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 Band and a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after transradial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Yong Wang Jing Tang +2 位作者 Jingwei Ni Xin Chen Ruiyan Zhang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4期221-228,共8页
Objective: Transradial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has proved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clinical practice. Various hemostatic compressive devices have been used in subsequent procedur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Objective: Transradial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has proved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clinical practice. Various hemostatic compressive devices have been used in subsequent procedur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and the widely used TR Band. Methods: A total of 118 patien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R Band and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Efficacy of hemostasis, patient comfort, local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 Occurrence of errhysis or hematoma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groups(13.6% vs. 11.9%, P = 0.782). Fewer patients had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or moderate to severe numbness in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group(1.7% vs. 22.0%; 1.7% vs. 18.6%, respectively). Pulse loss between distal artery and device was lower in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group(5.1% vs. 22.0%, P = 0.007), and fewer patients experienced obstruction of venous reflux compared with the TR Band group(6.8% vs. 25.4%, P = 0.006). Combined incidence of RAO at discharge was 7.6%, and was lower in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group(1.7% vs. 13.6%, P = 0.015). In contrast to the TR B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cidence of RAO at discharge(odds ratio: 0.06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06–0.675, P = 0.022). Conclusions: Both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and the TR Band can efficiently achieve hemostasis following transradial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However, fewer patients felt discomfort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new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Pulse loss in the artery distal to the compression device, obstruction of venous reflux, and RAO occurred significantly less often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new de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radial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 radial ARTERY OCCLUSION
下载PDF
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研究
2
作者 余龙辉 宋梦丽 +6 位作者 陈丽燕 谭文亮 蔡露 熊红英 涂伟玲 李林锋 康信军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06-810,共5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术后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295例,... 目的探讨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术后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2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螺旋桡动脉压迫器组(A组,99例)、壳聚糖止血海绵组(B组,98例)及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组(C组,98例),3组采用对应方法止血。观察记录3组术后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A组、B组及C组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1%(13/99)、5.1%(5/98)、3.1%(3/98),术后出血、瘀斑、肢端肿胀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高于C组(均P<0.05)。术后桡骨血肿发生率A组高于C组(P=0.008)。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侧严重肢端肿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C组患者舒适度优于A组(P=0.004)。结论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TRI术后总体止血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和壳聚糖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一种操作简单、舒适度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止血海绵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器的研发设计
3
作者 朱雪清 葛杨 +3 位作者 李萌 袁胜 王晶婧 刘震宇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研究设计一种新型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器,以期解决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该止血器主要由止血件、压力调节、固定部分以及可视窗组成,止血器能够精准压迫穿刺点,方便医护人员通过可视窗观察伤口,及时发现出血或血肿等异常情况,采... 研究设计一种新型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器,以期解决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该止血器主要由止血件、压力调节、固定部分以及可视窗组成,止血器能够精准压迫穿刺点,方便医护人员通过可视窗观察伤口,及时发现出血或血肿等异常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极大提高术后穿刺点止血效果及使用舒适性。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器具有设计合理,临床操作简单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 止血器 远端桡动脉 设计
下载PDF
改良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吴满珍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应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TRI)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TRI术后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螺旋式止血器压迫,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改良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应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TRI)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TRI术后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螺旋式止血器压迫,观察组采用改良螺旋式止血器压迫。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情况、各时间点疼痛麻木程度、肿胀程度、止血前后血氧饱和度差异及压力损伤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止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的疼痛及麻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及术后8 h两组患者疼痛及麻木评分均较术后回病房时的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止血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及压力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应用于TRI术后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手部肿胀、疼痛、麻木程度,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改良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 冠状动脉介入 血氧饱和度 肿胀 疼痛
下载PDF
