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吉林 魏福堂 +1 位作者 沈忆新 黄洪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19-120,145,共3页
目的探讨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方法对34例经影像学诊断的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结果伤椎高度由47.5%恢复至93.4%;水平移位完全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26.2&#... 目的探讨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方法对34例经影像学诊断的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结果伤椎高度由47.5%恢复至93.4%;水平移位完全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26.2°恢复到术后5.4°。椎管受压程度:删除椎管开放减压的6例,余受压面积由术前46%恢复到术后16%,受压的矢状径从术前52.8%恢复到81.8%。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标准均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RSS-Ⅲ型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S— 内固定 脊柱骨折 治疗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平安 祁亚斌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对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治疗组(n=12)。采用Allen’s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治疗组在脊髓损伤后15min腹腔注射抗凝...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对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治疗组(n=12)。采用Allen’s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治疗组在脊髓损伤后15min腹腔注射抗凝血酶Ⅲ250 IU/kg。术后24 h取脊髓组织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24 h、1周、2周、3周行斜板试验和BBB评分。结果损伤组较假手术组MPO、MDA升高,SOD降低(P<0.01);治疗组较损伤组MPO、MDA降低,SOD升高(P<0.01),且行为学评分佳(P<0.05)。结论抗凝血酶Ⅲ对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性粒细胞 髓过氧化物酶 抗凝血酶
下载PDF
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与功能独立量表灵敏度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章鑫 王楚怀 梁崎 《中国康复》 2009年第5期315-317,共3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SCIM-Ⅲ)中文版的灵敏度,探讨其在中国推广的价值。方法:利用现有的汉化版SCIM-Ⅲ对20例脊髓损伤(SCI)患者进行2次测评,间隔1个月。通过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SCIM-Ⅲ中文版的灵敏度,并与已被广泛... 目的:观察和比较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SCIM-Ⅲ)中文版的灵敏度,探讨其在中国推广的价值。方法:利用现有的汉化版SCIM-Ⅲ对20例脊髓损伤(SCI)患者进行2次测评,间隔1个月。通过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SCIM-Ⅲ中文版的灵敏度,并与已被广泛认可的功能独立量表(FIM)比较。结果:20例患者SCIM-Ⅲ中的4个领域以及总分评分1个月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统计量反映出SCIM-Ⅲ的敏感度高于FIM(P<0.05)。结论:FIM和SCIM-Ⅲ均可反映SCI患者的功能变化,但SCIM-Ⅲ的灵敏度反应高于FIM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独立测量量表 功能独立量表 灵敏度
下载PDF
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急性脊髓损伤大鼠针刺后的差异蛋白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鸿丽 韩静 +6 位作者 刘锋 赵永强 李萍 王杰 刘炳玉 杨松成 魏开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0-11,14,共3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rats with acute spinal injury,we established animal model of the spinal injury.Total proteins were extracted from spinal cord of normal rats,acute spinal injury ...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rats with acute spinal injury,we established animal model of the spinal injury.Total proteins were extracted from spinal cord of normal rats,acute spinal injury rats and acute spinal injury rat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and separated by 2-DE.10 differential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MALDI-TOF-TOF-MS with high mass accuracy,high mascot scores and high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spinal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UltraFlex MALDI-TOF/TOF-MS PROTEOMICS
下载PDF
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日光 韩超 +1 位作者 王立卫 张亚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年第6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几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01~2011-07期间收治的87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保守治疗、经后路椎板全切或半切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住内固定(直接减压)和...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几种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01~2011-07期间收治的87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保守治疗、经后路椎板全切或半切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住内固定(直接减压)和后路不切椎板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结果:获得一年半随访的患者共80例。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伤时为平均5.75和5.89,随访分别为1.37和0.85,两纽比较受伤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直接减压和间接减压术前分别为5.88和5.91,随访为0.85和0.86,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直接减压和间接减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1min和123min、752mL和400mL,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减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间接减压组。保守治疗组2例疼痛难受行后期手术治疗1例活动不当出现神经症状。结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年后随访VAS评分有明显差异,手术治疗组VAS评分、手术前后伤椎高度、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故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以改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手术应以不切除椎板的间接减压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保守治疗 rss-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减压
下载PDF
ClC-3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及其参与痛行为调控的研究
6
作者 张乐石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观察电压门控性氯通道(voltage-gated chloride channel,ClC)3型在腓总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SDH)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的表达变化及阻断氯离子通道后痛行为的改变。方法... 目的:观察电压门控性氯通道(voltage-gated chloride channel,ClC)3型在腓总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SDH)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的表达变化及阻断氯离子通道后痛行为的改变。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印迹法以及痛行为检测观察ClC-3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SDH和DRG的变化和作用。结果:在正常大鼠,ClC-3主要位于DRG神经元胞膜;在SDH,ClC-3阳性纤维主要位于Ⅰ层。在腓总神经结扎大鼠,1周内结扎侧背角Ⅰ层及DRG的ClC-3表达增加,2~4周表达逐渐减少,在DRG也观察到相同的现象。给予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后,腓总神经结扎大鼠的痛阈下降。结论:ClC-3在神经病理性痛早期表达上调,随病程发展逐渐下降;阻断ClC-3可使大鼠痛阈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性氯通道3型 神经病理性痛 脊髓背角 背根神经节 大鼠
下载PDF
Atrial Septal Defect, Neuromuscular Junction and Skeletal Abnormalities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ype Ⅲ
7
