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Rabdosia Rubescens in the Treatment of Gingivitis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穗 刘家荣 张汉东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5期659-663,共5页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rabdosia rubescens against gingivitis and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different dosage forms of rabdosia rubescen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ouble-simula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rabdosia rubescens against gingivitis and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different dosage forms of rabdosia rubescen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ouble-simulation, positive-controlled and parallel trial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136 patients exhibiting clinical symptoms of gingivitis were enrolled.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test group (n=67), in which rabdosia rubescens drop pill (960 mg) and 4 tablets of simulation agent of rabdosia rubescen were orally given to the subjects three times a day for 5 days; and control group (n=69), in which the subjects were administered the tablets of rabdosia rubescens (1000 mg) and 24 drop pills of simulation agent of rabdosia rubescens thrice daily for 5 days.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established by expert panel prior to the experiment.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graded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nd quantified. The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for each clinical symptom of gingivitis were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on the 6th day post-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in each group itself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two groups, the subjects who were given rabdosia rubescens, drop pill or tablet, had a decrease in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for each clinical symptom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between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efficacy rate being 92.54% and 79.71% respectively (P〈0.05). It was concluded that rabdosia rubescens showed great promise in treating gingivitis. And rabdosia rubescens drop pill was more efficacious than rabdosia rubescens tabl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dosia rubescens drop pill TABLET GINGIVITIS
下载PDF
Static and dynamic studies of adsorption by four macroporous resins to enrich oridonin from Rabdosia rubescens 被引量:5
2
作者 Ling Meng Xia Gui Zhi Yu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51-158,共8页
Oridonin,one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in Rabdosia rubescens(R.rubescens),has been reported to induce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in many cancers.Conventional extraction methods tend to result in unsatisfied ... Oridonin,one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in Rabdosia rubescens(R.rubescens),has been reported to induce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in many cancers.Conventional extraction methods tend to result in unsatisfied enrichment and poor quality of oridonin present in a given biomass.This paper aim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nd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different macroporous resins to arrive at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ology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highquality oridonin.Static absorption kinetics,thermodynamic and dynamic adsorption were evaluated.HP20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study due to its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of 32 mgg 1 and desorption ratio with 98.5%.The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for kinetic results,and Langmuir model was chosen to better describe the absorption thermodynamics.Under optimum conditions(flow rate of 4 ml min 1,bed depth with 6 cm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15 mg·ml^1),the effective content of oridonin increased from 33.9%to 79.1%in the dry extract with a recovery of 81%and the purity of oridonin improved from 76%to 93%.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HP20 provide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purify most oridonin from R.rubesc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dosia rubescens ORIDONIN Macroporous resin ADSORPTION KINETICS THERMODYNAMICS
下载PDF
Effect of rabdosia rubescens combined with new assistant chemotherapy on serum CA199, CEA, CA15-3 an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3
