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闭成藏动、静态综合评价法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群 白新华 刘银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1-56,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圈闭地质评价的方法,试图从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动、静态相结合,针对具体地质情况,建立不同层次结构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关键词 油气藏 油气圈闭 动态因素 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水声网络冲突避免MAC协议的研究和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磊 李宇 +1 位作者 张春华 黄海宁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6,41,共6页
在UW-CSMA/CA协议的基础上,针对水声网络的特点,在节点位置未知且不要求各节点时间同步的前提下,提出了对静默算法、退避算法和状态转移规则的改进算法,设计了一种适合于水声多跳网络的MACAPU协议。仿真结果表明:MACAPU协议在不同数据... 在UW-CSMA/CA协议的基础上,针对水声网络的特点,在节点位置未知且不要求各节点时间同步的前提下,提出了对静默算法、退避算法和状态转移规则的改进算法,设计了一种适合于水声多跳网络的MACAPU协议。仿真结果表明:MACAPU协议在不同数据包长度、不同通信速率和不同节点距离下均具有较高的吞吐量,比原始UW-CSMA/CA协议具有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网络 MAC协议 静默算法 退避算法 状态转移规则
下载PDF
步行机器人水平静稳定行走能量分析——关节驱动功率的计算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海涛 孟庆国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3-15,共3页
为从理论上对 4足步行机器人水平静稳定行走能量进行分析 ,本文就其机构模型、关节驱动功率以及优化的足端运动轨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步行机器人 能量分析 静稳定 水平行走
下载PDF
老庄哲学与“虚静观”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文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46-48,共3页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虚静
下载PDF
论庄子的快乐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1-595,共5页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静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至乐 无乐 虚静 自适
下载PDF
生气贯注 气韵天成——艺术创作新论:气化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献惠 《武警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2-65,71,共5页
气化论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一气运化之中,是气之阴阳交感化生的结果。艺术创作过程,是宇宙之气在主体内部积淀,与主体之气相应同,化生为作品之气的过程。具体说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艺术创作的契机:气感;创作前审美心境:虚静与养气... 气化论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一气运化之中,是气之阴阳交感化生的结果。艺术创作过程,是宇宙之气在主体内部积淀,与主体之气相应同,化生为作品之气的过程。具体说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艺术创作的契机:气感;创作前审美心境:虚静与养气;神与物游,以天合天;生气贯注,气韵天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艺术创作 虚静 养气
下载PDF
庄子审美心态思想述评
7
作者 吴建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5-47,共3页
 虚静和自由是古代两种主要的审美心态,这两种审美心态都源于庄子。"虚静"与"自由"心态是艺术家创作的基本心理条件,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等都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虚静 自由 审美心态
下载PDF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沟通——以虚静为中心
8
作者 刘毅青 《美育学刊》 2011年第4期23-29,共7页
从老庄哲学而来的虚静是人身心都参与的工夫修养,是人以空无的心灵接纳宇宙万物的过程。虚静的根底上是气,通过虚静待气,人与宇宙融合,达到神与物游、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通过虚静审美境界... 从老庄哲学而来的虚静是人身心都参与的工夫修养,是人以空无的心灵接纳宇宙万物的过程。虚静的根底上是气,通过虚静待气,人与宇宙融合,达到神与物游、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通过虚静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能够互相沟通,从而实现审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
下载PDF
静:贾平凹生命与艺术境界之追求
9
作者 陈绪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0-32,共3页
静是贾平凹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它体现了道家及佛教人生哲学对他的影响。静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种美学境界 。
关键词 随物赋形 包容万物
下载PDF
心升明月 春暖花开——《心升明月》歌词赏析
10
作者 岑泽丽 《职大学报》 2012年第3期11-13,共3页
这首歌的主题,即赞美心升明月、处处皆景的人生境界,以我心似明月般的清静无染和多情缠绵给人温暖、平静和安详的感受,进而去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常态和境界,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人生。
关键词 人生 境界 常态 清静无染 多情缠绵
下载PDF
老子《道德经》的虚静美管窥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进林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8-31,106,共5页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虚静美 状态 审美理想 审美思维
下载PDF
道家治世“三步曲”
12
作者 徐良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3-27,共5页
道家政治学说的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包含清静无为、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含义,"无为"是出发点,"无不为"是最终目的,"顺势而为"是由"无为"过渡到"... 道家政治学说的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包含清静无为、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含义,"无为"是出发点,"无不为"是最终目的,"顺势而为"是由"无为"过渡到"无不为"的关键环节,它们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构成道家治世理论逻辑进程"三步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治 清静无为 顺势而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下载PDF
庄子的“虚静”论与绘画精品
13
作者 万伟民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104-105,共2页
庄子的“虚静 ”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系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心境是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客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关键词 庄子 "虚静"论 中国 绘画理论 绘画创作
下载PDF
论神思──浅析文学创作中想象活动的心态和基础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宁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26-29,共4页
刘勰首创的“神思”论是我国古文论中以想象为核心,以虚静、学养为前提的创作总论。“神思”论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想象问题,而具备虚静的心态和渊博的学识修养是想象的前提和条件。
关键词 刘勰 神思论 想象活动 学识修养 文学创作 艺术想象 心态
下载PDF
幽境、幽人与幽姿——苏轼黄州时期对自我的三重抒写
15
作者 江梅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6-20,共5页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自称“幽人”,“幽人”往往置身于独特的“幽境”之中。“幽境”的特点是朦胧凄清,潮湿幽冷。苏轼还常常通过活用动词描绘出不同景物之间的联系互动,让景物在朦胧清冷之境中透出温暖之意,从而展现出了他内心旷达与幽...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自称“幽人”,“幽人”往往置身于独特的“幽境”之中。“幽境”的特点是朦胧凄清,潮湿幽冷。苏轼还常常通过活用动词描绘出不同景物之间的联系互动,让景物在朦胧清冷之境中透出温暖之意,从而展现出了他内心旷达与幽怨交织的复杂情绪。苏轼还十分注重对“幽姿”的描绘,这一特点在咏花诗中尤为明显。“幽姿”是清寒媚艳,孤瘦骨傲的,是他自我品格的呈现。苏轼还多次描绘了“幽人”赏“幽姿”的独特场景,在对比映衬中实现对自我形象的抒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境 幽人 清寒媚艳 孤瘦骨傲 幽姿
下载PDF
“迷狂式”构思状态及成因管窥
16
作者 毅敏 《武警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41-43,共3页
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是中西方诗歌的共同特点。但由于中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诗人构思时的情绪状态也有差异。中国有"虚静说",西方有"迷狂说"。西方诗... 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是中西方诗歌的共同特点。但由于中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诗人构思时的情绪状态也有差异。中国有"虚静说",西方有"迷狂说"。西方诗人的"迷狂式"构思状态亦有其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式 迷狂式 诗歌 构思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