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lassification of 45 Maize Inbred Lines Used in China with RFLP Markers 被引量:4
1
作者 HUANG Yi-qin and LI Jian-sheng( National Key Lab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0 National Maize Improvement Center of China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3-148,共6页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terotic groups is essential to maize breeding because knowledge of heterotic groups could be interest to both the combination of outstanding hybri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lite inbred lines. R...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terotic groups is essential to maize breeding because knowledge of heterotic groups could be interest to both the combination of outstanding hybri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lite inbred lines. RFLP has provided a powerful tool to assign maize inbred lines into heterotic groups. In this investigation, 45 inbred lines, used widely in south and southwest China, were chosen for RFLP analysis, among which 4 lines came from American, representing different heterotic groups in U.S. corn belt. 54 RFLP core markers covering 10 chromosomes of maize were used. A total DNA of each sample was digested with EcoR I, BamH I and Hind 1. The procedure of RFLP was employed as described by a manual from maize RFLP lab at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A total of 860 bands were detected among 45 inbred lines based on RFLP analysis, which were involved in 212 loci. Alleles at each locus ranged from 2 to 9 with an average of 4.06. In total, The 45 inbred lines were classified into 6 heterotic groups according to RFLP data with Ward's method. 3 heterotic groups, including Mol7, B73 and Oh43 respectively, seemed to be the same to U. S. heterotic groups. 21 inbred lines, most of which derived from Chinese local germplasm, were classified together into two heterotic groups, indicating domistic germplasm was different from U. S. germplasm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ze hybrid production in China. Two inbred lines from tropic germplasm were assigned in the same group. These result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maize heterotic groups and heterotic patter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germplasm rflp marker Heterotic groups
下载PDF
Physical Location of HelminthosporiumCarbonum Susceptibility Gene hm1 by FISH of a RFLP Marker umc119 in Maize
2
作者 Li Li ila Song Yunchunt +1 位作者 Yan Huimin Liu Lihua(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1998年第4期495-498,共4页
A 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procedure was adopted to physically map a RFLP marker, umc119 near the centromere of the long arm of linkage group1 in maize. The hm1 gene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suscepti... A 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procedure was adopted to physically map a RFLP marker, umc119 near the centromere of the long arm of linkage group1 in maize. The hm1 gene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susceptibility gene) was linked closely with the marker umc119. RFLP markers are very good landmarks for mapping genes. Therefore, we also determined the position of the gene hm1 on the chromosome based on the physical location of umc119. The disease induced by infection of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is one of the serious maize diseases and it distributes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Hybridization sites were showed on 1 L (long arm of chromosome1) and 5 L. The percentage distance from centromere to the hybridization site was 22.86 on 1 L and 58.23 on 5 L the detection rate was about 12% for mitotic cells. In interphase nuclei five hybridized sites were detected. It demonstrated that umc119 was multiplicated sequences. FISH has more advantages over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detected by DAB for increasing the detection ratio and contrast between chromosomes and hybridization signals. The ability to detect the hybridization signal of a small low copy DNA sequence is a very important key towards wide application of FISH for plant genome map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 works FISH MAIZE rflp marker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susceptibility gene hm1
