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赵敏 杨柳清 +5 位作者 王梦宇 陶钰 郭永越 苏锐锋 石晶 谭小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5-733,共9页
目的探讨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和C57BL/6小鼠50只,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按照诱导干预不同分为imDC... 目的探讨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和C57BL/6小鼠50只,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按照诱导干预不同分为imDCs组(不干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组(加入脂多糖)、RMT1-10组(加入RMT1-10和脂多糖)和IgG同型对照组(加入IgG同型抗体和脂多糖),培养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型CD11c、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Tim)-4和CD103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质量浓度。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DCs刺激CD4^(+)T细胞增生的刺激指数(SI)。以角膜基质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角膜新生血管,以4个象限新生血管均匀长入角膜中周区的小鼠作为受体。将80只受体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mDCs组、mDCs组、RMT1-10组和IgG同型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相应DCs(1×10^(6)个/100μl)。注射后7 d,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受体小鼠角膜植片排斥体征,包括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术后21 d,每组抽取5只受体小鼠,耳廓皮下注射20μl(1×10^(6)个细胞)正常C57BL/6小鼠脾脏细胞,24 h后测量耳廓肿胀度评价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结果RMT1-10组DCs中CD80、CD86、MHC-Ⅱ和Tim-4阳性细胞占CD11c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MT1-10组Tim-4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imDCs组,CD103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MT1-1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TGF-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DCs对CD4^(+)T细胞增生的S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1833.00,P<0.001;F_(比例)=230.40,P<0.001)。在每一细胞比例内,imDCs组SI均明显低于mDCs组,RMT1-10组SI均明显低于i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角膜植片生存曲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9,P<0.001),其中RMT1-10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imDCs组,imDCs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4、31.02,均P<0.01)。阳性对照组、mDCs组、IgG同型对照组、imDCs组、RMT1-10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503.6±17.2)、(475.7±17.6)、(456.2±18.8)、(225.2±39.4)、(118.1±12.6)和(106.4±7.4)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10,P<0.001),其中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略低于阳性对照组,i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低于IgG同型对照组,明显高于RMT1-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MT1-10可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体外诱导imDCs转化为Tol-DCs并上调TGF-β和IL-10表达,经过继转移后促进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进而间接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移植排斥 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 单克隆抗体 TIM-1 rmt1-10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