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牛山东段栎类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
1
作者 王晶 俞秀玲 +1 位作者 杨金橘 代子闻 《河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9-11,18,共4页
对河南伏牛山东段栎类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槲栎重要值最高为46.80%,其次为麻栎、黄栌;按照相对显著度排序,栎类占据了前3,依次为槲栎、麻栎、栓皮栎,三者之和占全部乔木的94.94%;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R、H、... 对河南伏牛山东段栎类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槲栎重要值最高为46.80%,其次为麻栎、黄栌;按照相对显著度排序,栎类占据了前3,依次为槲栎、麻栎、栓皮栎,三者之和占全部乔木的94.94%;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R、H、D、J)均为灌木层>草木层>乔木层;上层及大径阶乔木均以槲栎为主,垂直分布从上至下层乔木种类、数量逐步增加,径级分布呈倒“J”型左偏,群落处于中幼龄林演替阶段,自然更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 次生林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树冠重叠面积的天然混交林林木竞争指数 被引量:2
2
作者 廉琪 张弓乔 +4 位作者 萨日娜 卢彦磊 刘文桢 胡艳波 赵中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7-2068,共12页
构建基于树冠重叠面积和林木混交关系的竞争指数,探究天然混交林林分及主要树种竞争的表达方法,并以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锐齿槲栎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胸径、树高、冠幅、距离等信息的2期调查数据,对新构建的基于树冠重叠面积的天然... 构建基于树冠重叠面积和林木混交关系的竞争指数,探究天然混交林林分及主要树种竞争的表达方法,并以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锐齿槲栎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胸径、树高、冠幅、距离等信息的2期调查数据,对新构建的基于树冠重叠面积的天然混交林林木竞争(CIM)指数进行验证,并选取Spearman系数,对CIM竞争指数和传统竞争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树冠投影重叠和考虑树高关系确定竞争木的方法能有效避免竞争木多选或漏选;CIM1、CIM2、CIM3能够表达出混交林竞争压力变化,表现出竞争压力越大林木蓄积生长量越小的趋势,将树种混交因子引入竞争指数能够提高蓄积生长量与竞争指数的相关性,更加客观的描述林分中竞争状况。竞争指数与蓄积生长量相关性由大到小排序为CIM2>CIM3>CIM1>Bella竞争指数(CIO)>简单竞争指数(CI)>CIO_(2)>CIO1,表明竞争指数CIM2对混交林竞争表达更具参考意义。林分中主要树种锐齿槲栎由于相邻木中同树种相邻木增加,导致竞争压力增大。天然混交林中树种组成复杂多样,林木分布不均匀,在竞争指数中引入树种混交因子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林木竞争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指数 锐齿槲栎 天然混交林 树冠重叠面积
下载PDF
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对林缘不同光环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 被引量:48
3
作者 郭志华 张旭东 +2 位作者 黄玲玲 巨关升 ChenJiqu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7-1056,共10页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缘 光环境 光能利用 水分利用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下载PDF
蒙古栎低质林改造后2010—2023年林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及未来6a土壤质量变化趋势预测——以2009年改造的蒙古栎低质林为例
4
作者 刘慧 董希斌 +4 位作者 张佳旺 郭奔 滕弛 宋梓恺 张雨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3,128,共9页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的加格达奇林业局翠峰林场174林班,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低质林为例,2009年进行不同采伐带宽度的顺山皆伐,每条采伐带设置在近似相同海拔高度,皆伐带带长均为300 m,带宽分别为6、10、14、18 m,采伐后在每...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的加格达奇林业局翠峰林场174林班,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低质林为例,2009年进行不同采伐带宽度的顺山皆伐,每条采伐带设置在近似相同海拔高度,皆伐带带长均为300 m,带宽分别为6、10、14、18 m,采伐后在每种采伐带分别补植了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共设置12个不同改造样地;2010—2023年,测定12个不同改造样地的7个土壤养分指标(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速效氮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合2010—2023年对样地土壤养分质量评价结果,采用非线性自回归外部输入(NARX)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4—2029年各样地的土壤养分质量状况,分析未来6 a土壤养分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23年测定的改造样地的土壤养分质量,91.67%的改造样地满足功能标准。补植樟子松样地中,只有采伐宽度为14 m的样地土壤养分质量相对稳定,其他采伐宽度的样地土壤养分质量状态不稳定。在2024—2029年,除了采伐宽度为10、18 m宽带中补植樟子松的样地以及采伐宽度为14 m宽带中补植西伯利亚红松的样地土壤养分不稳定外,其他样地未来6 a总体看土壤养分质量均较好,为Ⅰ级。构建的评价模型框架,可为低质林改造样地土壤养分质量综合评价及预测提供技术支持,弥补了土壤观测的数据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低质林改造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地理加权机器学习模型在单木地上碳储量估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魏江涛 卜元坤 +2 位作者 周建云 李卫忠 王明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5,共8页
