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雷晓维 高万夫 +3 位作者 冯耀荣 张建勋 王华良 武保增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8-144,共7页
采用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其微观组织,使用XRD分析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并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研究了Q-P-T工艺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SiMn2MoV钢经Q-P-T处理获得了板条马氏体+... 采用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其微观组织,使用XRD分析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并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研究了Q-P-T工艺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SiMn2MoV钢经Q-P-T处理获得了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弥散析出碳化物的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为4%~7%。淬火介质温度越高,残留奥氏体含量越高,钢的塑性、冲击韧性越好。碳分配时间应适中,过短则奥氏体稳定化不够,过长则发生碳化物析出及残留奥氏体分解。当淬火介质温度为90℃,碳分配60s时,钢的抗拉强度为1344MPa,伸长率达18.8%,强塑积为25267MPa·%,具有优良的强塑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碳分配 残留奥氏体 强塑积 冲击韧性
下载PDF
一种新型Q-P-T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娜 刘国权 +2 位作者 康人木 杨云 余慧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设计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铝(1.8%Al)淬火-碳分配-回火(Q-P-T)高强钢。基于JMatPro 6.0软件和约束条件碳平衡热力学(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制定了该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盐浴热处理和力学性能实验,并通... 设计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铝(1.8%Al)淬火-碳分配-回火(Q-P-T)高强钢。基于JMatPro 6.0软件和约束条件碳平衡热力学(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制定了该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盐浴热处理和力学性能实验,并通过SEM和TEM对实验钢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Q-P-T实验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一定数量的富碳残留奥氏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其中马氏体和弥散的碳化物主要提供强化,残留奥氏体则主要起到提高塑性的作用。实验钢经Q-P-T处理后获得了高抗拉强度(1260 MPa)和塑性(18%)的良好匹配且其热处理工艺容易控制,验证了高铝钢采用Q-P-T热处理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q-p-t 高强度低合金钢 热处理工艺 强韧化 残留奥氏体
下载PDF
新型Q-P-T钢性能及其微观组织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浙梁 王晓东 +1 位作者 王利 戎咏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了提高钢的综合强塑性能,根据徐祖耀提出的淬火-分配-回火(Q-P-T)热处理新工艺,即在Fe-Mn-Si-C钢中加入合金元素Nb和V,利用碳化物弥散析出强化,开发出了性能比Q&P钢更为优越的Q-P-T钢,证实了Q-P-T工艺设想的预期结果。通过微观结... 为了提高钢的综合强塑性能,根据徐祖耀提出的淬火-分配-回火(Q-P-T)热处理新工艺,即在Fe-Mn-Si-C钢中加入合金元素Nb和V,利用碳化物弥散析出强化,开发出了性能比Q&P钢更为优越的Q-P-T钢,证实了Q-P-T工艺设想的预期结果。通过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表征着重研究了淬火温度对残留奥氏体含量和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了试验钢最佳的淬火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钢 热处理 力学性能 残留奥氏体 淬火温度
下载PDF
Q-P-T钢热处理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及其计算机仿真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玉芳 陈建华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81-2883,共3页
通过Q-P-T钢微观组织EBSD图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对由TRIP效应产生的应力松弛对Q-P-T钢微观组织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应变较小时,马氏体相变基本不发生,随着应变的不断提高,应力松弛效应能显著延缓和抑制... 通过Q-P-T钢微观组织EBSD图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对由TRIP效应产生的应力松弛对Q-P-T钢微观组织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应变较小时,马氏体相变基本不发生,随着应变的不断提高,应力松弛效应能显著延缓和抑制Q-P-T钢中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 计算机仿真 热处理 马氏体相变
下载PDF
冷作模具钢SDC55的Q-P-T性能和微观组织研究
5
作者 陈卓 邓黎辉 +2 位作者 熬影 汪宏斌 吴晓春 《上海金属》 CAS 2011年第4期10-14,共5页
