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冰期避难所与冰期后的重新扩散 被引量:36
1
作者 沈浪 陈小勇 李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983-1990,共8页
冰期 (尤其是更新世冰期 )对当今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遗传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生物冰期避难所对于了解不同生物区系间的关系、物种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冰期避难所的确定最初是根据特有种的分布、化石... 冰期 (尤其是更新世冰期 )对当今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遗传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生物冰期避难所对于了解不同生物区系间的关系、物种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冰期避难所的确定最初是根据特有种的分布、化石、孢粉等证据推测而来 ,分子遗传标记为冰期生物避难所以及冰期后重新扩散路线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以北美和欧洲为例 ,介绍了分子遗传标记在生物避难所以及冰期后再扩散路线研究中的应用和一些结论。我国存在许多东西走向的大山 ,减缓了冰期时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为许多生物提供了避难场所 ,但我国有关研究开展得很少。最后 ,对我国该领域提出了应优先开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冰期 生物避难所 冰期后再扩散 分子系统地理学 研究方向 气候物理条件
下载PDF
高山植物条纹狭蕊龙胆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生云 吴桂莉 +4 位作者 张得钧 高庆波 段义忠 张发起 陈世龙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3-585,共13页
草本植物由于较短的生活周期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可能会更好地揭示第四纪冰期以来植物居群变化的历史过程。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是揭示动植物居群历史的有力工具,但到目前为止对青藏高原草本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几乎是空白。因... 草本植物由于较短的生活周期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可能会更好地揭示第四纪冰期以来植物居群变化的历史过程。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是揭示动植物居群历史的有力工具,但到目前为止对青藏高原草本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选择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生长的一年生高山草本植物条纹狭蕊龙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3个居群155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cpDNA)非编码片段trnH(GUG)-psb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检测,共发现7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A是分布最广的,而单倍型Hap E、Hap F和Hap G是拥有的居群所特有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部及邻近地区的每个居群拥有的单倍型非常单一,而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的单倍型分布很集中,遗传多样性也相对较高。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整个分布区条纹狭蕊龙胆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73.05%),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很高(GST=0.805,FST=0.731,NST=0.859),有着显著的亲缘地理学结构(NST>GST,P<0.05)和较低的居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0.184)。结合巢式支系法分析(NCA),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是该植物第四纪冰期时可能的避难所,而且在间冰期或冰期后,伴随着异域片段化和过去片段化从避难所发生范围扩张而形成当前单倍型及居群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物 叶绿体DNA 横断山区 条纹狭蕊龙胆 分子亲缘地理学 避难所 trnH(GUG)-psbA
下载PDF
论大灭绝后的幸存类型、复活效应与避难所 被引量:12
3
作者 戎嘉余 詹仁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7-198,共12页
大灭绝后生物的幸免实质上是对灾变恶化环境的忍耐和适应生存。幸存分子能提供大灭绝规模和残存机制的部分信息。历次大灭绝后的残存与复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生物类群和同一类群中的不同生物对大灭绝事件更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在识别奥... 大灭绝后生物的幸免实质上是对灾变恶化环境的忍耐和适应生存。幸存分子能提供大灭绝规模和残存机制的部分信息。历次大灭绝后的残存与复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生物类群和同一类群中的不同生物对大灭绝事件更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在识别奥陶纪末大灭绝后3种幸存类型(“扩增幸存型”、“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型”)的基础上,文中进一步指出,“减缩幸存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复活型”的含义。复活效应的识别应建筑在较高质量的化石记录基础上,但实践中寻找真正的复活生物却非易事。复活分类单元并不一定反映大灭绝的强度,其数量是受许多条件限制的;不同的大灭绝事件对不同门类(或类群)的冲击程度不一样,其复活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并非每次大灭绝、每种生物类别都发育复活分子的。因此,复活效应和复活生物在大灭绝过程中的意义比过去想象的小得多。分析复活现象须掌握全球、而非局部地区的资料。在灾变时期,典型、常见分子是识别一个动物群的标志,而稀有分子更有助于复活效应的研究。史前避难所包含古地理、古生态、古环境和宏演化四方面因素,其识别和确定需寻找尽可能多的证据。史前“减缩幸存型”研究可能会给当今生物界研究一个有益的启示,即“濒危种”不一定完全陷入“穷途末路”之境地,而是仍有续生(或复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灭绝 幸存生物 复活分子 避难所 孑遗分子
下载PDF
山地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安全建设思考——以重庆大学操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左进 苏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79,共6页
