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face Migration between Martensite and Austenite during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Q&P) Process 被引量:19
1
作者 Ning ZHONG Xiaodong WANG +1 位作者 Yonghua RONG Li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51-754,共4页
An Fe-0.2C-1.5Si-1.67Mn steel was subjected to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Q&P) process, and the interface migration between martensite and austenite at an elevated partitioning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The interf... An Fe-0.2C-1.5Si-1.67Mn steel was subjected to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Q&P) process, and the interface migration between martensite and austenite at an elevated partitioning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The interface migration is excluded in constrained paraequilibrium (CPE) model. Based on "endpoint" predicted by CPE model the thermodynamic condition of interface migration is analyzed, that 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hemical potential of iron in both ferrite (martenisite) and austenite produce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iron atoms to migrate from one phase to the other phase. In addition, the interface migration can change the austenite fraction; as a result, the austenite fraction at partitioning temperature may be higher than that at quenching temperature through the interface migration, but this phenomenon cannot be explained by CP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q&p Constrained paraequilibrium (CpE) MARTENSITE AUSTENITE Interface migra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quench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i-containing steel during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Huanrong WANG Wei +1 位作者 YANG Ana WANG Guodong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2期18-24,共7页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1-step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Q&P) proces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resulting Vicker' s hardness of 0.3C-1.5Si-1.5Mn steel by using in-situ dilatometry ,o...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1-step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Q&P) proces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resulting Vicker' s hardness of 0.3C-1.5Si-1.5Mn steel by using in-situ dilatometry ,optical microscopy ( OM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SEM ), X-ray diffractometry ( XRD ), and Vicker ' s hardness measurement. Systemat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pecimens quenched and partitioned at 150℃ ,200 ℃ ,250℃ ,and 300℃ mainly comprises lath martensite and retained austenite. The dilatometry curve of the specimen partitioned at 150℃ is presumably ascribed to the formation of isothermal martensit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artitioning at 200℃,the nearly unchanged dilatation curv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isothermal martensit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al epsilon carbide precipitation. In the later stages of partitioning at 200 ℃ ,the slight increase in the dilatation curve is due to the continuous isothermal martensite formation. With further increase in partitioning temperature to 250℃, the dilata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up to 3600 s, which is related to carbon partitioning and lower bainite formation. Partitioning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of 300 ℃ causes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dilatation curv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which subsequently levels off upon prolonging the partitioning time.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apid diffusion of carbon from athermal martensite to retained austenite and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lower bain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 temperature 1 -step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1 -step q&p) dilatometry SEM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吉帕级Q & P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孙博伟 李志峰 +2 位作者 丁敏龙 朱娜琼 何燕霖 《上海金属》 CAS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冷轧态和预淬火态Q&P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态试验钢组织呈等轴状,预淬火态试验钢组织具有层片状特征;对于冷...