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s in seed size and seed mass related to tree growth over 5 years for 23 provenances of Quercus acutissima from across China
1
作者 Hui Zhang Xiuqing Yang +2 位作者 Mukui Yu Youzhi Han Tonggui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917-924,共8页
The origin of a seed strongly impacts its traits, and both origin and seed traits influence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However, in many instances, this effect on the seedling does not persist into adul... The origin of a seed strongly impacts its traits, and both origin and seed traits influence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However, in many instances, this effect on the seedling does not persist into adulthood,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seed traits and original environment affect seedling/tree growth over time. In this study, seed size, seed mass, seedling/tree growth and origins were collected and determined for 23 provenances of Quercus acutissima from across China. Origin variables correlated well with seed size and seed mass. I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s, a longitudinal aridity index explained 49.2-68.7%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seed size and mass, while only seed width was correlated with seedling/tree height (H) and diameter at the ground (D) from seed traits and origins. The total variance in H and D explained by the models decreased over time, for example, the R <sup>2</sup> value of the models for H declined from 0.477 in the first year to 0.224 in the fourth year; no models was significant in the fifth yea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ed size, regulated by the longitudinal aridity index strongly impacted seedling and tree growth, but the strength of the influence decreased over time, and disappeared after 4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 size Seed mass Provenance trial Seedling/tree growth Origins quercus acutissima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dynamics and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Quercus acutissima and Pinus densiflora litter in the Grain to Green Program Area of northern China
2
作者 Jianni Sun Peng Gao +2 位作者 Haidong Xu Cheng Li Xiang N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613-1623,共11页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nutrient rel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terial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in forest ecosystems.In a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and nutrient release durin...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nutrient rel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terial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in forest ecosystems.In a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and nutrient release dur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a pine–oak forest ecosystem of the Grain to Green Program(GTGP)area of northern China,a typical pine and oak species(PDS:Pinus densiflora Sieb.,QAC:Quercus acutissima Carr.)were selected in the Taiyi Mountain study area.The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dynamics were studied by field sampling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The decomposition dynamics of both litters was slow-fast-slow.The most important climatic factor affecting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from May to October was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from November to April of the following year.(2)Throughout the 300-day study,in both litters,C of the two litters was released,N first accumulated and was then released,and P exhibited a release-accumulate-release pattern.