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光岩玛珥湖非残渣态Rb/Sr比值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曾艳 陈敬安 +2 位作者 张维 朱正杰 李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7,共9页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变化主要受控于Sr含量的变化,而真正反映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主要是迁移至集水盆地(湖泊)的溶解态Sr^2+,在沉积物中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等形式存在。通过对不同赋存状态的Rb/sr比值与相应的S...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变化主要受控于Sr含量的变化,而真正反映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主要是迁移至集水盆地(湖泊)的溶解态Sr^2+,在沉积物中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等形式存在。通过对不同赋存状态的Rb/sr比值与相应的Sr含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对比分析发现,沉积物非残渣态Rb/Sr比值更好地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根据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非残渣态Rb/Sr比值的剖面变化,恢复了该流域一千多年来的化学风化历史。湖光岩玛珥湖非残渣态的Rb/Sr比值在AD704~1850年存在2个低值.即AD740~860年和AD1400~1750年,表明这两个时段该流域化学风化较强,其中AD1550~1700化学风化最强。湖光岩玛珥湖流域的化学风化主要受降水的控制,而温度对它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rb/sr比值 化学风化 湖光岩玛珥湖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42
2
作者 曾艳 陈敬安 +1 位作者 朱正杰 李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5-810,共6页
Rb和Sr在赋存矿物和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各种记录体中的Rb/Sr比值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湖泊沉积物中的Rb、Sr主要包括2部分来源:一是流域物理侵蚀直接带来的陆源碎屑组分,在沉积物中多以残渣态(碎屑矿物... Rb和Sr在赋存矿物和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各种记录体中的Rb/Sr比值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湖泊沉积物中的Rb、Sr主要包括2部分来源:一是流域物理侵蚀直接带来的陆源碎屑组分,在沉积物中多以残渣态(碎屑矿物)形式存在;二是流域化学风化带来的溶解态物质,在湖泊水体中通过物理吸附、化学沉淀和生物吸收等过程沉降至湖泊沉积物中,多以非残渣态形式存在(包括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弱有机结合态等)。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的Rb、Sr记录了不同的环境过程与信息,笼统地利用沉积物全样的Rb/Sr比值来反演古气候/古环境往往存在偏差,尤其是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呈反向变化的地区,采用沉积物全样Rb/Sr比值反演的古环境信息可能是混淆的,甚至是错误的。开展湖泊沉积物不同赋存形态Rb/Sr比值的研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可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流域物理搬运与化学风化信息:非残渣态Rb/Sr比值反映流域化学风化作用,适用于相对低分辨率(10年际)的研究;而残渣态Rb/Sr比值反映了流域物理搬运作用,可用于年际甚至更高分辨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rb/sr比值 古气候/古环境 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
原文传递
六盘山朝那湫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郁科科 刘利鹏 +3 位作者 李爱珍 盛恩国 刘星星 蓝江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通常被视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然而不同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的古气候意义有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以六盘山朝那湫湖泊73cm长度(1743~2012A.D.的沉积序列)岩芯沉积物Rb/Sr比值为分析对象,结合同一岩芯其...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通常被视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然而不同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的古气候意义有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以六盘山朝那湫湖泊73cm长度(1743~2012A.D.的沉积序列)岩芯沉积物Rb/Sr比值为分析对象,结合同一岩芯其他主要元素以及古气候代用指标(TOC、C/N比值、δ^(13)C_(org)等)指示的环境变化信息,对朝那湫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在十年/数十年尺度上的古气候意义进行综合判别。研究结果显示:朝那湫湖泊沉积物中的Rb、Sr元素主要以残渣态赋存,Rb/Sr比值与其他陆源组分元素有较好的相关性,Rb/Sr比值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物质输入。Rb/Sr比值与同一岩芯TOC、C/N比值、δ^(13)C_(org)等降水代用指标以及邻近区域树轮等古气候记录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十年/数十年尺度上,气候偏干期,陆源碎屑物质输入较多,沉积物Rb/Sr比值减小;气候偏湿期,陆源碎屑物质输入较少,沉积物Rb/Sr比值增大。这主要是由朝那湫流域降水特点和植被覆盖共同决定的,同时也暗示朝那湫流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强度可能呈反向变化。因此,在将Rb/Sr比值作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之前,有必要对湖泊沉积物的Rb、Sr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辨别,并结合湖泊自身沉积环境以及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流域物理侵蚀搬运或化学风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rb/sr比值 古气候意义 朝那湫
