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Serum Trace Elements, AFP, CEA, SF, T3, T4 and IGF-Ⅱ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Rat Liver Cancer 被引量:5
1
作者 Hong-xu Zhang Dan-dan Liu +5 位作者 Bai-jie Jin Ya-wei Wang Qi Liu Ru-bing Duan Peng Zhao Ming-xia Ma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01-305,共5页
Objective: Based on liver cancer model built in SD rats,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Cu, Fe, Zn, Ca and Mg), AFP, CEA, SF, TH and IGF-II in serum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stages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changes ... Objective: Based on liver cancer model built in SD rats,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Cu, Fe, Zn, Ca and Mg), AFP, CEA, SF, TH and IGF-II in serum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stages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changes during the rat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SD rat liver cancer model was built by using diethylnitrosamine (DENA) as the mutagen. During 16 weeks of DENA gavage,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in the 14th, 28th, 56th, 77th, 105th and 112th days respectively after the first day of gavage with DENA, then the contents of five trace elements (Cu, Fe, Zn, Ca and Mg), T3, T4, IGF-II, AFP, CEA and SF in serum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t liver cancer, in the test group, the Cu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erum, while the contents of Fe, Zn and C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Mg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AFP and CEA of the test group showed same expression level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content of SF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en cancerization appeared. T3 and T4 increased at the first stage and then went down, and the content of IGF-II was always high. Conclusion: Cu, Fe, Zn, Ca, T3, T4, SF and IGF-II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cancer. The changes of their cont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ncer could enlighten the researches on cancer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A SD rats liver cancer Trace elements Biochemical components
下载PDF
Annona muricata fruit extract protects against diethylnitrosamine-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ncer in rats 被引量:1
2
作者 Subin Varghese Thomas John Paul +4 位作者 Akhila Hosur Shrungeswara Subhankar Biswas Aarti Abhishek Shah Chandrashekar Kodangala Subraya Yogendra Nayak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9年第6期272-282,共1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cancer potentials of Annona muricata fruit by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 Methods: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Annona muricata fruit was prepared by Soxhlet extraction method and further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cancer potentials of Annona muricata fruit by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 Methods: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Annona muricata fruit was prepared by Soxhlet extraction method and further fractionated with petroleum ether, ethyl acetate and chloroform. The fractions were tested for cytotoxicity, apoptosis, scratch wound assay, and cell cycle analysis. IC50, apoptotic index and percentage cell migration were determined using HepG2 cells. For the in vivo studi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induced by administering 0.01% diethylnitrosamine(DEN) in drinking water in Wistar rats. In pre-treatment, rats were co-administered 200 mg/kg of fruit extract with DEN for 14 weeks. In post-treatment, the extract was co-administered after 8-weeks of DEN-induction for 14 weeks. Liver function test, haematological test,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relative liver weight, number of cancer nodules and hist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Results: Annona muricata fruit extract =significantly lowered cell proliferation counts. The chloroform-fraction possessed higher activity (IC50=(53.7±4.3) μg/mL)The chloroform fraction inhibited cell migration, which was significant compared to