(3)C: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N and N:P(p<0.05);the C:N of PSD litt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QAC(p<0.05),but the N:P of QAC litt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SD litter(p<0.05).The C:N of both litters was very high in the study area,indicating that the nutrient release ability dur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he two typical pine–oak forest ecosystems was relatively weak;therefore,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nitrogen-fixing species and mixed forests in the GTGP area of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omposition dynamic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LITTER Pinus densiflora quercus acutissima Grain to Green Program(GTGP)
下载PDF
河南栾川老君山麻栎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瑞婧 毕会涛 +3 位作者 张志铭 靳珊珊 周梦丽 吴明作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在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麻栎林设置样地,分别于2018年、2023年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5 a间,麻栎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种类组成由52科86属110种减少至41科72属102种,常见种数量由70增加至79,物种丰富度指数增... 在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麻栎林设置样地,分别于2018年、2023年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5 a间,麻栎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种类组成由52科86属110种减少至41科72属102种,常见种数量由70增加至79,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但各层次优势种、建群种相对稳定,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胸径级与树高级的个体分布均表现出倒“J”形;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的最大,灌木层与草本层均表现为增加,而乔木层表现为下降.研究表明,5 a间,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我国栓皮栎和麻栎木材的主要化学组成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媛 甘家兵 +3 位作者 李珊 付宗营 李改云 任海青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58,共5页
选取不同树干高度的栓皮栎和麻栎木材,分别测定树皮、边材和心材的苯醇抽出物、综纤维素(α-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酸不溶和酸溶木质素)、灰分、pH值和缓冲容量,为软木及栎木人造板的生产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栓皮栎软木生产... 选取不同树干高度的栓皮栎和麻栎木材,分别测定树皮、边材和心材的苯醇抽出物、综纤维素(α-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酸不溶和酸溶木质素)、灰分、pH值和缓冲容量,为软木及栎木人造板的生产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栓皮栎软木生产工艺应关注树皮苯醇抽出物含量、灰分、pH值及缓冲容量;用于人造板加工,则需考虑树种及心边材纤维素、木质素和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黔中山地麻栎天然林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姜丹丹 徐明 +1 位作者 杨云礼 张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8,共7页
为揭示亚热带山地麻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选取黔中山地麻栎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鉴定方法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鉴定27个EMF OTUs,隶属2门4纲8目9科10属,其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OTUs丰富... 为揭示亚热带山地麻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选取黔中山地麻栎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鉴定方法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鉴定27个EMF OTUs,隶属2门4纲8目9科10属,其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OTUs丰富度占比分别为86.05%和13.95%,显示了担子菌丰富度明显高于子囊菌。红菇科和革菌科为优势EMF类群,红菇属和棉革菌属为优势属类群,绒盖牛肝菌属、黏滑菇属、革菌属、蜡蘑属和块菌属5个类群OTU种类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麻栎不同播种量及施肥生理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侯昆 于成琦 +4 位作者 赵庆喜 霍玉华 白荣芬 姬少玲 池艳莉 《吉林林业科技》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不同播种量及施肥对麻栎苗木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麻栎的适宜播种量为1800kg·hm-2和2250kg·hm-2;麻栎播种苗在不同生长阶段内,N、P含量的高低不仅与施肥量有关,而且与苗木所处物候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 不同播种量及施肥对麻栎苗木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麻栎的适宜播种量为1800kg·hm-2和2250kg·hm-2;麻栎播种苗在不同生长阶段内,N、P含量的高低不仅与施肥量有关,而且与苗木所处物候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状况、苗木本身生长节律等密切相关;不同施肥区,麻栎苗木叶绿素含量在速生期时最高,到生长后期相对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麻栎不同群落类型乔木种群结构及演替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维伟 尹代皓 +3 位作者 雷雨婷 韩晓婷 彭潔莹 赵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72-2581,共10页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20、30、40和50年的种群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生存能力均较好,但松栎混交林中的槲栎种群及麻栎纯林中的茶条槭种群生存能力欠佳;(2)除麻栎纯林中杜梨种群及栎阔混交林中槲栎种群,其余乔木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3)不同麻栎群落类型中各个重要值较高的乔木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30、40和50年中,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均可持续发育,并未出现衰退迹象。