下载PDF
Physical Location of Terminal Markers Belonging to Five Linkage Groups in Maize RFLP Map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3
作者 Mao Ninghui Song Yunchun +2 位作者 Liu Lihua Hang Chao Yan Chunho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1997年第4期114-115,117-120,共6页
Ten terminal or subterminal RFLP markers belonging to linkage groups 1, 3, 5, 6, and 10 in maize RFLP map were physically located onto maize mitotic chromosomes with in situ hybridization. All biotinylated probes from... Ten terminal or subterminal RFLP markers belonging to linkage groups 1, 3, 5, 6, and 10 in maize RFLP map were physically located onto maize mitotic chromosomes with in situ hybridization. All biotinylated probes from 600 to 2 250 bp were detected by DAB staining. The markers belonging to linkage groups 1, 3, 5, 6, and 10 correspondingly located at the chromosomes 1, 3, 5, 6, and 10. All of the tested markers except bnl6.25 and umc44 were duplicated sequences. Each of them was also labeled on another chromosome besides on the chromosome corresponding to its linkage group. The marker bnl3.04 was triplicated sequences and the signals were detected on three nonhomologous chromosomes. In the tested ten markers, there were only four located at the ends of corresponding chromosomes. Others were located at sites midway along the chromosome arms or near the centromeres. The region covered by two terminal or subterminal markers in each of linkage groups 1, 3, 5, and 6 occupied 80.02%, 38.25%, 82.30% and 51.16% of the region of both short and long arms in chromosomes 1, 3, 5,and 6 respectively. Only two terminal markers of linkage group 10 covered the whole chromosome 10. In some linkage groups, two terminal or subterminal markers covered a short genetic distance but were physically distant, while two covering a longer genetic distance were physically clos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rflp markers In situ hybridization
下载PDF
鸡金银羽位点基因型PCR-RFLP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梦笛 倪慧勇 +5 位作者 刘华格 褚素乔 王学静 许利军 王志永 樊宝良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4,共7页
为了建立一个快速、简便、有效鉴定鸡金银羽位点基因型的方法,试验通过对金银羽等位基因位点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该对引物对海兰褐、伊莎褐和大午金凤等采用金银羽羽色自别雌雄的蛋鸡配套系商品代公鸡(金银羽等位... 为了建立一个快速、简便、有效鉴定鸡金银羽位点基因型的方法,试验通过对金银羽等位基因位点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该对引物对海兰褐、伊莎褐和大午金凤等采用金银羽羽色自别雌雄的蛋鸡配套系商品代公鸡(金银羽等位基因杂合,Ss)和母鸡(金羽等位基因半合子,s-)进行了PCR-RFLP基因型鉴定分析。结果显示,PCR-RFLP方法的鉴定结果与实际基因型一致;采用该方法从960只白羽太行鸡母鸡中鉴定得到3只不携带显性白羽等位基因的银羽母鸡(银羽等位基因半合子,S-);以海兰褐父母代父本公鸡(金羽等位基因纯合,ss)作为父本与用本方法鉴定得到的3只银羽太行鸡母鸡进行杂交,来模拟金银羽自别雌雄的海兰褐蛋鸡商品代鸡的生产,获得的后代雏鸡绒羽颜色表型和性别符合海兰褐商品代鸡金银羽羽色自别雌雄的规律。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PCR-RFLP方法能够快速、简便、有效且低成本地鉴定鸡金银羽位点基因型,为银羽纯合品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个体金银羽位点基因型鉴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羽 基因型 性别鉴定 分子标记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PCR-rflp)
下载PDF
运用近等基因系(NIL)、AFLP、RFLP和SCAR标记对玉米S组育性恢复基因(Rf_3)的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泽立 王鲁昕 +2 位作者 戴景瑞 王斌 李新征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5-470,T001,共7页
