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organo-vermiculites induced by layer charge and tailored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1
作者 Fan Ding Xin Jin +3 位作者 Tao Shen Shan-Shan Mao Qing Zhao Mang-Lai G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596-2603,共8页
Wet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urface property that deserv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actors on its alteration.Series of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with different spacer length and N-heterocyclic headgr... Wet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urface property that deserv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actors on its alteration.Series of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with different spacer length and N-heterocyclic headgroups(morpholinium(BMMB,BMMD and BMMH),piperidinium(BPMH)and piperazinium(BMPMH))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employed for altering the wettability of vermiculite and its derivates(Vts)treated by Li^(+)-saturated heating method.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XRD),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DTG),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N_(2)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indicate that all of the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nserted into the vermiculite layers,leading to the organic monolayer.The results of capillary rise tests combined with Lipophilic to Hydrophilic Ratio(LHR)values unveil the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the organo-Vts.As the layer charge decreases,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organo-Vts gradually increases,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ecline in binding sites.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spacer length of modifier,the wetting properties of morpholinium-based organo-Vts change in order of BMMD-Vts>BMMH-Vts>BMMB-Vts,and difference in N-heterocyclic headgroups leads to the sequence of wettability:BMPMH-Vts>BPMH-Vts>BMMH-Vts.Layer charge of Vt,spacer length and the type of the N-heterocyclic headgroup of modifier hav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wet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MICULITE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Organo-vermiculite layer charge Wettability alteration
下载PDF
The age measures and its layer sequence tratigraphy of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 in Lushan Dajiaochang of China
2
作者 Hu Dongsheng Hu Rong +5 位作者 Li Xiaoyu Hu Wenxuan Wang Xulong Tian Xingong Liu Weiguo Zhang Guowei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3年第6期48-57,共10页
Through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n Lushan for a long time, detailed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geologic stratum section of Late Quaternary in Dajiaochang. The series age data of complete stratigraphic s... Through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n Lushan for a long time, detailed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geologic stratum section of Late Quaternary in Dajiaochang. The series age data of complete stratigraphic section and full time formation since 400 kaBP we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using the dating methods with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ancient