2021年7—8月份,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双龙林场,以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1块20 m×30 m的固定样地,调查样地内胸径5 cm及以上所有乔木树种种名、胸径、树高、株数、冠幅、第一活枝高等因子以及样地内每株乔木的坐标等数据;依据... 2021年7—8月份,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双龙林场,以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1块20 m×30 m的固定样地,调查样地内胸径5 cm及以上所有乔木树种种名、胸径、树高、株数、冠幅、第一活枝高等因子以及样地内每株乔木的坐标等数据;依据对21块样地调查的数据,以单木地上碳储量为评价指标,以林分因子、单木因子、立地因子为影响因素,分别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GRF)、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GWANN),对研究区的单木地上碳储量进行模拟估测;采用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对4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价,利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4种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机器学习模型在处理林木空间非线性关系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地理加权的模型,拟合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其中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为0.980、均方根误差为0.169,平均绝对误差为0.119)。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残差,表现出明显的自相关性;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和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的残差,则表现为随机分布。3种使用地理加权的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大幅度降低了模型的残差自相关性,减少了残差空间上聚集分布情况的出现。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和地理加权神经网络模型2种地理加权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单木地上碳储量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预测单木地上碳储量的效果更好,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次生林 单木碳储量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河南栾川老君山麻栎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动态研究
6
作者 马瑞婧 毕会涛 +3 位作者 张志铭 靳珊珊 周梦丽 吴明作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在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麻栎林设置样地,分别于2018年、2023年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5 a间,麻栎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种类组成由52科86属110种减少至41科72属102种,常见种数量由70增加至79,物种丰富度指数增... 在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麻栎林设置样地,分别于2018年、2023年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5 a间,麻栎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种类组成由52科86属110种减少至41科72属102种,常见种数量由70增加至79,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但各层次优势种、建群种相对稳定,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胸径级与树高级的个体分布均表现出倒“J”形;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的最大,灌木层与草本层均表现为增加,而乔木层表现为下降.研究表明,5 a间,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胸径级 树高级 麻栎林 老君山
下载PDF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范玉龙 胡楠 +1 位作者 丁圣彦 卢训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4-689,共6页
光合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植物光合特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既对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有重要影响,也是种群更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影响... 光合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植物光合特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既对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有重要影响,也是种群更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到南暖温带交错地带,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作为低海拔区域的主要优势种,更新良好,分层明显。采用Li-6400光合仪和荧光仪等对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植株(乔木、灌木与幼苗)进行野外光合测定,并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与栓皮栎乔木和灌木相比,栓皮栎幼苗的表观量子效率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暗呼吸速率最低,光补偿点最低;(2)与栓皮栎灌木和幼苗相比,栓皮栎乔木对高光的适应能力最强,叶绿素含量最低,栓皮栎的"光合午休"现象并不存在,各层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主要受光强控制;(3)栓皮栎乔木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最高,幼苗最低;(4)栓皮栎乔木、灌木和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栓皮栎灌木和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而栓皮栎乔木水分利用效率则表现为下午高于上午。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植株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这种差异化使它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栓皮栎各层长势良好,更新力强,具有正向演替的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光合特性 不同生长阶段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Old-growth mixed dipterocarp forests show variable losses and gain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standing carbon over forty years
8