以1对近等基因系(NIL)及其回交群体(BC1)为材料,采用BSA法,利用AFLP技术,筛选与Rf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筛选的128个AFLP引物组合中,有2个能在NIL及其可育池、不育池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RR6和... 以1对近等基因系(NIL)及其回交群体(BC1)为材料,采用BSA法,利用AFLP技术,筛选与Rf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筛选的128个AFLP引物组合中,有2个能在NIL及其可育池、不育池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RR6和RR7。100个BC1个体验证结果表明,AFLP标记RR6扩增产物中仅出现2个重组体,重组率2%,由此估测RR6距Rf6基因约2.0cM。并成功地将此标记转化为 SCAR标记,进行了NIL和 BC1个体的特异性扩增。在来自综 3 × P138的F2:3的群体上经RFLP分析后,将RR6定位于第二染色体的长臂上。不仅为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克隆Rf3基因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MS-S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 AFLP SCAR rflp Rf3 辅助选择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RFLP标记定位及其STS标记的转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樊颖伦 陈学伟 +3 位作者 王春连 朱立煌 章琦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1-935,共5页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金刚30(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用水稻白叶枯病广致病菌系P6进行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水稻高密度...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金刚30(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用水稻白叶枯病广致病菌系P6进行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水稻高密度图谱上的RFLP探针对F2群体中的145个感病单株进行RFLP检测和连锁分析,获得了6个与Xa23紧密连锁的RFLP分子标记。其中RFLP标记C1003A靠着丝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图距为0.4 cM,为Xa23的图位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将标记C1003A成功地转化为STS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23 水稻白叶枯病 rflp标记 STS标记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尝试——与P_(m2)及P_(m4a)基因紧密连锁RFLP标记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金元 刘大钧 +4 位作者 陈佩度 齐莉莉 程顺和 高德荣 吴荣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共5页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到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4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对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到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4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对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不仅可行,而且还可对育成的抗病品系所携具体抗性基因进行精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育种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
下载PDF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5 位作者 袁平荣 占新春 阮新民 孙传清 何立斌 孙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4,共5页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玉米两个RFLP标记的原位单杂交与共杂交定位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杭超 宋运淳 +2 位作者 刘立华 丁毅 谭光轩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9-75,共7页
RFLP标记bn18.23和 umc111位于玉米遗传日第 4连锁群近端,彼此密切连锁但次序尚未确定。用生物素标记对它们进行了原位单杂交和共杂交的比较定位。在植物中,这类原位共杂交的研究为首次报道。在单一探针的原位杂交... RFLP标记bn18.23和 umc111位于玉米遗传日第 4连锁群近端,彼此密切连锁但次序尚未确定。用生物素标记对它们进行了原位单杂交和共杂交的比较定位。在植物中,这类原位共杂交的研究为首次报道。在单一探针的原位杂交中 umc111被定位在第 1、 4和9染色体长上,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是7.36±2.65、63.67±1.07、47.87±2.90。bn18.23被定位在第4和8染色体长臂上,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是87.42±2.45和27.60±1.75,清楚地表明了这两个标记在第4染色体上的次序。bn18.23和umc111分别与编码过氧化氢酶的cat3基因和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cde2A基因紧密连锁。根据供试RFLP标记检出位点推断了基因cdc2A和cat3的物理位置。原位共杂交在第 4染色体长臂上同时显示出了umc111和bn18.23两个标记的杂交信号,它们的位置分别与单一探针原位杂交的位置基本吻合。这为低拷贝或单一拷贝等小片段DNA物理定位的可靠性以及它们共杂交的可行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rflp标记 生物素标记 原位共杂交
下载PDF
RFLP分子标记杂合性与玉米F_1产量性状相关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益勤 徐尚忠 李建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62-1966,共5页
【目的】探讨RFLP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在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选用在我国南方广泛推广的33个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按NC-II遗传设计估计了132个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分析了基于RFLP分子标记杂... 【目的】探讨RFLP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在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选用在我国南方广泛推广的33个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按NC-II遗传设计估计了132个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分析了基于RFLP分子标记杂合性与杂交组合F1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杂合性与F1穗粒重、百粒重和行粒数等产量性状之间相关极显著,但相关程度不高,与F1穗粒重相关系数仅为0.431;亲缘关系较近组合的F1产量与杂合性的相关明显高于亲缘关系较远的组合;杂合性低于0.60的组合几乎都表现为负优势(91.67%),其杂合性与F1产量平均优势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771**),当杂合性范围增大时,则相关不显著,表明要获得较强的杂种优势必须保证亲本之间有相当的杂合性,但并非杂合性越高杂种优势越强。【结论】尽管利用分子标记杂合性预测杂种优势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分子标记杂合性小于0.60可作为衡量弱优势组合的一个指标,这对帮助育种家提高组合鉴定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 rflp标记 杂合性
