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a Deep Analysis Method for “Click-Stream”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low of Bidirectional Value of Customer Relations Based on Ricoeur's Hermeneutic Theory
1
作者 王素芬 仓平 +1 位作者 封均康 潘晨隐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0年第3期321-329,共9页
Click-streams of online shopping are the tracks/trail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 customer and a vendor.We observe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a deep analysis method for analyz... Click-streams of online shopping are the tracks/trail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 customer and a vendor.We observe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a deep analysis method for analyzing click-stream information of an individual customer in a specific transac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directional value transfer within the machine-human interaction of an online store and for its personalization.We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ck-stream information and propose that Ricoeur's hermeneutic theory be the foundation of forming such a deep analysis method.Then we use the empirical context information of the click-stream to improve the naive interpretation put forward by Ricoeur.Moreover,we apply the Grounded Theory to extend the deep analysis of Ricoeur's theory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The improved theory fits well with the needs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click-stream information.We exemplify and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nalysis method by using data collected(a single case)from a large study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ck-stream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bidirectional value transfer of customer relations ricoeur’s hermeneutic theory
下载PDF
Moral Creativity in Paul Ricoeur’s Poetic Hermeneutics
2
作者 TIAN Yuqi QIN Mingl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0年第9期577-583,共7页
Inclusiveness is a major feature of Paul Ricoeur’s thought.The various stages of his thought development penetrate each other and realize the grafting of hermeneutics and phenomenology,hermeneutics and poetics of wil... Inclusiveness is a major feature of Paul Ricoeur’s thought.The various stages of his thought development penetrate each other and realize the grafting of hermeneutics and phenomenology,hermeneutics and poetics of will.Based on that meaning comes from symbolism,Ricoeur turns to the philosophical dimension of doubt and trust by means of poetic hermeneutics.Starting from breaking the absolute status of cogito since Descartes,Ricoeur propo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ism and language from the level of reflection.This kind of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gives symbolism poetic significance,but also realizes the grafting of hermeneutics and poetics,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ontological sense of reinterpreting the existence of self in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ld through moral crea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oeur HERMENEUTICS SYMBOLISM moral creativity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 as Ricoeur’s Supplement to Freud’s Topography
3
作者 MEN Shiyao DING M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1年第8期600-606,共7页
Paul Ricoeur saw psychoanalysis as 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 with his meditation on symbol as one of the reflective media.His devotion to exploring topography where conflicts of forces show up gives symbol space of fu... Paul Ricoeur saw psychoanalysis as 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 with his meditation on symbol as one of the reflective media.His devotion to exploring topography where conflicts of forces show up gives symbol space of functioning as the surplus of meanings.Interpretation of symbol is to interpret latent meanings behind the manifest.Ricoeur’s reflection on symbol in Freud’s topography shows how psychical apparatus and psychical phenomena provide possibilities of transferring conflicts into reconciliation.Ricoeur interpreted Freud’s psychoanalysis in a hermeneutic way,which shows not only the richness of his theories,but also his contributions to human beings’self-understa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 ricoeur SYMBOL INTERPRETATION FREUD TOPOGRAPHY
下载PDF
"God"and"Logos"in Context:Paradox of Ricoeur's Linguistic Hospitality and Chinese Bible Translation
4
作者 Andrew Tsz Wan Hu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1期1-22,共22页