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冷轧态和预淬火态Q&P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态试验钢组织呈等轴状,预淬火态试验钢组织具有层片状特征;对于冷轧态试样,两相区保温温度、淬火温度和配分温度均会对试验钢的力学性能产生明显影响,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参数R值与强塑积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残留奥氏体发挥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TRIP)效应是试验钢强塑化的主要原因;对于预淬火态试样,层片状组织有助于残留奥氏体更好地增强TRIP效应,并阻碍裂纹扩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强塑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钢 预淬火 残留奥氏体 TRIp效应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超高强Q&P钢淬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董辰 陈雨来 +1 位作者 江海涛 唐荻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123,152,共4页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Q&P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经验公式及CCE平衡的计算,确定出理论的最佳淬火温度,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量降低、奥氏体量升高,使得钢的强度降低,塑性升高,在250℃时能取得...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Q&P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经验公式及CCE平衡的计算,确定出理论的最佳淬火温度,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量降低、奥氏体量升高,使得钢的强度降低,塑性升高,在250℃时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与计算值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热处理 淬火温度 板条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下载PDF
配分时间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连生 赵远 +3 位作者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杨栋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3-66,共4页
在普通C-Mn-Si系Q&P钢的成分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碳的Q&P钢种,并通过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低碳Q&P钢的组织性能以及配分时间对低碳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 在普通C-Mn-Si系Q&P钢的成分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碳的Q&P钢种,并通过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低碳Q&P钢的组织性能以及配分时间对低碳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过Q&P处理后,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得到最佳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340 MPa,伸长率为20%,强塑积达到最大26800 MPa·%;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达到最大值9.3%,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分时间 q&p 残余奥氏体 组织性能 强塑积
下载PDF
Q&P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才 江海涛 +2 位作者 唐荻 赵松山 李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94,共4页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分布在不同位置,一种是以薄膜状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另一种是以块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在300℃的分配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保温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随着分配时间的延长,试验Q&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均不断增加,分配时间为1 200 s时所得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7 300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分配时间 板条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锰含量和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海峰 王利 +1 位作者 冯伟骏 芦凤桂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48-152,共5页
在C-Mn-Si系普通TRIP钢成分的基础上,设计了进一步提高锰含量的钢种,对两种钢进行Q&P处理,测试热处理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并且用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组织和拉伸断口形貌,采用热膨胀仪测试分配阶段的体积膨胀。结果表明... 在C-Mn-Si系普通TRIP钢成分的基础上,设计了进一步提高锰含量的钢种,对两种钢进行Q&P处理,测试热处理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并且用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组织和拉伸断口形貌,采用热膨胀仪测试分配阶段的体积膨胀。结果表明,不同锰含量的C-Mn-Si钢经Q&P处理后,室温组织中有不同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且都达到强度和塑性的较好配合;锰含量提高并选取合适的淬火温度后,残余奥氏体含量及稳定性提高,抗拉强度显著提升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与分配钢 残余奥氏体 锰元素 淬火温度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连生 赵远 +3 位作者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杨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共6页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残余奥氏体 Mn配分 力学性能 强塑积
下载PDF
配分时间对Q&P钢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辉 米振莉 +1 位作者 张华 赵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6,93,共5页
设计了一种中碳中锰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计算分析了其相变过程,通过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实验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 设计了一种中碳中锰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计算分析了其相变过程,通过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实验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一步分析了拉伸断裂前后残留奥氏体含量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室温下实验钢微观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弥散分布的残留奥氏体;残留奥氏体主要存在于马氏体板条之间和原始奥氏体晶界处;随配分时间延长,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延伸率呈现升高趋势;试样拉断后,断口处残留奥氏体含量在3.5%~4.5%之间,明显低于拉伸前的含量(6.94%~10.78%),说明大部分残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发生了TRIP效应,提高了实验钢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微观组织 残留奥氏体 配分时间
下载PDF
