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ors of re-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hemostasis for delayed post-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bleeding 被引量:11
1
作者 Mu-Hsien Lee Yung-Kuan Tsou +4 位作者 Cheng-Hui Lin Ching-Song Lee Nai-Jen Liu Kai-Feng Sung Hao-Tsai Ch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1期3196-3201,共6页
AIM: To predict the re-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hemostasis for delayed post-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 bleeding.METHODS: Over a 15-year period, data from 161 patients with delayed post-ES bleeding were retrospecti... AIM: To predict the re-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hemostasis for delayed post-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 bleeding.METHODS: Over a 15-year period, data from 161 patients with delayed post-ES bleeding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a single medical center.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re-bleeding after initial successful endoscopic hemostasis, paramete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ere analyzed. These included age, gender, blood biochemistry, comorbidities, endoscopic diagnosis, presence of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 occurrence of immediate postES bleeding, use of needle knife precut sphincterotomy, severity of delayed bleeding, endoscopic features on delayed bleeding, and type of endoscopic therapy.RESULTS: A total of 35 patients(21.7%) had rebleeding after initial successful endoscopic hemostasis for delayed post-ES bleeding.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lignant biliary stricture, serum bilirubin level of greater than 10 mg/d L, initial bleeding severity, and bleeding diathesi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rebleeding.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serum bilirubin level of greater than 10 mg/d L and initial bleeding severity remained significant predictors. Re-bleeding was controlled by endoscopic therapy in a single(n = 23) or multiple(range, 2-7; n = 6) sessions in 29 of the 35 patients(82.9%). Four patients required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and one went for surgery. These five patients had severe bleeding when delayed post-ES bleeding occurred. One patient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died from re-bleeding.CONCLUSION: Re-bleeding occurs in approximately one-fifth of patients after initial successful endoscopic hemostasis for delayed post-ES bleeding. Severity of initial bleeding and serum bilirubin level of greater than 10 mg/d L are predictors of re-bl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YED BLEEDING ENDOSCOPIC hemostasis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PREDICTORS re-bleeding
下载PDF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peptic ulcer bleed in a Pakistani population: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2
作者 Nazish Butt Muhammad Tayyab Usmani +4 位作者 Nimrah Mehak Saba Mughal Fakhar Ali Qazi-Arisar Ghulam Mohiuddin Gulzar Kh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BACKGROUND Peptic ulcer disease(PUD)remains a significant healthcare burden,contributing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ldwide.Despite advancements in therapies,its prevalence persists,particularly in regions with wide... BACKGROUND Peptic ulcer disease(PUD)remains a significant healthcare burden,contributing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ldwide.Despite advancements in therapies,its prevalence persists,particularly in regions with widesprea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us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AIM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PUD-related upper gastrointestinal(GI)bleeding in Pakistani population.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142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bleeding who underwent upper GI endoscop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2.Data on demographics,symptoms,length of stay,mortality,re-bleed,and Forrest classification was collected.RESULT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53 years,and the majority was men(68.3%).Hematemesis(82.4%)and epigastric pain(75.4%)were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s.Most patients(73.2%)were discharged within five days.The mortality rates at one week and one month were 10.6%and 14.8%,respectively.Re-bleed within 24 h and seven days occurred in 14.1%and 18.3%of patients,respectively.Most ulcers were Forrest class(FC)Ⅲ(72.5%).Antiplatelet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rtality at 7 and 30 d,while alternative medications were linked to higher 24-hour re-bleed rates.NSAID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FCⅢulcers.Re-bleed at 24 h and 7 d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one-week or one-month mortality.CONCLUSION Antiplatelet use and rebleeding increase the risk of early mortality in PUD-related upper GI bleeding,while alternative medicines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bl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 variceal bleed MORTALITY re-bleed Forrest classification ANTIPLATELETS Alternative medicines
下载PDF
