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沙胁迫下熊本牡蛎的损伤及恢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云 沈盎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4,共7页
首先将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1000和5000 mg/L)悬沙中15d后,再将受试牡蛎转移到干净海水中恢复培养15 d,观察牡蛎的存活率,检测鳃丝中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首先将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1000和5000 mg/L)悬沙中15d后,再将受试牡蛎转移到干净海水中恢复培养15 d,观察牡蛎的存活率,检测鳃丝中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鳃细胞DNA损伤情况和肌肉中RNA/DNA比率变化,探讨悬沙对牡蛎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沙暴露试验后,本研究所设悬沙浓度对牡蛎存活率几乎无影响,但当悬沙质量浓度≥500mg/L时,鳃丝中Na+-K+-ATP酶、SOD和CAT活性开始显著降低,鳃细胞中开始检测到明显的DNA损伤,反映牡蛎生长状况的RNA/DNA比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这些受损牡蛎经干净海水培养15 d后,检测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未恢复到对照组和低浓度悬沙组的水平。可见,较高水平的悬沙胁迫对牡蛎并没有产生致命的影响,依据常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如存活率并不能得出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分子细胞水平上的各指标就能比较灵敏地反映悬沙胁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熊本牡蛎 酶活性 dna损伤 ran/dna比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