同时麻栎纯林具有向混交林演替的趋势,说明未来对不同类型麻栎林经营均应以顺应自然演替规律的近自然经营方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次生林持续经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凋落物输入处理对暖温带森林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韩中海 李会平 +5 位作者 赵利新 王天平 史贝贝 许乾增 王璐 吴明作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2-80,共9页
利用河南省国有焦作林场麻栎林1 hm^2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样地,设置加倍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地表物并挖壕沟和对照(正常凋落物输入)等不同处理方式,连续2 a测定0~10 cm、1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计算其变化率、变化速率、环比增... 利用河南省国有焦作林场麻栎林1 hm^2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样地,设置加倍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地表物并挖壕沟和对照(正常凋落物输入)等不同处理方式,连续2 a测定0~10 cm、1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计算其变化率、变化速率、环比增长率、同比增长率,分析暖温带森林近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受凋落物输入改变的影响程度,为土壤有效磷动态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为生态系统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季节变化,春季与夏初较低、秋季与冬季较高;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效磷含量稍高于10~20 cm层次的,但差异不显著,其相关性可用幂函数表示。0~10 cm层次上,加倍凋落物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去除凋落物与去除地表物并挖壕沟处理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但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率差异极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速率表现出减幅波动,而环比增长率与同比增长率在后期波动较大,但不同处理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凋落物输入的不同处理与季节变化对0~10 cm层次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对10~20 cm层次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凋落物输入的不同处理主要影响到0~10 cm层次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对10~20 cm层次的影响较弱,且季节变化对土壤有效磷含量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麻栎木热解过程的热质变化行为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泽峰 李晓航 石焱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麻栎木热解特性,采用TGA/DSC同步热分析仪对其热解过程的失重机制和热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计算了该过程的表观活化能,通过Malek方法得到了麻栎木热解最概然机理函数。... 为了解麻栎木热解特性,采用TGA/DSC同步热分析仪对其热解过程的失重机制和热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计算了该过程的表观活化能,通过Malek方法得到了麻栎木热解最概然机理函数。研究结果表明:麻栎木的热解过程分为干燥、预热、挥发分析出和炭化4个阶段,在挥发分析出阶段质量损失最大,达71.24%。麻栎木热解过程既包括吸热反应也包括放热反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其TG曲线和DTG曲线均向高温方向移动。FWO法和KAS法计算得到的表观活化能(E)范围分别为226.79~258.17 kJ/mol和229.22~260.8 kJ/mol,相关系数(R^(2))均在0.94以上,E随转化率变化趋势一致。Malek法计算结果表明:麻栎木热解机理在转化率小于0.5时符合三维扩散机理(Jander方程);在转化率大于0.5时符合成核生长机理(Avrami-Erofeev方程,n=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麻栎种子灭虫、贮藏处理方法效果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国年 吴耀先 +3 位作者 白荣芬 宋舒华 郑小东 黄春英 《辽宁林业科技》 2004年第6期9-11,29,共4页
为了提高麻栎人工更新的质量和效果,对麻栎种子采收后,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处理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麻栎种子采用水浸灭虫法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达到84%,生活力提高34.5%;采用室内混沙贮藏法效果最优,种子发芽率提高15%~25%,含水率提高2%... 为了提高麻栎人工更新的质量和效果,对麻栎种子采收后,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处理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麻栎种子采用水浸灭虫法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达到84%,生活力提高34.5%;采用室内混沙贮藏法效果最优,种子发芽率提高15%~25%,含水率提高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麻栎在郴州石漠化地区的栽培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慎 李恂 +3 位作者 王华龙 邓翔 龙晨 欧惠玲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研究了不同造林树种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情况和不同海拔高度及土壤母质类型下麻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郴州石漠化地区,麻栎-柏木混交林中麻栎的树高生长量(210.87~216.87 cm)及地径生长量(22.57~28.80 mm)大于柏木的树高生长量(148.60... 