新型桡动脉止血器在临床介入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方哲 周玉杰 +11 位作者 刘宇扬 史冬梅 赵迎新 李艳芳 胡宾 王健龙 杨士伟 贾得安 王志坚 聂斌 葛海龙 杨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装置在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在安贞医院心内科12病房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1 206例患者(其中经排除标准及经股动脉途径共计132例,反关脉3例)共计1 071例患者入选。常...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装置在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在安贞医院心内科12病房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1 206例患者(其中经排除标准及经股动脉途径共计132例,反关脉3例)共计1 071例患者入选。常规应用6F动脉鞘管,当需要一些特殊介入技术时(如:左主干病变、双支架术或旋磨术)更换为7F动脉鞘。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桡动脉止血板组(OD)535例和壳聚糖止血敷料组(CD)536例。观察术后即刻及出院时桡动脉主、次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基线特征显示:在年龄、性别、吸烟、血糖、血脂、高血压及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7F鞘管,以及术后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等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压迫组高于传统止血板组(P<0.05)。在满意度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压迫止血组明显高于前者。两组通过研究对于术后内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临床观察指标方面: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前臂疼痛或不适、桡动脉内膜损伤及桡动脉闭塞等逐层进行分析,两组未见显著差别,但总血管并发症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组明显低于止血板组。结论:对于介入术中使用7F鞘管,术后应用大量抗凝的患者,在减少总血管并发症方面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压迫组具有很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止血装置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止血器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冰 刘建国 +1 位作者 李俊峡 鲍宏刚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4例成功进行急诊PCI采用桡动脉径路的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直接PCI术后留置桡动脉鞘管6 h,应用瑞翁株式会社...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4例成功进行急诊PCI采用桡动脉径路的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直接PCI术后留置桡动脉鞘管6 h,应用瑞翁株式会社生产的RDP700前臂用直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性别、年龄、体重及替罗非班对止血器压迫时间及肢体远端肿胀消退时间的影响。结果 124例桡动脉径路患者压迫止血器均可于术后即刻成功止血,平均止血压迫时间为(9.9±3.5)h,远端肿胀平均消退时间为(32.4±8.7)h。共有3例(2.4%)发生桡动脉闭塞,5例(4.0%)出现穿刺局部皮肤损害。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直接PCI术后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延长,撤除止血器后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亦明显延长(P均<0.01)。年龄≥60岁、体重<65 kg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及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较年龄≥60岁、体重≥65 kg明显延长(P均<0.01)。直接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较未应用者显著延长,撤除止血器后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亦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急诊桡动脉径路行PCI术患者应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安全有效,性别、年龄、体重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影响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及远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 止血器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术后TRBand和RDP-700止血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冰 李俊峡 鲍宏刚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542-543,546,共3页
目的比较桡动脉介入术后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支架置入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TR组及RDP组,每组患者90例,分别使用TR Band和RDP-700止血... 目的比较桡动脉介入术后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支架置入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TR组及RDP组,每组患者90例,分别使用TR Band和RDP-700止血器行桡动脉止血。比较观察2种止血器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以及远端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桡动脉闭塞率、局部手臂肿胀、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的情况。结果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均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RDP-700组(6.62±0.65)h较TR Band组(9.12±0.58)h止血器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0.05);远端肢体肿胀消退时间,RDP-700组(12.17±1.31)h较TR Band组(20.10±2.41)h止血器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闭塞率、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TR Band和RDP-700是安全、有效的,RDP-700具有压迫时间短,远端肢体肿胀消退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止血装置 TR Band RDP 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
下载PDF
常规加压法和桡动脉止血器法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止血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8
作者 方玉强 杨成明 +3 位作者 王旭开 曾春雨 王红勇 陈乔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加压法和桡动脉止血器法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止血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Allen试验阳性并经桡动脉径路介入的413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3组:常规组(87例),TR Band止血器组(122例),Adapty止血器组(204例),观察其止... 目的探讨常规加压法和桡动脉止血器法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止血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Allen试验阳性并经桡动脉径路介入的413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3组:常规组(87例),TR Band止血器组(122例),Adapty止血器组(204例),观察其止血效果、止血耗时、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手部肿胀情况、局部组织坏死等。结果常规组止血效果为100%,TR-Band组为90.1%,Adapty组为97.5%,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组初始成功压迫止血的时间为14.5±5.7min、完全止血时间为9.7±4.3h,均长于TR Band组的7.5±3.8min和6.9±4.2h及Adapty组的5.9±3.1min和6.3±3.7h(P<0.05),常规组手部肿胀率明显高于TR Band组和Adapty组(P<0.05),但无局部皮肤坏死发生,而TR Band组和Adapty组均有发生,与术后活动少和观察不及时有关,3种止血方法对末梢动脉循环均未见不良影响(P>0.05)。结论采用TR Band和Adapty桡动脉止血器对桡动脉止血安全、有效,能很好提高介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止血器 经桡动脉介入术 止血
下载PDF
夹心式包扎法联合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孙莲莲 单培仁 +1 位作者 胡伟珍 张敏月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6期163-166,170,共5页
