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矮腥黑粉菌及其近缘种的RPB2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高飞 高利 +2 位作者 刘太国 高继国 陈万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6,54,共6页
以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及其近缘种小麦网腥黑粉菌[T.caries(DC.)Tul.]、小麦光腥黑粉菌(T.laevis Kühn)和其他6种黑粉菌的DNA为模板,用RNA聚合酶II的第2亚基RPB2基因的通用引物RPB2-740F/RPB2-1365R进... 以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及其近缘种小麦网腥黑粉菌[T.caries(DC.)Tul.]、小麦光腥黑粉菌(T.laevis Kühn)和其他6种黑粉菌的DNA为模板,用RNA聚合酶II的第2亚基RPB2基因的通用引物RPB2-740F/RPB2-1365R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3种小麦腥黑粉菌均能扩增出617 bp大小的DNA片段,供试的其他6种黑粉菌没有任何扩增产物。利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种小麦腥黑粉菌的RPB2蛋白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08%,存在17个碱基的差异。利用RPB2基因的通用引物作为小麦腥黑粉菌的内置对照引物,与小麦矮腥黑粉菌的特异引物CQUTCK2/CQUTCK3相结合可提高小麦矮腥黑粉菌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腥黑粉菌 小麦网腥黑粉菌 小麦光腥黑粉菌 rpb2基因 内置对照
下载PDF
酵母RNA聚合酶ⅡRpb2和Rpb3两亚基间相互作用位点的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曲章义 郑树 +1 位作者 谷鸿喜 石滨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2-597,共6页
为研究S .pombeRNApolⅡ各亚基间体内装配成复合体的机制 ,本文首次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了Rpb2和Rpb3两亚基间体内相互作用的位点。首先将Rpb2的 4个片段克隆至Gal4BD表达载体pAS2上 ,构建BD Rpb2片段融合蛋白重组质粒 ;同时将Rpb3克隆... 为研究S .pombeRNApolⅡ各亚基间体内装配成复合体的机制 ,本文首次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了Rpb2和Rpb3两亚基间体内相互作用的位点。首先将Rpb2的 4个片段克隆至Gal4BD表达载体pAS2上 ,构建BD Rpb2片段融合蛋白重组质粒 ;同时将Rpb3克隆至Gal4AD表达载体pGADGH上 ,构建AD Rpb3融合蛋白重组质粒。其次 ,将pGADGHRpb3分别与pAS2Rpb2各片段重组质粒共转化到受体酵母菌Y1 90感受态细胞内 ,筛选并鉴定β gal活性阳性 (β gal+)的共转化子。最后 ,将β gal+共转化子中的Rpb2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进行同源序列比较确定其在Rpb2中的位置。结果表明 ,Rpb2与Rpb3相互作用的位点位于Rpb2的 9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RNA聚合酶 亚基 相互作用 双杂交系统 rpb2 Rpb3
下载PDF
利用RPB2基因序列甄别浙江红山茶及其近缘种 被引量:6
3
作者 温强 朱恒 +3 位作者 叶金山 徐立安 徐林初 江香梅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59-2565,共7页
本研究采用在山茶属物种表现为单拷贝的RPB2基因12~16及23内含子区域序列,开展浙江红山茶及其8个红山茶组近缘种的分子甄别,以期确认来自不同地理种源的浙江红山茶物种真实性,同时通过与组内几个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分析,将浙江红山茶从近... 本研究采用在山茶属物种表现为单拷贝的RPB2基因12~16及23内含子区域序列,开展浙江红山茶及其8个红山茶组近缘种的分子甄别,以期确认来自不同地理种源的浙江红山茶物种真实性,同时通过与组内几个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分析,将浙江红山茶从近缘物种中区分出来。浙江红山茶群体真实性检测结果显示,来自4个地理群体的8个供试材料遗传距离仅为0.001 9~0.006 6,个体间虽已存在一定的分化,但与已知的浙江红山茶聚成一类,而与其他红山茶树种明显区分开来,表明这些供试样品均为浙江红山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除滇山茶亚组的多齿红山茶之外,其他供试红山茶组物种能按光果茶亚组与滇山茶亚组分成两个类群,各红山茶组物种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8 1,表明各物种间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浙江红山茶与闪光红山茶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09 9,而与假多齿红山茶遗传距离最远为0.026 3,分析结果支持将闪光红山茶与浙江红山茶归并一种。本研究拓宽了浙江红山茶种质甄别技术手段,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红山茶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红山茶组的分子系统学相关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山茶 近缘种 rpb2基因 分子甄别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4
作者 苏宣乐 常晓云 张王斌 《中国果树》 2024年第5期106-110,134,共6页
为明确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对采自阿拉尔的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果的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PGFL,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RPB2、EF序列... 为明确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对采自阿拉尔的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果的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PGFL,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RPB2、EF序列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确定。菌株PGFL的人工培养菌落形态呈现灰色至暗青褐色,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形态观察比对结果高度相似,且接种离体果实后可发病。分子生物学分析菌株PGFL和菌株Alternaria alternata MAFF239887及A.alternata JLUAF6聚为一簇,与Alternaria属A.alternata的序列相似度最高,且自展支持率为100%。研究确定引起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altern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落形态 分生孢子 ITS rpb2 EF Alternaria alternata