快速城市化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促使我国山地城市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剧,灾害频发,而山地大学校园已成为山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山地大学校园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操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大学实例的调... 快速城市化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促使我国山地城市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剧,灾害频发,而山地大学校园已成为山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山地大学校园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操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大学实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校园建筑盲目建设和操场建设管理不当导致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校园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校园设施的合理建设与恰当管理等措施,以保障山地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与有效性,进而促进山地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大学校园 应急避难场所 操场 安全性 可达性
下载PDF
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潘跃芝 赵玉娟 龚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叶绿体片段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异叶泽兰在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单倍型多态性指数(H_(d))为0.656,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161;而ITS的基因型多态性指数(H d)为0.687,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35。(2)cpDNA和nITS分析结果均显示,异叶泽兰居群水平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G_(st)=0.679,N_(st)=0.655,F st=0.655;nITS:G_(st)=0.543,N_(st)=0.370,F_(st)=0.584),但是由于N_(st)值小于G_(st)值,因此异叶泽兰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基于单倍型地理分布以及Network分析推测,横断山区南部(川西南-滇西北)和云南中部可能是异叶泽兰在第四纪冰期时的两个避难所,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的结果支持异叶泽兰在冰期后未发生过居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叶泽兰 遗传多样性 居群历史动态 横断山区 避难所
下载PDF
Matrilineal Genealogy of Hynobius (Caudata:Hynobiidae) and a Temporal Perspective on Varying Levels of Diversity among Lineages of Salamanders on the Japanese Islands
6
作者 Yuchi ZHENG Rui PENG +3 位作者 Robert W.MURPHY Masaki KURO-O Lujun HU Xiaomao ZE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2年第4期288-302,共15页
Previous work found that different Japanese lineages of salamanders had quite different levels of spec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Lineages vary from having one to several species and the ext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 Previous work found that different Japanese lineages of salamanders had quite different levels of spec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Lineages vary from having one to several species and the ext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lineages differs substantially. Most speciose,genus Hynobius contains 18 species and several potential cryptic species. We explore genetic diversity in this genus by combining comprehensive sampling and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Based on this and previous analyses of salamanders,relative times of divergence a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diversity among the four major lineages whose distributions broadly overlap on the islands. For Hynobius,our analyses are congruent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high level of cryptic diversity in morphology and allozymes,particularly in species composed of non-sister matrilines. Both spec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correlate with the relative ages of the lineages. This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variation in levels of diversity can be explained,to a considerable extent,by the hypothesis that older insular lineages have accumulated greater diversity. In addition to the Korean Peninsula,H. leechii might have survived in another Pleistocene glacial refugium north of the peninsula and this refugium provided a source of colonization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o of diversification SALAMANDER Japanese Archipelago HYNOBIUS cryptic species northern glacial refugium
下载PDF
Transition along gradient from warm to mesic temperate forests evaluated by GAMM 被引量:2
7
作者 AndražČarni Vlado Matevski +5 位作者 Nina Juvan Mitko Kostadinovski Petra Košir Aleksander Marinšek Andrej Paušič UrbanŠilc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6年第4期421-433,共13页