主要研究和探索了对新型冷作模具钢SDC55处理的Q-P-T工艺及其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Q-P-T工艺下SDC55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用TEM观察Q-P-T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SDC55的优化工艺为930℃奥氏体... 主要研究和探索了对新型冷作模具钢SDC55处理的Q-P-T工艺及其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Q-P-T工艺下SDC55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用TEM观察Q-P-T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SDC55的优化工艺为930℃奥氏体化,290℃PT温度时间2 min,最后经过180℃一次2 h回火。与常规的淬、回火工艺(930℃奥氏体化淬火,180℃回火两次,每次2 h)相比较,经过Q-P-T处理之后,SDC55的韧性从123 J提高到131 J,硬度保持不变,均为60 HRC。对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分析发现,经Q-P-T处理后SDC55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使材料的冲击韧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q-p-t处理 微观组织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将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及塑性成形一体化技术用于TRIP钢的创议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祖耀 《热处理》 CAS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为改善环保,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车辆重量,亟需提高用于汽车件的TRIP钢强度。应用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代替TRIP的一般热处理工艺,钢的抗拉强度已能高达2000MPa以上,断后伸长率在10%以上,但不能保证具有足够的残留奥氏体量... 为改善环保,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车辆重量,亟需提高用于汽车件的TRIP钢强度。应用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代替TRIP的一般热处理工艺,钢的抗拉强度已能高达2000MPa以上,断后伸长率在10%以上,但不能保证具有足够的残留奥氏体量。为此创议将Q-P-T工艺及塑性成形一体化技术用于TRIP钢,其精选工艺根据应力作用下的相变原理制定,既能达到显著提高的力学性质,如抗拉强度1500~2000MPa,断后伸长率10%~15%,适量的残留奥氏体,如约12%,还能进一步节能和改善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 热处理—塑性成形一体化技术 环保 节约能源和材料
下载PDF
Q-P-T工艺中C配分对4Cr5MoSiV1T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韩文奎 张彦敏 +2 位作者 王要利 葛学元 宋克兴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103,共8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洛氏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和夏比冲击摆锤等分析了4Cr5MoSiV1Ti钢经Q-P-T(淬火+碳分配+回火)热处理后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当碳配分温度为400℃和碳配分时间为3 min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达到26.25 J·cm^(-2)... 采用扫描电镜(SEM)、洛氏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和夏比冲击摆锤等分析了4Cr5MoSiV1Ti钢经Q-P-T(淬火+碳分配+回火)热处理后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当碳配分温度为400℃和碳配分时间为3 min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达到26.25 J·cm^(-2),碳配分时间增加到20 min和60 min,其强度和硬度均呈上升趋势;当碳配分温度为370℃和碳配分时间为3 min时,试验钢的硬度值为49.66 HRC,冲击韧性为25 J·cm-2,断面收缩率为51.2%;当碳配分温度升高到400℃和430℃,试验钢的强度提高,冲击韧性和断面收缩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工艺 4Cr5MoSiV1Ti钢 性能
下载PDF
30CrMo钢Q-P-T及深冷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葛 刘胜强 +4 位作者 郭伟 李怀欣 韩大阔 李志广 李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1,共9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不同深冷处理工艺对经Q-P-T工艺处理后30Cr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CrMo钢最佳的Q-P-T+深冷工艺为:260℃淬火温度,400℃碳配分温度、60 s碳配...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不同深冷处理工艺对经Q-P-T工艺处理后30Cr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CrMo钢最佳的Q-P-T+深冷工艺为:260℃淬火温度,400℃碳配分温度、60 s碳配分时间、-100℃深冷温度、1 h深冷保温时间和一次深冷。经最优的Q-P-T+深冷工艺处理后,30CrMo钢的碳化物的平均尺寸较小,残留奥氏体含量明显增加,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7.9%,显微硬度约为482 HV,抗拉强度约为1629 MPa,强塑积约为20525 MPa·%,伸长率约为12.6%,其综合力学性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MO钢 q-p-t工艺 深冷处理 残留奥氏体 强塑积
下载PDF
Q-P-T工艺对30Cr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葛 刘胜强 +4 位作者 郭伟 李怀欣 韩大阔 李志广 李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5,共9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不同Q-P-T热处理工艺对30Cr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优化的Q-P-T热处理工艺,即:淬火温度为260℃...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不同Q-P-T热处理工艺对30Cr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优化的Q-P-T热处理工艺,即:淬火温度为260℃,配分温度为400℃,配分时间为60 s。结果表明:在优化的Q-P-T热处理工艺下,30CrMo钢中的残留奥氏体最多,残留奥氏体不再以薄膜的形式而是以薄片的形式分布在马氏体之间,且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9.5%,抗拉强度约为1425 MPa,伸长率约为13.5%,强塑积约为19237 MPa·%,其综合力学性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MO钢 q-p-t工艺 残留奥氏体 强塑积 组织和性能
下载PDF
新型Q-P-T工艺对Q690钢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林 李洪鹏 +6 位作者 王克伟 苏震 徐新乐 孙波 董达善 贾晓帅 潘庆 《新技术新工艺》 2018年第12期66-70,共5页
