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曲尺”状Lorenz散点图(简称散点图)法在心房颤动逸搏心律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7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测定平均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1.5 s RR间期次数、≥2.0 s RR间期次数。根据RR间期分为无逸搏的A组(无...目的探讨“曲尺”状Lorenz散点图(简称散点图)法在心房颤动逸搏心律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7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测定平均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1.5 s RR间期次数、≥2.0 s RR间期次数。根据RR间期分为无逸搏的A组(无长RR间期)和伴有逸搏的B组(有长RR间期),比较两组出现“曲尺”状散点图和扇形散点图的比例。结果A组36例,无“曲尺”状散点图31例,具有“曲尺”状散点图5例(13.89%)。该5例“曲尺”状散点图者根据既往标准诊断不伴逸搏及逸搏心律,但通过逆向分析证实,该5例患者均伴有交接区逸搏及逸搏心律。B组234例,其中只有47例(20.09%)呈现“曲尺”状散点图,187例未出现“曲尺”状散点图改变。47例长RR间期为交接区逸搏及逸搏心律46例,室性逸搏1例。结论“曲尺”状散点图对诊断心房颤动伴逸搏心律较基于RR间期诊断标准更具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曲尺”状Lorenz散点图(简称散点图)法在心房颤动逸搏心律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7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测定平均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1.5 s RR间期次数、≥2.0 s RR间期次数。根据RR间期分为无逸搏的A组(无长RR间期)和伴有逸搏的B组(有长RR间期),比较两组出现“曲尺”状散点图和扇形散点图的比例。结果A组36例,无“曲尺”状散点图31例,具有“曲尺”状散点图5例(13.89%)。该5例“曲尺”状散点图者根据既往标准诊断不伴逸搏及逸搏心律,但通过逆向分析证实,该5例患者均伴有交接区逸搏及逸搏心律。B组234例,其中只有47例(20.09%)呈现“曲尺”状散点图,187例未出现“曲尺”状散点图改变。47例长RR间期为交接区逸搏及逸搏心律46例,室性逸搏1例。结论“曲尺”状散点图对诊断心房颤动伴逸搏心律较基于RR间期诊断标准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