curcumi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regarding the mode of anticancer activity revealed that the chloroform fraction induced apoptosis. The cell cycl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ells were being arrested at G0/G1. In the in vivo studies, the DEN-control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ody weights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rate, hepatic nodules, and impairment of liver function compared to normal rats. The rats pre-treated and post-treated with the extract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parameters that were adversely affected by DEN. In addition, other adverse effects of DEN, such as blood dyscrasias and hepatic endogenous antioxidant, wer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by Annona muricata fruit extract.Conclusions: The Annona muricata fruit extract has anticancer activity when tested by in vitro and in vivo hepatocellular cancer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G2-cells Apoptosis liver cancer ACETOGENINS rat liver cancer Scratch wound assay
下载PDF
槲芪方加减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大鼠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乏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庆旭 陈桂云 +1 位作者 陈自力 李俊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研究槲芪方加减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大鼠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乏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健康组进行对照,37只大鼠建立肝癌模型。建模过程中意外死亡1只大鼠,剩余36只大鼠建... 目的:研究槲芪方加减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大鼠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乏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健康组进行对照,37只大鼠建立肝癌模型。建模过程中意外死亡1只大鼠,剩余36只大鼠建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以及联合组,每组12只。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联合组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基础上给予模型大鼠27 ml/kg槲芪方灌胃,2次/d,共24周。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VEGF、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ALT、AST、ALP水平均降低(P<0.05),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ALT、AST、ALP水平均高于联合组(P<0.05)。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P<0.05),模型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及联合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细胞凋亡率低于联合组(P<0.05)。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VEGF、iNOS、HIF-1α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VEGF、iNOS、HIF-1α表达均升高(P<0.05),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比较,联合组VEGF、iNOS、HIF-1α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槲芪方加减可提高肝癌TACE术后大鼠的免疫功能,通过抑制肝癌大鼠乏氧微环境中HIF-1α、iNOS及VEGF水平,改善乏氧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癌化疗栓塞术 槲芪方 大鼠 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乏氧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比较盐酸羟考酮和吗啡对肝癌模型大鼠术后镇痛效应和免疫细胞的影响
4
作者 杨洪敏 吴安邦 +6 位作者 李贺 郭朵 彭艳华 谷王宁 肖腾飞 陈攀 杨金凤 《肿瘤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比较盐酸羟考酮和吗啡对肝癌大鼠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50 mg·kg^(-1)0.19%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给药16周,直至肝癌模型构建成功。将18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C)、... 目的比较盐酸羟考酮和吗啡对肝癌大鼠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50 mg·kg^(-1)0.19%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给药16周,直至肝癌模型构建成功。将18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C)、盐酸羟考酮组(OH组)及吗啡组(MO组),每组6只,进行腹腔探查术后,分别埋入装有生理盐水、盐酸羟考酮和吗啡的Alezt微量泵进行镇痛,分别于术后第1、3、7天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OFT),7天后心脏采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NK细胞及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与NC组相比,OH组和MO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均显著升高(P<0.05);旷场试验中,OH组和MO组大鼠移动距离(P<0.05)及中央格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5);OH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旷场移动距离及中央格持续时间与M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H组和MO组大鼠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NC组(P<0.05),且OH组表现出比MO组更低的Treg细胞比例(P<0.05);OH组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NC组(P<0.05),而MO组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NC组(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和吗啡在术后镇痛方面表现出类似效果,而盐酸羟考酮可显著抑制Treg细胞、增加NK细胞,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是更理想的围术期镇痛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盐酸羟考酮 吗啡 镇痛 免疫细胞 大鼠
