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of Sea Fog on the Coast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辉军 刘洪年 +2 位作者 蒋维楣 黄健 毛伟康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77-1389,共13页
Using boundary layer data with regard to sea fog observed at the Science Experiment Base for Marine Meteorology at Bohe,Guangdong Province,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ing boundary layer data with regard to sea fog observed at the Science Experiment Base for Marine Meteorology at Bohe,Guangdong Province,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s of the fog and the clouds were analyzed.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advection,radiation,and turbulence during sea fog were also investigated.According to the stability definition of saturated,wet air,the gradient of the potential pseudo-equivalent temperature equal to zero was defined as the thermal turbulence interface.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wo layers of turbulence exist in sea fog.Thermal turbulence produced by long-wave radiation is prevalent above the thermal turbulence interface,whereas mechanical turbulence aroused by wind shear is predominant below the interface.The height of the thermal turbulence interface was observed between 180 m and 380 m.Three important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 of the sea fog:(1)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of the water vapor,(2) the long-wave radiation of the fog top,and(3) the movement of the vertical turbulence.Formation,development,and dissipation are the three possible phas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during the sea fog season.In addition,the thermal turbulence interfac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urbulence interface dur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s;it is maintained after sea fog rises into the stratus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 of Southern China sea fog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advection RADIATION TURBULENCE
下载PDF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1 位作者 杨军 王巍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0-529,共10页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2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2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性下沉运动,消散主要是干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雾顶下降阶段出现了双层结构,中层逆温是逆温主层,属于下沉逆温及平流逆温,主逆温层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风速随高度呈现多峰分布,中层急流与强度较弱的中上层和上层急流合并后,又与下层急流出现了一强一弱的波动;在风速较小时,风场趋于均匀化;雾消散时,低层风场趋于线性化;雾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比湿场与风场有较好的时空分布对应性,主逆温层强中心也是逆湿强中心,风场与温度场共同主导了比湿场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暖湿气流 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海雾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程度初探——2008年春季两次黄海海雾过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健翔 黄辉军 +2 位作者 张苏平 刘敬武 王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3-497,共15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4月29—30日和5月2—3日两次黄海春季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海海雾影响沿海地区的因素。分析表明:(1)两次海雾过程均属于平流冷却雾过程。在低层水平方向上,合理的高、低压配置,使气...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4月29—30日和5月2—3日两次黄海春季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海海雾影响沿海地区的因素。分析表明:(1)两次海雾过程均属于平流冷却雾过程。在低层水平方向上,合理的高、低压配置,使气流持续地从暖湿海面输送到冷海面上,有利于形成深厚的海雾,进而在海风的作用下影响沿海地区。在垂直方向上,边界层内上干下湿的结构有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2)边界层内稳定持续的逆温层结构,使水汽在逆温层内累积,有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雾顶的长波辐射冷却作用以及雾层内适度的湍流有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而低层风速增大会引起机械湍流的迅速增长,进而导致海雾消散。(3)海雾影响明显时,对应黄海海域上空的暖平流较强,水汽通量较大,暖湿平流来源于较暖的海面。反之,对应黄海海域上空的暖平流较弱,水汽通量较小,暖湿平流来源于较冷的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沿海地区 边界层结构 平流输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上空“逆湿”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4
作者 阎宇平 王介民 +1 位作者 玛·曼乃提 苏中波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43,共8页
本文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模拟了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 上空的“逆湿”,并研究了“逆湿”发生时沙漠戈壁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结果表明, “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 在... 本文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模拟了黑河实验区沙漠戈壁 上空的“逆湿”,并研究了“逆湿”发生时沙漠戈壁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结果表明, “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 在的下沉气流都有利于其近地层内逆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s “逆湿” 大气边界层结构 平流作用 沙漠 戈壁 数值模拟 区域大气模拟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