci analysis showed a generally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Moreover,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all 12 populations was moderate to large (overall Fs7= 0.1057). A total of 51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for Cyt b, which suggests high haplotype nucleotide diversities. Phylogeographic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es using both DNA markers suggested that the wild giant spiny fro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stinct major clades, i.e., Northern Vietnam, Western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Eastern China. The clades with significant genetic divergence are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as evidenced by a high number of private alleles and strong incidence of failed amplification in microsatellite loci. Our research, coupled with other studies, suggests that Q. spinosa might be a species complex within which no detectabl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has been revealed. The four phylogenetic clades and some subclades with distinc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management units for conservation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 b CONSERVATION Giant spiny frog Microsatellite PHYLOGEOGRAPHY quasipaa spinosa
下载PDF
发育不良和歪头病对变态末期棘胸蛙皮肤菌群的影响
3
作者 徐杨 江昀 +6 位作者 侯金亮 李娟 冯兴浪 刘新华 李德亮 向建国 李军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848,共10页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注释32个门,76个纲,167个目,259个科和40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棘胸蛙皮肤主要优势菌门(>1%),但丰度受宿主健康状态的影响。在属水平上筛选获得50个菌群标志物,其中23个(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德沃斯氏(Devosia)、希瓦氏菌(Shewanella)和Luteolibacter)在CTL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的健康状态;19个(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和短螺旋体(Brevinema))在D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发育不良的病症;8个(如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在T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歪头病的病症。多样性分析表明,TD组的多样性和均一度与CTL组和DD组相比显著降低,微生物菌群组成也表现出明显分离。功能预测表明,CTL组和TD组皮肤微生物菌群之间功能差异主要富集在新陈代谢相关通路。总之,该项研究揭示不同健康状态下棘胸蛙皮肤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突出共生微生物菌群在两栖动物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末期 发育不良 歪头病 皮肤微生物菌群 棘胸蛙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分析福建省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4
作者 吴锐琼 张雪萍 +2 位作者 杨理程 陈友铃 黄镇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7期10-16,共7页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福建省特色分布的大型蛙类,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之列,开发新的辨别福建省内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的快速方法对于该物种的保护极为重要。通过选取福建省内14个地区的野生棘胸蛙样本,提取其DNA并通过PCR扩增出线粒体...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福建省特色分布的大型蛙类,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之列,开发新的辨别福建省内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的快速方法对于该物种的保护极为重要。通过选取福建省内14个地区的野生棘胸蛙样本,提取其DNA并通过PCR扩增出线粒体12S rRNA基因,然后进行一代测序,基于获得的12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进化树。结果表明:福建省内的棘胸蛙可以分成两大类种群,武夷山、建阳、顺昌、将乐、明溪、永安、华安、德化和新罗聚为一类(西部群体),武夷山、政和、屏南、宁德、福鼎、永泰、德化、新罗和福安聚为另一类(东部群体),其中,武夷山、德化、新罗在两个大类均有分布。为了更快地基于12S rRNA基因区分两个群体,筛选了这两大类种群的12S rRNA基因的SNP位点,并利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方法,开发了一种针对这两个群体的特异性SNP快速分型方法,结果显示所开发的KASP检测体系能准确区分福建省野生棘胸蛙的两个支系。