下载PDF
猪H-FABP基因PCR-RFLP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庞卫军 杨公社 +3 位作者 曹景峰 龙火生 向钊 张保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15,共5页
 利用PCR-RFLP(Hinf 、Hae 和Msp 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八眉猪和野猪等8个猪种,共计265头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  利用PCR-RFLP(Hinf 、Hae 和Msp 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八眉猪和野猪等8个猪种,共计265头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Hinf -RFLP位点上,上述猪种和野猪均存在多态性,等位基因H的频率分别为0.7500,0.7188,0.9167,0.3333,0.1250,0.6909,0.1167,0.8500和0.9375;除汉江黑猪(P<0.05)和野猪(P<0.01)外,其余猪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05);大白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性(PIC<0.25),杜洛克猪、长白猪、内江猪和荣昌猪为中度多态性(0.25<PIC<0.5);而在Hae -RFLP和Msp -RFLP位点上,仅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和八眉猪为单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ABP基因 PCR—rflp 分子标记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染色体定位两个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连锁的RFLP标记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立家 宋运淳 +1 位作者 鄢慧民 刘立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以玉米(ZeamaysL.)黄早四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与大斑病抗性基因Ht1紧密连锁的两侧两个RFLP标记umc22和umc12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umc22和umc122探针都同... 以玉米(ZeamaysL.)黄早四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与大斑病抗性基因Ht1紧密连锁的两侧两个RFLP标记umc22和umc12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umc22和umc122探针都同时与第2号和第7号染色体杂交,而且,umc22也和第4号染色体杂交。这些结果反映了这两个RFLP标记的二重或三重分布。两探针平均信号检出率分别为2042%和1449%。umc22和umc122在第2号染色体长臂上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5836±3.19和6102±432;在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4470±2.11和4519±227。这些结果表明,umc22和umc122在第2号染色体上的物理图的相对位置与遗传图的相对位置相符,彼此间都相距很近,两个标记在第2号和第7号染色体的重复是连在一起发生的。由此推断,Ht1除位于第2号染色体umc22和umc122之间的位置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rflp标记 玉米 抗大斑病基因
下载PDF
玉米C型胞质不育恢复基因Rf4的RFLP定位 被引量:3
13
作者 汤继华 季洪强 +2 位作者 黄中文 季良越 王承花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采用田间育性鉴定和RFL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玉米C型胞质不育的恢复基因进行了研究 .田间育性结果表明 ,玉米C型胞质不育有两对重叠恢复基因 ,通过对A192近等基因系和 (CMS C2 37×A6 19)BC1分离群体的RFLP分子标记 ,将玉米的C型胞质... 采用田间育性鉴定和RFL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玉米C型胞质不育的恢复基因进行了研究 .田间育性结果表明 ,玉米C型胞质不育有两对重叠恢复基因 ,通过对A192近等基因系和 (CMS C2 37×A6 19)BC1分离群体的RFLP分子标记 ,将玉米的C型胞质不育恢复基因Rf4定位在第 8染色体短臂上 ,与RFLP探针npi2 2 0和csu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型胞质不育 恢复基因 rflp标记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6 位作者 李焕朝 杨联松 孙传清 占新春 白一松 胡兴明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6-11,共6页
本研究以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 2 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技术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 本研究以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 2 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技术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 :42个探针共产生 6 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 ,其中 2 0个 (占 47.6 % )探针显示 47个 (占 6 8.1% )多态性片段 ,至少在 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 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 ,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 ,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差异 杂交育种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水稻Pib基因及其连锁RFLP标记在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玉米中的比较物理定位(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霞 宁顺斌 +1 位作者 金危危 宋运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1期49-54,共6页