作者 Sisira Ediriweera Champika Bandara +8 位作者 Tithira Lakkana Shanika Jayasinghe David Woodbury Arun Dayanandan B.M.P.Singhakumara Xiangcheng Mi I.A.U.N.Gunatilleke C.V.S.Gunatilleke Mark SAshto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Background:No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long-term trends in aboveground biomass(AGB)for mixed-dipterocarp forests(MDF),the dominant rain forest type in tropical wet equatorial Asia.In our study,we sought to document suc... Background:No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long-term trends in aboveground biomass(AGB)for mixed-dipterocarp forests(MDF),the dominant rain forest type in tropical wet equatorial Asia.In our study,we sought to document such trends over forty years across three sites representing lowland to lower montane elevations.Methods:To do this,we established fifty 100 m×25 m plots in 1978 across three sites sampled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identified as mature old-growth forest.We measured trees for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that we identified to species and tagged.We took wood samples to calculate species wood-specific gravity.We re-measured plots in 1998 and again in 2018.Results:We show standing AGB for all sites combined to be 517.52 Mg·ha^(-1)in 1978,but this declined by 17%over 40 years to 430.11 Mg·ha^(-1).No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sites in AGB primarily because of considerable within site variation;but interactions of time with site show declines across sites were not uniform,one remained about the same.Relatively few species represented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AGB with the top five species comprising between 34%and 65%,depending upon site and year sampled.One species,Mesua nagassarium,represented a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amount of AGB and decline over time,particularly at the low elevation site.Conclusions:Our results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estimating AGB and standing carbon sequestered in MDF.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demonstrate varying but overall,declining trends in amounts of AGB among forests making predictions of biomass and standing carbon in MDF difficult over wid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ghats Shorea spp. Southeast Asia Sri Lanka Tropical rain forest Wood specific gravity
下载PDF
甘肃白龙江2种主要次生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初探
9
作者 臧建伟 何永宁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63-66,88,共5页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本文以白龙江红桦和辽东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2022年较2019年辽东栎总生物量增...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本文以白龙江红桦和辽东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2022年较2019年辽东栎总生物量增加了3.17~18.3 t·hm^(-2),红桦总生物量增加16.07~16.36 t·hm^(-2),2种次生林主干、枝、叶、根生物量大小依次为主干>根>枝>叶,主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在55.6%~61.78%之间,叶片生物量在2.48%~8.83%之间;(2)2种次生林平均生产力不同,辽东栎2种结构平均生产力相差较大,红桦年平均生产力基本相同,整体生产力呈显著主干>根>枝>叶;(3)平均生产力与海拔、坡度和胸径呈正相关,郁闭度和密度呈负相关,坡度与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桦 辽东栎 生物量 生产力 次生林
下载PDF
山西省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辽东栎林天然更新研究
10
作者 王富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0-42,46,共4页
以山西省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辽东栎林为对象,研究了其林分结构以及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内辽东栎林的优势树种仍为辽东栎,且林内的幼树更新状况良好。由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可知,辽东栎、五角槭、油... 以山西省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辽东栎林为对象,研究了其林分结构以及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内辽东栎林的优势树种仍为辽东栎,且林内的幼树更新状况良好。由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可知,辽东栎、五角槭、油松的更新状况较好,其幼树重要值较高,在更新竞争中占优势地位。辽东栎、五角槭、白桦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油松幼树在多数标准地内为随机分布。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更新的辽东栎尚处于幼苗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 辽东栎林 天然更新 山西省
下载PDF
麻栎在郴州石漠化地区的栽培试验
11