该结果可为深入了解福建省内棘胸蛙的种群分化、有效鉴别不同地理种群,以及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分子标记 SNP位点 KASP技术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戴劭 谢钦铭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5-69,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复合虫源蛋白由黄粉虫粉、蚕蛹粉及蝇蛆粉按照1∶1∶1比例混合组成,作为饲料主要蛋白源。选择平均体重为(0.32±0.01) g的棘胸蛙蝌蚪,蝌蚪发育阶段为25期。以...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复合虫源蛋白由黄粉虫粉、蚕蛹粉及蝇蛆粉按照1∶1∶1比例混合组成,作为饲料主要蛋白源。选择平均体重为(0.32±0.01) g的棘胸蛙蝌蚪,蝌蚪发育阶段为25期。以蚯蚓粉为诱食剂,添加酪蛋白配成的蛋白质水平为20%(A1组)、25%(A2组)、30%(A3组)、35%(A4组)、40%(A5组)的配合饲料。棘胸蛙蝌蚪在养殖基地工厂化山泉流水条件下进行了10周的室内饲养试验。结果表明,A4组蝌蚪平均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最高。A3组蝌蚪变态率最高。A1组蝌蚪的存活率最高。A1组蝌蚪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A5组蝌蚪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通过对棘胸蛙蝌蚪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36.86%时,增重率达到最高,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37.44%时,饲料效率最高。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指标、饲料效率和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棘胸蛙蝌蚪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范围为36.86%~37.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蝌蚪 蛋白质水平 成活率 生长性能 变态率
下载PDF
棘胸蛙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6
作者 林德 赵淑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5-30,共6页
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的烂皮病,从病蛙皮肤患处分离出一株优势生长菌,经菌落培养、革兰氏染色观察、质谱分析、16S r RNA基因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测序、回归感染试验,鉴定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 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的烂皮病,从病蛙皮肤患处分离出一株优势生长菌,经菌落培养、革兰氏染色观察、质谱分析、16S r RNA基因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测序、回归感染试验,鉴定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恶臭假单胞菌分离株对多黏菌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中度敏感,对氯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耐药。该研究结果为棘胸蛙烂皮病的理论研究和防治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恶臭假单胞菌 药敏分析
下载PDF
棘胸蛙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思宇 吴春艳 +3 位作者 汪开毓 王雯慧 刘震坤 杨延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自患出血性败血症的棘胸蛙肝脏与腹水中分离出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回归感染证实为此次导致棘胸蛙发病的病原菌,该菌对棘胸蛙的半数致死剂量为1.59×10^(6)cfu/g。表型特征鉴定、16S rDNA与gyrB基因测序显示,该分离菌株为嗜水气单... 自患出血性败血症的棘胸蛙肝脏与腹水中分离出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回归感染证实为此次导致棘胸蛙发病的病原菌,该菌对棘胸蛙的半数致死剂量为1.59×10^(6)cfu/g。表型特征鉴定、16S rDNA与gyrB基因测序显示,该分离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株对恩诺沙星、四环素、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头孢氨苄、青霉素及磺胺异噁唑等药物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蛙脾肿大,白髓坏死、面积显著缩小,红髓纤维架构断裂,脾索消失,大量红细胞瘀滞;心外膜极度肿胀,心包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肾小管透明变性,肾间质结缔组织松散;肝细胞肿胀,局灶性坏死;脑组织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脾内细胞坏死、纤维断裂,巨噬细胞内吞噬有侵染的菌体,网状细胞逐渐转变为黑色素巨噬细胞。试验结果可为川渝地区棘胸蛙的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嗜水气单胞菌 出血性败血症 病理损伤
下载PDF
棘胸蛙胚胎发育观察与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谢永广 汪小冬 +4 位作者 吴亚峰 黄福江 魏秀英 魏朝宇 陈敦学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4-1062,共9页