原文传递
基于XRF岩芯扫描的Rb/Sr比值的古气候意义探讨——以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涵菲 赵艳 +2 位作者 崔巧玉 任维鹤 李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91,共19页
XRF岩芯扫描技术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其中所获得的基于湖泊岩芯的Rb/Sr比值在古气候研究中被广泛用于表征流域化学风化的强度.然而在不同的地质背景下,影响Rb/Sr比值变化的因素不同,使得其古气候解释意义较为复杂.本研究选取青藏... XRF岩芯扫描技术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其中所获得的基于湖泊岩芯的Rb/Sr比值在古气候研究中被广泛用于表征流域化学风化的强度.然而在不同的地质背景下,影响Rb/Sr比值变化的因素不同,使得其古气候解释意义较为复杂.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的湖泊沉积物岩芯,获取了高分辨率的XRF岩芯扫描Rb/Sr比值、传统XRF测试Rb/Sr比值、化学蚀变指数CIA以及其他古气候替代指标,开展了不同指标间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细粒物质为主的沉积段,岩芯扫描Rb/Sr和CIA可作为指示化学风化强度的可靠指标;(2)岩芯扫描Rb/Sr和CIA的低值对应于总有机碳含量、乔木花粉含量、碳酸盐含量和C/N比值的高值,综合分析各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认为岩芯扫描Rb/Sr可指示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3)受"粒度效应"和测试精度限制,若尔盖岩芯25~0.3和56~47m沉积段的扫描Rb/Sr数据不适用于化学风化强度的重建,在今后若尔盖盆地古气候演化历史的重建工作中应加以注意.本研究指出,当涉及XRF岩芯扫描Rb/Sr在其他研究区古气候分析中的应用时,应通过多指标间的相互验证来明确其特有的古气候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sr比值 XRF岩芯扫描 湖泊沉积物 青藏高原 古气候意义
原文传递
内蒙古黄旗海不同粒级湖泊沉积物Rb、Sr组成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38
5
作者 申洪源 贾玉连 +3 位作者 李徐生 吴敬禄 魏灵 王朋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08-1217,共10页
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剖面层次结构清晰完整,通过对该剖面全样、77!m ̄20"m和小于20#m三个不同粒级Rb、Sr含量和磁化率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小于20$m粒级成分的Rb、Sr含量和Rb/Sr值变化阶段明显,Rb/Sr值与磁化率分... 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剖面层次结构清晰完整,通过对该剖面全样、77!m ̄20"m和小于20#m三个不同粒级Rb、Sr含量和磁化率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小于20$m粒级成分的Rb、Sr含量和Rb/Sr值变化阶段明显,Rb/Sr值与磁化率分布曲线十分吻合,因此,小于20%m粒级成分的Rb/Sr值与磁化率包含更加真实的古气候环境信息。Rb/Sr值反映了风化的强度,因而可以作为指示夏季风环流强度的代用指标。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Rb、Sr元素含量和Rb/Sr值以及磁化率值波动特征具有深刻的环境演变背景,由此揭示的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新世气候千百年尺度的波动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黄旗海 全新世 不同粒级 湖泊沉积物 rb/sr比值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组成与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被引量:60
6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张占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7-641,共5页
陕西岐山五里铺全新世黄土剖面层次结构清晰完整。通过对该剖面Rb、Sr含量和磁化率系统测定表明 ,黄土中Rb、Sr含量和Rb/Sr值明显不同于古土壤。它们作为气候替代指标比磁化率更灵敏 ,分辩率更高。Rb、Sr高含量及低Rb/Sr值指示冬季风占... 陕西岐山五里铺全新世黄土剖面层次结构清晰完整。通过对该剖面Rb、Sr含量和磁化率系统测定表明 ,黄土中Rb、Sr含量和Rb/Sr值明显不同于古土壤。它们作为气候替代指标比磁化率更灵敏 ,分辩率更高。Rb、Sr高含量及低Rb/Sr值指示冬季风占优势的干旱期 ,相对低的Rb、Sr含量及高的Rb/Sr值指示夏季风占优势的湿润时期。揭示在大约 6 0 0 0~ 5 0 0 0aBP曾出现一次以干旱为特征的明显气候恶化期 ,使全新世“大暖期”分裂形成两个主要的成壤期。黄土高原南部自全新世以来 ,经历了黄土沉积→土壤发育→黄土覆盖→土壤再度发育→黄土堆积及现代表土的发展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sr比值 全新世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陕西 黄土剖面 磁化率
下载PDF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地层中Rb和Sr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润 朱诚 +1 位作者 郑朝贵 马春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1-536,共6页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 ,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 ,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 (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 ,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 ,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 (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显示 :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 ,而Sr含量偏高 ,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 ,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 ;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 ;寒冷期长于温暖期 ,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 ,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 :隋唐暖期不明显 ,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rb/sr比值 古气候
