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范玉龙 胡楠 +1 位作者 丁圣彦 卢训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4-689,共6页
光合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植物光合特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既对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有重要影响,也是种群更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影响... 光合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植物光合特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既对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有重要影响,也是种群更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到南暖温带交错地带,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作为低海拔区域的主要优势种,更新良好,分层明显。采用Li-6400光合仪和荧光仪等对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植株(乔木、灌木与幼苗)进行野外光合测定,并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与栓皮栎乔木和灌木相比,栓皮栎幼苗的表观量子效率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暗呼吸速率最低,光补偿点最低;(2)与栓皮栎灌木和幼苗相比,栓皮栎乔木对高光的适应能力最强,叶绿素含量最低,栓皮栎的"光合午休"现象并不存在,各层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主要受光强控制;(3)栓皮栎乔木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最高,幼苗最低;(4)栓皮栎乔木、灌木和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栓皮栎灌木和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而栓皮栎乔木水分利用效率则表现为下午高于上午。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植株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这种差异化使它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栓皮栎各层长势良好,更新力强,具有正向演替的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光合特性 不同生长阶段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丫髻山栓皮栎种子现状及播种技术研究
2
作者 王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78-81,共4页
以采自平谷区丫髻山的栓皮栎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开展50孔穴盘、36孔穴盘、10 cm×20 cm营养钵3种规格育苗容器的播种试验,从出苗率、育苗成本、育苗周期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36孔穴盘播种育苗最为节约高效;开展了室温、50、60... 以采自平谷区丫髻山的栓皮栎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开展50孔穴盘、36孔穴盘、10 cm×20 cm营养钵3种规格育苗容器的播种试验,从出苗率、育苗成本、育苗周期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36孔穴盘播种育苗最为节约高效;开展了室温、50、60、70、80℃5个水温浸种灭除栗实象甲幼虫试验,结果表明,1.5倍种子体积的60℃热水浸种4 h灭虫效果最佳;开展了胚根长度为0(种脐露白)、1、2、3、4 cm 5个规格的胚根掰除试验,以出苗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株高、径粗、主根长、主根粗、最长侧根等生长量指标分析,综合评价胚根损伤对栓皮栎播种出苗率及其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胚根长度≤1 cm时胚根出现折损,对栓皮栎的出苗率及生长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解决了在栓皮栎播种育苗过程中,种子采集、灭虫、储存、育苗容器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中的实际问题,为栓皮栎播种繁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播种 栗实象
下载PDF
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结构模型研究
3
作者 陈晨 刘光武 陈德成 《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目的]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径级结构变化规律,建立了神经网络径级分布模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和数学函数法建立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 [目的]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径级结构变化规律,建立了神经网络径级分布模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和数学函数法建立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分布模型,[结果](1)随着坡位变换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分布类型不同,上坡为反J形分布,中坡为正态分布,下坡为单峰左偏分布。(2)建立了不同坡位的神经网络径级分布模型,拟合精度分别为0.9979、0.9943、0.9959。(3)负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分布,不同坡位拟合精度分别为0.9527、0.9594、0.9641。[结论]林分生长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拟合任意非线性的能力,并且不受树种、立地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区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神经网络 径级
下载PDF
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研究
4
作者 陈晨 王亚楠 +1 位作者 刘光武 陈德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49-52,共4页