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管理模式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3
作者 高凯锋 苏秀翠 +3 位作者 李发旺 尹雯 张慧芳 马玉婷 《智慧健康》 2024年第6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究IKAP理论之下的延续管理对于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出血病例的干预成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治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破裂出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行IKAP延续管理(试验组),与2020年1—1... 目的探究IKAP理论之下的延续管理对于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出血病例的干预成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治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破裂出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行IKAP延续管理(试验组),与2020年1—12月院内治疗的行常规管理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破裂出血患者50例(对照组)加以比对。比较两种干预方式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例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水平、破裂曲张静脉的愈合状况、再出血率以及病人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有无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住院期满,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以及血红蛋白指标的实际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破裂曲张静脉的愈合进程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再出血率更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达3个月,试验组统计的HPLP-Ⅱ分值、复查的依从率均远远超出对照组(P<0.05);试验组相应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然无显著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达1年,试验组观察对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的分值超出对照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管理对胃底静脉曲张的破裂出血病例的干预作用优于常规管理,有益于明显加速破裂曲张静脉的愈合,抑制短期内的再出血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改善病人的负性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KAP理论 延续管理 胃底静脉曲张 再出血
下载PDF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联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效果研究
4
作者 肖潇 盛云建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联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肝硬化并发EVB患者,其中42例对照组接受EVL术治疗,43例... 目的观察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联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肝硬化并发EVB患者,其中42例对照组接受EVL术治疗,43例观察组在接受EVL治疗后择期行TIPS治疗。随访6个月。采用超声检测门静脉压力梯度(PPG)、门静脉压力(PVP)和门静脉血流速度(PVFV),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过氧化脂质(LPO)、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急性期,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9.3%和9.5%(P>0.05);两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住院日为(12.8±2.6)d,显著长于对照组【(8.1±1.5)d,P<0.05】;术后,观察组PVFV为(16.7±3.8)cm/s,显著快于对照组【(12.5±2.4),P<0.05】,而PPG和PVP分别为(9.1±1.4)mmHg和(19.6±2.3)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2±1.9)mmHg和(34.8±3.4)mmHg,P<0.05】;观察组血清LPO、MTL和GAS水平分别为(4.1±2.2)U/L、(202.4±22.7)ng/L和(76.3±8.4)μ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9±1.6)U/L、(256.8±26.1)ng/L和(115.6±10.9)μg/mL,P<0.05】;随访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1.6%和7.7%(P<0.05)。结论在实施EVL急性期止血后适时进行TIPS术治疗肝硬化并发EVB患者效果确切,可减少再出血发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曲张静脉套扎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再出血 治疗
下载PDF
直径3mm及以下食管小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经验
5
作者 张晓彬 刘迎娣 +4 位作者 王娟 孙国辉 钟立森 何占娣 令狐恩强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9期1074-1079,共6页
目的总结直径3 mm及以下食管小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200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直径3 mm及以下食管小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 目的总结直径3 mm及以下食管小静脉曲张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200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直径3 mm及以下食管小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0±9.98)岁,病因均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36例、Child-Pugh B级9例、Child-Pugh C级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内镜下治疗,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组31例、金属夹治疗组14例,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围手术期间,8.9%(4/45)患者术中少量出血,4.4%(2/45)患者术后出现发热,4.4%(2/45)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不适及胸骨后疼痛,2.2%(1/45)患者术后出现进食哽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和2年的食管静脉曲张累积出血率分别为7.3%、11.0%,累积再干预率分别为20.6%、33.4%;而亚组分析提示:金属夹组与APC组比较,术后1年和2年的食管静脉曲张累积出血率则分别为3.2%vs.16.1%、8.1%vs.16.1%,累积再干预率分别为10.7%vs.43.9%、24.1%vs.55.1%,Log-rank检验提示两组之间累积出血率、累积再干预率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9、0.145。结论APC或金属夹可用于直径3 mm及以下的食管小静脉曲张的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静脉曲张出血率及短期需再干预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小静脉曲张 氩离子凝固术 金属夹 再干预率 出血率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内镜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风险效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叶丝陶 黄晓铨 陈世耀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92-395,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内镜下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再出血的效能。方法 2013年~2017年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的住院患者,均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和/或曲张静脉套扎术治疗,术后...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内镜下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再出血的效能。方法 2013年~2017年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的住院患者,均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和/或曲张静脉套扎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应用首次入院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经ROC曲线分析选取截断点,将患者分为血浆高水平和低水平纤维蛋白原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点。