下载PDF
高Rb/Sr岩石样品中Sr同位素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戴梦宁 宗春蕾 袁洪林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2,共8页
在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进行Sr同位素研究中,87Rb对于87Sr干扰严重。岩石样品经化学分离后,若Rb/Sr≤0.0005,可以采用传统的Rb干扰扣除方法对87Sr/86Sr测定值进行准确校正;但如果样品经化学分离后仍含有较高的Rb/Sr... 在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进行Sr同位素研究中,87Rb对于87Sr干扰严重。岩石样品经化学分离后,若Rb/Sr≤0.0005,可以采用传统的Rb干扰扣除方法对87Sr/86Sr测定值进行准确校正;但如果样品经化学分离后仍含有较高的Rb/Sr比,同量异位素的干扰不能完全消除,则无法准确校正87Sr/86Sr测定值,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本文针对Rb含量较高的地质样品设计两组实验,确定了87Sr/86Sr同位素比值与Rb/Sr元素含量比值的关系曲线,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包含同位素分馏校正在内的重叠干扰校正方法。通过实际地质样品验证,该校正方法在较高含量Rb元素共存(Rb/Sr<0.2)的Sr纯化液中,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87Sr/86Sr同位素比值,降低了MC-ICPMS分析地质样品中Sr同位素时对化学分离步骤的要求。而对于Rb/Sr>0.2的地质样品,因仪器分馏效应和记忆效应影响,测试精确度大大降低,无论采用何种校正方法均无法得到准确的Sr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铷干扰校正 锶同位素比值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rb/sr比值
下载PDF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一个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 被引量:87
9
作者 邱检生 胡建 +3 位作者 王孝磊 蒋少涌 王汝成 徐夕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14,共12页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佛冈花岗岩带的东端,主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25%~35%)、微纹长石(45%~50%)、斜长石(An=20~30,15%~20%)和黑云母(5%~10%)。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148.5&...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佛冈花岗岩带的东端,主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25%~35%)、微纹长石(45%~50%)、斜长石(An=20~30,15%~20%)和黑云母(5%~10%)。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148.5±1.6Ma,属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成分上,该岩体铝弱过饱和,A/NKC值主要变化于1.0~1.1之间;富硅,富钾(K2O/Na2O=1.31~1.70),全碱含量中等偏低(K2O+Na2O=7.44%~8.48%),碱铝指数(AKI值)为0.75~0.88,可归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体富Rb、Th、U、Pb和轻稀土,贫Ba、Sr、P、Ti,Rb/Sr比值高,K/Rb比值低,铕负异常显著(δEu=0.05~0.28),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含量及104×Ga/Al比值(2.43~3.26)较之典型A型花岗岩均偏低。岩体的εNd(t)值为-5.99~-7.51,TDM值偏低(1.42~1.54Ga),综合地球化学资料指示其应属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白石冈岩体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引张环境,是由底侵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岩浆在深部岩浆房混合,并经高程度分离结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壳幔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广东白石冈岩体 Ⅰ型花岗岩 岩体 rb/sr比值 分异 河源
下载PDF
最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Rb/Sr记录与夏季风时空变迁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旸 陈骏 +2 位作者 刘连文 季峻峰 张建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3-519,共7页
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由西到东、由北到南2个断面上6个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Rb/Sr分析。结果表明Rb/Sr空间分布主要以纬向梯度变化为特征,而随经度变化不显著。通过对黄土高原现代表层土壤的Rb/Sr与气候条件的研究,建立了... 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由西到东、由北到南2个断面上6个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Rb/Sr分析。结果表明Rb/Sr空间分布主要以纬向梯度变化为特征,而随经度变化不显著。通过对黄土高原现代表层土壤的Rb/Sr与气候条件的研究,建立了年均降水量与Rb/Sr的回归方程,据此对6个地点13万年来古降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氧同位素阶段3和5时期降水量显著增加,并具有较高的且十分相近的纬向变化梯度,反映了夏季风占优势期黄土高原南部比北部地区具有更加显著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rb/sr比值 夏季风 时空变迁 降水量 13万年 古气候 古土壤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2
11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1 位作者 刘安娜 王利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7-364,共8页