下载PDF
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型1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5
作者 赵卫明 李晓 +2 位作者 余国营 王改平 常翠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5-702,共8页
目的探讨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型1(SPINK1)对肝癌细胞RH-35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分析Spink1基因在肝癌患者和大鼠肝癌模型中的表达,用重组大鼠SPINK1蛋白(rrSPINK1)处理RH-35细胞,采用MTT、流式... 目的探讨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型1(SPINK1)对肝癌细胞RH-35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分析Spink1基因在肝癌患者和大鼠肝癌模型中的表达,用重组大鼠SPINK1蛋白(rrSPINK1)处理RH-35细胞,采用MTT、流式细胞术、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等方法检测SPINK1对RH-35细胞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PINK1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SPINK1在肝癌和大鼠肝癌模型中显著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rrSPINK1处理的RH-35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率,S期和G_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RH-35细胞凋亡无显著变化;rrSPINK1上调RH-35细胞中p38 MAPK和ST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并且在肝癌中Spink1基因的表达与Mapk13、Stat1和Stat3基因正相关。结论SPINK1促进肝癌细胞中p38 MAPK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型1 肝癌 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术 大鼠
下载PDF
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联合华蟾素预防实验性肝癌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郝传铮 施公胜 +4 位作者 朱建华 戴高中 沈晨君 黄丹 顾美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3203-3204,共2页
目的观察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及华蟾素对肝癌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组和治疗组,除正常组常规喂养外,余2组均以0.05%2-乙酰氨基芴饲料喂服诱发肝癌,同期治疗组予鳖甲煎丸和大黄虫丸口服及华蟾素腹腔注射,实验35 ... 目的观察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及华蟾素对肝癌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组和治疗组,除正常组常规喂养外,余2组均以0.05%2-乙酰氨基芴饲料喂服诱发肝癌,同期治疗组予鳖甲煎丸和大黄虫丸口服及华蟾素腹腔注射,实验35 d后观察大鼠生存及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和PCNA阳性表达等指标变化。结果病理组和治疗组ALT、AST、ALP水平均升高,A/G值降低,肝组织学检查可见癌结节形成,PCNA指数明显增高。治疗组肝功能损害程度和肝癌结节形成数目、PCNA指数、大鼠死亡数均明显低于病理组。结论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及华蟾素联合应用可抑制2-乙酰氨基芴诱发大鼠肝癌的发生,减轻肝功能的损害,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癌前变细胞DNA复制及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癌 鳖甲煎丸 大黄虫丸 华蟾素
下载PDF
大鼠肝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不同中医治法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范敏 方肇勤 +4 位作者 管冬元 赵晓珍 阚卫兵 吴中华 高必峰 《中医药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9-15,共7页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在DEN诱发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治法对其影响。方法:DEN诱发大鼠肝癌,经西药喃氟啶和不同中药治疗,取大鼠肝(含肝癌)组织抽提RNA,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在DEN诱发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治法对其影响。方法:DEN诱发大鼠肝癌,经西药喃氟啶和不同中药治疗,取大鼠肝(含肝癌)组织抽提RNA,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肝癌表达增加者55个,减少者8个,不同中西医治法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分析: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在肝癌中表达的改变和不同治法作用的差异,其具体调节途径和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基因 转移抑制基因 大鼠 肝癌 肿瘤 基因芯片 二乙基亚硝胺(DEN)
下载PDF
苦参素联合富硒酵母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体征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丹丹 马明霞 +4 位作者 乔丹 王美娟 王亚威 金白洁 张红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129,共4页
以二乙基亚硝胺(n-nitroso-diethylamin,DENA)为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同时用苦参素(oxymatrine,OMT)联合富硒酵母(selenium enriched yeast)对其进行干预.自诱癌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6、18周观察相关体征... 以二乙基亚硝胺(n-nitroso-diethylamin,DENA)为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同时用苦参素(oxymatrine,OMT)联合富硒酵母(selenium enriched yeast)对其进行干预.自诱癌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6、18周观察相关体征后,处死大鼠,取其肝脏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对大鼠在肝癌演进及药物干预过程中的体征及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大鼠在体重、毛色、精神状态、肝脏外形及组织显微结构等方面均优于诱癌组,且从11w开始干预组体重极显著高于诱癌组(P<0.01).说明干预组大鼠在肝癌变进程上要滞缓于诱癌组,在癌前病变及肝癌期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诱癌组.提示OMT联合富硒酵母减弱了DENA诱发肝癌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肝癌 苦参素 富硒酵母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SD大鼠肝癌变进程中β-catenin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丹丹 职丽娟 +4 位作者 乔丹 王美娟 马明霞 吕昆伦 张红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121,共4页