比较遗传学研究表明 ,禾本科不同基因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同线性和共线性。对水稻 (OryzasativaL .)这一模式植物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原位杂交定位可以揭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的共同特点和进化规律 ,为建立禾本科遗传大体系积累资料。实验... 比较遗传学研究表明 ,禾本科不同基因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同线性和共线性。对水稻 (OryzasativaL .)这一模式植物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原位杂交定位可以揭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的共同特点和进化规律 ,为建立禾本科遗传大体系积累资料。实验以图位克隆法分离的水稻Pib基因 (10 .3kb)和与之连锁的RFLP标记为探针 ,研究了Pib及与其连锁的RFLP标记在供试种中的同源性和物理位置。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Pib在玉米 (ZeamaysL .)基因组中有同源序列。进一步利用单色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确定了Pib在栽培稻 (O .sativassp .indicacv .Guangluai4)、玉米和药用野生稻 (O .officinalisWallexWatt)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定位结果表明 ,Pib基因和与之连锁的RFLP标记在这 3个供试种基因组中具有同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flp标记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Pib基因 比较物理定位 药用野生稻 玉米 连锁
下载PDF
猪CAST基因PCR-RFLPs与肉质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程丰 赵云焕 +1 位作者 易本驰 陈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利用PCR-RFLP技术对新荣昌Ⅰ系猪(70头)的CAST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就限制性酶切位点多态性与新荣昌Ⅰ系猪肉的嫩度、肉色、滴水损失、失水率、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发现的CAST/MspⅠ... 利用PCR-RFLP技术对新荣昌Ⅰ系猪(70头)的CAST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就限制性酶切位点多态性与新荣昌Ⅰ系猪肉的嫩度、肉色、滴水损失、失水率、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发现的CAST/MspⅠ酶切位点中,DD基因型与肌脂含量IMP(%)存在显著正相关;CAST-RsaI酶切位点中,EF基因型与失水率LMR(%)存在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 PCR—rflp 肉质性状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玉米数量性状RFLP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俊品 荣廷昭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8-24,共7页
本文综述了玉米数量性状特别是产量性状的RFLP分子标记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所用群体类型及容量、标记图谱、主要QTL位点及其遗传效应。
关键词 玉米 数量性状 rflp 分子标记 QTL
下载PDF
RFLP分子标记及其在牧草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史威威 董宽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460-462,共3页
RFLP分子标记是用限制性酶(RE)消化不同个体的同源DNA分子,经电泳表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它反映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可能是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改变,也可能是部分片段的缺失、插入、易位、倒位等,显示出丰富的多态性。本文... RFLP分子标记是用限制性酶(RE)消化不同个体的同源DNA分子,经电泳表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它反映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可能是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改变,也可能是部分片段的缺失、插入、易位、倒位等,显示出丰富的多态性。本文综述了RFLP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个体识别、绘制遗传图谱、目的基因定位、检测群体内或群体间序列差异程度以及辅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等,并对该技术在牧草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分子标记 牧草研究 应用
下载PDF
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学研究新方法——单根毛发中线粒体DNARFLP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青 马力宏 张纯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4-45,43,共3页
以痕量标本提取、PCR技术以及RFLP分析相结合的检测方式,从单根毛发中提取线粒体DNA(mtDNA),获得其调节区(D_loop)的多态片段,为从分子水平探讨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基础以及筛选有价值的遗传标记,建立了一... 以痕量标本提取、PCR技术以及RFLP分析相结合的检测方式,从单根毛发中提取线粒体DNA(mtDNA),获得其调节区(D_loop)的多态片段,为从分子水平探讨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基础以及筛选有价值的遗传标记,建立了一种无创伤性、灵敏、稳定且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使大样本的筛检成为可能,进而为运动选材和准确评估个体运动潜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遗传标记 运动能力 rflp PCR 毛发
下载PDF
与玉米奥帕克—6位点连锁的RFLP标记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文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41,共8页
以具有奥帕克—6基因遗传背景的、已知基因型的和透明与不透明籽粒的四类玉米材料作试材,用玉米第8染色体RFLP连锁图上的部分标记作探针,通过多态性、连锁性和实用性的实验分析,筛选出与奥帕克—6位点连锁的3个RFLP标记,即BNL9.44,BNL9.... 以具有奥帕克—6基因遗传背景的、已知基因型的和透明与不透明籽粒的四类玉米材料作试材,用玉米第8染色体RFLP连锁图上的部分标记作探针,通过多态性、连锁性和实用性的实验分析,筛选出与奥帕克—6位点连锁的3个RFLP标记,即BNL9.44,BNL9.08,BNL7.08.其中,以BNL9.44的连锁性及实用性较好,以它作探针与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玉米基因组DNA片段杂交,所得2.0kb的DNA片段与显性基因O6连锁,2.3Kb的DNA片段与隐性基因o6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奥帕克6位点 rflp 连锁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