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Toxic Effects of Rare-earth Waste and Its Products on Peacock Fish
1
作者 ZHANGYing LIUShi-ying +1 位作者 WUYi-ning DUChang-ji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The micro-nuclei and abnormal nuclei rates of peacock fish are tested,genetic toxic effects of rare-earth waste and its products(cement,plastic) on peacock in water are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chate of r... The micro-nuclei and abnormal nuclei rates of peacock fish are tested,genetic toxic effects of rare-earth waste and its products(cement,plastic) on peacock in water are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chate of rare-earth waste can lead to micronuclei and abnormal nuclei rates of peacock fish an obvious increase(P<0.01). Products made of the waste cause the micronuclei rate to be increased because of its low radio active action,but the change in abnormal nuclei rate can't reach a remarkable level.It shows that rare-earth waste has a certain effect of causing mutation on aquatic organism.Harmfulness of products made from this waste is decreased largely,and resources can be effectively sa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earth waste products made from waste peacock fish micronuclei-rate abnormal nuclei rate
下载PDF
Prevention of La^(3+) on DNA Damage Caused by Hg^(2+) from Fish Intestines
2
作者 洪法水 王玲 +3 位作者 刘超 苏明玉 黄浩 陈亮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43-248,共6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in preventing Hg^2+ pollution, using fish intestinal DNA in vitro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g^2+ , La^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in preventing Hg^2+ pollution, using fish intestinal DNA in vitro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g^2+ , La^3+ , the mixture of La^3+ and Hg^2+ and DNA by spectroscop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g^2+ , La^3+ , the mixture of La^3+ and Hg^2+ and DNA from fish intestine in vitro was investigate by using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a indic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Hg^2+ , La^3+ , and the mixture of La^3+ and Hg^2+ to DNA generated obvious hypochromic effect. Meanwhile, the 205.2 nm peak of DNA blue and the 258.2 nm peak of DNA red shifted. The hypochromic effect and peak shift was caused by these ions in an order of Hg^2+ 〉 Hg^2+ + La^3+ 〉 La^3+ .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showed that as the addition of Hg^2+ , La^3+ , and the mixture of La^3+ and Hg^2+ , the emission peak at about 416.2 nm of DNA did not obviously change, bu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educed gradually with the order in treatment was Hg^2+ 〉 Hg^2+ 〉 La^3+ 〉 La^3+ . Hg^2+ , La^3+ , and the mixture of La^3+ and Hg^2+ had 1.12, 0.58, and 0.81 binding sites to DNA,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DNA caused by them all attributed to static quenching. The binding constants KA of binding sites were 3.82×10^4 and 4.22×10^2 L·mol^-1 ; 2.50×10^4 and 2.95×10^3 L·mol^-1 ; 3.05×10^4 and 1.00×10^3 L·mol^-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3+ could relieve destruction caused by Hg^2+ on the DNA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La^3+ fish intestinal DNA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binding constants rare earths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段禁渔初期鱼类时空分布特点
3
作者 田盼盼 李祥艳 +6 位作者 邓华堂 王导群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安-重庆江段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25.31和41.23 ind./1000 m^(3),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B,无显著差异,估算鱼类平均体长分别为17.97和24.36 cm。在水平方向上,两次调查鱼类都主要分布在重庆-江津江段,两次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差异,2020年12月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2021年5月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发现了鱼类12科62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蒙古鲌和贝氏䱗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占比达到50.21%,与水声学结果一致。研究初步探究了保护区内鱼类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估了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鱼类分布特征,为长江“十年禁渔”生态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水声学 时空分布 禁渔 长江上游保护区