研究了Q690钢经Q-P-T工艺处理前后的焊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焊料和焊接工艺,QPT690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比Q690钢显著提高,QPT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537MPa,抗拉强度为676MPa,而Q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480 MPa,抗拉强度为642 ... 研究了Q690钢经Q-P-T工艺处理前后的焊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焊料和焊接工艺,QPT690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比Q690钢显著提高,QPT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537MPa,抗拉强度为676MPa,而Q690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为480 MPa,抗拉强度为642 MPa。显微组织观察得到,QPT690钢性能改善的原因是QPT690钢焊接熔合区及热影响区存在大量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使组织晶粒更加细化。对断口进行观察分析可知,QPT690钢焊接接头的强度高于Q690,其热影响区晶粒存在细化。研究了QPT690钢在300、350和400℃等3种不同回火温度时的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及硬度,并对组织进行观察和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0℃左右中温回火可以使焊接接头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工艺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焊接接头 组织细化
下载PDF
基于碳分配的Q-P-T热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应俊龙 蒋克全 +1 位作者 巢昺轩 李智勇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减轻材料重量提升其强度是当今材料科学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徐祖耀院士提出的Q-P-T工艺,国内的诸多学者对该工艺进行了扩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结合循环淬火工艺,进一步提出了MQ-P-T复合工艺,研究了40CrMo钢... 减轻材料重量提升其强度是当今材料科学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徐祖耀院士提出的Q-P-T工艺,国内的诸多学者对该工艺进行了扩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结合循环淬火工艺,进一步提出了MQ-P-T复合工艺,研究了40CrMo钢的残余应力及组织性能。总体而言,Q-P-T工艺较传统的Q-T工艺具有更高的强韧性以及疲劳断裂性能,并对Q-P-T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工艺 强韧性 疲劳断裂性能 Q-T工艺
下载PDF
Dynamic Compression Behavior and Microstructure of a Novel Low-Carbon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Steel 被引量:5
12
作者 Qingguo Hao Ying Wang +3 位作者 Xiaoshuai Jia Xunwei Zuo Nailu Chen Yonghua Rong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44-451,共8页
A 0.2C-1.5Mn-1.5Si-0.6Cr-0.05Nb (wt%) steel is treated respectively by nove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Q-P-T) process and traditional quenching and tempering (Q&T) process for comparison. X-ray diffract... A 0.2C-1.5Mn-1.5Si-0.6Cr-0.05Nb (wt%) steel is treated respectively by nove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Q-P-T) process and traditional quenching and tempering (Q&T) process for comparison.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Q-P-T steel has about 10% retained austenite, but Q&T steel hardly has on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m- pression strain rate from 7 × 10^2 to 5 × 10^3 s^-1, the flow stress of Q-P-T steel increase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positive strain rate effect, but does not exist in Q&T steel.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dicate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long, straight martensite laths in Q-P-T steel will bend or be destroyed by large compressive strain of 35% at 5 × 10^3 s^-1. However, relative small compressive s^xain of about 5% at 7× 10^2 s^-1 almost does not have any effect on the original lath morpholog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urther reveals the origin of the positive strain rate effect and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during dynamic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q-p-t steel Retained austenite Strain rate effect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原文传递
含碳量对淬火-配分-回火工艺处理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存宇 时捷 +1 位作者 曹文全 董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58-161,165,共5页