研究了不同造林树种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情况和不同海拔高度及土壤母质类型下麻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郴州石漠化地区,麻栎-柏木混交林中麻栎的树高生长量(210.87~216.87 cm)及地径生长量(22.57~28.80 mm)大于柏木的树高生长量(148.60~188.60 cm)及地径生长量(20.00~22.24 mm);同样,麻栎-光皮树混交林中麻栎的树高生长量(244.83~250.47 cm)及地径生长量(30.34~34.40 mm)也大于光皮树的树高生长量(180.80~235.60 cm)及地径生长量(20.49~29.10 mm),从总体上看麻栎的生长情况表现显著优于柏木及光皮树,而后二者是郴州石漠化地区复绿造林的常用树种,这也表明麻栎适合于郴州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推广。另外,栎的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受到海拔高度和土壤母质类型等立地条件的显著影响,表现为海拔高度越高生长量越小、石灰岩优于砂砾岩优于花岗岩,而对地径生长量的影响会弱于对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林龄麻栎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培 胡海波 +3 位作者 王霞 陈建宇 阮存鑫 贾西川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7,共9页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处于较低含量水平(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2 g/kg)。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土壤C/P平均值(80.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7)。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氮(MBN)、磷(MB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林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TP与MCB/MBP、MBN/MBP显著负相关;土壤MBP与C/P、N/P显著负相关。因此,麻栎林土壤表现出全磷和有效磷的匮乏,林分生长受到磷的严重制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土壤养分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生态化学计量耦合关系。本研究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揭示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对麻栎林合理经营、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对麻栎和刺槐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1
13
作者 徐飞 郭卫华 +1 位作者 徐伟红 王仁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98-3107,共10页
通过搭建遮阳棚设置3个光照强度,模拟森林幼苗生长的林缘、林窗和林下光环境,研究麻栎和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极度弱光环境限制了幼苗的株高、基径、总叶面积、冠面积、叶面... 通过搭建遮阳棚设置3个光照强度,模拟森林幼苗生长的林缘、林窗和林下光环境,研究麻栎和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极度弱光环境限制了幼苗的株高、基径、总叶面积、冠面积、叶面积指数和总叶数等形态指标的增长,与全光环境相比,适度遮荫有利于幼苗的形态生长,光照对麻栎形态的异速生长曲线影响较小,刺槐较麻栎的曲线变化更明显一些,弱光降低了异速生长指数。随遮荫程度的增加,麻栎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逐渐降低,刺槐的净光合速率则在适度遮荫下最大,两者的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大,水分利用效率先升后降。随光照强度的减弱,麻栎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降低,叶面积比率的增加和根冠比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光能的捕获,而刺槐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则在适度遮荫下达到最优;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上升,而叶绿素a/b则逐渐下降。麻栎和刺槐显示出不同的生存策略和光利用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它们在阔叶林群落中不同的演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麻栎不同种源的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张元燕 虞木奎 方炎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4,共9页
以来源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和山东的28个麻栎(QuercusacutissimaLinn.)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表型性状(包括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长宽比4个叶片性状及株高和地径2个生长... 以来源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和山东的28个麻栎(QuercusacutissimaLinn.)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表型性状(包括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长宽比4个叶片性状及株高和地径2个生长性状)的变异状况;研究了种源间及种源内各性状的变异系数(CV)和相对极差(R°)及种源间各叶片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并进行了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此外,还对28个种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6个表型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种源内仅叶宽和叶长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P〈0.05)差异。种源间4个叶片性状的Vst平均值为23.98%,其中叶宽的Vst值最大(42.39%)。