为解析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全人工养殖的棘胸蛙作为繁殖亲本,采用仿生态繁殖方式获得受精卵,系统观察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同时分析4个主要发育阶段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棘胸蛙胚胎发... 为解析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全人工养殖的棘胸蛙作为繁殖亲本,采用仿生态繁殖方式获得受精卵,系统观察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同时分析4个主要发育阶段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与其他蛙类总体相似,但是也存在种特异性。其受精卵为沉黏性卵,卵径为(4.31±0.69)mm,分为动物极和植物极,其中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在水温(24.5±0.5)℃条件下,由受精卵至出膜历时222.94 h,总积温5462.03 h·℃,至卵黄吸尽期历时288.44 h,总积温7066.78 h·℃。按照发育时序可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酶活性分析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丙转氨酶以及丙二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原肠中期酶活性降低,而谷草转氨酶却在原肠中期酶活性达到最高点,然后持续下降。此外,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4种酶活性均在卵黄吸尽期达最低,而丙二醛含量达到最低点为原肠中期。本试验可为棘胸蛙的繁殖生物学和高效制种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胚胎发育时序 形态特征 抗氧化酶
下载PDF
4种水产消毒剂对棘胸蛙蝌蚪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永广 魏朝宇 +2 位作者 魏秀英 罗华辉 陈敦学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2-508,共7页
两栖类作为一类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消毒剂的使用已不可避免。为探明常用水产消毒剂对两栖类急性毒性的影响,保障两栖类养殖中消毒剂的安全使用,选取38~39期的棘胸蛙蝌蚪作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 两栖类作为一类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消毒剂的使用已不可避免。为探明常用水产消毒剂对两栖类急性毒性的影响,保障两栖类养殖中消毒剂的安全使用,选取38~39期的棘胸蛙蝌蚪作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4种常见水产消毒剂作为试验药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4种消毒剂在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排序均为: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聚维酮碘。其中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聚维酮碘4种药物对棘胸蛙蝌蚪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145.53、16.32、3.61、2.93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949.01、4.80、0.88、1.85 mg/L。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毒性分类标准,氯化钠和甲醛属于低毒消毒剂,而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属于中毒消毒剂。充分考虑剂量敏感性和使用方便性,推荐使用聚维酮碘作为消毒剂。此外由于蝌蚪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通常高于鱼类,因此在棘胸蛙等两栖类养殖过程中,需要减少消毒剂的使用剂量。试验结果将对两栖类的规模化养殖中消毒剂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助力两栖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蝌蚪 水产消毒剂 急性毒性 半致死质量浓度 安全质量浓度
下载PDF
棘胸蛙肌肉水解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10
作者 邓凝 王小娟 +6 位作者 苏德锦 林丽婷 李钰琦 苏进全 张铃玉 吴达仁 李健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1-209,共9页
以棘胸蛙腿部肌肉为研究材料,利用木瓜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两种酶,以成品率和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棘胸蛙水解物的酶解工艺,同时对棘胸蛙水解物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胸蛙水解物经木瓜蛋白酶和酸... 以棘胸蛙腿部肌肉为研究材料,利用木瓜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两种酶,以成品率和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棘胸蛙水解物的酶解工艺,同时对棘胸蛙水解物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胸蛙水解物经木瓜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在各酶最适pH和温度的条件下,料液比为1:15(g/mL)、酶解时间4 h、加酶量为2%(m/m);该工艺条件下,棘胸蛙水解物的水解度分别为19.23%、23.51%,成品率分别为22.66%、15.32%,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61、2.95 m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3.46、3.20 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8.20、9.23 mg/mL。综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棘胸蛙水解物酶解工艺方便可行,制备得到的水解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为棘胸蛙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响应面法 酶解 水解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棘胸蛙致病性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11