比较了含碳量为0.21%~0.41%的高Si钢经"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和传统淬火回火(Q-T)工艺处理后力学性能的差异,用SEM、TEM和XRD法表征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Q-T工艺,经Q-P-T工艺处理的样品强度降低,塑韧性升高,... 比较了含碳量为0.21%~0.41%的高Si钢经"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和传统淬火回火(Q-T)工艺处理后力学性能的差异,用SEM、TEM和XRD法表征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Q-T工艺,经Q-P-T工艺处理的样品强度降低,塑韧性升高,随含碳量从0.21%增加到0.41%,强度降低幅度从70 MPa增加到230 MPa,断后伸长率提高的幅度从0.5%提高到2.5%,断面收缩率提高幅度从1.5%增加到3.5%,冲击吸收功提高幅度在5.6~15.0 J间波动。分析认为碳的脱溶是Q-P-T工艺处理钢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一定量的稳定的残余奥氏体和各相的协调配合是塑韧性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 q-p-t工艺 力学性能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淬火-碳分配-回火钢的低温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澍 张柯 +1 位作者 顾剑锋 戎咏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0-34,共5页
Fe-0.25C-1.5Mn-1.2Si-1.5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抗拉强度可达1250 MPa以上兼具良好塑性(大于17%),显微组织为位错型板条马氏体、微合金碳化物和薄片状残留奥氏体。通过低温拉伸试验分析了Q-P-T钢在-8... Fe-0.25C-1.5Mn-1.2Si-1.5Ni-0.05Nb(质量分数,%)钢通过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抗拉强度可达1250 MPa以上兼具良好塑性(大于17%),显微组织为位错型板条马氏体、微合金碳化物和薄片状残留奥氏体。通过低温拉伸试验分析了Q-P-T钢在-85~25℃下的力学性能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试样在25℃和-85℃时拉伸前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Q-P-T钢在-70~25℃时显示了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仅当拉伸温度低于-70℃时试样塑性开始出现大幅下降;残留奥氏体在未变形前具有良好的低温稳定性,但在变形过程中会发生马氏体相变,产生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这是Q-P-T钢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 残留奥氏体 TRIP效应 碳化物 马氏体
下载PDF
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的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深加工技术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光瀛 马鸣图 +1 位作者 张宜生 罗荣 《轧钢》 2015年第3期1-8,共8页
为满足新一代汽车对轻量化、节能和抗冲撞安全的需求,开发了一种新型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以制造强塑积达15-30GPa·%的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基于先进高强度钢AHSS塑性化热处理技术和残余奥氏体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在传统... 为满足新一代汽车对轻量化、节能和抗冲撞安全的需求,开发了一种新型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以制造强塑积达15-30GPa·%的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基于先进高强度钢AHSS塑性化热处理技术和残余奥氏体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在传统热冲压成形后随即控制淬火冷却速率和温度,并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处理(AT)或淬火-碳分配-回火处理(Q-P-T),使热成形淬火构件获得超高强度(抗拉强度不小于1.0GPa)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型的F-TRIP钢、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型的B-TRIP钢、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型的M-TRIP(或Q-P)钢,可以显著提高热成形超高强度构件的伸长率和强塑性。这种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可以采用22MnB5、TRIP钢、Q-P钢和Q-P-T钢为基础的化学成分,通过传统热连轧宽带钢机组或者短流程CSP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生产热轧超薄(1.2-2.0mm厚)酸洗板作为原料。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与短流程CSP相结合,生产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是高效、节能、环保的短流程深加工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汽车构件的整体制造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减少汽车构件制造过程中和汽车使用过程中的CO2排放,并拓宽热成形构件产品的种类及其强度和塑性级别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形 贝氏体等温淬火处理 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处理 残余奥氏体 超高强塑性 汽车构件 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
下载PDF
自主创新发展超高强度钢 被引量:22
16
作者 徐祖耀 《上海金属》 CAS 2009年第2期1-6,共6页
经总结有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超高强度钢发展历史的文献,作出超高强度组织、成分和热处理设计。含〈0.5wt%C,(1~2)%Si,低Mn(Ni)及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如0.48C-1.19Mn.1.18Si.0.95Ni-0.2Nb.0.... 经总结有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超高强度钢发展历史的文献,作出超高强度组织、成分和热处理设计。含〈0.5wt%C,(1~2)%Si,低Mn(Ni)及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如0.48C-1.19Mn.1.18Si.0.95Ni-0.2Nb.0.2Mo(wt%)钢,经淬火.碳分配-回火(Q-P-T)新热处理工艺,具抗拉强度〉2000MPa,并总伸长率〉10%的性能,且价格低廉。含较低碳的Q-P-T钢也显示良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热处理 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淬火-分配-回火工艺和多循环淬火-分配-回火工艺 被引量:7
17
作者 戎咏华 陈乃录 《热处理》 CAS 2011年第5期1-10,共10页
综述了由徐祖耀院士提出的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总结了先进Q-P-T钢从超高强度到高强塑性的发展,重点论述了在形变中残留奥氏体增强超高强度钢的塑性的微观机制。鉴于单循环Q-P-T工艺对大尺寸工件和不同尺寸热... 综述了由徐祖耀院士提出的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总结了先进Q-P-T钢从超高强度到高强塑性的发展,重点论述了在形变中残留奥氏体增强超高强度钢的塑性的微观机制。鉴于单循环Q-P-T工艺对大尺寸工件和不同尺寸热轧板(或H型钢)处理的局限性,提出了多循环淬火-分配-回火(MQ-P-T)工艺及其在冶金行业热轧板(或H型钢)的工程应用。最后列举了MQ-P-T工艺在机械行业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多循环淬火-分配-回火(Mq-p-t)工艺 超高强度钢 残留奥氏体 塑性增强的微观机制