下载PDF
RPB2序列的贝叶斯分析估计梅衣科部分谱系分化时间 被引量:1
5
作者 阿不都拉.阿巴斯 郭守玉 《菌物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73-78,共6页
以树发属(Alectoria)化石为校正点,使用RPB2序列和BEAST分析方法估计梅衣科部分类群的分化时间。梅衣科地衣部分谱系的分化发生在白垩纪、古新世到始新世和渐新世;主要属内辐射则发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延续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 以树发属(Alectoria)化石为校正点,使用RPB2序列和BEAST分析方法估计梅衣科部分类群的分化时间。梅衣科地衣部分谱系的分化发生在白垩纪、古新世到始新世和渐新世;主要属内辐射则发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延续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估计的主要谱系分化时间与古气候条件及古地质区域分支图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时间 梅衣科 树发属化石 rpb2 贝叶斯分析
原文传递
Allopolyploid origin and niche expansion of Rhodiola integrifolia(Crassulaceae)
6
作者 Da-Lv Zhong Yuan-Cong Li Jian-Qiang Zhang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6-44,共9页
Polyploidy after hybridization between species can lead to immediate post-zygotic isolation,causing saltatory origin of new species.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polyploidization in plants is high,it is thought that a new... Polyploidy after hybridization between species can lead to immediate post-zygotic isolation,causing saltatory origin of new species.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polyploidization in plants is high,it is thought that a new polyploid lineage can succeed only if it establishes a new ecological niche divergent from its progenitor lineages.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Rhodiola integrifolia from North America is an allopolyploid produced by R. rhodantha and R.rosea and determined whether its survival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niche divergence hypothesis.To this end,we sequenced two low-copy nuclear genes(ncpGS and rpb2) in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42 Rhodiola species and tested for niche equivalency and similarity using Schoener’s D as the index of niche overlap.Our phylogeny-based approach showed that R integrifolia possesses alleles from both R. rhodantha and rosea Da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ybridization event that led to R.integrifolia occurred ca.1.67 Mya and niche model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at this time,both R.rosea and R.rhodantha may have been present in Beringia,providing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hybridization event.We also found that the niche of R.integrifolia differs from that of its progenitors in both niche breadth and optimum.Taken together,these results confirm the hybrid origin of R.integrifolia and support the niche divergence hypothesis for this tetraploid species.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e fact that lineages with no current 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could produce hybrid descendants in the past,when climate oscillations made their distributions overl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POLYPLOID HYBRIDIZATION ncpGS Niche shift rpb2 Schoener’s D
下载PDF