下载PDF
水电开发背景下长江上游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实践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志禹 张敏 陈永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共6页
鉴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可能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生态影响,规划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投资3.82亿元用于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截至2013年底,各项工作均已按计划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果。科学研究方面,已... 鉴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可能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生态影响,规划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投资3.82亿元用于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截至2013年底,各项工作均已按计划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果。科学研究方面,已从"珍稀特有鱼类生活史和人工繁殖技术"、"保护区环境因子变动特征及其对鱼类的影响"、"鱼类保护生物学与保护效果评估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与鱼类保护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在几种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增殖放流方面,完成3个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建设,仅向家坝放流站就已累计放流珍稀特有鱼类72万尾。水生态监测方面,自2006年起每年开展保护区水生态系统尤其是鱼类资源的监测工作,8年间共监测到达氏鲟和胭脂鱼2种珍稀鱼类及46种特有鱼类。金沙江下游二期水电工程阶段,三峡集团计划进一步加强投入,在开展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和推行符合该保护区特点的适应性管理对策,促进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珍稀特有鱼类 物种保护 增殖放流 保护区管理
下载PDF
基于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的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考核指标 被引量:4
5
作者 高欣 林鹏程 +1 位作者 常涛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6-1399,共4页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00-400尾为“中”、50-200尾为“差”、50尾以下为“极差”。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1998-2001年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评级为“良”;2004-2012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至向家坝蓄水前评级为“中”;2013-2020年评级为“极差”。为了复壮中华鲟野生种群,建议修复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功能,大规模放流性成熟亲鱼和大规格个体,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育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珍稀鱼类 极度濒危 保护措施 中华鲟
下载PDF
两种珍稀鱼类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的补充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云飞 门强 康斌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581-585,共5页
通过形态学比较研究和饲养生态学的观察,作者补充了细刺鱼牙齿结构特征和条石鲷的体色、鳍色的形态学特点,探讨了这两种鱼类的生态习性和1998 年在青岛海域出现的原因。进行2~3 个月的饲养实验后,得到细刺鱼月均增长量为10... 通过形态学比较研究和饲养生态学的观察,作者补充了细刺鱼牙齿结构特征和条石鲷的体色、鳍色的形态学特点,探讨了这两种鱼类的生态习性和1998 年在青岛海域出现的原因。进行2~3 个月的饲养实验后,得到细刺鱼月均增长量为10.3% ,条石鲷为14.6% 而明显高于同池饲养六线鱼的结果。鉴于两种鱼类彩色艳丽、游姿优美,具观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鱼类 细刺鱼 条石鲷 形态学 生态学 鳍鱼
下载PDF
玛可河珍稀鱼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申志新 吕连印 +1 位作者 张惠琴 李永鹏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47-50,55,共5页
玛可河为大渡河主要干流及正源,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逐渐增多,玛可河珍稀鱼类资源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本文分析了玛可河鱼类资源现状及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为修复玛可河珍稀鱼类资源、改善玛可河水域生... 玛可河为大渡河主要干流及正源,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逐渐增多,玛可河珍稀鱼类资源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本文分析了玛可河鱼类资源现状及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为修复玛可河珍稀鱼类资源、改善玛可河水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可河 珍稀鱼类 生态保护 对策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翟红娟 邱凉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1年第8期38-40,共3页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干流唯一一条没有开发利用的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并被誉为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赤水河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由于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干流唯一一条没有开发利用的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并被誉为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赤水河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由于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存在以及赤水河为跨省界河流的特点,导致在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文章总结了赤水河流域的保护利用价值,剖析了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协调赤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保护 开发利用 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秦卫华 刘鲁君 +2 位作者 徐网谷 王智 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6,36,共5页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栖息地将直接减少。为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海水利工程 珍稀特有鱼类 自然保护区 生态影响 就地保护