在6个表型性状中,叶柄长的CV平均值最大(33.60%)、地径的CV平均值最小(16.25%);在不同种源中,陕西汉中种源各性状的CV平均值最小(14.39%),而江苏句容、四川万源和山东沂水种源各性状的CV平均值均超过30%。各种源间表型性状的R°值差异明显,其中,四川万源种源的R°值最大(60.99%),湖南新宁和陕西汉中种源的R°值较小(30%以下);而6个性状间R°值差别不大,为34.93%-44.98%,表明麻栎种源间的极端差异程度有明显不同,而表型性状间的极端差异程度差异不大。4个叶片性状中,仅叶宽与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性状与生长性状间均呈负相关,而株高与地径则呈极显著正相关。麻栎种源表型性状变异的第1和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3.663%和27.695%,第1主成分中叶性状变异占主导地位,而第2主成分则主要反映生长性状的变异。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8个种源分为2大类,分别包含22和6个种源,但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麻栎种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其表型性状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盐胁迫下1年生麻栎实生苗的生理变化
15
作者 李勇 葛晓敏 +2 位作者 唐罗忠 黄开栋 郑萌芳 《江苏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17-21,共5页
采用室内盆栽法对1年生麻栎实生苗进行了盐(Na Cl)胁迫试验,结果显示,土壤含盐量为0.4%和0.5%时,苗木叶片边缘会出现明显的失绿现象。高含量的盐处理会明显抑制麻栎新梢生长。土壤含盐量高于0.3%时,苗木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 采用室内盆栽法对1年生麻栎实生苗进行了盐(Na Cl)胁迫试验,结果显示,土壤含盐量为0.4%和0.5%时,苗木叶片边缘会出现明显的失绿现象。高含量的盐处理会明显抑制麻栎新梢生长。土壤含盐量高于0.3%时,苗木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而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土壤含盐量较高时,苗木嫩叶中的N含量有所下降。苗木细根中的K含量会随着土壤含盐量的提高而降低,叶片中的K含量却呈相反趋势。当土壤含盐量低于0.3%时,苗木叶片中的Na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高于0.4%时,叶片中的Na含量会显著升高;细根中的Na含量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升高而升高。综合分析认为,土壤含盐量低于0.2%时,麻栎苗木能够正常生长;土壤含盐量高于0.3%时,麻栎苗木的生理会受到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
下载PDF
减少多年生麻栎茎段外植体褐化的材料采集与组织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艳 夏兴宏 +4 位作者 石淑萍 孙娟 曲芳 康丽娜 郎庆龙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3-800,共8页
以20年生麻栎当年的枝条截取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育苗,为解决培养过程中枝条外植体易褐化的技术难题,对枝条的采集时间、取材部位、灭菌方法、预处理温度和光照条件,培养基中无机盐、激素、抗氧化剂等组分的用量及培养基p... 以20年生麻栎当年的枝条截取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育苗,为解决培养过程中枝条外植体易褐化的技术难题,对枝条的采集时间、取材部位、灭菌方法、预处理温度和光照条件,培养基中无机盐、激素、抗氧化剂等组分的用量及培养基pH进行优化试验。能有效降低外植体褐死率的多年生麻栎枝条采集与处理条件是:采集春枝不带生长点(茎尖)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用1 g/L HgCl2溶液灭菌7 min,将枝条遮光处理5 d和在茎段外植体初代培养阶段暗培养5~7 d。设计的低浓度无机盐及适当激素配比和抗氧化剂添加量的较佳培养基配方是1/2MS0+4.0 mg/L 6-BA+3.0 mg/L KT+0.5 mg/L IBA+0.5 mg/L NAA+1.0 mg/L PVP,培养基最优pH为5.4,使用该配方的培养基也可有效降低外植体的褐死率。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多年生麻栎枝条外植体的成活率达到37.5%,其中褐死率由对照的34.38%下降至21.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以多年生麻栎茎段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于艳 郎庆龙 +5 位作者 夏兴宏 孙娟 王连珍 高伟 李立峰 姜欣雨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209,共8页
麻栎是柞蚕的饲料树种之一。以5年生麻栎的茎段为材料,研究茎段消毒时间、培养基及其重要组分含量、暗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外植体成活、不定芽诱导及幼苗生根的影响,优化麻栎茎段的组织培养技术条件。茎段外植体采用1∥LHgCI,消毒5min... 麻栎是柞蚕的饲料树种之一。以5年生麻栎的茎段为材料,研究茎段消毒时间、培养基及其重要组分含量、暗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外植体成活、不定芽诱导及幼苗生根的影响,优化麻栎茎段的组织培养技术条件。茎段外植体采用1∥LHgCI,消毒5min,其成活率最高达85.0%;在MS、WPM、1/4MS(2倍铁盐)3种基础培养基中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率均在82.5%以上,其中以I/4MS(2倍铁盐)培养基的诱导率最高(86.7%),且外植体的褐死率仅有5.0%;茎段外植体初代培养的暗培养时间以5—7d为宜。以1/4MS(2倍铁盐)为基础培养基,优化各时期培养基中植物生长剂的添加浓度:茎段外植体初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4MS(2倍铁盐)+1.0mg/L6-BA+0.2mg/LIBA+1.0mg/LKT,在此培养基中不定芽的诱导率可达92.0%;不定芽继代培养基的最适配方为1/4MS(2倍铁盐)+2.0mg/L6-BA+0.2mg/LIBA+1.0mg/LGA,,在此培养基中不定芽生长健壮,增殖系数为5.8;幼苗生根培养基的最适配方为1/4MS(2倍铁盐)+1.0mg/LIBA,在此培养基中再生植株的生根率达74.0%。采用上述优化的组织培养技术条件,可有效提高多年生麻栎茎段的不定芽诱导率及再生植株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种源麻栎苗期生长性状差异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标 虞木奎 +1 位作者 王臣 方炎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8,共8页