作者 徐悦玉 林德 赵淑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棘胸蛙烂皮病的致病菌,从丽水龙泉某养殖场挑选出患有烂皮病的棘胸蛙,并从病蛙患处分离出一株新致病菌。通过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质谱分析、16SrRNA PCR产物测序、人工感染试验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 为进一步研究棘胸蛙烂皮病的致病菌,从丽水龙泉某养殖场挑选出患有烂皮病的棘胸蛙,并从病蛙患处分离出一株新致病菌。通过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质谱分析、16SrRNA PCR产物测序、人工感染试验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多黏菌素和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对红霉素、头孢唑林、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荧光假单胞菌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蒙蒙 郑荣泉 +2 位作者 宋婷婷 严红 胡文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9-122,共4页
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显著。动物蛋白含量最高的Ⅰ组饲料喂养的蝌蚪于70 d左右进入变态期,80日龄时的体重为0.625 g;动物蛋白含量最低的Ⅵ组饲料喂养的蝌蚪进入变态期最晚,90日龄时的体重为0.553 g。在同一营养水平下,高温Ⅵ组蝌蚪的变态时间最短,70 d左右出现变态。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动物蛋白含量和较高水温均有利于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蝌蚪 营养水平 水温 变态发育
下载PDF
棘胸蛙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观察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吕耀平 金晶 +5 位作者 施倩 陈洁 刘子明 陆君 黄富友 傅旭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试验从患烂皮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筛选出3种致病性菌株BS_1、BS_2和BS_3,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上述3株菌均为蜡样芽孢杆菌。同时观察人工感染棘胸蛙的组织病理切片,发现经病原... 试验从患烂皮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筛选出3种致病性菌株BS_1、BS_2和BS_3,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上述3株菌均为蜡样芽孢杆菌。同时观察人工感染棘胸蛙的组织病理切片,发现经病原菌感染的棘胸蛙肝、肺、舌和肌肉的损伤较严重,表现出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且在肺部组织内发现嗜碱性包涵体。药敏试验表明,在所试的7种抗生素中,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高度敏感,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头孢他啶产生抗药性。实验初步探究了棘胸蛙烂皮病的发病机理,为棘胸蛙烂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烂皮病 蜡样芽孢杆菌 组织病理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棘胸蛙歪头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明 宋婷婷 +4 位作者 郑荣泉 郑善坚 胡文芳 骆艺元 严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64-66,98,共4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棘胸蛙歪头病病原。[方法]从患歪头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体内分离到致病菌,分别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 [目的]分离并鉴定棘胸蛙歪头病病原。[方法]从患歪头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体内分离到致病菌,分别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除口服方式外,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鉴定致病菌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而对吡哌酸、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不敏感。[结论]棘胸蛙歪头病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 16S r DNA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棘胸蛙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詹忠根 刘悦 +3 位作者 黄伟素 秦钢 程宏毅 郑荣泉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期77-81,共5页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是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易危蛙类,文章从棘胸蛙分类与分布、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护出发,介绍了棘胸蛙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比较了不同...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是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易危蛙类,文章从棘胸蛙分类与分布、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护出发,介绍了棘胸蛙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比较了不同种质棘胸蛙生理生化差异,简述了棘胸蛙种质创新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棘胸蛙种质资源研究应在野生资源调查、人工养殖标准、种质创新和基因组学等四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种质创新
下载PDF