四川省山药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韩帅 张河庆 +2 位作者 吴婕 李洪浩 席亚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74,共7页
为鉴定引起山药茎蔓黑斑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基于rpb2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初步测定其寄主范围。结果显示:分离的2株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3.9~5.1)μm×(1.8~2.7)μm... 为鉴定引起山药茎蔓黑斑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基于rpb2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初步测定其寄主范围。结果显示:分离的2株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3.9~5.1)μm×(1.8~2.7)μm,产孢细胞瓶梗形,分生孢子器近圆形或梨形,无刚毛,具孔口,有时孔口延长形成乳突,NaOH颜色反应呈阳性,参考Phoma鉴定手册,可将其划分到section Peyronellaea。将供试菌的rpb2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其与GenBank中的Epicoccum latusicollum具有最高的同源性,支持率为97%,结合形态学特征可将其鉴定为E.latusicollum,该菌经人工接种后也能侵染番茄、辣椒和花菜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黑斑病 病原鉴定 附球菌属 rpb2序列分析
下载PDF
福建正红菇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肖冬来 陈宇航 +1 位作者 杨菁 黄小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902-905,共4页
以采自福建省山区的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为研究材料,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PB2(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保守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对。将从GenBank中获... 以采自福建省山区的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为研究材料,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PB2(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保守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对。将从GenBank中获得的部分红菇属物种ITS和RPB2序列与正红菇序列通过最大简约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福建正红菇与云南大红菌Russula griseocarnosa X.H.Wang,Zhu L.Yang&Knudsen,sp.nov.间序列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以99%的支持率聚为一簇。福建正红菇与欧洲红菇Russula vinosa及玫瑰红菇Russula rosea间序列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不同分枝。基于RPB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表明福建正红菇与云南大红菌聚为一簇(支持率94%),而与玫瑰红菇聚为不同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菌根菌 遗传多样性 ITS rpb2
下载PDF
一株蛴螬绿僵菌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定锋 李良德 +3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8年第4期218-222,共5页
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分类鉴定方法,难以区分绿僵菌属内隐秘种,而DNA分子鉴定能更加准确的对绿僵菌属隐秘种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别。为明确一株分离自蛴螬的绿僵菌Ma1518菌株的具体分类归属,我们通过对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β-tubu... 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分类鉴定方法,难以区分绿僵菌属内隐秘种,而DNA分子鉴定能更加准确的对绿僵菌属隐秘种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别。为明确一株分离自蛴螬的绿僵菌Ma1518菌株的具体分类归属,我们通过对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β-tubulin序列和RPB2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系统进化树构建,明确其为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ha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蛴螬 分子鉴定 RDNA-ITS Β-TUBULIN rpb2
下载PDF
不同分子指标鉴定四川雅江鸡蛋菌的差异
10
作者 石家祺 渠文思 +2 位作者 周桂旭 崔金龙 石亚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847-850,864,共5页
以采自四川雅江的一株野生鸡蛋菌作为研究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等DNA序列相应区段,并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DNA测序;利用GenBank核酸数据库对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进行同... 以采自四川雅江的一株野生鸡蛋菌作为研究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等DNA序列相应区段,并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DNA测序;利用GenBank核酸数据库对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从GenBank检索获取相似序列,与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揭示,以ITS和LSU序列分析鉴定该野生菌为肉桂鹅膏菌(Amanita cinnamomescens),而以RPB2、β-tubulin和EFI-α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红黄鹅膏黄褐变种(Amanita hemibapha var.ochracea);最后综合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序列分析和结合形态学观察,将四川雅江鸡蛋菌鉴定为红黄鹅膏黄褐变种(Amanita hemibapha var.ochracea)。在鸡蛋菌的分类鉴定中应考虑更多的分子指标,不能以单一的ITS和LSU序列作为单一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膏菌 ITS LSU rpb2 Β-TUBULIN EFI-α 分类鉴定