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碳密度大小及空间变化规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估算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确定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乔木... 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碳密度大小及空间变化规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估算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确定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乔木层碳密度随坡位上升而增大,下坡碳密度平均为83.875 1 t/hm^(2),中坡为93.402 7 t/hm^(2),上坡为101.182 4 t/hm^(2)。不同营养器官碳密度差异显著,其中树干碳密度约占46.8%,树叶碳密度仅占2.8%。不同坡向,阳坡碳密度大于阴坡,南坡与北坡碳密度最大相差可达42.5 t/hm^(2)。(2)在海拔400~1000 m,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最大平均碳密度出现在900~1000 m,但垂直变化不显著,这可能与海拔区间不大有关。伏牛山区,栓皮栎在海拔1000 m以下是建群种,碳密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受立地环境、树种特性等因素影响,阳坡碳密度大于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碳密度 伏牛山区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栓皮栎-辽东栎混交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蔓 张晓曼 杨明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32-1740,共9页
以山西省药林寺森林公园受到中度、重度以及周边未受到林火干扰的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栓皮栎-辽东栎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采用冗余分... 以山西省药林寺森林公园受到中度、重度以及周边未受到林火干扰的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栓皮栎-辽东栎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采用冗余分析的方法,探讨林火干扰后土壤理化性质对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林火干扰迹地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研究区维管植物38种,各林火干扰程度下科属种数目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2)在不同程度林火干扰下,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表现为重度>中度>对照(CK),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中度>重度>CK;灌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在重度林火干扰下最高,在中度林火干扰下最低;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表现为CK>中度>重度,Pielou指数的变化规律为重度>CK>中度。3)重度林火干扰后,在0-10cm土层土壤中,林下土壤含水率、pH值、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显著降低3.2%、20.36%、14.03%、7.8%、5.9%;在10-20 cm土层土壤中,林下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在林火干扰后与CK相比显著降低36%、24.07%、2.06%。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0-10cm土层中的有机质、速效钾与10-20cm土层中的碱解氮、全钾是显著影响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因子。综上所述,林火干扰后栓皮栎-辽东栎混交林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在火烧迹地生态恢复中适量补充土壤有机质、氮与钾,可为更多物种的生存和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栓皮栎 辽东栎
下载PDF
基于背包激光雷达构建天然林蒙古栎胸径-树高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军 王帆 宋仲禹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64,共8页
为探究基于背包激光雷达(Backpack Laser Scanning,BLS)点云数据提取天然林蒙古栎单木因子的精度,确定基于BLS点云数据构建胸径-树高模型的可行性,以3块天然林蒙古栎样地(30 m×30 m)的BLS点云数据为数据源,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 为探究基于背包激光雷达(Backpack Laser Scanning,BLS)点云数据提取天然林蒙古栎单木因子的精度,确定基于BLS点云数据构建胸径-树高模型的可行性,以3块天然林蒙古栎样地(30 m×30 m)的BLS点云数据为数据源,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归一化和单木分割等操作,并从分割后的单木中提取胸径和树高因子。通过对比提取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来分析单木因子的提取精度。最后利用提取出的单木因子构建天然林蒙古栎胸径-树高模型。结果表明,蒙古栎胸径提取结果的决定系数(R^(2))为0.930~0.957,均方根误差(RMSE)为0.697~0.897 cm;树高提取结果的R^(2)为0.925~0.951,RMSE为1.479~1.683 m。基于提取数据构建的天然林蒙古栎最优胸径-树高模型为模型1(抛物线模型),模型检验指标R^(2)为0.627,RMSE为2.044 m。由此得出,BLS有一定能力在天然林中进行数据采集,提取的蒙古栎胸径和树高与实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果可靠。基于BLS建立的蒙古栎胸径-树高模型精度较高,为BLS应用于天然林中的单木生长建模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包激光雷达 天然林 蒙古栎 单木因子 胸径-树高模型
下载PDF
杉木套种麻栎和栓皮栎对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章进峰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3期61-68,共8页
基于商品林中培育杉木大径材,套种落叶树种,以提高土壤肥力。以杉木人工林-阔叶树(麻栎、栓皮栎)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对林分生长、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施肥量对林下套种的阔叶树生长量... 基于商品林中培育杉木大径材,套种落叶树种,以提高土壤肥力。以杉木人工林-阔叶树(麻栎、栓皮栎)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阔叶树对林分生长、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施肥量对林下套种的阔叶树生长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套种后杉木平均胸径随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下套种麻栎及栓皮栎平均苗高均随杉木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有机肥施肥量为200 g/株时最有利于麻栎的生长,有机肥对栓皮栎生长的影响随有机肥施用量增长出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套种后灌木层植被多样性均值较套种前增加了0.28,套种后草本层植被多样性均值较套种前增加了0.25。土壤容重均值表现为CK1>A1>A3>A2,土壤含水率均值表现为A1>A3>CK1>A2。不同保留密度林下套种麻栎的土壤中A1、A2、A3全N含量与CK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保留密度林下套种栓皮栎的土壤中A1、A2土壤全P与A3、CK1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K1土壤全K与A1、A2、A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套种后有利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并且增加了森林结构根系、水肥的稳定性,杉木套种麻栎及栓皮栎后对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套种杉木林与纯林相比具有更优良的水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麻栎 栓皮栎 林下套种 施肥量 土壤性质
