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汪国营 张琪 +5 位作者 刘炜 陈文捷 李敏如 李团结 陈伟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优化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培养体系的方法。方法应用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rat GM-CSF,rrGM-CSF)20μg/L和重组大鼠白介素(recombinant rat interleukin,rrIL)-410μg/L诱导分化Lewis大... 目的探讨优化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培养体系的方法。方法应用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rat GM-CSF,rrGM-CSF)20μg/L和重组大鼠白介素(recombinant rat interleukin,rrIL)-410μg/L诱导分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获得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第6日加入终含量为100μg/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细胞成为成熟DC(mature DC,mDC)。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IL)-12、IL-10的含量,并以Brown Norway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观察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经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三方面鉴定,证实所培养细胞为DC。体外培养第6日,见大量增殖细胞集落,细胞高表达OX62。LPS刺激细胞后,细胞伪足样突起明显增多,细胞逐渐呈半悬浮、悬浮生长,细胞表面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CD86)。与imDC比较,mDC分泌IL-10和IL-12显著增加,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通过采用调整rrGM-CSF和rrIL-4的用量等方法优化体外培养体系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分化出大量骨髓源性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大鼠白介素-4 脂多糖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雌二醇对虹鳟免疫功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侯亚义 韩晓冬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5-291,共7页
伴随着性腺的成熟 ,大麻哈鱼属鱼类的抗病能力降低 ,其中的许多种在排卵 (精 )后死亡。虹鳟在繁殖季节后虽然不至于死亡 ,但极容易受许多病原菌的感染而发生病患。我们以前的研究提示 ,疾病的易感性可能与性激素的水平相关 ,但那些研究... 伴随着性腺的成熟 ,大麻哈鱼属鱼类的抗病能力降低 ,其中的许多种在排卵 (精 )后死亡。虹鳟在繁殖季节后虽然不至于死亡 ,但极容易受许多病原菌的感染而发生病患。我们以前的研究提示 ,疾病的易感性可能与性激素的水平相关 ,但那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雄激素对虹鳟免疫功能的影响。雌二醇是重要的雌激素之一 ,本研究运用酶联吸附免疫法、酶联吸附斑点法以及微量活性氧测定法 ,主要探讨了雌二醇在体内或体外对抗体的水平、产生抗体的细胞的数目和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口服雌二醇能够提高未成熟虹鳟血浆中的雌二醇水平 ,这种提高能显著地降低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M (IgM )的浓度 ;(2 )在离体的条件下雌二醇也能按剂量依赖方式降低来自成熟红鳟血液、头肾和脾脏的淋巴细胞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数量以及抑制头肾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活性氧。这些结果提示随着性腺成熟 ,免疫功能的降低可能与血液中雌二醇水平的升高有关 ,免疫功能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生殖季节雌性虹鳟易受许多病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雌二醇 免疫球蛋白M 抗体产生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鱼类
下载PDF
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颖杰 陈文义 +2 位作者 夏德昌 刘广昌 庄仁礼 《水产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50-56,共7页
辽宁某种鱼场从日本民间引进虹鳟鱼发眼卵,鱼苗上浮时暴发流行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春季鱼苗上浮时,都有这种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非常严重,有时上浮的稚鱼全部死亡,致使该场几年鱼苗生产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辽宁某种鱼场从日本民间引进虹鳟鱼发眼卵,鱼苗上浮时暴发流行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春季鱼苗上浮时,都有这种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非常严重,有时上浮的稚鱼全部死亡,致使该场几年鱼苗生产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89年我们为此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调查,用CHSE—214细胞从发病濒死的稚鱼中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nosis Virus简称IPNV),其行态学特性,理f{二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新分离的IPNV(代号IPNV—5)在CHSE,PG,RTG—2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良好的病变,病毒滴度达10^(5(?)5)TCID50/0.05ml,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病毒对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碱,对热比较稳定,0.5%的胰蛋白酶不能完全灭活,病毒的复制不受FUDR的抑制,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存在细胞质中,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92个壳粒,直径为67nm,属RNA病毒。将分离到的病毒回归缝康的虹鳟稚鱼苗,有明显的感染力并能复制出与天然发病时有相同的症状和死亡率,将死亡鱼病料接种CHSE细胞回收到了IP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细胞培养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