作者 Lei Xi Wei-Sheng Shen +2 位作者 Xiang-Ming Cao Li-Chun Deng Hua-Ming She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4期99-102,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abdosia rubescens combin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serum CA199, CEA, CA15-3 levels an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abdosia rubescens combin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serum CA199, CEA, CA15-3 levels an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5) and treatment group (n=35) randomly.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ew assistant chemotherapy, while those who we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abdosia rubescens combined with new assistant chemotherapy.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3 periods. The serum CA199, CEA, CA15-3 levels and peripheral blood CD4+, CD8+, CD4+/CD8+ cell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among the serum CA199, CEA, CA15-3 levels and peripheral blood CD4+, CD8+, CD4+/CD8+ cell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The serum CA199, CEA and CA15-3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besides, the serum CA199, CEA and CA15-3 level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ipheral blood CD4+, CD4+/CD8+ cell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peripheral blood CD4+, CD4+/CD8+ cell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Rabdosia rubescens combined with new assistant chemotherapyca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rum CA199, CEA and CA15-3 levels, and improve peripheral blood CD4+, CD8+, CD4+/CD8+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dosia rubescens Breast cancer CA199 CEA CA15-3 T LYMPHOCYTE SUBSETS
下载PDF
复方冬凌草含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研究
4
作者 王丽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8期39-43,共5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复方冬凌草含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这个方法要能测量需氧菌的数量、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并且限制菌中的肠道埃希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分中通用规则1107的规定,... 目的建立适用于复方冬凌草含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这个方法要能测量需氧菌的数量、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并且限制菌中的肠道埃希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分中通用规则1107的规定,本研究对该方法的适应性和回收效率进行了评估和测试。试验中,本研究采用常规法和稀释法,对复方冬凌草含片样品进行菌落计数。结果复方冬凌草含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利用标准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复方冬凌草对各种细菌如青色链状真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黑色发霉体与酿酒酵母也有较好的控制能力。然而通过降低浓度的方法检测时,无论是需要空气的微生物还是发酵类生物都呈现出了较低水平,即低于或接近于0.5的比例值上限。在控制菌检查中,采用常规法检出了阳性菌。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复方冬凌草含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稀释法。该方法能可靠地评估复方冬凌草含片的微生物质量,并为其合规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检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 检查方法 复方冬凌草含片
下载PDF
冬凌草及冬凌草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小鼠炎症模型的影响
5
作者 贺守第 孙晨霞 +5 位作者 廖威权 廖康汉 朱辉军 黄胜光 张剑勇 谭宁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984-1990,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RR)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血瘀证小鼠炎症模型的炎症影响,为RA血瘀证提供新的治疗药物。方法将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 目的研究中药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RR)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血瘀证小鼠炎症模型的炎症影响,为RA血瘀证提供新的治疗药物。方法将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低浓度RR组(L-RR组)、高浓度RR组(H-RR组)、低浓度ORI组(L-ORI组)、高浓度ORI组(H-ORI组),每组6只。除Control组外,其余5组小鼠双侧后肢足垫内注射1次10μL乳化的完全弗氏佐剂,背部皮下注射0.1 mg/kg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2 h后,置于4℃冷水中游泳5 min,1次/d,连续7 d。L-RR组、H-RR组灌胃240、480 mg/(kg·d)的RR溶液,L-ORI组、H-ORI组腹腔注射20、40 mg/(kg·d)的ORI溶液,1次/d,连续14 d。每3天测量小鼠后足足掌的厚度;治疗14 d后,称量小鼠体质量,评估关节炎指数评分,ELISA法检测足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浓度,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检测踝关节组织破坏程度。结果各组间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orl组比较,Model组关节肿胀、关节炎症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软骨被破坏,后足足掌厚度、关节炎指数评分及TNF-α、IL-6、IL-1β、VEGFA浓度均增加(P<0.05)。与Model组比较,L-RR组、H-RR组、L-ORI组、H-ORI组关节肿胀症状减轻;H-RR组、L-ORI组、H-ORI组第22天后足足掌厚度降低(P<0.05);H-RR组、H-ORI组的关节炎指数评分降低(P<0.05);H-RR组、L-ORI组、H-ORI组TNF-α、IL-6、IL-1β浓度降低(P<0.05);H-RR组、L-ORI组、H-ORI组VEGFA浓度降低(P<0.05);L-RR组、H-RR组、L-ORI组、H-ORI组的踝关节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及软骨破坏均减少。结论RR、ORI可改善血瘀证RA小鼠模型关节肿胀、后足足掌厚度,降低关节炎指数评分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VEGFA的浓度,并能减少踝关节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及软骨破坏,说明RR及其主要活性成分ORI具有治疗RA血瘀证炎症模型的作用,VEGFA可能作为RA血瘀证疗效评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冬凌草甲素 类风湿关节炎 血瘀证 炎症