下载PDF
贵州惠水黄胸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
8
作者 李新贵 张吉乾 +3 位作者 谢云忠 梁挺 刘爱军 张文凤 《中国森林病虫》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为有效防控黄胸木蠹蛾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在贵州栎类上的发生和危害,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的方法,研究黄胸木蠹蛾在贵州惠水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在贵州惠水黄胸木蠹蛾仅危害麻栎Quercus acutissim... 为有效防控黄胸木蠹蛾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在贵州栎类上的发生和危害,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的方法,研究黄胸木蠹蛾在贵州惠水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在贵州惠水黄胸木蠹蛾仅危害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平均有虫株率10%~30%;黄胸木蠹蛾2 a发生1代,以幼虫在危害部位越冬,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和7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一般从树干基部开始钻蛀危害,蛀孔逐年升高,受害高度0~8.8 m,0~2 m是主要受害区域;被害麻栎树皮不规则开裂起翘,蛀孔处树液外淌,造成树干腐烂,导致树势衰弱,重复受害部位的树皮及形成层坏死,导致枝条或整株枯死;在局部区域,黄胸木蠹蛾与栗肿角天牛Neocerambyx raddei Blessig混合危害;黄胸木蠹蛾幼虫为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的寄主新记录。生产中可采取卫生伐、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木蠹蛾 中华茧蜂 麻栎 栓皮栎 贵州惠水
下载PDF
秦岭北坡不同生境栓皮栎实生苗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9
作者 马莉薇 张文辉 +2 位作者 薛瑶芹 马闯 周建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12-6520,共9页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也是重要的栲胶、软木资源树种。为了阐明栓皮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成苗、实生苗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秦岭北坡栓皮栎林3种生境中...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也是重要的栲胶、软木资源树种。为了阐明栓皮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成苗、实生苗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秦岭北坡栓皮栎林3种生境中(林窗、林缘、林下)的栓皮栎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实生苗的存活数量、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林窗和林缘的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3种生境中能够萌发形成1a苗的种子数量少,种子能否萌发明显受枯枝落叶层厚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影响;栓皮栎种群有充足的苗库,其中较大年龄实生苗数量是种群能否持续更新的关键,林下、林窗和林缘中8a苗分别占该年龄实生苗总量的22.53%、45.60%和31.87%,林窗中较大年龄实生苗的数量比林下和林缘多,林窗为栓皮栎实生苗的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栓皮栎实生苗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林窗中实生苗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林缘、林下。林窗对栓皮栎种群更新有利。在今后的栓皮栎林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间伐,增加林窗数量,为种群可持续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林下 林窗 林缘 环境因素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刘玉萃 吴明作 +5 位作者 郭宗民 蒋有绪 刘世荣 王正用 刘保东 朱学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69-574,共6页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45年生天然次生栓皮栎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表明,栓皮栎林生物量为167.6417t·hm-2,其中乔木层为158.8382t·hm-2,占总量的94.75%;该林净生产力为8....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45年生天然次生栓皮栎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表明,栓皮栎林生物量为167.6417t·hm-2,其中乔木层为158.8382t·hm-2,占总量的94.75%;该林净生产力为8.4880t·hm-2·a-1,其中乔木层为7.9254t·hm-2·a-1,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率为0.041.灌木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为0.0694和0.0456t·hm-2·a-1;而草本层的分别为0.1041和0.0908t·hm-2·a-1.凋落物现存量为8.63t·hm-2,凋落物量为5.0395t·hm-2·a-1,分别占总量的5.15%及59.37%.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比关系,而与叶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林 生物量 净生产力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陕西不同林区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文辉 卢志军 +1 位作者 李景侠 刘国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76-483,共8页