作者 何慎 李恂 +3 位作者 王华龙 邓翔 龙晨 欧惠玲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研究了不同造林树种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情况和不同海拔高度及土壤母质类型下麻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郴州石漠化地区,麻栎-柏木混交林中麻栎的树高生长量(210.87~216.87 cm)及地径生长量(22.57~28.80 mm)大于柏木的树高生长量(148.60... 研究了不同造林树种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情况和不同海拔高度及土壤母质类型下麻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郴州石漠化地区,麻栎-柏木混交林中麻栎的树高生长量(210.87~216.87 cm)及地径生长量(22.57~28.80 mm)大于柏木的树高生长量(148.60~188.60 cm)及地径生长量(20.00~22.24 mm);同样,麻栎-光皮树混交林中麻栎的树高生长量(244.83~250.47 cm)及地径生长量(30.34~34.40 mm)也大于光皮树的树高生长量(180.80~235.60 cm)及地径生长量(20.49~29.10 mm),从总体上看麻栎的生长情况表现显著优于柏木及光皮树,而后二者是郴州石漠化地区复绿造林的常用树种,这也表明麻栎适合于郴州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推广。另外,栎的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受到海拔高度和土壤母质类型等立地条件的显著影响,表现为海拔高度越高生长量越小、石灰岩优于砂砾岩优于花岗岩,而对地径生长量的影响会弱于对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石漠化 森林培育 生长量 立地条件
下载PDF
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研究
12
作者 陈晨 王亚楠 +1 位作者 刘光武 陈德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49-52,共4页
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碳密度大小及空间变化规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估算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确定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乔木... 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碳密度大小及空间变化规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估算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确定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乔木层碳密度随坡位上升而增大,下坡碳密度平均为83.875 1 t/hm^(2),中坡为93.402 7 t/hm^(2),上坡为101.182 4 t/hm^(2)。不同营养器官碳密度差异显著,其中树干碳密度约占46.8%,树叶碳密度仅占2.8%。不同坡向,阳坡碳密度大于阴坡,南坡与北坡碳密度最大相差可达42.5 t/hm^(2)。(2)在海拔400~1000 m,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最大平均碳密度出现在900~1000 m,但垂直变化不显著,这可能与海拔区间不大有关。伏牛山区,栓皮栎在海拔1000 m以下是建群种,碳密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受立地环境、树种特性等因素影响,阳坡碳密度大于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碳密度 伏牛山区
下载PDF
宝鸡市马头滩林区锐齿槲栎天然更新影响因子调查
13
作者 张鸿斌 姚军善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77-80,共4页
本研究对宝鸡市马头滩林区主要阔叶树种锐齿槲栎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该树种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锐齿槲栎林分密度的增大,幼苗的更新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幼树的更新密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阳坡幼苗和... 本研究对宝鸡市马头滩林区主要阔叶树种锐齿槲栎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该树种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锐齿槲栎林分密度的增大,幼苗的更新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幼树的更新密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阳坡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密度均最大,阴坡幼苗的更新密度较大;海拔对锐齿槲栎的天然更新影响较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幼树的更新密度先增大后减小,而幼苗的更新密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次生林 天然更新 林分密度 坡向 海拔 宝鸡市马头滩林区
下载PDF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真武山林场辽东栎种子特性
14
作者 李永平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3-24,40,共3页
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真武山林场采集成熟的辽东栎种子,通过测定辽东栎种子重量、虫蛀率、淀粉含量及发芽情况,研究其种子特性。结果表明,真武山林场辽东栎种子的单粒重平均为0.24 g~2.07 g,十粒重平均为8.17 g,百粒重平均为86.5... 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真武山林场采集成熟的辽东栎种子,通过测定辽东栎种子重量、虫蛀率、淀粉含量及发芽情况,研究其种子特性。结果表明,真武山林场辽东栎种子的单粒重平均为0.24 g~2.07 g,十粒重平均为8.17 g,百粒重平均为86.56 g。种子虫蛀现象严重,虫蛀率为49.6%,其中,蛀孔数1个、蛀孔位于下部的种子最多。种子淀粉含量为12.99%,低于北京地区的辽东栎种子。完整种子的发芽率为3.13%,发芽势为12.5%,发芽指数为0.25,发芽情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真武山林场 种子重量 虫蛀率 淀粉含量 发芽情况
下载PDF
辽东栎半同胞家系选择研究
15
作者 宋巍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3-34,45,共3页
为了确定辽东栎最优家系,于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大南坪中心林场内开展了辽东栎优树选择和苗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南坪中心林场辽东栎半同胞家系1年生播种苗苗高变幅为10.4 cm~19.6 cm、地径变幅为0.33 cm~0.56 cm,2年生播种苗... 为了确定辽东栎最优家系,于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大南坪中心林场内开展了辽东栎优树选择和苗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南坪中心林场辽东栎半同胞家系1年生播种苗苗高变幅为10.4 cm~19.6 cm、地径变幅为0.33 cm~0.56 cm,2年生播种苗苗高变幅为29.7 cm~49.5 cm、地径变幅为0.51 cm~0.70 cm。苗高和地径在家系间差异明显,因此,以苗高和地径进行选择可获得较好的遗传改良效果。根据苗木生长情况,17号、22号、23号、25号家系苗高、地径较大,遗传性状更好,可以对其进行繁育推广,其中,23号家系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优树选择 苗期试验 大南坪中心林场
下载PDF
冀北山地南麓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16