geomagnetism, electronics spin resonance (ESR), 36C1 and lumines- cence dating, etc. Corresponding to these data, it identified the paleomagnetic polarity events including Biwa- III event (320 kaBP), Biwa- 1I event (260 kaBP), Biwa- I event (180 kaBP, scarcity due to the disturbance of the iron dish), Blake event (100 kaBP) and Laschamp event (20 kaBP, didn't grow due to the activities of the surface), etc. Combined with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layer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ediment environment, the strati- graphic can be divided into 4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 Stage [ is the climate period of glacial epoch (200-400 kaBP); stage 11 is the climate period of interglacial epoch (100-200 kaBP); stage llI is the climate peri- od of periglacial epoch (10-100 kaBP); stage IV is the climate period ofpostglacial epoch (0-10 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of Late quaternary various instrument dating data layer type sequence and integrated ages Dajiaochang area of Lushan
下载PDF
冻土地区矿井水来源的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
3
作者 霍丙杰 李涛 +3 位作者 陈建平 张勇 靳京爵 张松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7-2156,共10页
冻土层季节性冻融过程会对地下水的渗流量、渗流方向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导致冻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下水运移理论和机制。为了研究五九煤田胜利煤矿冻土地区矿井涌水来源及补给特征,采用水化学分析及^(13)C、^(14)C、^(18)O、D 4种... 冻土层季节性冻融过程会对地下水的渗流量、渗流方向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导致冻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下水运移理论和机制。为了研究五九煤田胜利煤矿冻土地区矿井涌水来源及补给特征,采用水化学分析及^(13)C、^(14)C、^(18)O、D 4种环境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矿井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分布特征,明确矿井涌水来源。通过对7组水样的试验研究发现:第四系水、第四系永冻层消融水、矿井水、基岩水均起源于大气降水,地表水、第四系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较快,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永冻层消融水接受浅层第四系水的微量补给;采空区内黄铁矿氧化量较大,存在溶解少量瓦斯中CO_(2)的可能性,导致采空区积水中13C富集;矿井水中地表水和第四系水入渗量较小,表明第四系永冻层隔水性能良好。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不仅为胜利矿水害防治提供依据,还为冻土地区类似矿井水源判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环境同位素 水源识别 第四系含水层 冻土地区
下载PDF
通州运河核心区第四系冲洪积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4
作者 阳涛 吴方见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3年第4期58-63,共6页
为研究通州运河核心区第四系冲洪积层后压浆灌注桩的工程性状及承载力,开展了15根后压浆灌注桩的静载试验,得到了测试荷载-沉降曲线和桩身轴力测试曲线,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项工程所有的试桩承载力均达到预估最大加载值... 为研究通州运河核心区第四系冲洪积层后压浆灌注桩的工程性状及承载力,开展了15根后压浆灌注桩的静载试验,得到了测试荷载-沉降曲线和桩身轴力测试曲线,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项工程所有的试桩承载力均达到预估最大加载值,运河核心区后压浆灌注桩的设计参数合理;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占总荷载值的78%~89%,桩端阻力占总荷载值的11%~22%;后压浆对细中砂层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影响明显,与勘察报告中提供的数值相比,后压浆侧阻增强系数在第④层细中砂为1.7、在第⑤层细中砂为1.5、在第⑦层细中砂为2.0,后压浆端阻增强系数在第⑦层细中砂为2.6、在第⑧层细中砂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压浆灌注桩 第四系冲洪积层 静载试验 承载性状
下载PDF
嘉峪关地区第四系上更新统胶结层成因分析
5
作者 郑衡 《青海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88-94,共7页
为了查明嘉峪关地区第四系上更新统胶结层的成因和工程特性,在S06酒(酒泉)嘉(嘉峪关)绕城高速公路工程K28+960~K50+000段,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地质钻探、钻孔取样、室内试验等,对该地区第四系上更新统胶结层的分类、分布特征、成因... 为了查明嘉峪关地区第四系上更新统胶结层的成因和工程特性,在S06酒(酒泉)嘉(嘉峪关)绕城高速公路工程K28+960~K50+000段,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地质钻探、钻孔取样、室内试验等,对该地区第四系上更新统胶结层的分类、分布特征、成因环境、工程地质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近地表为硫酸盐胶结,下部根据胶结物的不同分为黏土胶结层、砂土胶结层、圆砾胶结层,其成因主要为胶结矿物的淋滤、聚集、凝结、结晶及胶结,胶结层具有岩石或半成岩性质,以及较高的抗压强度、较强的抗崩解、抗软化及抗风化等工程性质。胶结层的分布及埋藏特征较复杂,与周围土层性质有显著差异,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Ⅳ~Ⅴ,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勘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峪关地区 第四系上更新统 胶结层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6