在陕西黄龙山区、秦岭北坡和巴山北坡设置 1 0× 1 0 m2 样方 98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 ,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检验、t检验和聚集强度测定的方法 ,对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 在陕西黄龙山区、秦岭北坡和巴山北坡设置 1 0× 1 0 m2 样方 98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 ,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检验、t检验和聚集强度测定的方法 ,对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栓皮栎种群在黄龙山区为奈曼 A型分布 ,秦岭北坡和巴山北坡为负二项分布 ;聚集强度 ,秦岭北坡 >黄龙山区 >巴山北坡。 2在秦岭和巴山北坡中低海拔地区 ,种群为负二项分布 ,随海拔升高 ,秦岭北坡趋向随机分布 ,巴山北坡趋向均匀分布 ;两地种群聚集强度随海拔升高呈“低 -高 -低”的变化格局。3秦岭北坡 1~ 1 0年生种群的聚集度最大 ,随着年龄增加 ,聚集强度逐渐下降 ;而黄龙山区和巴山北坡种群的聚集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强。栓皮栎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是种群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人为干扰对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林区 栓皮栎种群 空间分布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秦岭北坡林窗大小对栓皮栎实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马莉薇 张文辉 +3 位作者 周建云 薛瑶芹 吴敏 马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3-50,共8页
栓皮栎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和资源树种.为了明确林窗大小对栓皮栎实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设置固定样地,测定秦岭北坡5种不同面积林窗(面积分别为< 50,50 ~ 100,100 ~ 150,150 ~200,>200 m2)中栓皮栎实生... 栓皮栎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和资源树种.为了明确林窗大小对栓皮栎实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设置固定样地,测定秦岭北坡5种不同面积林窗(面积分别为< 50,50 ~ 100,100 ~ 150,150 ~200,>200 m2)中栓皮栎实生幼苗的存活数量、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等指标,分析栓皮栎实生幼苗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幼苗期(1~5年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生幼苗的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面积为150~ 200 m2的林窗中,栓皮栎实生幼苗在数量、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量方面都优于其他林窗中的栓皮栎实生幼苗;林窗内的光照强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草本层高度、土壤温度、土壤养分条件与实生幼苗的存活呈正相关;空气湿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则与实生幼苗的生长呈负相关.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抚育间伐创造面积为150 ~200 m2的林窗,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75左右,能改善林地生境,促进种子萌芽和实生幼苗生长发育,为培育高质量的林木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大小 环境因子 栓皮栎
下载PDF
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被引量:37
13
作者 郑聪慧 贾黎明 +6 位作者 段劼 魏松坡 孙操稳 贾振虎 卢福顺 王志勇 崔向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以华北地区71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58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514对树高-年龄数据作为编表材料,从12个数学模型中选定lgH=-0.2059+0.7700lgA作为导向曲线,基准年龄为50年,指数级距为2m,运用标准差调整法导出7~17m6条地位指数曲线,... 以华北地区71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58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514对树高-年龄数据作为编表材料,从12个数学模型中选定lgH=-0.2059+0.7700lgA作为导向曲线,基准年龄为50年,指数级距为2m,运用标准差调整法导出7~17m6条地位指数曲线,最终得到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相关系数检验、拟合显著性检验和预报精度检验表明:所编地位指数表精度较高,可用于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地位指数表 立地质量 华北地区 生长模型
下载PDF
栓皮栎林对城郊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被引量:27
14
作者 蔡志全 阮宏华 叶镜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22,共5页
研究了南京城郊下蜀林场次生栎林对重金属元素铅、镉、铬、镍的吸收和积累。结果表明 :栓皮栎林中金属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变动范围分别是 0 .85~ 5.60 ,0 .0 1 1~ 0 .1 67,0 .35~ 2 .2 5,0 .90~ 3.90 μg/g ;林分重金属元素现存... 研究了南京城郊下蜀林场次生栎林对重金属元素铅、镉、铬、镍的吸收和积累。结果表明 :栓皮栎林中金属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变动范围分别是 0 .85~ 5.60 ,0 .0 1 1~ 0 .1 67,0 .35~ 2 .2 5,0 .90~ 3.90 μg/g ;林分重金属元素现存量分别 79.75,1 .92 ,2 1 .2 0 ,46.80mg/m2 ,根部存储最多 ,枝和叶占比例较小 ;栓皮栎林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 ,处于该类元素背景值的较低水平 ,属于洁净状况 ;栓皮栎对镉有富集作用。 48年生栓皮栎仍处于生长旺盛时期 ,重金属元素年吸收量分别是 1 3.79,0 .36,4.32 ,7.83mg/m2 ,其中归还量分别占 30 .56% ,2 1 .94% ,1 3.52 % ,2 9.3% ;在一个生长季内 ,栓皮栎林净积累的重金属铅、镉、铬、镍分别达到9.58,0 .2 82 ,3.74,5.54mg/m2 ;铅、镉、铬、镍元素的周转期分别是 1 9,2 9,36,2 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栓皮栎林 重金属元素 生物循环 吸收 积累 周围期 南京市
