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与石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1
作者
杨玉璋
廖静雯
+4 位作者
张义中
姚凌
李为亚
崔启龙
张居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7,共10页
渠沟遗址是目前准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了解该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部分石器功能,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15件石器残件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发现了来自栗、薏苡、小麦族、菜豆族等4...
渠沟遗址是目前准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了解该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部分石器功能,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15件石器残件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发现了来自栗、薏苡、小麦族、菜豆族等4类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共24粒,其中粟淀粉粒是迄今为止淮河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旱地农作物证据。结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发现早在距今8800年左右,淮河中游已经产生稻栗兼作的农业模式。观察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与石刀表面淀粉粒残留物的种类以及损伤特征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当时曾被用于对栗、小麦族及薏苡等植物种子进行脱壳、碾压或研磨等加工处理,而石刀可能主要用于收割禾本科植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准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结构演化与石器功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沟遗址
淮河中游
淀粉粒分析
植物资源利用
石器功能
原文传递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家猪的饲养策略研究——以安徽渠沟遗址(约6700~4000 BC)的分析为例
被引量:
8
2
作者
戴玲玲
张义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5-1465,共11页
中国是全球家猪驯化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化和饲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碳、氮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体系中家猪的饲喂策略已经基本清晰。然而,地处"稻粟混作区"的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家猪的管理和...
中国是全球家猪驯化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化和饲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碳、氮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体系中家猪的饲喂策略已经基本清晰。然而,地处"稻粟混作区"的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家猪的管理和饲养策略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对安徽淮北渠沟遗址(约6700~4000 BC)出土的猪等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猪饲养等问题。结果显示,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非常相近,整体以C_(3)类植物为食,与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很相似。已有的动物考古研究显示,渠沟遗址的猪群构成复杂,既包括家猪,也有部分野猪和家/野杂交等个体,但无法根据稳定同位素对其进行区分,反映出对家猪采用松散的饲养方式,让其在居址周围觅食。早、晚期猪群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存在明显差异,结合渠沟及周围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推断,晚期对猪的管理趋于强化,但仍为较松散的管理方式,并非中原地区的圈养策略。渠沟遗址及所在淮河流域农业长期不发达,且周围自然资源丰富,家猪饲养的驱动力不足,发展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沟遗址
碳、氮稳定同位素
家猪饲养策略
原文传递
题名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与石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1
作者
杨玉璋
廖静雯
张义中
姚凌
李为亚
崔启龙
张居中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处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72)
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32311KYSB20190008)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YD21100020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2015CB953802)资助。
文摘
渠沟遗址是目前准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为了解该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部分石器功能,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15件石器残件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发现了来自栗、薏苡、小麦族、菜豆族等4类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共24粒,其中粟淀粉粒是迄今为止淮河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旱地农作物证据。结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发现早在距今8800年左右,淮河中游已经产生稻栗兼作的农业模式。观察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与石刀表面淀粉粒残留物的种类以及损伤特征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当时曾被用于对栗、小麦族及薏苡等植物种子进行脱壳、碾压或研磨等加工处理,而石刀可能主要用于收割禾本科植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准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结构演化与石器功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渠沟遗址
淮河中游
淀粉粒分析
植物资源利用
石器功能
Keywords
qugou site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Huaihe River
starch grain analysis
utilization of plant food resources
functions of stone implements
分类号
K876.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家猪的饲养策略研究——以安徽渠沟遗址(约6700~4000 BC)的分析为例
被引量:
8
2
作者
戴玲玲
张义中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机构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5-146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7CKG019)资助。
文摘
中国是全球家猪驯化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化和饲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碳、氮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体系中家猪的饲喂策略已经基本清晰。然而,地处"稻粟混作区"的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家猪的管理和饲养策略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对安徽淮北渠沟遗址(约6700~4000 BC)出土的猪等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猪饲养等问题。结果显示,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非常相近,整体以C_(3)类植物为食,与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很相似。已有的动物考古研究显示,渠沟遗址的猪群构成复杂,既包括家猪,也有部分野猪和家/野杂交等个体,但无法根据稳定同位素对其进行区分,反映出对家猪采用松散的饲养方式,让其在居址周围觅食。早、晚期猪群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存在明显差异,结合渠沟及周围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推断,晚期对猪的管理趋于强化,但仍为较松散的管理方式,并非中原地区的圈养策略。渠沟遗址及所在淮河流域农业长期不发达,且周围自然资源丰富,家猪饲养的驱动力不足,发展较缓慢。
关键词
渠沟遗址
碳、氮稳定同位素
家猪饲养策略
Keywords
qugou site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is
pig husbandry strategy
分类号
K871.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P597.2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与石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杨玉璋
廖静雯
张义中
姚凌
李为亚
崔启龙
张居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家猪的饲养策略研究——以安徽渠沟遗址(约6700~4000 BC)的分析为例
戴玲玲
张义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