作者 罗佳宁 王水 侯菲菲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1期47-49,共3页
为明确冀北山地南麓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并探究其水土保持能力,选取油松纯林、蒙古栎纯林、油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均值以油松纯林(1.26 g·cm^(-3))>油栎混交林(1.21 ... 为明确冀北山地南麓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并探究其水土保持能力,选取油松纯林、蒙古栎纯林、油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均值以油松纯林(1.26 g·cm^(-3))>油栎混交林(1.21 g·cm^(-3))>蒙古栎纯林(1.08 g·cm^(-3));土壤总孔隙度均值以油松纯林(42.39%)<油栎混交林(43.32%)<蒙古栎纯林(51.53%);土壤最大持水率与土壤毛管持水率呈现出相同的大小关系为蒙古栎纯林>油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递减的态势,而土壤容重对土层深度的增加体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栎混交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容重 土层深度
下载PDF
Model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ree height, diameter and crown area by six probability functions for open forests of Quercus persica in Iran 被引量:1
17
作者 Mehrdad Mirzaei Jalal Aziz +1 位作者 Ali Mahdavi Asma Mohammad Rad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01-906,共6页
The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quantitative variables in a forest stand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forest manage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scheduling of future silvicultural treatments. The aim... The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quantitative variables in a forest stand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forest manage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scheduling of future silvicultural treatment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model the distribution of quantitative variables for Quercus persica in open forests in Iran. To investigat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ees in natural stands, 642 trees were selected for measurement using a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elected trees were measured and data were analyzed. Gamma, beta, normal,lognormal, exponential and Weibul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were fitted to the height distribution of trees. Variables of distribution functions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hod. Actual probability and probability which derived from functions was compared using Kolmogorov–Smirnov and Anderson–Darling tests. Beta, Weibull and Weibul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explain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ree height, DBH and crow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s quercus stands crown canopy Weibull Kolmogorov Darling exponential fitted
下载PDF
Success factors for high-quality oak forest(Quercus robur, Q. petraea) regeneration
18
作者 Andreas M?lder Holger Sennhenn-Reulen +4 位作者 Christoph Fischer Hendrik Rumpf Egbert Sch?nfelder Johannes Stockmann Ralf-Volker Nagel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367-383,共17页
Backgrou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lose-to-nature forestry, oak forest(Quercus robur, Q. petraea) regeneration techniques that consider both silvicultural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demand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Backgrou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lose-to-nature forestry, oak forest(Quercus robur, Q. petraea) regeneration techniques that consider both silvicultural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demand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issue.While there are many experimental and local studies that aim at dise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nd silvi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success of oak regeneration, systematic supra-regional studies at the greater landscape level are missing so far.