选择黄土高原南部的XJN,XMC和JYC全新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层中Ca,Ba,Rb和Sr元素分布的研究,发现Ba/Sr和Rb/Sr比值在不同地层中含量差异十分明显,并与成土作用强度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良好的气候替代指标;表生环境中Rb和Ba较稳定,Sr... 选择黄土高原南部的XJN,XMC和JYC全新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层中Ca,Ba,Rb和Sr元素分布的研究,发现Ba/Sr和Rb/Sr比值在不同地层中含量差异十分明显,并与成土作用强度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良好的气候替代指标;表生环境中Rb和Ba较稳定,Sr和Ca元素十分活跃,易于迁移,其中Ca的迁移能力高于Sr元素;从XJN→XMC→JYC剖面,Rb和Ba元素含量增加,而Sr和Ca元素含量降低,这与区域环境差异有关;全新世中期暖湿的亚热带气候主要出现关中盆地地区,六盘山以西则是暖温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rrb/sr比值 黄土-古土壤序列 全新世
下载PDF
粒度分组:提取古环境变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福春 谢昌仁 +1 位作者 冯家毅 杨用钊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7-481,共5页
对南京老虎山黄土-古土壤剖面全样和三个粒级组分(<2μm、2~45μm和>45μm)的Rb/Sr比值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Rb/Sr比值是衡量黄土和古土壤化学风化强度的良好地球化学指标;粒度分组是利用Rb/Sr比值研究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方... 对南京老虎山黄土-古土壤剖面全样和三个粒级组分(<2μm、2~45μm和>45μm)的Rb/Sr比值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Rb/Sr比值是衡量黄土和古土壤化学风化强度的良好地球化学指标;粒度分组是利用Rb/Sr比值研究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通过粒度分组,可以排除不同粒度组分之间由于Rb/Sr初始比值不同造成的互相干扰。<2μm粒级的(Rb/Sr)-Sr反相关图的R2值最大(达0.97),说明该粒级指示化学风化作用的灵敏度最高,研究Rb/Sr比值这一地球化学指标最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组 rb/sr比值 古环境变化 黄土-古土壤 老虎山剖面 江苏省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沙漠沉积不同粒径组分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金婵 陈秀玲 +1 位作者 贾丽敏 李志忠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2期102-110,共9页
本文通过对伊犁河谷西部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内的可克达拉(TKP)剖面典型层位样品的不同粒级组分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究西风环流控制的沙漠沉积区元素特征和化学风化指标在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TKP剖面Na和Sr元素趋向... 本文通过对伊犁河谷西部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内的可克达拉(TKP)剖面典型层位样品的不同粒级组分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究西风环流控制的沙漠沉积区元素特征和化学风化指标在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TKP剖面Na和Sr元素趋向于在粗粒级中富集;Fe、Mg、Al、Rb元素趋向于细粒级中富集,K元素含量随粒径增大先升高再降低,16-32μm粒级处出现谷值;Ti 元素含量与粒度关系不明确。CIA、Rb/Sr随粒级增大逐渐降低,Na2O/Al2O3、Na2O/K2O、K2O/Al2O3 随粒级增大逐渐升高。TKP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和比值在〈2μm、2-16μm、16 -32μm 细粒级组分不同粒级间变化较为剧烈,32-63μm、63-125μm、〉125μm粗粒级组分变化则不明显,而且粗粒级组分在剖面中的变化也比较稳定。剖面整体风化程度较弱,因此这种现象可能是物源不统一造成的,为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具有物源多样性特点的观点提供了地球化学元素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粒级 主量元素 rb/sr比值 物质来源 塔克尔莫乎尔沙漠
下载PDF
锶同位素研究在古季风演化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陶莉 王建力 +1 位作者 吴文戬 余艳秀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16-520,共5页
自从Rb-Sr同位素体系被应用于地质年龄以来,随着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测试分析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介绍了锶同位素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锶同位素研究进行全球对比的可能性,探讨了锶同位素研究在我国... 自从Rb-Sr同位素体系被应用于地质年龄以来,随着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测试分析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介绍了锶同位素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锶同位素研究进行全球对比的可能性,探讨了锶同位素研究在我国黄土季风演化研究中的应用。众多研究显示Rb/Sr和87Sr/86Sr的比值变化受控于风化成壤作用的强弱,与降雨量、磁化率变化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曲线的分析、对比发现Rb/Sr和87Sr/86Sr曲线所蕴含的气候信息比磁化率曲线更为丰富和详细,与SPECMAPδ18O曲线具有同步变化特征和更好的对应关系。这些研究表明Rb/Sr和87Sr/86Sr比值极可能是一种东亚夏季风演化更为灵敏的替代性指标,在古气候重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黄土-土壤序列 东亚夏季风 rb/sr比值 ^87sr/^86sr比值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土门剖面微量元素记录的MIS3高分辨率季风环境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敏 李保生 +6 位作者 王丰年 牛东风 温小浩 舒培仙 司月君 杨庆江 王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263,共11页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 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行为和沉积相,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MIS3北半球冷暖波动——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 腾格里沙漠 微量元素 rb/sr比值 东亚季风 千年尺度气候变率