目的观察夹心式包扎法联合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且拟行经皮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在旋压式... 目的观察夹心式包扎法联合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且拟行经皮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在旋压式止血器压迫垫下方置入纱布(中心点包扎法),实验组采取在旋压式止血器压迫垫及锁扣的下方置入纱布(夹心形包扎法),减压时间统一为术后1 h开始减压,之后为每0.5小时放松止血器,4~6 h完全放松止血器。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渗血、Ⅰ期压疮、Ⅱ期压疮、肿胀、疼痛≥4分)发生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分析患者并发症与舒适度、舒适度与对护理工作满意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术后渗血、Ⅱ期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Ⅰ期压疮、肿胀、疼痛≥4分)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舒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根据舒适程度进行分析,不舒适组患者并发症(Ⅰ期压疮、肿胀、疼痛≥4分)发生率显著高于舒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舒适度[(2.3±0.9)分]与对护理工作满意度[(3.0±0.8)分]呈正相关(r=0.639,P<0.001)。结论夹心包扎法将纱布垫入锁扣可作为一个缓冲力量,可减轻锁扣对皮肤的直接压迫损伤,有效降低与止血器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可提升患者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扎 桡动脉 止血器 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改良绷带加压法在桡动脉介入中压迫止血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荣红 叶佩军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536-53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绷带加压法在桡动脉介入中压迫止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某三级医院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91例。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绷带组108例,专用止血器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介入术后加压包扎的并... 目的探讨改良绷带加压法在桡动脉介入中压迫止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某三级医院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91例。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绷带组108例,专用止血器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介入术后加压包扎的并发症及舒适度情况。结果改良绷带加压组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桡动脉穿刺史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比较,改良绷带组患者穿刺处出血、周围青紫及皮肤破损移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肿胀、麻木、压迫处疼痛改良绷带组患者发生率低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P<0.05),同时改良绷带组患者舒适度良好的百分比高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绷带加压法相对于专用止血器法具有并发症更少、舒适度好且价格便宜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绷带 桡动脉介入 止血器 并发症
下载PDF
调节减压及压迫时间最佳界值提升桡动脉压迫式止血器应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琨 王秀 王瑞枝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4期39-42,共4页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桡动脉压迫式止血器减压及压迫时间的最佳界值进行临床试验,以对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术后血管并发症有所帮助。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216例择期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患者,采用数表法随机将其纳入对照组...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桡动脉压迫式止血器减压及压迫时间的最佳界值进行临床试验,以对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术后血管并发症有所帮助。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216例择期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患者,采用数表法随机将其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8例。两组均采用桡动脉径路,使用同一型号桡动脉压迫式止血器;对照组首次减压时间自术后2 h开始,设定持续减压时间为1次/2 h,直至术后8 h无渗血后撤除压迫器;观察组首次减压时间稍提前为术后1.0~1.5 h,动态调节压力止血器减压及压迫时间,术后6 h完全拆除压力止血器。对两组患者术后采用数字评级量表(NRS)进行疼痛评分,并对NRS评分情况分布及研究过程中术肢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在压迫止血期间观察组患者NRS评分为(2.63±0.60)分,对照组为(3.50±0.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1,P<0.05)。并发症方面比较,术后24 h期间血肿及再出血情况两组近似,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皮肤青紫、末梢循环变差及张力性水泡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71,x^2=7.014,x^2=2.398;P<0.05)。结论:PCI术后应用桡动脉压迫式止血器止血时,应视具体情况确定减压及压迫时间,为了减少术肢出血及血肿的风险,增进患者舒适程度,执行第一次减压为术后1.0~1.5 h,此后采取动态减压为宜,尽量避免压迫时间>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桡动脉 压迫式止血器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蕾 王琳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24期2288-2290,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30例,按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观察组65例采用个...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30例,按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观察组65例采用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观察两组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和手部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手部肿胀程度及皮肤青紫、麻木、疼痛时间>2h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795,6.290,4.795,9.286,9.119,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调节桡动脉压力止血器法,既减少了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又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调节 桡动脉压力止血器 效果
下载PDF
TR Band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翀昊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7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TR Band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行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63例使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对照组70例使用常规的绷带压迫止血,观察比较2组止... 目的探讨TR Band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行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63例使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对照组70例使用常规的绷带压迫止血,观察比较2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患者的舒适度、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1次止血成功率和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迫止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应用TR Band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安全有效,止血时间短,患者舒适度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Band动脉止血压迫器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两种止血器在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5
14
作者 冯湘萍 于惠芳 吴泽君 《现代临床护理》 2013年第8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止血器在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高龄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术后分别采用气囊式和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效果、舒适度及并... 目的探讨两种止血器在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高龄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术后分别采用气囊式和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效果、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止血效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缺血、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式止血器更适用于经桡动脉介入术后高龄患者伤口压迫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术 高龄患者 气囊式止血器 旋压式止血器
下载PDF