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first objective(a) of this study was to present an efficient and sufficiently accurate sampling scheme for supra-regional forest regrowth inventories, which we applied to young oaks stands. The second, and major, objective(b) was to identify the crucial success factors for high-quality oak forest regeneration in northwest Germany.Results: Objective(a): Factor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otentially crucial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oak regeneration were either included in a field inventory procedure or extracted from forest inventory databases. We found that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suitable to be analyzed in a three-step success model, which was aimed at identifying the crucial success factors for high-quality oak forest regeneration.Objective(b): Our modeling procedure, which included a Bayesian estimation approach with spike-and-slab priors,revealed that competitive pressure from the secondary tree species was the most decisive success factor;no competition, or low competition by secondary tree species appeared to be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for the success of high-quality oak regeneration. Also fencing and the absence of competitive vegetation(weeds, grass, bracken)seemed to be beneficial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oak regeneration.Conclusions: Trusting in biological automation was found to be mostly useless regarding economically viable oak forest regeneration. To efficiently organize oak regeneration planning and silvicultural decision-making within a forest enterprise, 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initially evaluate the annual financial and personnel capacities for carrying out young growth tending or pre-commercial thinning and only then to decide on the extent of regenerated oak stands. Careful and adaptive regeneration planning is also indispensable to secure the long-term ecological continuity in oak forests. Oak regeneration should therefore preferably take place within the close vicinity of old oak stands or directly in them. The retention of habitat trees is urgently advi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e-to-nature forestry COMPETITION Ecological continuity Forest inventory Forest management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quercus robur quercus petraea REGENERATION SILVICULTURE
下载PDF
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天然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董莉莉 汪成成 +4 位作者 赵济川 刘红民 王建军 高英旭 李兴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1,109,共9页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5 cm)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①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乔木树种共30种,隶属于14科21属,其中蒙古栎、元宝槭、花曲柳、假色槭和紫椴为优势树种。更新苗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字型分布,Ⅰ级(H<30 cm)和Ⅱ级(30 cm≤H<60 cm)幼苗数量较多,占更新苗总数的60.20%;幼树数量较少,Ⅹ级(270 cm≤H<300 cm)幼树密度仅为Ⅰ级幼苗的1.91%。实生苗数量为萌生苗的38倍。②幼苗密度与林冠开阔度、林下总光合辐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更新 环境因子 蒙古栎次生林 辽东山区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蒙古栎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长效性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亚婷 何友均 +1 位作者 王鹏 谢和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7,共7页
准确把握长期不同经营措施下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的长效影响作用及其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准确把握长期不同经营措施下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的长效影响作用及其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目标树经营(经营强度45%、40%、70%,折灌除草)、综合抚育经营(经营强度45%、40%,不清理灌草)、无干扰经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含量的长效影响。结果表明,在23 a的经营实践后,与无干扰经营相比,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综合抚育经营显著降低了19.94%的粗自由颗粒有机碳(cfPOC)含量(P<0.05),而目标树经营显著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97.92%(P<0.05),细自由颗粒有机碳(ffPOC)和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i POC)含量在3种经营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70.63%—76.53%,是土壤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土壤C/N依次按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逐渐降低,反映了有机碳在土壤中转化和固定的过程。从提升土壤质量及固碳能力方面考虑,目标树经营是蒙古栎次生林最优经营模式,无干扰模式次之,综合抚育经营对土壤质量和固碳增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天然次生林 目标树经营 综合抚育经营 自由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