下载PDF
冬凌草药渣固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6
作者 陈璐 周省委 +5 位作者 徐可可 张高阳 刘汶泽 曹小凤 杨林林 董诚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80,共12页
为筛选出冬凌草药渣固体发酵工艺的最适条件,研究不同接种量、不同料液比、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温度处理下酵母菌、乳酸菌固体发酵工艺对冬凌草药渣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为筛选出冬凌草药渣固体发酵工艺的最适条件,研究不同接种量、不同料液比、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温度处理下酵母菌、乳酸菌固体发酵工艺对冬凌草药渣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固体发酵最优条件:接种量6%、料液比1∶1.2、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8℃。此条件下,粗蛋白、粗脂肪、钙、粗灰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分别相较于发酵前提高0.93%、23.08%、13.89%、19.74%、15.00%、16.22%,粗纤维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减少1.19%。齐墩果酸含量与熊果酸含量相关性达到0.86,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相关性分别达到0.95、0.97、0.90,呈极显著正相关。乳酸菌固体发酵最优条件:接种量6%、料液比1∶1.2、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28℃。此条件下,粗蛋白、粗脂肪、钙、粗灰分、赖氨酸含量分别相较于发酵前提高33.02%、23.08%、74.07%、51.32%、21.21%,粗纤维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减少24.76%。粗蛋白含量与赖氨酸含量相关性达到0.77,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酵母菌和乳酸菌固体发酵方法均可使冬凌草药渣的营养价值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药渣 固体发酵 发酵工艺 酵母菌 乳酸菌
下载PDF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猫爪草-冬凌草”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机制
7
作者 杨青斌 徐静 +3 位作者 李进 司维群 刘静 吴佳龙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68-72,共5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猫爪草与冬凌草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对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与传统中药百科全书(ETCM)数据库的检索,掌握有关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其作用靶点,借助有机...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猫爪草与冬凌草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对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与传统中药百科全书(ETCM)数据库的检索,掌握有关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其作用靶点,借助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以及小分子药物预测作用靶点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的支持下,收集一系列肝癌的靶点。参照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进行药物与肝癌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在将网络系统应用于探索药物的抗癌过程和作用机理的同时,结合Cytoscope 3.9.1软件成功构建“成分-靶点-通路”体系,并借助Metascape功能实现对共同靶点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富集处理。此外,利用分子模拟软件AutoDock展开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间分子对接情况的探究,获取所需的系列研究成果。结果筛选出冬凌草与猫爪草的有效活性成分分别有23、9个;两味药的药物靶点总共1020个,共同交集靶点299个;药物和肿瘤疾病共有26个常见靶点。KEGG通路的富集显示,药物靶点涉及的通路主要有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猫爪草与冬凌草相须配伍,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能协同发挥抗肝癌作用,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爪草 网络药理学 冬凌草 分子对接 原发性肝癌
下载PDF
冬凌草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景原 王太霞 +2 位作者 杨相甫 张晋豫 李贺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938-941,共4页
用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和单细胞平板培养技术,诱导出冬 凌草愈伤组织,并探讨 了细胞悬浮培养时间、培养方法和接种密度对冬凌草单细胞平板培养植板率的影响。结果表 明:从冬凌草叶和嫩茎诱导愈伤组织,以 MS+2,4D 1 mg/L+NAA 0.5... 用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和单细胞平板培养技术,诱导出冬 凌草愈伤组织,并探讨 了细胞悬浮培养时间、培养方法和接种密度对冬凌草单细胞平板培养植板率的影响。结果表 明:从冬凌草叶和嫩茎诱导愈伤组织,以 MS+2,4D 1 mg/L+NAA 0.5 mg/L 培养基较好 ,愈 伤组织诱导率高达 96.80%。用普通单细胞平板培养法培养冬凌草单细胞的植板率很低,而 以悬浮培养 15~18 d 的单细胞为材料,接种密度为 5×103个/毫升时,进行条件培养 和 看护培养,植板率达 21.63%。本研究结果可供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筛选冬凌草高产冬 凌草素细胞株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愈伤组织 细胞培养 中医药疗法 组织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
下载PDF
冬凌草多糖的抗肿瘤及其免疫增强作用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一飞 江金花 +4 位作者 王庆端 刘晨江 李久香 张美英 戴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41-1343,共3页
目的 :研究冬凌草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活性。方法 :从冬凌草全草中分离得到冬凌草多糖 ,采用体、内外抑制实验对冬凌草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了其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 目的 :研究冬凌草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活性。方法 :从冬凌草全草中分离得到冬凌草多糖 ,采用体、内外抑制实验对冬凌草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了其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随着冬凌草多糖浓度的提高 ,体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逐渐增强 ;体内对小鼠 1 80肿瘤的抑制率为 35 % (P <0 .0 5)。冬凌草多糖体外对刀豆素A(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以及脂多糖 (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结论 :冬凌草多糖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多糖 抗肿瘤 免疫活性 植物药 MTT比色法
下载PDF
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4
10