下载PDF
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理完整性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伟华 曹慧群 +1 位作者 黄茁 王振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80,共5页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的物理完整性远高于长江干流,长江干流的3个河段中江津段的物理完整性较高,其次是宜宾和合江;向家坝蓄水前后,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垂向透水性等4项指标差异较大;向家坝蓄水对保护区关键河段水文过程,特别是脉冲流量及其持续时间、底质中值粒径和水深、流速的分布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物理完整性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 蓄水 长江上游保护区 珍稀特有鱼类 物理完整性评价
下载PDF
酚类、烷基苯类、硝基苯类化合物和环境水样对剑尾鱼和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48
11
作者 卢玲 沈英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59,共3页
测定了酚类、烷基苯类和硝基苯类的 12种化学品 ,以及 3个环境水样对剑尾鱼和稀有鲫的 96hLC0 ,96hLC50 ,96hLC1 0 0 值。结果表明 ,剑尾鱼和稀有鲫的幼鱼对化学品和环境水样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化学品和环境水样 。
关键词 酚类 烷基苯类 硝基苯类 环境水样 剑尾鱼 稀有Ju鲫 急性毒性 评价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尹正杰 许继军 +1 位作者 田辉伍 杨春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3,共7页
为科学评价预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的屏山、朱沱和寸滩3个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流量序列为基础,采用基于32个IHA指标的RVA方法,分析保护区水文情势的自然特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为科学评价预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的屏山、朱沱和寸滩3个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流量序列为基础,采用基于32个IHA指标的RVA方法,分析保护区水文情势的自然特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模拟,研究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未来的水文情势变化。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之前保护区的水文变化比较稳定;1990年后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有所增加;金沙江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屏山站的水文变化加剧,但朱沱和寸滩站的水文变化不大,显示保护区支流水量汇入显著减缓了水库调度对保护区中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文变化 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
下载PDF
水电开发背景下长江上游流域鱼类保护现状与规划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鹏程 王春伶 +5 位作者 刘飞 刘猛 刘焕章 王小明 于江 朱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30-143,共14页
长江上游地区集中了长江流域近90%的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和河道渠化导致河流原有生境破碎化、鱼类多样性丧失,水电开发与水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系统收集了长江上游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电梯级开... 长江上游地区集中了长江流域近90%的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和河道渠化导致河流原有生境破碎化、鱼类多样性丧失,水电开发与水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系统收集了长江上游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电梯级开发现状资料并矢量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鱼类多样性特点,分析了当前水电开发背景下长江上游鱼类资源变化以及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展保护区普查和管理效果评估、优化空间布局,实施鱼类关键栖息地生态修复,实施上游濒危特有鱼类拯救行动计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科研监测和基础研究等建议,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和水域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流域 珍稀、特有鱼类 空间分析 保护空缺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取代芳烃对剑尾鱼、稀有鮈鲫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伟华 冯长君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67-1270,共4页
通过建构分子连接性指数 ( mY) ,mY =∑ (δi·δj·δk...) 0 .5,其中δi=(ni-1)·mi+hi.用该指数与有机物对剑尾鱼、稀有鲫的半数致死浓度 ( -lgLC50 )相关联 ,得到较好的相关性 ,相应二元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762 ,0 9... 通过建构分子连接性指数 ( mY) ,mY =∑ (δi·δj·δk...) 0 .5,其中δi=(ni-1)·mi+hi.用该指数与有机物对剑尾鱼、稀有鲫的半数致死浓度 ( -lgLC50 )相关联 ,得到较好的相关性 ,相应二元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762 ,0 990 7.因此用其预测有机物对鱼类的毒性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芳烃 剑尾鱼 稀有鮈鲫 急性毒性 QSAR 分子连接性指数 有毒化学物质
下载PDF