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对由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建立的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进行联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肝癌演变进程及药物干预后β-catenin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 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对由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建立的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进行联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肝癌演变进程及药物干预后β-catenin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β-catenin的表达逐渐升高,在重度炎性反应期(HI)至肝癌期(CCC)呈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并出现异位转移现象,其表达从肝细胞间质/胞膜逐渐转移至胞浆/胞核;干预组总β-catenin的表达在整个癌变进程中均显著低于诱癌组,且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期(AAH)至CCC期呈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但异位转移的发生略晚于诱癌组.提示β-catenin与肝癌演进密切相关,ATRA联合OMT可通过减缓肝癌变进程中β-catenin的上调速度,阻碍异位转移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推迟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肝癌 全反式维甲酸 苦参素 β—catenin
下载PDF
豆楮方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海燕 章永红 +2 位作者 杨早 张晓春 叶丽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豆楮方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在第1周按剂量为100 mg/kg注射DEN后,从第2周起按每周70 mg/kg剂量,连续灌胃16周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用药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豆楮方灌胃,第18周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癌结...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豆楮方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在第1周按剂量为100 mg/kg注射DEN后,从第2周起按每周70 mg/kg剂量,连续灌胃16周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用药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豆楮方灌胃,第18周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癌结节数、肝/体质量比、肝脏病理变化及bcl-2/bax免疫组化表达。结果豆楮方大鼠肝癌结节数、肝/体质量比、血清及肝组织匀浆的GST、血清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而豆楮方大鼠的A/G比例较模型组明显上升,豆楮方还能对抗DEN造成的大鼠肝脏bcl-2上调及bax下调。结论豆楮方具有防治DEN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基因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楮方 二乙基亚硝胺(DEN) 大鼠 原发性肝癌 防治
下载PDF
SD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建立的几个问题探讨 被引量:19
11
作者 严德辉 严律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探讨建立SD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用腹腔肝癌移植种鼠 (W2 56 2k)含癌细胞之腹腔液注入SD雄性幼鼠腹腔内行保种传代 ;同时行SD雄性幼鼠腋下及腹股沟皮下注射种植 ,7天后将皮下种植成功的大小约 1cm× 1cm×... 目的 探讨建立SD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用腹腔肝癌移植种鼠 (W2 56 2k)含癌细胞之腹腔液注入SD雄性幼鼠腹腔内行保种传代 ;同时行SD雄性幼鼠腋下及腹股沟皮下注射种植 ,7天后将皮下种植成功的大小约 1cm× 1cm× 1 .5cm实体瘤组织 ,切成 0 .2cm× 0 .2cm× 0 .3cm大的组织块 ,并植入SD成年雄性大鼠肝脏内制成移植性肝癌模型 ,于 7、1 0、1 3d分别处死大鼠 ,观察并记录模型鼠移植肝癌的大小、重量。结果 移植性肝癌模型成功率为 1 0 0 % (82 / 82 ) ,肿瘤自然消退率为零 (0 / 82 ) ,皮下接种成功率为 1 0 0 % (1 5/ 1 5) ,7天后 ,皮下接种的实体瘤平均重约 2 0 0mg ,而模型鼠的移植肝癌平均重约 39mg。结论 SD大鼠实验模型经济 ,其模型建立成功率高 ,肿瘤自然消退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肝癌 动物模型 肿瘤移植模型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所诱导大鼠肝癌表达上调的基因 被引量:22
12
作者 阚卫兵 方肇勤 +4 位作者 管冬元 赵晓珍 吴中华 盛学仕 高必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420-2426,共7页
目的:首次大范围地观察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探索DEN诱发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DEN诱导大鼠肝癌,常规抽提和纯化RNA,采用AffymetrixRat230AGeneChip及技术比较肝癌组织与正常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结... 目的:首次大范围地观察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探索DEN诱发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DEN诱导大鼠肝癌,常规抽提和纯化RNA,采用AffymetrixRat230AGeneChip及技术比较肝癌组织与正常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在芯片的15710个基因中,肝癌有84.54%的基因阳性表达,肝癌基因表达在正常肝脏5倍以上的有509个,其中325个为EST片段,已知基因184个,其中的168个基因可以检索到有关文献的报道.在这168个基因中,有100个基因被发现与肿瘤有关,其中有36个与肝癌有关;有4个基因与肝脏有关;另有64个基因与肿瘤和肝脏无关.结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后基因组变化中168个基因值得优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基因 基因芯片 大鼠 二乙基亚硝胺 癌基因表达 大鼠肝癌 表达上调 AFFYMETRIX GENECHIP
下载PDF