作者 左海军 李丹 +3 位作者 吴斌 高慧媛 吴立军 池岛乔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研究冬凌草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冬凌草的乙醇冷浸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并进行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的抗癌活性对比。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1)、β... 目的研究冬凌草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冬凌草的乙醇冷浸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并进行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的抗癌活性对比。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1)、β谷甾醇(2)、熊果酸(3)、齐墩果酸(4)、水杨酸(5)、sideritoflavone(6)、冬凌草甲素(7)、冬凌草乙素(8)、冬凌草丙素(9)、胡萝卜苷(10)、enmenol1αOβDglucoside(11)、葡萄糖(12)。冬凌草甲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S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L929、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人组织淋巴瘤细胞U937以及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都有较好活性而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杀伤作用较弱。结论Sideritoflavone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冬凌草甲素比冬凌草乙素有更好的抗癌活性,且其抗癌活性有较强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冬凌草甲素 sideritoflavone 抗癌活性
下载PDF
冬凌草多糖脱蛋白和脱色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芳 朱学慧 +3 位作者 刘玫 周晶 车宪平 韩瑞发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1-753,共3页
目的:筛选冬凌草多糖脱蛋白、脱色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提取物多糖损失量、蛋白去除率和透光能力为测定指标,考察不同方法对冬凌草多糖脱蛋白、脱色的影响。结果:三氯乙酸脱蛋白法、活性炭脱色法为最佳工艺。结论:该除杂脱色方法为冬凌... 目的:筛选冬凌草多糖脱蛋白、脱色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提取物多糖损失量、蛋白去除率和透光能力为测定指标,考察不同方法对冬凌草多糖脱蛋白、脱色的影响。结果:三氯乙酸脱蛋白法、活性炭脱色法为最佳工艺。结论:该除杂脱色方法为冬凌草多糖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多糖 脱蛋白 脱色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冬凌草萜含片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 被引量:15
12
作者 冀春茹 冯卫生 +2 位作者 胡润淮 苏永林 夏忠庭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5-36,共2页
目的:对冬凌草萜含片中的冬凌草甲素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 法,以C18ODS 为色谱柱,甲醇水(55∶45)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2nm 。结果:回收率为98 .23 % ,RSD 为2 .12 % 。结论:... 目的:对冬凌草萜含片中的冬凌草甲素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 法,以C18ODS 为色谱柱,甲醇水(55∶45)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2nm 。结果:回收率为98 .23 % ,RSD 为2 .12 % 。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冬凌草 冬凌草甲素 冬凌草萜含片
下载PDF
不同植物激素对冬凌草愈伤组织增殖及褐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冬杰 魏景芳 +2 位作者 鲁绍伟 张进献 胡玉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9-150,共2页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对冬凌草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及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种类、浓度及其组合对愈伤组织增殖及褐变影响较大。适宜浓度的2,4-D、IAA和NAA生长素、KT和6-BA细胞分裂素及GA3,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抑制褐...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对冬凌草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及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种类、浓度及其组合对愈伤组织增殖及褐变影响较大。适宜浓度的2,4-D、IAA和NAA生长素、KT和6-BA细胞分裂素及GA3,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抑制褐化,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其中以2,4-D(2.5)+KT(0.2)+GA3(0.2)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植物激素 愈伤组织 褐化
下载PDF
氮碳源对冬凌草再生植株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董诚明 苏秀红 王伟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4-498,共5页
以冬凌草再生植株为研究材料,通过改变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及NO3-/NH4+比例,研究冬凌草再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植株体内次生代谢物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3%蔗糖有利于冬凌草再生植株的生长和冬凌草甲素的积累,5%蔗糖有利于迷迭香酸的积累;NO3-... 以冬凌草再生植株为研究材料,通过改变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及NO3-/NH4+比例,研究冬凌草再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植株体内次生代谢物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3%蔗糖有利于冬凌草再生植株的生长和冬凌草甲素的积累,5%蔗糖有利于迷迭香酸的积累;NO3-/NH4+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再生植株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二者比例为2∶1时再生植株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最佳.说明不同蔗糖浓度及NO3-/NH4+比例对冬凌草再生植株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蔗糖 氮源 再生植株 次生代谢产物
下载PDF
冬凌草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苏秀红 董诚明 +2 位作者 王春雷 王龙 王伟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0-316,共7页
以冬凌草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冬凌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并对不同外植体(茎、叶)诱导愈伤、芽的分化能力及再生植株内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MS+2.0 mg/L 6-BA+1.0 mg/L NAA培养... 以冬凌草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冬凌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并对不同外植体(茎、叶)诱导愈伤、芽的分化能力及再生植株内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MS+2.0 mg/L 6-BA+1.0 mg/L NAA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在MS+2.0 mg/L 6-BA的培养基上诱导芽的效果较好;叶片和茎段在愈伤诱导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但其再分化能力以茎段最好;再生苗生根培养基以0.3 mg/L IBA最好;以叶为外植体诱导的再生植株中冬凌草甲素、迷迭香酸的含量均高于以茎为外植体诱导的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愈伤组织 冬凌草甲素 迷迭香酸