17α-甲基睾酮对棘胸蛙生长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志芳 严红 +5 位作者 郑荣泉 张启鹏 梅祎芸 王志刚 洪燕 周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MT)对棘胸蛙生长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影响,采用乙醇喷雾法处理的含0,10,30,50 mg/kg MT饵料投喂棘胸蛙蝌蚪至60 d,测定体重、体长并记录生长发育情况,继续投喂并记录蝌蚪变态、畸形、死亡数,之后通过组织切片鉴定棘胸...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MT)对棘胸蛙生长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影响,采用乙醇喷雾法处理的含0,10,30,50 mg/kg MT饵料投喂棘胸蛙蝌蚪至60 d,测定体重、体长并记录生长发育情况,继续投喂并记录蝌蚪变态、畸形、死亡数,之后通过组织切片鉴定棘胸蛙性别和性腺发育状况.结果显示:MT对棘胸蛙蝌蚪的生长与正常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通过影响性腺发育提高棘胸蛙雄性率,对棘胸蛙蝌蚪具有雄性化效应.以上研究对棘胸蛙的高效养殖及单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17α-甲基睾酮(MT) 生长发育 性别分化
下载PDF
湿毒清泡腾片研制及其在石蛙养殖环境消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强 杨帆 +1 位作者 段俊红 罗杰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1-204,共4页
为了研制和评价畜禽养殖场环境消毒用中药制剂,试验以黄连、蒲公英、鸡矢藤、大蒜等为材料研制成湿毒清泡腾片,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比研究了湿毒清泡腾片在石蛙红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湿毒清泡腾片早期消毒处理效果与戊二... 为了研制和评价畜禽养殖场环境消毒用中药制剂,试验以黄连、蒲公英、鸡矢藤、大蒜等为材料研制成湿毒清泡腾片,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比研究了湿毒清泡腾片在石蛙红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湿毒清泡腾片早期消毒处理效果与戊二醛相当(P>0.05),可有效控制石蛙红腿病(P>0.05),并且其作用时间较戊二醛更持久(P<0.05)。说明湿毒清泡腾片可用于石蛙红腿病的防治,采用清热燥湿、芳香辟秽等中药进行组方可用于指导临床开发驱毒制剂,用于蛙类等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消毒与疾病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蛙 红腿病 中草药 泡腾剂 消毒 制剂工艺 治未病
下载PDF
一种棘胸蛙新类型疾病病原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宋婷婷 郑荣泉 +3 位作者 张俊美 颉志刚 董宝娟 赵蒙蒙 《福建水产》 2014年第5期344-350,共7页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对分离株制备的菌液进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棘胸蛙有...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对分离株制备的菌液进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棘胸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吡哌酸、头孢哌酮、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嗜水气单胞菌 抗生素
下载PDF
双层槽孵化技术在棘胸蛙生态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志勇 罗世萍 +3 位作者 黄晓凤 韩卫杰 刘鹏 涂飞云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3期56-58,共3页
2016年5-7月,在江西省亿川生态农业种养有限公司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利用双层槽孵化技术进行了棘胸蛙卵分批孵化实验,棘胸蛙卵孵化率为89.0%,蝌蚪成活率达到95.7%;作为对照的以孵化池方式孵化,孵化率为68.5%,蝌蚪成活率为66.4%。双层槽... 2016年5-7月,在江西省亿川生态农业种养有限公司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利用双层槽孵化技术进行了棘胸蛙卵分批孵化实验,棘胸蛙卵孵化率为89.0%,蝌蚪成活率达到95.7%;作为对照的以孵化池方式孵化,孵化率为68.5%,蝌蚪成活率为66.4%。双层槽孵化技术具有孵化水质可控性高,蛙卵分批孵化蝌蚪同步孵化率高,蛙卵孵化率、蝌蚪成活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槽孵化技术 棘胸蛙 蛙卵孵化率 蝌蚪成活率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的棘胸蛙免疫、抗氧化能力及能量蓄积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圣涛 颉志刚 庄建洲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102-104,共3页
以棘胸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养殖环境胁迫,尤其是拥挤胁迫对棘胸蛙的身体指数、器官指数、能量、免疫和抗氧化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棘胸蛙除胃系数小于野生棘胸蛙,其他身体、器官指数均高于野生棘胸蛙;养殖棘胸蛙的肝糖原和机... 以棘胸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养殖环境胁迫,尤其是拥挤胁迫对棘胸蛙的身体指数、器官指数、能量、免疫和抗氧化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棘胸蛙除胃系数小于野生棘胸蛙,其他身体、器官指数均高于野生棘胸蛙;养殖棘胸蛙的肝糖原和机体脂肪含量均高于野生棘胸蛙;在免疫方面,两者呼吸爆发水平和血细胞吞噬活力基本一致,但是养殖棘胸蛙的胃溶菌酶极显著高于野生棘胸蛙;在抗氧化能力方面,养殖棘胸蛙肾脏和肝脏中TAA含量虽然不及野生棘胸蛙,但关键酶GLO活力极显著高于野生棘胸蛙。集约化的养殖条件会对棘胸蛙产生一系列的生理胁迫,在集约化养殖中可以通过加强营养和改善环境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养殖 野生 能量 免疫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