定压兼定时报警桡动脉止血器的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毛元红 王健 +4 位作者 王珏 葛赟 陆丽 邵蓉蓉 翁卫群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设计定压兼定时报警桡动脉止血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后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定压、定时压迫止血。方法:采用振荡法测量血压,通过建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与袖套压力波关系来判别血压。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脉搏信号经放大器... 目的:设计定压兼定时报警桡动脉止血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后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定压、定时压迫止血。方法:采用振荡法测量血压,通过建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与袖套压力波关系来判别血压。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脉搏信号经放大器、信号调理器,得到放大的脉搏振荡信号,送到单片机得到血压值。单片机控制气泵使止血带迅速充气至被测者收缩压以上(约30 mm Hg),之后单片机通过1路A/D采集止血带的气压,并根据止血带内气压下降的速度来控制排气阀排气,使止血带内匀速降压(3~5 mm Hg/s);止血带的压力为动脉的平均压,单片机控制使止血带保持此压力,并通过触控屏输入患者相关参数计算出压力保持时间,此时间即为桡动脉穿刺点所需压迫的时间。报警系统到达设定的时间,自动降压、报警。结果:该装置可根据个体的血压值、出凝血时间及术中使用抗凝药物的半衰期,设定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所需的压力和时间,时间至预设的时分自动报警,提醒及时解除穿刺点的局部压迫,实现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有效的压迫和止血。结论:定压兼定时报警桡动脉止血器可控制定压、定时,有效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使患者舒适、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 穿刺点止血 止血压力 止血时间 报警
下载PDF
SYNC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震涛 吴国辉 +5 位作者 伊媛媛 刘国帅 宋金凤 刘秀敏 卢彦娜 唐强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2期1862-1865,共4页
目的探索SYNC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3—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267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 目的探索SYNC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3—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267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55)和对照组(n=112)。观察组采用SYNC桡动脉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是术后1 h,压迫止血时间为3 h;对照组采用TRBand桡动脉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是术后2 h,压迫止血时间为6 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局部穿刺处情况及患者舒适满意度。结果术后两组局部穿刺处渗血、血肿、皮肤破损水泡、二次包扎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观察组发生轻度肢体远端肿胀患者6例(3.9%),少于对照组14例(12.5%),两组术侧肢体远端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后使用SYNC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短,止血安全有效,可降低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肿胀程度,明显提升患者舒适满意度,同时降低医护人员临床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止血效果 首次减压 压迫止血时间 患者舒适满意度
下载PDF
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止血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麦苗 王红霞 黄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942-943,946,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止血方法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干预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加压弹力绷带组)42例和B组(桡动脉充气止血器组)42例,对两组均进行针... 目的:比较不同止血方法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干预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加压弹力绷带组)42例和B组(桡动脉充气止血器组)42例,对两组均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将两组的肿胀、疼痛及麻木程度、止血时间及干预前后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的肿胀、疼痛及麻木程度均轻于A组,止血时间短于A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对护理满意率为100.00%。结论:桡动脉充气止血器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止血中的效果相对较好,辅以针对性护理更受患者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介入术 术后止血方法 止血效果 护理
下载PDF
应用止血器缩短冠脉造影患者桡动脉压迫止血时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邱杰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17期1607-1609,共3页
目的探讨缩短ZXDⅡ压迫器止血时间对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伤口的止血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2017年3-12月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1组92例、观察2组92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缩短ZXDⅡ压迫器止血时间对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伤口的止血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2017年3-12月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1组92例、观察2组92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减压方法,两观察组分别缩短不同减压时间,比较3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舒适度。结果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一次性止血效果成功率分别为97.4%、96.7%和79.3%,对照组患者术侧肢体手部肿胀、疼痛、桡动脉急性闭塞等并发症均高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相比较,观察1组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较高,但是术侧肢体手部的并发症高于观察2组。两观察组患者伤口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有计划地缩短ZXDⅡ压迫器的减压时间,不仅减少了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从而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ZXDⅡ压迫器 止血效果 护理
下载PDF
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使用动脉压迫器所致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丽萍 罗利霞 吴同果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13期2555-2557,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方法。方法:行冠脉介入治疗424例患者中经桡动脉294例,经股动脉130例,局部止血均使用止血器。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 目的:观察两种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方法。方法:行冠脉介入治疗424例患者中经桡动脉294例,经股动脉130例,局部止血均使用止血器。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两组均出现与使用止血器相关的新型并发症:局部水疱(8例及50例)。压迫性溃疡(2例及4例)。结论: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临床护理要注意与止血器相关的新型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 股动脉 并发症 止血器 护理
下载PDF
两种桡动脉止血方法应用于介入术后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芸岚 《护理管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充气止血绷带联合壳聚糖敷料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入路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3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充气止血绷带止血,试验组应用充气止血绷带联合壳聚糖敷料压迫止血,比较...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充气止血绷带联合壳聚糖敷料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入路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3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充气止血绷带止血,试验组应用充气止血绷带联合壳聚糖敷料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压迫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压迫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充气止血绷带联合壳聚糖敷料压迫止血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充气止血绷带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敷料 桡动脉 压迫止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