作者 朱宗敏 杨文强 +1 位作者 林文姣 刘育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剖面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K、P、E、F、L、q等磁组构参数特征显示,i3>60°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有效降低了后期风化作用的影响,可近似代表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黄棕色土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显...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剖面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K、P、E、F、L、q等磁组构参数特征显示,i3>60°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有效降低了后期风化作用的影响,可近似代表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黄棕色土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显示它形成于沉积动力强度弱而稳定、事件沉积偶尔发生的沉积环境;该层磁组构参数的平均值及组合参数特征均与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的相应特征十分吻合,表明其原始沉积环境与风尘沉积环境一致,从而为黄棕色土层的风积成因提供了沉积动力特征上的证据。网纹层形成于沉积动力强度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沉积环境;该层的磁组构特征与风成沉积的相应特征差别显著,但与部分水成沉积的相应特征有近似之处,结合该层物质组成上的风成特性,初步推断网纹层可能为早期的风积物经后期水流改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黄棕色土 网纹红土 第四纪红土 安徽宣城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风化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春莲 杨婷婷 +3 位作者 吴洁 夏斌 黄毅 张素青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32,共8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之间广泛发育1层杂色黏土,其成因多认为主要是由上更新统沉积物在末次冰盛期暴露于地表风化而成。对取自珠江三角洲3条钻孔(PRD09、PRD16和PRD17)的岩心样品分析表明,受风化作用的影响,其稀土元素含量和... 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之间广泛发育1层杂色黏土,其成因多认为主要是由上更新统沉积物在末次冰盛期暴露于地表风化而成。对取自珠江三角洲3条钻孔(PRD09、PRD16和PRD17)的岩心样品分析表明,受风化作用的影响,其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异特征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杂色黏土层的稀土总量大大低于下伏沉积物,而在邻近风化层的下伏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却表现为明显富集,尤其是重稀土元素的富集。风化作用强度较大的PRD09孔和PRD17孔下伏沉积物中的稀土富集程度高于风化作用强度相对较小的PRD16孔。珠江三角洲在末次冰盛期时普遍发育的酸性介质条件,促进了风化层的稀土元素发生溶解和迁移。在风化过程中,由于轻、重稀土元素具有不同的溶解迁移能力和吸附能力,导致杂色黏土层的REE指标值(LREE/HREE、(La/Gd)N和(La/Yb)N)高于下伏沉积物。风化过程对Ce、Eu异常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十分明显,杂色黏土层的Ce、Eu异常值仅略低于下伏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风化层 晚第四纪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珠江口晚第四纪埋藏风化层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8
8
作者 黄镇国 蔡福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8-833,共6页
风化层是沉积间断和环境变迁的明显标志。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以及珠江口海域都见有晚第四纪的埋藏风化层。珠江口外伶仃岛海域2个钻孔岩芯4个样品的AMS年龄表明,在第四系剖面中,MIS3以来通常有两个风化层。下风化层的年龄为31060-28754a... 风化层是沉积间断和环境变迁的明显标志。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以及珠江口海域都见有晚第四纪的埋藏风化层。珠江口外伶仃岛海域2个钻孔岩芯4个样品的AMS年龄表明,在第四系剖面中,MIS3以来通常有两个风化层。下风化层的年龄为31060-28754aB.P.,属于MIS3;上风化层为14320-11500aB.P.,属于MIS2。风化层的岩性因地而异,包括粘土、砂质粘土、中细砂和砂砾等。色调为红褐色、褐色或杂色。2个岩芯上、下风化层4个样品的氧化物分析表明,上风化层的风化强度比下风化层大。1个岩芯的硅藻分析表明,风化层主要是陆相层经风化而成,两个风化层分别反映MIS3和MIS2的两个陆相-海相的沉积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层 晚第四纪 珠江口
下载PDF
规整Mn-Zn-Mg-Al-CO_3四元LDHs层状材料的水热合成、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6
9
作者 丁娴 殷凡文 +1 位作者 彭成栋 曾庆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1-341,共11页