下载PDF
宝天曼地区栓皮栎林恢复过程中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70
15
作者 史作民 刘世荣 程瑞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15-421,共7页
对宝天曼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栓皮栎林的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各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恢复阶段栓皮栎林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趋势。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基本上随恢复时间的增加... 对宝天曼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栓皮栎林的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各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恢复阶段栓皮栎林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趋势。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基本上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灌木层在未破坏的栓皮栎林内较低,而在其他恢复阶段的栓皮栎林内基本相同;草本层在恢复5年、15年和25年的栓皮栎林中较高,而在恢复45年和未破坏的栓皮栎林内较低。乔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在未破坏的栓皮栎林中较高,在恢复25年的栓皮栎林中较低;灌木层在恢复45年的栓皮栎林中较高,在恢复15年的栓皮栎林较低;草本层在恢复5年的栓皮栎林中较高,在恢复15年的栓皮栎林中较低。不同恢复阶段栓皮栎林各层次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大多不显著,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及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栓皮栎林在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的差异最大,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有一定差异,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 栓皮栎林 恢复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栓皮栎伐桩萌苗的生长特征及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薛瑶芹 张文辉 +2 位作者 马莉薇 马闯 周建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29,共7页
以秦岭北坡发育良好的栓皮栎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窗、林缘)栓皮栎伐桩萌苗在种群更新中的地位以及环境条件对伐桩萌发能力、萌苗数量和萌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中存在3种起源的栓皮栎幼苗,分别为... 以秦岭北坡发育良好的栓皮栎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窗、林缘)栓皮栎伐桩萌苗在种群更新中的地位以及环境条件对伐桩萌发能力、萌苗数量和萌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中存在3种起源的栓皮栎幼苗,分别为伐桩萌苗、实生苗和主干基部萌苗;2)伐桩萌苗在不同生境中对种群更新的贡献不同,在林内,种群更新以伐桩萌苗和实生苗为主,林窗和林缘的种群更新主要依靠伐桩萌苗;3)生境条件对伐桩的萌芽能力、萌苗的保存率和生长产生影响,林窗和林缘的伐桩萌芽能力较强,但萌苗枯死率也相对较高;萌苗在林窗中生长最好,其高度、基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林缘和林内的萌苗;4)林窗对栓皮栎的伐桩萌芽更新较为有利,在更新不良的栓皮栎次生林中适当间伐,开辟林窗,有利于栓皮栎种群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伐桩萌苗 林内、林窗、林缘 生长特性 种群更新
下载PDF
紫金山栓皮栎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0
17
作者 沈年华 万志洲 +2 位作者 汤庚国 王春 程红梅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6-700,共5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南京紫金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山栓皮栎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63科106属127种;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群落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南京紫金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山栓皮栎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63科106属127种;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群落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最大,分别为16.2857±1.0187,0.8273±0.0255和2.1742±0.1117;乔木层次之,分别为10.1429±0.9992,0.7769±0.0217,1.7939±0.0954;草本层最小,分别为5.5711±0.4654,0.6873±0.0322和1.2943±0.0795。乔木层的物种均匀度最高,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小,分别为0.7933±0.0175,0.7822±0.0293,0.7774±0.02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栓皮栎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紫金山
下载PDF
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金林 吴春林 +1 位作者 姜志林 许新建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7-371,共5页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 59%,69 62%,53 8...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 59%,69 62%,53 87%,48 53%和41 55%,细根、中根、枯枝、落叶和粗根磷的年释放率分别为92 52%,68 72%,50 50%,46 89%和39 06%。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温度、水分及微生物性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林 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磷素 释放规律
下载PDF