下载PDF
马氏体钢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关系
18
作者 王佳 时捷 +2 位作者 王存宇 何庆中 黄茂菲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111-115,共5页
对自行研制的新型马氏体耐磨钢20Si2Ni3进行了Q-P-T(淬火-分配-回火)及传统淬火-回火(Q-T)热处理,用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实验机比较在1.5J冲击能量、石英砂磨料条件下,20Si2Ni3钢和高锰钢ZGMn13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并用X射线测量磨损... 对自行研制的新型马氏体耐磨钢20Si2Ni3进行了Q-P-T(淬火-分配-回火)及传统淬火-回火(Q-T)热处理,用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实验机比较在1.5J冲击能量、石英砂磨料条件下,20Si2Ni3钢和高锰钢ZGMn13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并用X射线测量磨损实验前后20Si2Ni3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经两种热处理工艺后的20Si2Ni3钢,其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均优于高锰钢。相比传统Q-T热处理工艺,经Q-P-T热处理后的20Si2Ni3钢,在保持较高硬度的同时,冲击韧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不同热处理工艺后,在硬度均约HRC45.5时,20Si2Ni3钢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随着冲击韧性的增加而提高,磨损机理以显微犁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t(淬火-分配-回火) 冲击韧性 马氏体耐磨钢 耐磨性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ZG26SiMnMo及ZG26SiMnV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文宇龙 张伟强 +1 位作者 康韶光 李凤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0-212,216,共4页
对比研究了ZG26Si Mn Mo及ZG26Si Mn V经Q-P-T工艺以及直接碳分配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试验钢经Q-P-T处理后,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抗拉强度达到1500 MPa左右,伸长率保持在5%~9%,常温下的冲击功11~2... 对比研究了ZG26Si Mn Mo及ZG26Si Mn V经Q-P-T工艺以及直接碳分配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试验钢经Q-P-T处理后,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抗拉强度达到1500 MPa左右,伸长率保持在5%~9%,常温下的冲击功11~20 J。经Q-P-T工艺处理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直接碳分配工艺,强度最大差距达到500 MPa。对比两种铸钢材料,ZG26Si Mn V在强度上有所降低,而塑性和韧性有所升高。通过合理的淬火保温时间和分配时间,有利于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 碳分配 强度 韧性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martensitic steel using a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process via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analysis 被引量:3
20
作者 CHEN Song YU Ha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46-651,共6页
A new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Q-P-T) process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cently developed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 & P) treatment by Speer et al. Th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 (ORs) of martensite... A new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Q-P-T) process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cently developed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 & P) treatment by Speer et al. Th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 (ORs) of martensite (α) in Q-P-T steel temper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ith an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unit. The morphology and crystallography of lath martensite within a packet were analyzed. Martensites exhibiting an initial austenite (y) grain in the orientation image map of different samples were chosen and their { 111 }α pole figures were drawn. The pole figures were fitted according to the ideal Kurdjumov-Sachs (K-S) and Nishiyama-Wasserman (N-W) ORs, which were calculated using Matlab and with a y crystal-oriented (001)γ[100]γ as the reference frame. The martensite OR in the Q-P-T steel follows both the K-S and N-W ORs; however, the K-S OR is predominant. This characteristic does not change in the samples further tempe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process EBSD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TEMPE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