对31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种源及20个麻栎单株(广西融水)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状况及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播种苗的株高为53.40~121.16 cm,从5月份至9月份呈匀速增长;地径为7.6... 对31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种源及20个麻栎单株(广西融水)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状况及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播种苗的株高为53.40~121.16 cm,从5月份至9月份呈匀速增长;地径为7.62~14.65 mm,生长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叶面积指数为9.6~29.4,平均达16.1。20个单株播种苗的株高为78.49~101.23 cm,地径为8.87~10.48 mm,叶面积指数为7.6~17.9。不同种源麻栎和同一种源不同单株间的株高、地径和叶面积指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播种苗的生长状况与种源地的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源地的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1个麻栎种源分为3类,江西上饶、浙江龙泉、浙江富阳、浙江开化、贵州三穗和贵州黄平等6个种源为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
下载PDF
13种栎属植物叶片的气孔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和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连珍 郎庆龙 +3 位作者 夏兴宏 仝振祥 孙娟 高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5,共8页
以13种栎属(Quercus Linn.)植物〔包括产自辽宁省的槲栎组(Sect.Quercus)8种和麻栎组(Sect.Aegilops)2种以及引自北美洲的沼生栎组(Sect.Erythobalanus)2种和引自波兰的白栎组(Sect.Lepidabalanus)1种〕为试材,观察了这些种... 以13种栎属(Quercus Linn.)植物〔包括产自辽宁省的槲栎组(Sect.Quercus)8种和麻栎组(Sect.Aegilops)2种以及引自北美洲的沼生栎组(Sect.Erythobalanus)2种和引自波兰的白栎组(Sect.Lepidabalanus)1种〕为试材,观察了这些种类叶片的气孔形态,并分析了气孔器和气孔的形态参数,还对各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3种栎属植物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栎属植物叶片的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器排列属无规则型;气孔保卫细胞呈肾形,内壁加厚;气孔下陷,呈椭圆形或狭长椭圆形。供试种类的气孔和气孔器的形态参数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差异较大;气孔器的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和面积分别为18.24-27.46μm、14.63-23.18μm和221.56-501.70μm2,变异系数分别为7.73%-15.90%、7.10%-17.44%和14.13%-32.73%,气孔器指数为0.73-0.85;气孔的长轴长度、短轴长度、面积和密度分别为8.69-15.41μm、1.94-8.49μm、15.15-104.93μm2和462.32-984.44 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2.03%-22.17%、13.65%-34.10%、27.95%-54.13%和8.10%-16.99%,气孔指数为0.22-0.57;总体上,按照多数气孔器和气孔参数从大至小的变化趋势依次排序为沼生栎组、白栎组、麻栎组、槲栎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类的气孔密度与气孔器和气孔的长轴及短轴长度均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气孔器面积与气孔器指数和气孔指数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P〈0.05)正相关;气孔面积与气孔器和气孔的长轴和短轴长度、气孔器指数和气孔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0处可将13种栎属植物分为3类,第Ⅰ类包含槲栎组的8种,第Ⅱ类包含麻栎组和白栎组的3种,第Ⅲ类包含沼生栎组的2种。研究结果显示:栎属植物叶片的气孔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作为栎属植物组间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麻栎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夏兴宏 张耀廷 +7 位作者 王连珍 郎庆龙 李喜升 费滕 李立峰 孙娟 高伟 于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5-920,共6页
以2年生麻栎半木质化枝条为试材,研究不同基质、扦插时期及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麻栎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对扦插条件中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及插穗长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麻栎的6种扦... 以2年生麻栎半木质化枝条为试材,研究不同基质、扦插时期及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麻栎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对扦插条件中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及插穗长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麻栎的6种扦插基质试验中,以珍珠岩的生根效果最优,生根率为81.00%,以珍珠岩、腐殖土、细沙(体积比1∶1∶1)的生根效果最差,生根率仅为5.67%;在3个时期的扦插试验中,生根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6月份的扦插生根效果最好,且经过300 mg/L 3-吲哚丁酸(IBA)生根粉溶液处理0.5 h的扦插生根率最高可达82.33%,而5月末扦插生根率最低,为9.33%。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的双因素、3水平作用中,生长调节剂种类和生长调节剂浓度具有交互作用。单因素试验结果,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麻栎扦插生根指标影响最大,其中300 mg/L IBA+ABT1(艾比蒂1号)扦插平均生根率最高,且株平均生根数、平均生根长度均较高;而单用IBA处理生根数较多,但根短;单用NAA(α-萘乙酸)处理,尽管平均生根长度较长,但平均生根数较少。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麻栎扦插生根指标影响最大,其次为细胞分裂素,插穗长度对扦插生根率影响最小。其中用300 mg/L IBA+ABT1处理0.5 h,扦插平均生根率最高,为88.67%。上述研究结果为麻栎的无性繁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将为柞树新品种选育扩繁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