金沙江一期工程对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高少波 唐会元 +2 位作者 陈胜 杨志 董方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0,共5页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 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 116尾;2013年向...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 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 116尾;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在水富/宜宾断面未采集到圆口铜鱼卵、苗。各年圆口铜鱼卵苗江汛期和最大日径流量分别为:2008年6月12日-7月2日、3.79×10^7粒(尾),2010年6月22日-7月10日、3.47×10^7粒(尾);2011年6月23日-7月4日、9.58×10^7粒(尾);2012年6月24日-7月13日、1.22×10^7粒(尾)。圆口铜鱼卵苗江汛与金沙江下游的水文流量持续增长相关,卵苗日径流量高峰值与洪峰过程较一致,最大日径流量基本先于最大水文流量前出现。圆口铜鱼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较短时间内(2~3周)。2008年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量为2.12亿粒(尾);2010-2012年导流施工期间早期资源补充量分别为1.65亿、1.61亿、0.82亿粒(尾),呈下降趋势;2013年无早期资源补充。溪洛渡、向家坝2个梯级大坝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圆口铜鱼卵苗向下游漂流的途径。要合理制定水电梯级调度方案,促进或引起圆口铜鱼自然繁殖过程,并降低圆口铜鱼卵苗在库区的死亡率;加强圆口铜鱼现有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或禁止在产卵场捕捞亲鱼;开展圆口铜鱼在梯级大坝上下游间群体交流连通性的可能性研究和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一期工程 保护区 圆口铜鱼 早期资源 补充量
下载PDF
稀土废渣及其产品对孔雀鱼的遗传毒性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颖 任南琪 +3 位作者 都昌杰 吴忆宁 王爱洁 田文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4-556,共3页
对孔雀鱼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进行了测试 ,观察了稀土废渣及其废渣产品 (水泥、塑料 )在水中对孔雀鱼的遗传毒性效应 .试验结果表明 :稀土废渣水浸液能引起孔雀鱼微核率及核异常率明显升高 (P <0 .0 1) ,其废渣产品由于低放作用使微... 对孔雀鱼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进行了测试 ,观察了稀土废渣及其废渣产品 (水泥、塑料 )在水中对孔雀鱼的遗传毒性效应 .试验结果表明 :稀土废渣水浸液能引起孔雀鱼微核率及核异常率明显升高 (P <0 .0 1) ,其废渣产品由于低放作用使微核率虽有升高 ,但核异常率的变化达不到显著水平 .说明稀土废渣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 ;将其废渣制成产品危害性大幅度降低 ,并可有效节约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废渣 废渣产品 孔雀鱼 微核率 核异常率 遗传毒性效应 水泥 塑料
下载PDF
稀有鮈鲫——一种新的鱼类实验动物 被引量:60
17
作者 曹文宣 王剑伟 《实验动物科学》 2003年第z1期96-99,共4页
As representative member of low class vertebrate and aquatic ecosystem, fishes have high breeding ability with eggs external tertilized and transparent embryos developing synchronously outside the mother. They are use... As representative member of low class vertebrate and aquatic ecosystem, fishes have high breeding ability with eggs external tertilized and transparent embryos developing synchronously outside the mother. They are used in researches of embryology, enetics, aquatic toxicology, behaviora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Ever since George using experimental gynogenesis method was published in nature in 1981,zebra fish, medaka and other fishes became favorite laboratory animals and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tudies of genetic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1990s,Chinese researchers began studying on rare minnow, swordtail, red crucian carp and other fishes as laboratory animals; consequently, a professional subgroup of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 named Society of Experimental Aquatic Animal was set up in 2001 to promote researcher in this area.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 is a small cyprinid fish. Distributing in Hanyuan, Shimian Shuangliu, Dqjiangyan, Pengzhou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it is one of the endemic fishes in west China. In order to use rare minnow as laboratory animal, scientists of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belonging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have done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from1990.These works refer to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habitat, morphology, taxonomy, reproduction, ontogenesis, growth,food,semitiviqto ecological factors, karyotype, isozymes, breed and care, anaesthesia,production of inbred strain, and soon. Rare minnow has been inbred to 20th generation at present, and guidelines for the laboratory culture and care of the fish have been made. This implies the time we produce and use rare minnow as standard animal model is near. As a new laboratory animal, rare minnow has the flowing attributes:(1) The ash is small with adult total length 38 to 85mm,and it is easy to care for.(2) Some individuals get mature when they are 3 months old under favorite culture, and can spawn when they are 4 months old. The generation time is only 4 months.