下载PDF
非洲哈茨木霉LMNS-M9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藜麦的促生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淼 彭玉飞 +4 位作者 吕红 秦楠 任璐 殷辉 赵晓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48-3865,共18页
【背景】藜麦作为风靡全球的功能性食品,其种子内生非洲哈茨木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从藜麦种子中筛选出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分析其抑菌和促生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及ITS、tef1和rpb2基因序列等方法对筛选出的内生真菌进... 【背景】藜麦作为风靡全球的功能性食品,其种子内生非洲哈茨木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从藜麦种子中筛选出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分析其抑菌和促生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及ITS、tef1和rpb2基因序列等方法对筛选出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和平板倒扣等方法测定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利用盆栽试验测定内生菌株对藜麦生长的影响。【结果】综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菌株LMNS-M9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30℃、pH 5.0和镁离子适宜菌株LMNS-M9菌丝生长和产孢;葡萄糖、乳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适宜菌株LMNS-M9菌丝生长;葡萄糖、硝酸铵、磷酸氢二钾适宜菌株LMNS-M9产孢。菌株LMNS-M9对Botrytis cinerea、Ascochyta caulina、Fusarium citri、Alternaria alternata和Trichothecium roseum的抑制率分别为12.53%、51.96%、52.38%、59.25%和62.04%,挥发物的抑制率分别为35.86%、61.54%、33.33%、41.95%和59.09%。菌株LMNS-M9可接触或缠绕病原菌(B.cinerea、A.caulina、F.citri、A.alternata)的菌丝,致使其断裂、消解。盆栽试验发现,菌株LMNS-M9可促进藜麦种子提前2 d萌发,并使幼苗根长、地下部鲜重和地下部干重分别增加71.88%、104.66%和68.89%。【结论】从藜麦种子中分离的内生真菌鉴定为非洲哈茨木霉(T.afroharzianum),能抑制5种病原菌,同时可促进藜麦出苗和根系生长,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内生真菌 病原菌 ITS、tef1和rpb2基因序列 抑制率 重寄生现象 固态发酵
原文传递
茯苓的交配系统与杂交育种体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寿建 董彩虹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43-150,共8页
茯苓Wolfiporia hoelen是我国传统中药,使用和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其配伍率高,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茯苓菌核在我国广泛栽培,但是存在菌种同质化、退化和基质利用率低等多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其交配系统不明确,缺乏杂交育种体系。近年... 茯苓Wolfiporia hoelen是我国传统中药,使用和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其配伍率高,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茯苓菌核在我国广泛栽培,但是存在菌种同质化、退化和基质利用率低等多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其交配系统不明确,缺乏杂交育种体系。近年来,相关研究建立了茯苓的同核体菌株鉴定方法,确认了其二极性交配系统,发现了同核体类型不同的茯苓群体,并基于单孢和原生质体同核体建立了茯苓的杂交育种体系和杂交菌株鉴定方法。文中对茯苓的交配系统和杂交育种体系进行总结,以促进茯苓育种工作的开展和茯苓产业的良性发展,并基于茯苓的特性和目前产业相关问题对其育种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实体 二极性 同核体菌株 原生质体单核化 rpb2 SSR
原文传递
茯苓原生质体单核化及同核体杂交
13
作者 李寿建 董彩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8-1272,共15页
茯苓Wolfiporia hoelen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导致菌种退化,栽培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产业发展。为解决茯苓育种的难题,我们前期建立了茯苓同核体鉴定方法,明确了其交配系统,建立了单孢同核体... 茯苓Wolfiporia hoelen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导致菌种退化,栽培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产业发展。为解决茯苓育种的难题,我们前期建立了茯苓同核体鉴定方法,明确了其交配系统,建立了单孢同核体杂交育种体系,但是部分茯苓菌株子实体形成困难或子实体贴生,导致担孢子收集困难,因此原生质体单核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两株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且同核体类型不同的菌株776和775为材料,核荧光染色表明超过60%的原生质体具有细胞核,原生质体再生率分别为11.0%和7.6%,不易生长的再生菌株中既有同核也有异核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了两个菌株的同核体菌株,比例可达到10%以上,菌株776获得了两种交配型的同核体菌株(5:3),不存在偏分离(χ~2=0.5),但菌株775原生质体单核化仅获得了一种交配型的同核体菌株,表现出严重的交配型偏分离。通过杂交菌株与两亲本对峙试验及基于rpb2的杂合位点验证,证实获得了原生质体同核体杂交菌株25株,原生质体同核体与单孢同核体杂交菌株50株,表明茯苓原生质体同核体杂交育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单核化 交配型因子偏分离 原生质体核荧光染色 rpb2