I&Q&P工艺下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米振鹏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6-220,共5页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I&Q&P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后不同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后,合金元素Cu、Mn有明显的配分效果;与Q&am...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I&Q&P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后不同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后,合金元素Cu、Mn有明显的配分效果;与Q&P处理相比,I&Q&P处理钢抗拉强度虽略有下降,但强塑积提高了6 517MPa·%;在双相区Cu、Mn元素配分后,随着碳配分时间的不断增加,马氏体板条缠结减少且逐渐变的条理清晰,随后出现回火马氏体,并有渗碳体的析出,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则先增大而后减小,配分时间到90s时,强塑积达到最大为25 861MPa·%;在不同的配分时间下,钢的伸长率变化趋势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配分时间 I&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强塑积
下载PDF
Nb及二次淬火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君 丁桦 +1 位作者 唐正友 李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0,共5页
主要对0.19C-1.52Si-1.53Mn-0.14Al-0.048Nb和0.19C-1.52Si-1.48Mn-0.15Al两种成分的钢进行了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工艺处理,并研究二次淬火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的加入能够起到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效... 主要对0.19C-1.52Si-1.53Mn-0.14Al-0.048Nb和0.19C-1.52Si-1.48Mn-0.15Al两种成分的钢进行了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工艺处理,并研究二次淬火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的加入能够起到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效果,提高Q&P钢的综合性能.强塑积最高可达到25 190 MPa.%.二次淬火能够提高实验钢最终的马氏体含量,并大大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降低了实验钢的应变硬化指数和总延伸率.若不采用二次淬火则会使实验钢的塑性大大提高,综合力学性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二次淬火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下载PDF
1.2GPa淬火—配分(Q&P)钢的成形特性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澍 钟勇 王利 《宝钢技术》 CAS 2016年第6期36-41,共6页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能耗、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先进超高强钢(AHSS)的开发与应用受到愈来愈多钢厂和车厂的关注。宝钢以C-Si-Mn的成分体系为基础,采用淬火—配分(Q&P)退火工艺,成功开发出抗拉强度达1.2 GPa,断裂延伸率在15%以上,扩孔率在...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能耗、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先进超高强钢(AHSS)的开发与应用受到愈来愈多钢厂和车厂的关注。宝钢以C-Si-Mn的成分体系为基础,采用淬火—配分(Q&P)退火工艺,成功开发出抗拉强度达1.2 GPa,断裂延伸率在15%以上,扩孔率在30%以上的新一代汽车用超高强钢。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显微组织表征以及XRD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材料的强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铁素体、回火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复相组织结构及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TRIP效应,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特别适合形状复杂的车身结构件和安全件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马氏体 TRIp效应 扩孔率
下载PDF
Q&P钢的连续退火工艺与一次淬火马氏体相变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方 王瑞珍 +2 位作者 杨才福 刘鹏 吴彦欣 《上海金属》 CAS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一次淬火马氏体及其体积分数的控制是淬火-配分(Q&P)钢组织性能控制的基础。Q&P钢的连续退火生产中,均热温度及快冷结束温度对一次淬火马氏体体积分数起决定作用。利用PE(para-equilibrium)的热力学平衡假设计算了不同临界区温... 一次淬火马氏体及其体积分数的控制是淬火-配分(Q&P)钢组织性能控制的基础。Q&P钢的连续退火生产中,均热温度及快冷结束温度对一次淬火马氏体体积分数起决定作用。利用PE(para-equilibrium)的热力学平衡假设计算了不同临界区温度均热时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并采用透射电镜检测了淬火后马氏体中的碳含量,验证了热力学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通过热膨胀试验研究了不同临界区温度均热时马氏体相变的体积分数与冷却结束温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临界区均热的一次淬火马氏体相变体积分数与冷却结束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为Q&P钢连续退火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临界区均热 一次淬火马氏体 马氏体体积分数
下载PDF
奥氏体化时间对I&Q&P工艺处理低碳硅锰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跃华 李然 +3 位作者 宋进英 魏英立 代鑫 陈连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4-57,共4页
在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对低碳硅锰钢进行I&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时间对试验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奥氏体化不能完全消除之前锰元素在双相区的配分结果;奥氏体化时间达到300s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 在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对低碳硅锰钢进行I&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时间对试验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奥氏体化不能完全消除之前锰元素在双相区的配分结果;奥氏体化时间达到300s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奥氏体化时间延长,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可达1 267 MPa,但试验钢的伸长率则不断降低;刚完成完全奥氏体化时,晶粒尺寸较小,且碳、锰的聚集程度最佳,此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最高,形变过程中TRIP效应明显,使得伸长率的降低得以补偿;奥氏体化时间为300s时,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0 34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配分 奥氏体化时间 I&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拉伸性能
下载PDF
加热速率对不同状态低合金高强钢Q&P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赓 张深根 刘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2-98,共7页
对冷轧态、淬火态、球化态三种低合金高强钢进行了奥氏体化阶段不同加热速率(5,300℃·s^(-1))下的淬火-配分(Q&P)热处理,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其最终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化阶段快速(300℃·s^(-1))加... 对冷轧态、淬火态、球化态三种低合金高强钢进行了奥氏体化阶段不同加热速率(5,300℃·s^(-1))下的淬火-配分(Q&P)热处理,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其最终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化阶段快速(300℃·s^(-1))加热对冷轧态钢具有明显的晶粒细化以及加速奥氏体形成的作用,而对淬火态和球化态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基本没有影响;经快速加热Q&P处理后,冷轧态钢的抗拉强度比慢速(5℃·s^(-1))加热后的提高90 MPa,伸长率仅降低0.9%,而加热速率对球化态及淬火态钢Q&P处理后的拉伸性能影响较小;经慢速加热Q&P处理后,冷轧态和球化态钢中硬质相沿再结晶铁素体晶界呈条带状分布,变形时易产生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q&p)钢 加热速率 奥氏体化 残余奥氏体 拉伸性能