下载PDF
冬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尹锋 梁敬钰 刘净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目的 :从冬凌草RabdosiarubescensHemsl.的全草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 ,SephadexLH 2 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其石油醚及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 6个化合物 ,... 目的 :从冬凌草RabdosiarubescensHemsl.的全草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 ,SephadexLH 2 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其石油醚及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 6个化合物 ,分别为胡萝卜苷 (I)、β 谷甾醇 (II)、冬凌草乙素 (III)、冬凌草甲素 (V)、Effu saninE (IV)和Aurantiamideacetate(VI)。结论 :化合物I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化合物VI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本文还首次对化合物IV的1HNMR和13 CNMR作了较全面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鄂西冬凌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宋发军 高洁 +1 位作者 杨光忠 王少滕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9-1070,共2页
目的对鄂西冬凌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和HPLC分离冬凌草叶乙醇提取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鄂西冬凌草乙醇提取物中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是冬凌草甲素①,Lasiokaurin②,对羟基苯甲醛③,邻... 目的对鄂西冬凌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和HPLC分离冬凌草叶乙醇提取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鄂西冬凌草乙醇提取物中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是冬凌草甲素①,Lasiokaurin②,对羟基苯甲醛③,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④,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⑤,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⑥,4',5,7-三甲氧基黄酮⑦。结论 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鄂西地区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化学成分 鉴定
下载PDF
冬凌草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24
18
作者 卢海英 梁敬钰 陈荣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对河南济源产冬凌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1),冬凌草乙素(2),rabdokaurin C(3),l... 目的:对河南济源产冬凌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1),冬凌草乙素(2),rabdokaurin C(3),lasiokaurinol(4),冬凌草甲素(5),lasiodonin(6),香草酸(7),原儿茶醛(8),阿魏酸(9),咖啡酸(10),槲皮素(11)。结论:化合物3、4为首次从冬凌草中分得,化合物1、7、8为首次从香茶菜属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香茶菜属 化学成分 对映-贝壳杉烷二萜 酚酸 黄酮
下载PDF
冬凌草液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培元 赵高贤 +1 位作者 常连胜 乔保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比较中药冬凌草液热疗和多次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12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术后1~2个月开始行冬凌草液热疗,每3个月1次,共1年;B组行丝裂霉素膀胱内多... 目的比较中药冬凌草液热疗和多次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12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术后1~2个月开始行冬凌草液热疗,每3个月1次,共1年;B组行丝裂霉素膀胱内多次灌注,术后2周开始,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个月1次,共1年。观察术后复发率和无瘤间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0~45个月,平均(28.6±5.8)个月。A组复发率5.0%,B组复发率14.3%,两组复发率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发生膀胱炎、血尿、膀胱挛缩、尿道狭窄A组分别为28.3%、5.0%、1.7%、1.7%,B组分别为25.4%、4.8%、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浅表性 冬凌草 热疗 复发
下载PDF
稀土元素镧和铈对冬凌草再生植株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诚明 曹利华 +3 位作者 苏秀红 张艳贞 乔毅琳 姚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7-441,共5页
以冬凌草无菌苗为材料,在冬凌草再生植株时期,添加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镧和铈,用重量法测定其单株平均鲜重及干重,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冬凌草甲素、乙素、迷迭香酸的含量,参考农作物、园艺作物种质评比的方法,根据冬凌草生产中各项指标的重... 以冬凌草无菌苗为材料,在冬凌草再生植株时期,添加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镧和铈,用重量法测定其单株平均鲜重及干重,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冬凌草甲素、乙素、迷迭香酸的含量,参考农作物、园艺作物种质评比的方法,根据冬凌草生产中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设置权重,计算加权后得到综合评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稀土元素镧、铈对冬凌草再生植株产量及次生代谢产物冬凌草甲素、乙素、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综合评分为62.99分,添加稀土元素铈的条件下,1μmol·L-1Ce Cl3·7H2O评分最高为87.96分,添加稀土元素镧的条件下,5μmol·L-1La Cl3·6H2O评分最高为74.44分,这表明Ce Cl3·7H2O对冬凌草再生植株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促进作用优于La Cl3·6H2O;适宜浓度的镧、铈能促进冬凌草再生植株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迷迭香酸的合成,而高浓度10μmol·L-1La Cl3·6H2O具有抑制的情况。该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研究稀土元素对冬凌草再生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植物组织培养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稀土元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稀土元素 甲素 乙素 迷迭香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