原文传递
木霉属5个中国新记录种及2种木霉在中国的新分布 被引量:18
14
作者 秦文韬 陈凯 庄文颖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4-1007,共14页
对来自北京、广东、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内蒙古、浙江的木霉属资源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了该属5个中国新记录种:桤木木霉Trichoderma alni,絮状木霉T.floccosum,近洋大戟草木霉T.parapiluliferum,普丽西拉木霉T.priscila... 对来自北京、广东、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内蒙古、浙江的木霉属资源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了该属5个中国新记录种:桤木木霉Trichoderma alni,絮状木霉T.floccosum,近洋大戟草木霉T.parapiluliferum,普丽西拉木霉T.priscilae和森吉木霉T.songyi,并提供了其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描述及图示。基于联合rpb2和tef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为确定上述种的分类地位提供了佐证。此外,表明近渐绿木霉T.paraviridescens和西蒙斯木霉T.simmonsii在我国广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座菌科 形态学 系统发育 rpb2 分类 tef1
原文传递
木霉属补充DNA条形码筛选(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兆香 曾昭清 庄文颖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3-1262,共10页
木霉属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工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以木霉属35个概念清晰的种为材料,选择I TS、rpb2和tef1作为候选基因序列,利用T axon Gap对231个序... 木霉属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工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以木霉属35个概念清晰的种为材料,选择I TS、rpb2和tef1作为候选基因序列,利用T axon Gap对231个序列片段进行分析,将种内与种间序列差异以及序列获取难易程度作为评价指标,筛选该属的补充条形码片段。结果表明,r pb2具有适宜的种内与种间序列差异,其最小的种间差异(2.48%),大于最大种内差异(1.8%),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间隔区,并且该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P 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94.4%);I TS和t ef1基因序列的种内与种间序列差异之间存在交叉重叠。因此建议r pb2作为木霉属的补充D NA条形码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内与种间序列差异 P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 rpb2
原文传递
具有无色子囊孢子的木霉属两新种(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兆香 庄文颖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6-977,共12页
报道了采自我国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的木霉属Trichoderma两个新种。新种天堂寨木霉T.tiantangzhaiense位于Hypocreanum分支,子座黄褐色至淡褐色,平垫状至盘状,子囊孢子相对较小;新种余氏木霉T.yui与沃格玛木霉T.voglmayrii亲缘关系较近,... 报道了采自我国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的木霉属Trichoderma两个新种。新种天堂寨木霉T.tiantangzhaiense位于Hypocreanum分支,子座黄褐色至淡褐色,平垫状至盘状,子囊孢子相对较小;新种余氏木霉T.yui与沃格玛木霉T.voglmayrii亲缘关系较近,具有橙褐色至金棕色子座,褐色至红褐色孔口区和绿色分生孢子。本文提供了这两种木霉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描述及图示,并探讨了其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座菌目 形态学 系统发育 rpb2 tef1 分类学
原文传递
表型与亲本不易区分的茯苓同核体菌株新类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寿建 董彩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79-1292,共14页
茯苓Wolfiporiahoelen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也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目前已规模化栽培,但由于其交配系统一直不明确,影响了种质改良。前期我们发现了茯苓的同核体,明确了茯苓的交配系统和生活史,并建立了以培养特性和分子标记区分... 茯苓Wolfiporiahoelen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也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目前已规模化栽培,但由于其交配系统一直不明确,影响了种质改良。前期我们发现了茯苓的同核体,明确了茯苓的交配系统和生活史,并建立了以培养特性和分子标记区分同核体的方法,但未明确是否适用于茯苓种群的不同个体。在对多个菌株的研究中,发现了同核体表型与亲本不易区分的茯苓菌株。本研究主要以来自日本的菌株775(NBRC 30628)为亲本,对其同核体菌株进行收集鉴定,并对同核体菌株的培养特性、交配现象和杂交等进行了研究。此类菌株的同核体菌株可通过与亲本对峙培养进行鉴定,但菌丝生长、菌落形态和吃料速度等与亲本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交配型的同核体之间交配时没有明显的交配现象。rpb2杂合位点标记可以用于鉴定该类型同核体菌株,且能验证是否交配。该类型同核体与之前发现的同核体类型之间可以进行杂交,杂交菌株可与两亲本都产生拮抗现象。该发现补充了之前建立的茯苓同核体鉴定方法,加深了对茯苓物种群体的了解,同时丰富了茯苓的育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核体单孢菌株 交配系统 rpb2 杂交育种