This paper shows how Paul Ricoeur's hermeneutics of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 Chinese Bible translations can mutually shed light on each other.To avoid misinterpretations,some missionaries employed phonetic trans... This paper shows how Paul Ricoeur's hermeneutics of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of Chinese Bible translations can mutually shed light on each other.To avoid misinterpretations,some missionaries employed phonetic transcription when translating certain controversial religious terms.However,such avoidance of translation was driven by the ideal of perfect translation rejected by Ricoeur.What translation can achieve is equivalence without identity.And by reviewing the debat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ible translation,I argue that Bible translators in the past have exemplified the paradigm of Ricoeur's linguistic hospitality and have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modern China.The debates have illustrated Ricoeur's hermeneutical dialogic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 notion of semantic cultural innovation.They also show complexities and paradoxes involved in linguistic hospitality when translations occur in a culture containing diverse tra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 ricoeur Chinese Bible translation UNTRANSLATABILITY Linguistic hospitality Ethics of 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元宇宙的三重现实性
5
作者 张书圣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55-66,114,共13页
元宇宙还远未实现,不能直接描述其实在性现实(Realitat),但元宇宙理念试图填充人的意义世界,为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现实,为当下前瞻性考察其在世性现实(Wirklichkeit)提供了可能。元宇宙的在世性现实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元宇宙奠基于... 元宇宙还远未实现,不能直接描述其实在性现实(Realitat),但元宇宙理念试图填充人的意义世界,为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现实,为当下前瞻性考察其在世性现实(Wirklichkeit)提供了可能。元宇宙的在世性现实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元宇宙奠基于人类感官的解读,并创造性地满足人的需求,自然是属人的;元宇宙与人的行动密切相关,其中所蕴含的三重创造性模仿亦契合阐释学上的主体实践结构,不断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元宇宙通过不断往复的过程,作为游戏现实充实人的日常生活,在感官确认、第三方权威、主体性统一和阻抗经验四个向度上为人提供不同于传统艺术媒介的行为约束性和参考预设性。这三个层次的考察以一种审慎的自反性,分别借助哲学人类学、诠释学、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追问元宇宙的现实性,或可为技术时代批判性反思人的境况提供一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现实性 小说 技术 布鲁门贝格 利科 游戏
下载PDF
Traces of the Person: Max Scheler's and Paul Ricoeur's Attempts on Personal Ethics
6
作者 Annette Hilt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5年第1期130-147,共18页
To encounter a fellow-being does not mean only to see her face, to notice the color of her eyes, but to meet her eyes and to be addressed by her. Who one is irreducible to any objective property or value, and likewise... To encounter a fellow-being does not mean only to see her face, to notice the color of her eyes, but to meet her eyes and to be addressed by her. Who one is irreducible to any objective property or value, and likewise cannot be comprehended through propositional statements in the manner of "talking about ..." something. Rather, such comprehension demands an account of giving way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other as other. This account, prominently linked to E. Levinas' "ethics as first philosophy,"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as phenomenological personalism. While Max Scheler developed his "Ethical Personalism" within his material Value Ethics, his Philosophy of Fellow-Feeling and in his late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of human spirit, Paul Ricoeur develops his personalism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 from his early attempts on need and desire as the affective basis of our values to the perspective on the particular way we lead our lives in narratively constituting our personal identity, and finally to his concept of recognition. Reconstructing personalism as a philosophy of discovering the other person in her otherness and as a concept of social practice are the aims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LER ricoeur PERSON fellow-feeling narrativity
原文传递
重构自我:利科的“自身诠释学”
7
作者 刘丽苹 铁省林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98-213,共16页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后期思想中提出并阐述了一种“自身诠释学”,这种“自身诠释学”从告别笛卡儿为代表的“我思之我”出发,借鉴当代哲学的发展成就,在语言学的、实践的、叙事的和规范的四个层面上重构了自我,尤其突出了自我的...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后期思想中提出并阐述了一种“自身诠释学”,这种“自身诠释学”从告别笛卡儿为代表的“我思之我”出发,借鉴当代哲学的发展成就,在语言学的、实践的、叙事的和规范的四个层面上重构了自我,尤其突出了自我的肉身方面,使“自我”成为“自身”,使沉思自我的诠释学成为肉身自我的诠释学。重构自我为自身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自身诠释学”,代表着利科自己的诠释学的一个新方向,而且在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中突破了传统诠释学的固有发展方向,推进了“诠释学的肉身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自身 利科 诠释学 肉身
下载PDF
从悲剧到叙事——论《诗学》中的三重模仿
8
作者 施周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1期54-58,共5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讨论了悲剧艺术,提出悲剧的核心是对行动的模仿。利科在亚氏悲剧观的基础上提出:模仿不仅仅属于悲剧,而且是广义叙事的核心要素。然而,模仿除了是对行动的模仿,还涉及对行动世界的前理解,以及观众与作品的关...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讨论了悲剧艺术,提出悲剧的核心是对行动的模仿。利科在亚氏悲剧观的基础上提出:模仿不仅仅属于悲剧,而且是广义叙事的核心要素。然而,模仿除了是对行动的模仿,还涉及对行动世界的前理解,以及观众与作品的关系。通过梳理利科对模仿的三种含义的说明,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广义的叙事,一个超越了悲剧,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写故事的叙事。这种叙事涉及人对现实的不断理解和在欣赏作品之后重新理解现实,并且这两者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亚里士多德 悲剧 叙事 模仿
下载PDF
无作的共同体:阿伦特到阿甘本的行动论批判
9
作者 陈琦 《甘肃理论学刊》 2023年第3期64-71,共8页