Aim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over what set of variables best explains the transition from warm to mesic forest vegetation.Based on various variables grouped into sets(geomorphological,ecological,structural,soi... Aim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over what set of variables best explains the transition from warm to mesic forest vegetation.Based on various variables grouped into sets(geomorphological,ecological,structural,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chorological),six models were built and tested by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GAMMs).We assumed that each set of variables has different explanatory power.Our aim was to compare the six different models(sets of variables),to test which model best explains the species turnover in forest communities alo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warm and mesic temperate forests and to try to find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models.Methods The research took plac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lkan Peninsula.Field sampling was done according to standard methods.The gradient from warm to mesic forests was defined as the turnover of species and evaluated by projection of samples on the first unconstrained DCA axis.Geomorphological,ecological,structural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together with chorological sets of variables,were regressed on the turnover of species composition.Based on the five sets of variables,six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and tested by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Important Findings Ecological conditions best explain the change of forest communities along the gradient;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reflected in chorotypes are also of high importance;geo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seem not to change so dramatically and soil shows th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ll.Ecological variabl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et of variables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warm and mesic temperate forests but eco-evolutionary dynamics after the Pleistocene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KAN chorotypes life forms ecology plant ecology soil science VEGETATION evolution refugium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以来3种云杉属植物的历史分布变迁及避难所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爱平 王毅 +5 位作者 熊勤犁 伍小刚 孙晓铭 黄艳蒙 张林 潘开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11-2421,共11页
基于物种现代分布信息和19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和现代的适生分布区,用云杉孢粉数据进行结果验证,探讨物种分布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推测其生物避... 基于物种现代分布信息和19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和现代的适生分布区,用云杉孢粉数据进行结果验证,探讨物种分布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推测其生物避难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UC)以及孢粉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模拟结果较准确.结果表明:等温性、最暖季均温和最暖季均温分别是影响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相对于降水,温度对其分布的影响更重要;3种云杉的喜寒习性和分布地的深切峡谷地貌特征导致其在末次盛冰期扩张;青杄和紫果云杉在末次间冰期可能存在生物避难所,分别位于湖北神农架地区和四川二郎山及其邻近区.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模拟了3种云杉属植物末次间冰期以来几个重要地质历史时期的适生分布,推测了青杄和紫果云杉的生物避难所,为深入分析云杉属植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预测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以及3种云杉林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分布变迁 云杉属 避难所 第四纪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露蕊乌头(毛茛科)从冰期避难所扩张后繁殖资源分配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蓝舵 张婵 +2 位作者 赵明富 杨永平 段元文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1-667,共7页
物种分布范围的形成是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是否与物种边界形成有关一直没有相关研究。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露蕊乌头在末次最大冰期时有4个避难所,但冰期后只有一个避难所的种群发生了扩张并最终形成了现代... 物种分布范围的形成是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是否与物种边界形成有关一直没有相关研究。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露蕊乌头在末次最大冰期时有4个避难所,但冰期后只有一个避难所的种群发生了扩张并最终形成了现代分布格局。以露蕊乌头的避难所种群(同仁种群)和扩张后邻近分布区边缘的两个种群(兴海种群和海北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避难所种群和边缘种群的资源分配方式,探讨露蕊乌头的资源分配与该植物分布区及边界形成的关系。结果发现:1)兴海和海北种群的营养结构(包括根、植株高度和茎叶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同仁种群,海北种群的繁殖结构(花数量和花生物量)显著低于同仁和兴海种群,但海北和兴海的繁殖分配均显著高于同仁种群;2)3个种群的繁殖资源与个体大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投入到繁殖资源的比例(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露蕊乌头的研究结果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但不符合"植物开始繁殖必须达到一定的大小(阈值)"这一结论,这可能与露蕊乌头的生活史特征有关;而另一方面,露蕊乌头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增加了对繁殖资源投资的比例,说明胁迫生境中有性繁殖对该植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且露蕊乌头在扩张过程中可能逐渐实现繁殖产出最大化,并可能在边缘种群实现最优繁殖分配进而最终形成该物种分布区的边界,但这一结论仍需在更多的植物类群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蕊乌头 避难所 扩张 繁殖分配 边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