直接灸和隔姜灸“肝俞”穴对原发性肝癌模型大鼠癌前病变期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宁 谭丽 +5 位作者 闫亚楠 成宇镇 侯中伟 熊博文 冯双双 董珍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2期45-48,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直接灸和隔姜灸大鼠"肝俞"穴对原发性肝癌模型大鼠癌前病变期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组(15只)、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 目的:观察直接灸和隔姜灸大鼠"肝俞"穴对原发性肝癌模型大鼠癌前病变期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组(15只)、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法制备HCC模型;直接灸组、隔姜灸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用小艾炷灸、小艾炷隔姜灸"肝俞"穴,3壮/穴,隔日1次,为期10周。在造模结束后,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血清中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甲胎蛋白(AFP)进行检测,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造模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直接灸组GGT、AFP含量显著降低(P<0.05),隔姜灸组GGT、AST、ALP、AFP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出现肿瘤灶,小叶结构完全破坏,异型性增加;直接灸组,癌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核异型性低,有少量结节形成;隔姜灸组,细胞核深染、未发现结节。结论:直接灸和隔姜灸都能够降低HCC模型大鼠血清中GGT、AST、ALP、AFP的含量,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的损伤,且隔姜灸的效果要优于直接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灸 隔姜灸 大鼠 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 甲胎蛋白
下载PDF
不同治则对DEN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方肇勤 管冬元 +2 位作者 梁尚华 秦红友 李海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2-46,共5页
为研究不同中医治则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差异 ,并探讨其机理。将 60只大鼠以DEN诱发大鼠肝癌 ,并随机分为 6组 ,模型组 (B)、西药组 (C)、全方组 (D)、清热组 (E)、活血组 (F)、健脾组 (G) ,每组 10只。另取 10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 为研究不同中医治则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差异 ,并探讨其机理。将 60只大鼠以DEN诱发大鼠肝癌 ,并随机分为 6组 ,模型组 (B)、西药组 (C)、全方组 (D)、清热组 (E)、活血组 (F)、健脾组 (G) ,每组 10只。另取 10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 (A) ,除A、B两组外 ,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W后处死全部大鼠 ,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及肝组织病理、AFP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所观察的各种中医治则均优于西药化疗 ,其中全方组、活血组综合疗效较好 ,而清热组对改善肝组织病理及降低肝组织AFP含量最明显 ,健脾组疗效较差。结论 :清热解毒法在肝癌局部治疗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 ,但多种治法组合后 ,其综合疗效要优于单一治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二元基亚硝胺 DEN 中医药疗法 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肝脏病理 AFP 动物实验
下载PDF
SD大鼠肝癌演进中端粒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丹丹 王莉 +6 位作者 金白洁 王亚威 马明霞 李安琪 刘骨挺 张怡青 张红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144,共3页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癌演进中的变化,用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作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灌胃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7w分批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进行病理分级,然后用TRAP-ELISA法检...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癌演进中的变化,用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作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灌胃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7w分批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进行病理分级,然后用TRAP-ELISA法检测肝癌变各时期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在轻度炎性反应期(LI)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度炎性反应期(HI)端粒酶活性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至腺瘤样增生(NH)和肝内胆管细胞癌(CCC)时端粒酶活性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差异(P<0.01).提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肝癌变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癌 端粒酶 TRAP-ELISA
下载PDF
DEN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演变 被引量:17
16
作者 盛学仕 方肇勤 +4 位作者 管冬元 赵晓珍 吴中华 阚卫兵 高必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37-746,共10页
目的:揭示肝癌诱发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演变,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于诱癌的第4周、8周、16周、20周(肝癌形成)切取肝(合肝癌)组织,常规提取RNA,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及技术检测... 目的:揭示肝癌诱发过程中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演变,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于诱癌的第4周、8周、16周、20周(肝癌形成)切取肝(合肝癌)组织,常规提取RNA,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及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和演变。结果:在芯片的15710个基因中,正常组有9225个基因表达,诱癌4周表达增至9396个,8周增至9872个,16周增至10496个,20周有10420个。在肝癌诱发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表达的消长以及高表达基因数的增加,其中部分已知基因的结果。结论:DEN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基因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而且文献追踪表明,国内外对在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大多不明确。因此,如何逐一找到那些起着关键作用的基因,进一步阐释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演变和相应治法的关系,是今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基因 大鼠 二乙基亚硝胺 动物模型 基因芯片