作者 Xing-Hua Luan Jun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9期2382-2383,共2页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is a genetic disorder which is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and atrophy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eneration of spinal and lowers bulbar motor neurons. SMA...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is a genetic disorder which is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and atrophy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eneration of spinal and lowers bulbar motor neurons. SMAis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cause of infant mortality, and seems to be present in general populations.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SMA ranges from early infant death to normal adult life with only mild weakness. Approximately 81.2–95.0% of cases of SMA resulted from homozygous deletion of survival of motor neuron 1 (SMN1) and 5.0% were compound heterozygous patients.[1] SMA might manifest not only the dysfunction of pure motor neurons but also abnormalities in 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 osteoporotic bone formation, cardiac abnormalities, and vascular defects.[2] These phenomena have been described in severe SMA (Type I, II) patients and in mouse models while data from SMA Type III individuals are not available. Patients with SMA Type III demonstrate progressive proximal weakness affecting the legs more severely than the arms, and might ultimately end up in the wheelchair. Herein, we report one patient with SMA Type III manifesting an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NMJ defect, short stature, and thick to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Septal Defect Multi-organ Diseases Neuromuscular Junction Skeletal Abnormalities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ype
原文传递
RSS-Ⅲ型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18例分析
8
作者 王惠彬 何巧玲 《青海医药杂志》 2016年第7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RSS-Ⅲ型钉棒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RSS-Ⅲ型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6例行半椎板切开减压,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 目的:探讨应用RSS-Ⅲ型钉棒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RSS-Ⅲ型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6例行半椎板切开减压,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8例患者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4±2.5)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1年的椎体高度、Cobb's角及椎管占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无1例神经损伤加重者。结论: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骨折 脊髓损伤 rss-
原文传递
蠕虫来源的LNFPⅢ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和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9
作者 丁有权 任弘毅 +2 位作者 肖霞 李轩漾 齐建国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5,共7页
目的 探讨蠕虫来源的免疫调控性糖分子乳-N-岩藻五糖Ⅲ(lacto-N-fucopentaoseⅢ,LNFPⅢ)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的影响,以及它对此时... 目的 探讨蠕虫来源的免疫调控性糖分子乳-N-岩藻五糖Ⅲ(lacto-N-fucopentaoseⅢ,LNFPⅢ)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的影响,以及它对此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n=6)、mSNI手术组(n=6)、mSNI手术+牛血清白蛋白(BSA)组(n=12)和mSNI手术+LNFPⅢ组(n=12)。各组动物行右侧mSNI手术或者相应的假手术,根据实验分组腹腔注射BSA或LNFPⅢ与BSA的结合物。每组取6只大鼠进行足底试验、von Frey纤维试验、针刺试验和丙酮试验,测试手术前、后手术同侧和对侧大鼠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疼痛反应。制备mSNI手术+BSA组和mSNI手术+LNFPⅢ组手术后7d和14d(各组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的第3~第4腰椎(L3~4)脊髓节段冰冻切片,进行小胶质/巨噬细胞标志物分化抗原簇分子11b(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molecule 11b,CD11b)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成年大鼠mSNI后,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可显著缓解手术后急性诱导期(4/5d)和慢性转化期(7/8d和14/15d)中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机械和温度刺激诱发的病理性疼痛。同时,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抑制mSNI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中术后7d小胶质/巨噬细胞以及术后7d和14d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 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能抑制成年大鼠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包括急性诱发和慢性转化)以及该过程中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LNFP
原文传递
MnTBAP对脊髓损伤大鼠脂质过氧化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刁尧 官文征 +4 位作者 刘新宁 赵文瑾 刘杰 赵恂 于成国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锰卟啉(MnTBAP)对损伤早期脂质过氧化反应、活性氧水平和伤后4W内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MnTBAP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钳夹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MnTBAP治疗组和甲基强的松龙(MP)...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锰卟啉(MnTBAP)对损伤早期脂质过氧化反应、活性氧水平和伤后4W内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MnTBAP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钳夹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MnTBAP治疗组和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组。损伤组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MnTBAP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MnTBAP(10mg/kg体重),MP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MP(100mg/kg)。经1、6、12、24h,取SCI段标本,用于测定损伤段脊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活性氧水平(ROS),经1、7、14、21、28d,进行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伤段脊髓组织SOD显著减少(均<0.01),MDA和ROS显著增加(均<0.01);与损伤组相比,MnTBAP治疗组伤段脊髓组织SOD水平显著增加(均<0.01),相反,MDA和ROS水平显著减少(均<0.01),其作用和MP相当;斜板试验结果观察,除1d组外,MnTBAP治疗组斜板角度与损伤组相比明显增加(均<0.01)。结论 MnTBAP有效抑制SCI早期受损脊髓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活性氧水平,改善SCI大鼠运动功能,对继发性SCI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四(4-苯甲酸)卟啉 脊髓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活性氧 斜板试验
原文传递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
11
作者 何畔 梁珊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ASCI〈8h患者早期按照NASCIS-IH方案治疗前后,血清ADMA、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及NO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中ADMA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NF-α,IL-6,NO血清水平,并以健康体... 目的探讨ASCI〈8h患者早期按照NASCIS-IH方案治疗前后,血清ADMA、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及NO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中ADMA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NF-α,IL-6,NO血清水平,并以健康体检人员作对照;以Frankel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治疗前其与ADMA的水平的关系,并评估疗效。结果观察组较之对照组,血清ADMA与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呈正相关(TNF-α:r=0.59;IL-6:r=0.51P〈0.05)的增高,NO水平降低(P〈0.05),Frankel分级随ADMA水平升高而升高,治疗后,血清ADMA及TNF-α,IL-6水平降低,NO水平增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且有并发症组治疗前的ADMA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早期致炎性细胞因子促进ADMA调节的NO血管途径可能参与了ASCI的病理过程,且可能是NASCIS-Ⅲ方案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有望成为ASCI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急性脊髓损伤 NASCIS- 致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一氧化氮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