(3) Spawning occurs when water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4 to 30 degree of centigrade, thus it is easy to obtain eggs in my season in the laboratory.(4) Rare minnow is a continuous batch spawner. Mature females lay several hundred eggs at interval of a few days (mode 4days). This ensures researchers can get large number of eggs spawn by the same female in a shod period.(5) The eggs are adherent and transparent with diameter 1.25 to 1.70mm, which are larger than eggs of zebra fish or medaka. Embryogenensis and organogenesis can be monitored microscopically, and it is feasible to transplant nuclear or othertechnical operate.(6) Development is normal between 13 and 30 degree of centigrade.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speed of ontogenesis by adjusting temperature.(7)The fish has high adaptability to temperature, high CO 2 and low dissolved oxygen. There are 51 literatures on rare minnow presently. Eighteen of them are about biological background or taxonomy, and the other thirty three are papers about using this fish as experimental animal. In complete statistic shows rare minnow has been used in studies on fish disease, gene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embryology, physiology and ecology in more than 10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Wang Tiehui et al proved that rare minnow is susceptible to Hemorrhagic Virus of Grass Carp (GCHV)L ,suggested the ash may serve as a model of the virus resistance breeding of grass carp 3 with biotechnique methods. Using rare minnow as experimental fish instead of grass carp, investigators overcomes the difficulties brought by big body size, long generation time, short reproductive season, hard to care for and discommodious to obtain research materials, and hence it accelerates the course of the virus resistance breed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area, many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rare minnow is a suitable test organism for determining toxicity of chemicals and water samples because the fish is very sensitive to heavy me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实验动物 鱼类
下载PDF
取代芳烃对剑尾鱼和稀有鮈鲫的生物活性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鸣建 冯长君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102-105,共4页
非氢原子的原子参数(gi)定义为:gi=(ni-1)0.5.mi.(tcti)αi-(-1)hi+ki(1+k2i)hβii.基于gi建构新的拓扑指数mL,并研究了含有Cl、OH、NO2、烷基等基团的取代芳烃急性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这些化合物对剑尾鱼、稀有鲫的半数致死浓度(... 非氢原子的原子参数(gi)定义为:gi=(ni-1)0.5.mi.(tcti)αi-(-1)hi+ki(1+k2i)hβii.基于gi建构新的拓扑指数mL,并研究了含有Cl、OH、NO2、烷基等基团的取代芳烃急性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这些化合物对剑尾鱼、稀有鲫的半数致死浓度(-lgLC50)与0阶指数(0L)的线性方程分别为:-lgLC50=-0.949 9+0.030 60L,-lgLC50′=-1.165 8+0.035 40L,它们的计算值与相应实验值颇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构效-活性相关性 取代芳烃 急性毒性 剑尾鱼 稀有鱼句鲫
下载PDF
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 被引量:29
19
作者 代应贵 李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4,共10页
为了了解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2001–2003年对这一地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调查设立了19个调查点,共采集鱼类标本3614号,经鉴定为85种(亚种),分属5目14科61属。除胡子鲇(Clariasfuscus)为... 为了了解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2001–2003年对这一地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调查设立了19个调查点,共采集鱼类标本3614号,经鉴定为85种(亚种),分属5目14科61属。除胡子鲇(Clariasfuscus)为外来种外,其他均为土著鱼类。海南拟餐(PseudohemiculterHainanensis)、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omeiensisomeiensis)和福建纹胸鱼兆(Glyptothoraxfukiensisfukiensis)为本地区土著鱼类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鲤科为主体,并以适应急流生活的鱼类占多数,小型野杂鱼类所占比例较高。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分别属于长江上游鱼类区系成分和长江中下游区系成分。结果还表明这一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鲤形目鱼类物种数减少较多。导致该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的原因是酷渔滥捕和水域生境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鱼类 出现频率 常见种 偶见种
下载PDF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4
20
作者 姚承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5-75,97-100,共11页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鲟 鱼类消化道 组织学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