下载PDF
不同中医治法对肝癌大鼠肝组织中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激酶级联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晓珍 方肇勤 +4 位作者 管冬元 阚卫兵 吴中华 盛学仕 高必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治法对细胞内蛋白激酶级联分子的影响。方法采用A ffym etrix Rat 230A GeneCh ip检测了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组、不同中医治法组和西医治法组肝癌(含肝)组织,以及正常组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根据有...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治法对细胞内蛋白激酶级联分子的影响。方法采用A ffym etrix Rat 230A GeneCh ip检测了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组、不同中医治法组和西医治法组肝癌(含肝)组织,以及正常组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根据有关基因功能分类的方法,筛选模型组表达大于正常而经过各种治法治疗后表达小于模型组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激酶级联分子。结果西药组下调显著3个基因,中医全方、清热、活血和健脾治法分别下调的3、2、2和3个基因。结论不同中医治法调节的靶点基因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激酶级联分子 大鼠 DEN 肝癌 治法
下载PDF
原位检测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路建平 朱世能 +4 位作者 宋宝萍 毛建群 李明升 陆世伦 林肇辉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 在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原位显示端粒酶及其变化。方法 用含 0 .0 5 % 3′ 甲基 4 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的玉米粉喂饲大鼠 12周以制备肝癌模型。组织冰冻切片酶催化端粒延伸 PCR(原位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肝细... 目的 在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原位显示端粒酶及其变化。方法 用含 0 .0 5 % 3′ 甲基 4 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的玉米粉喂饲大鼠 12周以制备肝癌模型。组织冰冻切片酶催化端粒延伸 PCR(原位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肝细胞、胆管细胞以及汇管区细胞一般均阴性。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病变中一小部分肝细胞呈弱阳性 ,间质内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端粒酶活性较强 ,增生的胆管细胞和结节状增生肝细胞显示弱至中等强度酶活性。不典型增生的胆管细胞及肝细胞内可见较强的酶活性。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中绝大部分癌细胞可见端粒酶表达 ,但强弱不一。上述端粒酶活性一般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增加提示该酶对肿瘤细胞获得永生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大鼠 原位TRAP 肝肿瘤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鼠肝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Ik-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孔文韬 陈骏 +1 位作者 仇毓东 张炜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255-2259,共5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大鼠肝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fetal liver kinase 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细胞株构建大鼠肝脏种植瘤模型,肿瘤接种后9-10 d开腹,分为对照组与射频组.治疗后射频组再随机平均分为2组,...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大鼠肝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fetal liver kinase 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细胞株构建大鼠肝脏种植瘤模型,肿瘤接种后9-10 d开腹,分为对照组与射频组.治疗后射频组再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1,3 d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采用Elivision法对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根据VEGF与Flk-1在胞质内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数,对不同分组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射频后1,3 d组癌旁和残留组织VEGF表达与治疗前癌旁(P=0.014,P=0.013)和肿瘤组织相比(P=0.015,P=0.013),有统计学差异,癌旁组织VEGF表达高于治疗前,而残留组织低于治疗前.射频后1 d Flk-1表达与治疗前癌旁组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8),较治疗前增加.结论:射频对残余肿瘤细胞VEGF表达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癌旁组织的VEGF表达上调.射频对Flk-1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肝肿瘤 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
下载PDF
中医不同治法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肝癌中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敏 方肇勤 +4 位作者 管冬元 赵晓珍 阚卫兵 吴中华 高必峰 《河南中医》 2007年第4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中医治法的作用。方法: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喃氟啶组、抑癌扶正行气活血法组、清热解毒法组、行气活血法组、健脾扶正法...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中医治法的作用。方法: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喃氟啶组、抑癌扶正行气活血法组、清热解毒法组、行气活血法组、健脾扶正法组,应用Affymetrix Rat230A GeneChip及相关技术检测各组肝脏(含肝癌)FGF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Rat230A芯片中有24个FGFs、3个FGFRs、1个FGFBP,其中肝癌表达增加者15个,减少者13个。FGF13芯片读数(肝癌形成/正常肝脏)为10.8,FGF7芯片读数(正常肝脏/肝癌形成)为13.1。近10年有关FGFs文献857篇,涉及肝癌者仅49篇,仅3个基因(FGF1、FGF2及FGFR3)涉及。结论:FGFs基因在大鼠肝癌中的表达有一定意义,不同治疗方法对其表达水平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肝癌 基因芯片 二乙基亚硝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