以Mn(NO3)2.6H2O、Zn(NO3)2.6H2O、Mg(NO3)2.6H2O和Al(NO3)3.9H2O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一步合成了Mn-Zn-Mg-Al-CO3四元LDHs层状材料。采用ICP、元素分析仪、XRD、FTIR、TG-DSC、SEM、低温氮吸附-脱附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H值... 以Mn(NO3)2.6H2O、Zn(NO3)2.6H2O、Mg(NO3)2.6H2O和Al(NO3)3.9H2O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一步合成了Mn-Zn-Mg-Al-CO3四元LDHs层状材料。采用ICP、元素分析仪、XRD、FTIR、TG-DSC、SEM、低温氮吸附-脱附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对Mn-Zn-Mg-Al-CO3四元LDHs层状材料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10、反应温度控制在140℃、反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可以合成出结构规整、晶形良好、各层间排列紧密有序的含不同比例金属阳离子的Mn-Zn-Mg-Al-CO3四元LDHs层状材料。其吸附等温线符合V型吸附,H3滞后环,晶体内层间存在2 nm以上的孔,晶体内部结构的有序性高,层间碳酸根离子的排列整齐,通道内孔密度大、孔径小、比表面积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LDHs 层状材料 水热合成 结构分析
下载PDF
成都盆地红土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璐璐 洪汉烈 +1 位作者 殷科 程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6,共7页
成都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并且广布第四纪红土沉积。为研究成都盆地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技术,对胜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 成都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并且广布第四纪红土沉积。为研究成都盆地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技术,对胜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盆地胜利剖面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蛭石、蒙脱石以及少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和高岭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含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成都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先后经历了湿热-温凉-温湿-干冷2个周期性的气候旋回,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与土壤沉积物的CIA指数共同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有逐渐干冷的趋势,这与全球性的第四纪气候尤其是中国区域内的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盆地 红土 黏土矿物 过渡相 第四纪气候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被引量:24
11
作者 缪卫东 李世杰 王润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6-134,共9页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rn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芯,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芯明显可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缺少较长尺度的第四纪海陆变迁及环境演变的深入探讨,深达423rn的海安县基岩标J9孔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芯,总结其沉积特征,认为岩芯明显可划分为6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地层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200m为布容正极性世,200~334m为松口负极性世,334m以下为高斯正极性世。综合分析岩芯沉积特征并参考古地磁测试结果对地层进行了初步划分,认为0~39m为全新世地层,39~153m为晚更新世地层,153—200m为中更新世地层,200~334m为早更新世地层,之下为新近纪地层。从沉积地层特征推测,在第四纪地层中可能存在有5个海侵层,自上而下为第1海侵层(镇江海侵)、第Ⅱ海侵层(涌湖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和第Ⅴ海侵层(如皋海侵),分别出现在孔深5~39m段、59.2~85.1m段、121~153m段、171~200m段和246.3~277.2m段。孔深39~41m存在的晚更新世晚期特征硬粘土标志层,指示本地不是冰后期古河谷的发育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北翼 第四纪沉积 古地磁 沉积特征 地层划分 海侵层
下载PDF
烷基季铵盐改性膨润土的膨胀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景芹 李丹东 +2 位作者 郑连波 李建华 申志兵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7-30,共4页
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表征方法,考察了四甲基溴化铵(TMAB),四乙基溴化铵((Et)4N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膨润土膨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铵盐都已吸附到膨润土... 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表征方法,考察了四甲基溴化铵(TMAB),四乙基溴化铵((Et)4N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膨润土膨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铵盐都已吸附到膨润土晶层间,短链季铵盐TMAB和(Et)4NB主要以单分子平躺在膨润土晶层之间,使膨润土的层间距比原土样降低,有很好的防膨作用。长链季铵盐DTAB和CTAB以假三层平卧、倾斜排列等方式排列,使膨润土的层间距比原土样增加,没有防膨作用。且膨润土对(Et)4NB和TMAB的吸附量低于DTAB和CTAB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 膨润土 层间距 防膨作用