亚里士多德的行动理论建构了指导人类政治生活的普遍伦理规定。这一古典范式影响至今,并经过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成为思考现代性和共同体问题的关键入口。然而当下的政治行动是否要照搬亚里士多德,学界对此仍留有争论。阿伦特曾提出,... 亚里士多德的行动理论建构了指导人类政治生活的普遍伦理规定。这一古典范式影响至今,并经过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成为思考现代性和共同体问题的关键入口。然而当下的政治行动是否要照搬亚里士多德,学界对此仍留有争论。阿伦特曾提出,抵抗劳动异化需要剥离附加在亚里士多德行动论之上的生产论图式。她的主张影响了利科、阿甘本为代表的左翼学者。他们在此基础上重审亚里士多德的行动观和本体论,更新了问题范畴并得出结论,现代资本主义下的人类解放应当从公共伦理关系入手,重构新型的“无作”共同体并配合相应行动方案。阿伦特到阿甘本这条理路的发展,显示了当代西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及其无产者联合体构想的症候性阅读及其改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 阿伦特 阿甘本 利科 辩证法 共同体
下载PDF
想象诠释学: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保罗·利科
10
作者 赵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1-26,共6页
“诠释学想象”或“想象诠释学”用来特指保罗·利科的诠释学,它是现代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实际上,从海德格尔到保罗·利科的现代诠释学发展过程也是“想象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想象”理论是... “诠释学想象”或“想象诠释学”用来特指保罗·利科的诠释学,它是现代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实际上,从海德格尔到保罗·利科的现代诠释学发展过程也是“想象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想象”理论是通往其“存在”理论之径;伽达默尔晚年提出“诠释学想象”的概念,试图借此达到诠释学作为人文精神科学的新理论高度;保罗·利科则综合吸收并发展了以往的理论,在语言与行动中阐释想象,赋予“诠释学想象”认识和本体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诠释学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保罗·利科
下载PDF
从利科诠释学视域看葛浩文的文本翻译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锋颖 胡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持"语言友好"的伦理原则,努力建构翻译的"译‘不可译’"的约定性的产物。葛浩文的成功为我们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提供了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诠释学 葛浩文 文本 翻译
下载PDF
诠释与修辞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亚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8,共6页
修辞和诠释分别以话语的效用和对话语的理解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与人文科学各部门尤其是语言研究关系特别密切的两门现代基础学科。在其自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两门学科既互相参照、互相依靠又不无矛盾和冲突。二者关系因而既成为... 修辞和诠释分别以话语的效用和对话语的理解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与人文科学各部门尤其是语言研究关系特别密切的两门现代基础学科。在其自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两门学科既互相参照、互相依靠又不无矛盾和冲突。二者关系因而既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又导致截然不同的表述。对这些表述的分析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对西方当代学术形态的总体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诠释 伽达默尔 利科 学科
下载PDF
真理·方法:伽达默尔与利科之争——兼论现代诠释学对精神科学独特真理的辩护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进 杜凤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177,共9页
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 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
下载PDF
勒维纳斯和利科的伦理学的异同 被引量:4
14
作者 梅谦立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的出发点。虽然这些伦理立场不同而很难协调,可是它们都提供很必要的资源来思考现代伦理生活所面的困境和它的未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维纳斯 利科 法国哲学 伦理学 现象学
下载PDF
行动、叙事与认同:从阿伦特到利科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高华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126-137,198,共13页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共同体的公共维度。因此,认同问题呈现的是个人与共同体的相互构成。通常,关于认同的论述,无论是基于笛卡尔精神实体的非还原论,还是基于洛克记忆经验的还原论,都忽视了认同的公共维度,而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本质主义。阿伦特通过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划分,强调认同在本质上是一个“谁”而非“什么”的问题,认为人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彰显了一个人的“谁”,这种对于一个“谁”的彰显通过叙事得以持存。认同正是在这种行动和叙事中,与发生过的事件达成和解,呈现一个持久、开放的公共形象。借此,利科阐述了一种叙事认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行动 叙事 认同 利科
下载PDF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话语 言语 文学 事件 意义
下载PDF
认识你自己——利科的主体观解读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开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利科主张一种非实体性的和返身性的主体观,强调主体在主动中见被动的性质。根据这种主体观,利科批判了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虚无主义,并对文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科的主体观不但在哲学的主体... 利科主张一种非实体性的和返身性的主体观,强调主体在主动中见被动的性质。根据这种主体观,利科批判了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虚无主义,并对文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科的主体观不但在哲学的主体理论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向度,而且代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主体观 自身 他者
下载PDF
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莫伟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1-35,共5页
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宣称在受笛卡尔颂扬的我思与被尼采宣告为堕落的我思之间采取不偏不倚的哲学立场,旨在对哲学史上相互冲突的各种哲学解释实施辩证综合。利科尔的立场与马克思理论有着重大差异。
关键词 利科尔 反思解释学 马克思 我思 我能
下载PDF
“语言友好”的伦理关照下译“不可译”——读保罗·利科的《论翻译》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晓琼 《外国语文研究》 2015年第6期37-44,共8页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q...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主的译者,面对"异"的阻抗之挑战,必须放弃对完美翻译的追求,在"语言友好"的翻译伦理和翻译范式之中找到翻译所带来的幸福;同时通过建构意义甚至文字层面的可比之物,把因"异"而生、困扰译者的"不可译"转变为"可译",实现"非同一对等",从而成就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论翻译》 非同一对等 语言友好
下载PDF
叙述的意识形态性及其超越——基于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的考察
20
作者 刘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2-200,207,共10页
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 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 long 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