下载PDF
低碳钢Q&P过程中C、Si、Mn的配分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飞 徐耀文 +2 位作者 李震 杨庚蔚 赵刚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1-328,共8页
在限制C平衡(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条件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配分动力学计算模型,对低碳钢Q&P过程中C、Si、Mn元素的配分行为进行数值计算,结合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低碳钢经Q&P工艺热处理后组织... 在限制C平衡(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条件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配分动力学计算模型,对低碳钢Q&P过程中C、Si、Mn元素的配分行为进行数值计算,结合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低碳钢经Q&P工艺热处理后组织中C、Si、Mn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50、450℃温度下,C在30~120 s内完成配分,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微米级的长程扩散;当温度降至250℃,C完成配分时间延长至10 h。在250、350、450℃温度下配分30 d,Si在钢奥氏体/马氏体界面处的马氏体侧富集,而Mn则会在奥氏体侧发生富集,Si和Mn的有效扩散距离分别为4.5、1.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元素配分 配分动力学 EpMA 元素扩散
下载PDF
基于层错能的中锰Q&P钢变形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吝章国 陈家泳 +2 位作者 唐荻 江海涛 段晓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6,共7页
首先利用层错能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Mn含量分别为5%、7%的中锰Q&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层错能,并分析了热处理过程中碳配分对层错能的影响;然后通过XRD、SEM及TEM分析等研究了中锰Q&P钢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机制;最后将层错能与实测... 首先利用层错能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Mn含量分别为5%、7%的中锰Q&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层错能,并分析了热处理过程中碳配分对层错能的影响;然后通过XRD、SEM及TEM分析等研究了中锰Q&P钢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机制;最后将层错能与实测变形机制相结合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锰Q&P钢残余奥氏体的层错能计算必须考虑碳的配分;7Mn-1.5Si-0.2C试样的层错能为4.55 m J/m^2,5Mn-1.5Si-0.2C试样的层错能为17.8 m J/m^2;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对数与变形量成线性关系;中锰Q&P钢的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TRIP效应,这与通过层错能判别的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层错能 变形机制 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 碳配分
下载PDF
0.2C-1.25Si-2.0Mn Q&P钢渗碳体的析出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方 雍岐龙 +2 位作者 杨才福 刘自权 吴彦欣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为研究Q&P(淬火-分配)钢临界区均热工艺对配分过程中渗碳体析出的影响,通过Avrami动力学方程对Q&P钢渗碳体析出的PTT(沉淀量-温度-时间)曲线进行了计算。通过热膨胀仪对Q&P钢进行了单相区退火、临界区退火,退火后淬火,并通... 为研究Q&P(淬火-分配)钢临界区均热工艺对配分过程中渗碳体析出的影响,通过Avrami动力学方程对Q&P钢渗碳体析出的PTT(沉淀量-温度-时间)曲线进行了计算。通过热膨胀仪对Q&P钢进行了单相区退火、临界区退火,退火后淬火,并通过透射电镜检测室温下马氏体的衍射斑,计算马氏体的碳含量,以此推测高温下奥氏体中的碳含量。通过连续退火模拟机模拟了不同临界区退火的Q&P工艺。在扫描电镜下检测了析出渗碳体的尺寸,结合热处理工艺和渗碳体的熟化率计算了析出开始时间。由此得出了渗碳体析出体积分数5%的PTT曲线绝对位置。846℃均热的条件下鼻子点温度为300℃。811℃均热条件下,鼻子点温度上升至325℃,764℃均热条件下,鼻子点温度上升至400℃。在746~846℃均热,配分时间≤450 s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渗碳体的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临界区退火 配分工艺 渗碳体 析出 pTT
下载PDF
冷作模具钢SDC55的Q-P-T性能和微观组织研究
19
作者 陈卓 邓黎辉 +2 位作者 熬影 汪宏斌 吴晓春 《上海金属》 CAS 2011年第4期10-14,共5页
主要研究和探索了对新型冷作模具钢SDC55处理的Q-P-T工艺及其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Q-P-T工艺下SDC55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用TEM观察Q-P-T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SDC55的优化工艺为930℃奥氏体... 主要研究和探索了对新型冷作模具钢SDC55处理的Q-P-T工艺及其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Q-P-T工艺下SDC55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用TEM观察Q-P-T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SDC55的优化工艺为930℃奥氏体化,290℃PT温度时间2 min,最后经过180℃一次2 h回火。与常规的淬、回火工艺(930℃奥氏体化淬火,180℃回火两次,每次2 h)相比较,经过Q-P-T处理之后,SDC55的韧性从123 J提高到131 J,硬度保持不变,均为60 HRC。对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分析发现,经Q-P-T处理后SDC55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使材料的冲击韧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q-p-T处理 微观组织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配分温度对热轧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腾 陈梦园 吴润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基于汽车轻量化原则,应用超快冷和一步法配分工艺可得到高强塑积的热轧Q&P钢,借助OM、SEM、TEM、XRD和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研究配分温度对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配分温度的增加,组织中的马氏体板条束细化,残余奥... 基于汽车轻量化原则,应用超快冷和一步法配分工艺可得到高强塑积的热轧Q&P钢,借助OM、SEM、TEM、XRD和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研究配分温度对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配分温度的增加,组织中的马氏体板条束细化,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减小,伸长率和强塑积增加,屈强比减小,n值增加。400℃配分的试验钢,残余奥氏体含量最多为12.7%,其抗拉强度为1012 MPa,伸长率为23.5%,屈强比最低为0.62,n值最高为0.15,强塑积最高为23.78 GPa·%,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q&p 配分温度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