原文传递
猕猴桃果实中Neofabraea actinidiae的快速分子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莹 罗加凤 +4 位作者 李碧鹰 胡佳续 刘鹏 唐芳 廖芳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29,共4页
通过对已报道的猕猴桃果腐病菌(Neofabraea actinidiae)及明孢盘属其他种真菌负责编码RNA聚合酶II的第2大亚基(the second largest RNA polymerase subunit,RPB2)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设计合成了一对用于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 通过对已报道的猕猴桃果腐病菌(Neofabraea actinidiae)及明孢盘属其他种真菌负责编码RNA聚合酶II的第2大亚基(the second largest RNA polymerase subunit,RPB2)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设计合成了一对用于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e的检测引物NACF1/NACR1。利用该引物对包括N. actinidiae在内的8种9株Neofabraea属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建立了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e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灵敏度试验、病菌接种与病果中N. actinidiae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引物特异性强,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582 bp单一条带,检测灵敏度为0.2 ng/μL,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到接种发病果实组织中N. actinidiae。该方法能够实现猕猴桃果实中N. actinidiae的快速检测,为口岸提供了特异、高效、可靠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腐病菌 分子检测 rpb2 猕猴桃 接种
原文传递
A multilocus phylogeny for worldwide Cantharellus (Cantharellales, Agaricomycetidae)
19
作者 Bart Buyck Frank Kauff +2 位作者 Guillaume Eyssartier AndréCouloux Valérie Hofstetter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14年第1期101-121,共21页
After a short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ast systematic studies on Cantharellus,discussing delimita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genus as well as previous,morphology-based,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s,this paper pres... After a short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ast systematic studies on Cantharellus,discussing delimita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genus as well as previous,morphology-based,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molecularly-based 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this genus using a multigene phylogenetic approach(nucLSU,mitSSU,RPB2 and tef-1)on a dataset that covers approximately halve of the described chanterelles worldwide,including many type specimens.Six subgenera are recognized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ubgenus Afrocantharellus as a separate genus is not accepted.The taxonomic value of individu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s discussed as challenged by this new multigene phylogeny which comprises five new sections,one new subgenus and many emendations for previously recognized infrageneric group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bserved discrepancy in biodiversity of Cantharellus when comparing between studies that focus either on below-or above-ground presence.A preliminary biogeographic hypothesis suggests an‘out of Africa’Gondwanan origin as a result of vicariance and subsequent mig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GRAPHY ECTOMYCORRHIZA GONDWANA mitSSU nucLSU rpb2 tef-1 SYSTEMA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