下载PDF
层厚比对互层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志杰 徐海岩 +3 位作者 唐力 王岩 周平 夏勇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共6页
研究目的:互层围岩开挖易出现台阶溜垮、涌水涌砂等现象,为安全施工,本文以蒙华铁路阳城隧道第四系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层厚比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土砂互层... 研究目的:互层围岩开挖易出现台阶溜垮、涌水涌砂等现象,为安全施工,本文以蒙华铁路阳城隧道第四系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层厚比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层厚比变化趋势相反;(2)两层土砂互层地层围岩随着土层所占比例的增加,隧道拱顶沉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两层、三层土砂互层地层围岩土砂比为1∶1或1∶1∶1均匀分布时,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最小,初期支护结构主应力差最小,围岩稳定性最好;(3)不同层厚比土砂互层地层隧道,拱脚水平位移比拱肩水平位移更大,波动范围更广,隧道施工中应尤其加强对拱脚位置处的支护;(4)本研究结果可为土砂互层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互层地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华铁路 阳城隧道 第四系土砂互层地层 层厚比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季铵盐与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有机蒙脱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晨雅 高艳丽 +2 位作者 方云 齐丽云 姜翠翠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65,共5页
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双子表面活性剂1,2-亚乙基-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16)在蒙脱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以上述2种表面活性剂为插层试剂,制备了有机蒙脱土,并采用FTIR,XRD和SEM等技术对2种有机蒙脱土层间和表面... 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双子表面活性剂1,2-亚乙基-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16)在蒙脱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以上述2种表面活性剂为插层试剂,制备了有机蒙脱土,并采用FTIR,XRD和SEM等技术对2种有机蒙脱土层间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对比研究了2种有机蒙脱土在水溶液中吸附苯酚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6-2-16和CTAB在蒙脱土上的最大吸附量相当,但吸附层结构有显著差异;水溶液中2种有机蒙脱土对苯酚的吸附存在表面吸附和分配吸附2种机制,16-2-16有机蒙脱土分配吸附作用显著大于CTAB有机蒙脱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有机蒙脱土 吸附层结构 分配吸附 表面吸附
下载PDF
谢桥煤矿煤系上覆第四纪底砾层隔水性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文华 方良成 +1 位作者 张成 王振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5,共5页
第四纪底砾层直接覆盖在谢桥煤矿煤系地层之上,其隔水性能影响到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为论证底砾层的隔水性,分析研究其赋存特征、岩性组合,并对其进行抽提水、简易水文和水动态观测试验。结果表明:第四纪底砾层不含水,渗透性极弱而且... 第四纪底砾层直接覆盖在谢桥煤矿煤系地层之上,其隔水性能影响到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为论证底砾层的隔水性,分析研究其赋存特征、岩性组合,并对其进行抽提水、简易水文和水动态观测试验。结果表明:第四纪底砾层不含水,渗透性极弱而且具有良好的隔水性,是阻碍新生界中部含水层危害矿井安全开采的良好隔水层,为合理留设煤柱、确定回采上限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桥煤矿 煤系地层 第四纪底砾层 隔水性 防水煤柱 回采上限 水文地质
下载PDF
长烷烃链季铵盐对OMMT晶片层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崔会旺 杜官本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0,24,共5页
采用长烷烃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MMT),制得有机蒙脱土(OMMT),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随着季铵盐用量、碳原子数、烷烃链数的增加,OMMT晶片层间距d(001)增大;季铵盐烷烃链从1条增加到2条,d(... 采用长烷烃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MMT),制得有机蒙脱土(OMMT),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随着季铵盐用量、碳原子数、烷烃链数的增加,OMMT晶片层间距d(001)增大;季铵盐烷烃链从1条增加到2条,d(001)急剧增大,继续增加到3条时,d(001)增幅则较小,季铵盐中卤素取代基对d(001)影响不大;OMMT的d(001)于季铵盐用量为100~150mmol/100gMMT时趋于稳定,d(001)由MMT的1.26nm增加到OMMT的2.11nm(单烷烃链季铵盐)、3.98nm(双烷烃链季铵盐)、4.09nm(三烷烃链季铵盐);季铵盐阳离子在OMMT晶片层间的排列方式与α(季铵盐阳离子与OMMT晶片层上下层面的夹角)、L(季铵盐阳离子链长)、d0(OMMT两个晶片实际层间距)及季铵盐中氮原子构型有关,单烷烃链季铵盐阳离子在OMMT晶片层间采取平卧或者半倾斜排列方式,双、三烷烃链季铵盐阳离子在OMMT晶片层间采取倾斜排列方式,尤其当α=90°时,季铵盐阳离子在OMMT晶片层间采取近似直立排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烷烃链季铵盐 有机蒙脱石 晶片层