原文传递
甘肃第三系红粘土磁学性质初步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0
16
作者 刘秀铭 安芷生 +3 位作者 强小科 鹿化煜 周杰 蔡演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2-205,共14页
研究表明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具有共同的磁性矿物, 即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可能还有褐铁矿); 红粘土的磁化率大小与超细顺磁性颗粒的含量正相关; 它与第四纪的黄土-古土壤相似,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由成壤作用形成的超细铁磁性矿物对... 研究表明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具有共同的磁性矿物, 即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可能还有褐铁矿); 红粘土的磁化率大小与超细顺磁性颗粒的含量正相关; 它与第四纪的黄土-古土壤相似,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由成壤作用形成的超细铁磁性矿物对于红粘土中古土壤层的磁化率增大有重要的贡献, 并得到了Rb/Sr比值的证实. 尽管红粘土中也发现了磁化率与其成土强度不对应的现象,但总体上看红粘土的磁化率仍不失为一个简便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根据磁化率曲线, 从红粘土发展到黄土沉积,其间的古气候变化幅度大致等同于阶段5(S1)到阶段2 - 4(L1)的变化幅度, 可能表明第四纪期间风场加强、从源区携带比上新世更多(大约两倍)较粗的弱风化风积物(不含超顺磁性颗粒)到黄土高原. 7.5 Ma以来, 中国北方中部风积红粘土的出现记录了从下伏白垩纪红砂岩到晚第三纪的重要气候转变. 红粘土的发展与白垩纪以来全球干旱化和变冷密切相关, 可能由于当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导致了东亚季风开始或加强, 从而有了红粘土的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磁学性质 磁化率 rb/sr比值 古气候意义 甘肃 第三系
原文传递
Late Mesozoic magmat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6
17
作者 GAO XinYu ZHAO Tai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959-1975,共17页
Late Mesozoic granitic magmatism(158–112 Ma) are widesprea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contemporary with many world-class Mo-Au-Ag-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s. There are abrupt changes in ... Late Mesozoic granitic magmatism(158–112 Ma) are widesprea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contemporary with many world-class Mo-Au-Ag-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s. There are abrupt changes in the element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se granites at about 127 Ma. The early stage(158–128 Ma) granites show slightly or no negative Eu anomalies,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enriched and heavy REE depleted(such as Y and Yb), belonging to typical I-type granite. The late stage(126–112 Ma) gran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type and/or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 with higher contents of SiO2, K2 O, Y, Yb and Rb/Sr ratio and lower contents of Sr, δEu value and Sr/Y ratio than that of the early-stage granites.Moreover, the whole rock Nd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ranites younger than 127 Ma show more depleted than those of the older one. The two stages of Late Mesozoic granites were derived from a source region of the ancient basemen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CC incorporated the mantle material. The late stage(126–112 Ma) granites contain more fractions of mantle material with depleted isotopic composition than the early ones. The granites record evidence for a stro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They formed in an 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setting which was related to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in this region, which was possibly caused by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127 Ma is an critical perio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ton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Late Mesozoic GRANITE ORIGIN Tectonic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