Diversity of filamentous fungi in organic layers of two forests in Zijin Mountain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福强 田兴军 +4 位作者 李重琦 杨昌林 陈斌 郝杰杰 朱静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73-279,共7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ultivable filamentous fungal diversity in organic layers (L, F, and H layers) and A1 layer of two main forest types,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t and Q...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ultivable filamentous fungal diversity in organic layers (L, F, and H layers) and A1 layer of two main forest types,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t and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 in Zijin Mountain(325?N, 11848?E), Nanjing, China. A total of 67 taxa comprising 56 Deuteromycetes, 3 Zygomycetes, 5 Asco-mycetes and 3 unidentified fungi were recognized from samples from the forest floor of the two forest types. The most abundant group was Deuteromycetes. The dominant genera in both forests were Alternaria sp., Aspergillus sp., Cladosporium sp., Mucor sp., Penicillium sp., Rhizopus sp., Gliocladium sp. and Trichoderma spp. The fungal diversity was higher in the mixed forest than that in Q. variabilis forest. For both forest types, the maximum fungal diversity was found in layer F and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fungal diversity between layer F and layer L. In the mixed forest, richness of fungi isolated from needle litter (P. massoniana)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leaf litter (L. formasana). The richness of fungi from needle litter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floor depth, but for leaf litter, the fungal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forest floor. The co-species of fungi from the two forest types, as well as from two kinds of litters in mixed forest,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the forest floor. The succession of fungi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decomposition was discussed her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litter quality was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fungal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jin Mountain Forest type Filamentous fungi DIVERSITY LITTER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
下载PDF
栓皮栎水源林林木耗水尺度扩展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华田 邢黎峰 +1 位作者 马履一 孙鹏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0-175,共6页
Single trees sapwood scattering style and diameter classes diurnal water consumption rhythm were studied in a 48 years old Quercus variabilis stand at the east hill slope, located in the Forest Research Station of... Single trees sapwood scattering style and diameter classes diurnal water consumption rhythm were studied in a 48 years old Quercus variabilis stand at the east hill slope, located in the Forest Research Station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 the water conservation area in Beijing (39°54′N, 116°28′E). Results showed that relation between trees sapwood area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was significant. Single trees daily water consumption ascended as DBH and sapwood area increased, and related significantly. Daily water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diameter class in September ascended steeply from the early morning and got the peak around 11:00 pm, and then descended till 18:00 when it got the valley slowly. Three-dimension model of daily-accumulated water consumption was acquired by scaling-up method from the typical Richards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daily stand water consumption course were calculated from modulated Richards equation derivative: W d-it-j=(-7.147+1.174 d-i)[1-(-3 025.937+d 2.175 i)e (-0.011t-j)] 1/(1-d 0.242 i)(R=0.985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水源保护林 林木耗水量 林地水量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