下载PDF
长碳链烷基季铵盐有机改性钙基凹凸棒土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明 杨声 +3 位作者 李芳蓉 孙永军 刘凤霞 李春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9-211,共3页
采用湿法工艺,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与钙基凹凸棒土(Ca-Attapulgite)离子交换制备有机改性凹凸棒土(C18-Attapulgite)。以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分析(SEM)、热重分析(DSC)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并... 采用湿法工艺,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与钙基凹凸棒土(Ca-Attapulgite)离子交换制备有机改性凹凸棒土(C18-Attapulgite)。以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分析(SEM)、热重分析(DSC)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并讨论了离子交换时间对凹凸棒土有机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离子交换时间6h。FTIR图显示有机改性凹凸棒土在2636、2456cm-1存在CH伸缩振动吸收峰,表明已发生离子交换;SEM图显示粒子排列疏松,形状均一;DSC图显示钙基凹凸棒土的差热曲线在90℃出现吸热峰,而有机改性凹凸棒土在224℃和328℃出现两个强烈放热峰,改变了原始结构的能量分布,使凹凸棒土热吸收温度下降;由XRD图得凹凸棒土层间距由0.9996nm扩大到1.0657nm,表明有机铵阳离子已插层进入凹凸棒土层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工艺 凹凸棒土 有机改性 季铵盐 层间距
下载PDF
上海市北部地区第四系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玉金 邱金波 +3 位作者 曾正强 严学新 李晓 陈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0-63,共4页
在上海市1∶5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通过把第四纪地质与工程地质结合研究,确定了西部湖沼平原区全新世底界标志层和河口砂岛区全新世底界大概深度,重新认识了⑤4层灰绿色粘土层的成因及湖沼平原区全新世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从而为工程... 在上海市1∶5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通过把第四纪地质与工程地质结合研究,确定了西部湖沼平原区全新世底界标志层和河口砂岛区全新世底界大概深度,重新认识了⑤4层灰绿色粘土层的成因及湖沼平原区全新世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从而为工程勘察和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第四纪地质 全新世 ⑥层 ⑤4层 工程地质勘察
下载PDF
远洋丽泽项目超高层建筑天然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媛 阚敦莉 +2 位作者 徐斌 孙宏伟 李伟强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4-48,共5页
远洋丽泽E05,E06地块超高层建筑,地处北京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北侧紧邻丽泽路E01地块,东、北、西三侧紧邻丽泽商务区地下交通环廊;E05地块主塔楼建筑高度173.7m,E06地块主塔楼建筑高度191.66m,两个主塔楼之间设置裙房及纯地下室,地下室... 远洋丽泽E05,E06地块超高层建筑,地处北京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北侧紧邻丽泽路E01地块,东、北、西三侧紧邻丽泽商务区地下交通环廊;E05地块主塔楼建筑高度173.7m,E06地块主塔楼建筑高度191.66m,两个主塔楼之间设置裙房及纯地下室,地下室4层。本地块基础持力层为厚层密实第四纪卵砾石沉积岩,下卧层为"似岩非岩,似土非土"的第三纪软岩。丽泽商务区类似超高层建筑大多采用桩基础方案。基于地基承载力验证与计算、分层总和法及数值计算的沉降变形的综合分析以及类似超高层地基选型案例经验,远洋丽泽E05,E06地块在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的基础上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通过分析沉降变形实测数据,证明了远洋丽泽E05,E06地块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是合理可靠的,为丽泽商务区未来超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提供了有据可依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基基础方案 超高层建筑 第四纪卵砾石层 地基承载力验算 沉降变形分析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第四系高频地震信号损耗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尚明 于赟舟 +2 位作者 任日春 牛彦良 王延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4-59,共6页
油田开发要求开发地震视频率必须达到150~170Hz,目前距离这个标准相差很远。本文通过研究松辽盆地第四系对地震反射波的吸收过程后,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第四系近地表层和第四系深层对高频成份的吸收,开发地震激发点和接收... 油田开发要求开发地震视频率必须达到150~170Hz,目前距离这个标准相差很远。本文通过研究松辽盆地第四系对地震反射波的吸收过程后,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第四系近地表层和第四系深层对高频成份的吸收,开发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都不能安置在这些层位中,至少不能安置于近地表层中,采集频率才可能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深层 高频损耗 地震勘探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