应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内镜治疗后1 a再出血率。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纳入2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并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经ROC曲线分析选择150 mg/dL作为截断点,将患者分为血浆高纤维蛋白原组156和低纤维蛋白原组99;低纤维蛋白组Child-Pugh评分显著高于高纤维蛋白组,血小板水平更低,凝血酶原时间更长,1 a再出血率显著高于高纤维蛋白原组(25.3%对10.9%);在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患者中这种差异更为显著(45.2%对11.3%,P=0.0002);经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在权衡年龄、合并门静脉血栓和合并糖尿病之后,低纤维蛋白原组内镜治疗后1 a再出血的风险是高纤维蛋白原组的3.37倍(95%CI:1.78~6.36,P<0.001)。结论 血浆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将增加内镜治疗后EVB患者再出血的风险,在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患者更为显著。在内镜治疗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将有利于预测再出血风险,而应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纤维蛋白原 内镜下治疗 再出血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涂建军 方翔 +1 位作者 蒋琪 李翠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86-689,共4页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估预测再出血的效能。方法 2020年7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119例,给予所有患者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加压...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估预测再出血的效能。方法 2020年7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119例,给予所有患者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加压素和内镜下止血治疗。记录治疗后3个月内再出血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预测再出血的价值。结果 在本组119例EGVB患者中,48例(40.3%)在止血成功后3个月内出现再出血,其中4例患者在出血72 h内死亡;再出血与未再出血患者在Child C级占比(97.7%对84.5%)、脾脏厚度【(67.5±5.3)mm对(59.1±5.7)mm】、门静脉内径【(16.8±2.1)mm对(14.5±2.3)mm】、脾静脉内径【(10.9±2.3)mm对(8.4±1.8)mm】、静脉曲张G3级(81.8%对46.5%)、内镜下红色征(88.6%对38.0%)、有腹水(38.6%对18.3%)、血清白蛋白水平【(29.1±4.2)g/L对(33.5±4.8)g/L】和凝血酶原时间【(16.3±2.6)s对(12.7±2.1)s】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差【OR(95%CI):2.3(1.3~3.8)】、脾脏厚度增加【OR(95%CI):1.8(1.2~2.9)】、门静脉内径【OR(95%CI):2.6(1.0~6.4)】、脾静脉内径增大【OR(95%CI):1.4(1.0~1.9)】、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高【OR(95%CI):2.4(1.0~5.5)】、红色征【OR(95%CI):2.1(1.0~4.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95%CI):1.8(1.1~2.9)】是EGVB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风险预测模型,即P=1/【1+e^((0.814X1+0.597X2+0.939X3+0.328X4+0.863X5+0.739X6+0.592X7-1.164))】,经Hosmer-Lemeshow检验其与标准曲线的拟合度较好(x2=3.711,P=0.882),预测EGVB患者再出血的AUC为0.966,SE为0.015,95%CI为0.938~0.995,其特异度为87.3%,敏感度为97.8%。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了解其影响因素并给予适当的预防处理,可能降低病死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再出血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内镜下套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年内再出血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冲 张小丽 +1 位作者 邢益门 周婷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后1年内乙型肝炎肝硬化(LC)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EVB)患者再出血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LC并发EVB患者122例,均行EVL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后1年内乙型肝炎肝硬化(LC)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EVB)患者再出血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LC并发EVB患者122例,均行EVL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示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模型预测再出血的效能。结果在随访的1年里,治疗后12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33例(27.0%);再出血组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和重度EV发生率分别为36.4%、12.1%、15.2%和75.8%,均显著大于未再出血组(分别为16.9%、2.2%、4.5%和48.3%,P<0.05),门静脉内径为(1.5±0.2)cm,显著宽于未再出血组【(1.1±0.2)cm,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腹水【OR(95%CI)=1.818(1.193~2.772)】、门静脉内径宽【OR(95%CI)=2.085(1.207~3.603)】、肝性脑病【OR(95%CI)=2.264(1.252~4.092)】、重度EV【OR(95%CI)=1.863(1.294~2.682)】和发生SBP【OR(95%CI)=1.784(1.173~2.714)】是影响EVL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P=1/【1+e^((0.538X腹水+0.735X门静脉内径+0.817X肝性脑病+0.622XEV程度+0.579XSBP-1.053))】,经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预测模型与观测值拟合度较好(x^(2)=8.361,P=0.399);经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LC并发EVB患者再出血的AUC为0.899,95%CI:0.832~0.967,其敏感度为87.9%,特异度为86.5%。结论有并发症和重度EV患者在EVL治疗LC并发EVB患者后存在再出血的风险很大,需要给予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年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杨帆 张小娟 +4 位作者 李丹 姜莎莎 张亮 唐伟 赵微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875-87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经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者137例,采用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经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者137例,采用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死亡28例(20.4%);对生存的109例患者随访1年,发生治疗后再出血者42例(30.7%);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在Child-Pugh分级(P=0.001)、食管静脉曲张程度(P=0.027)、腹水量(P=0.016)和营养不良(P=0.009)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差(OR=1.863)、食管静脉曲张严重(OR=2.028)、腹水量大(OR=1.797)和中重度营养不良(OR=1.589)是术后1年内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存在再出血的风险,熟悉这些危险因素并及时给予补救治疗或许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硬化剂注射 组织胶注射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时间护理在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4
10
作者 时冬梅 杨娟 +4 位作者 陈光菊 赵红 王秋蓉 周洋 沈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4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在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采用内镜治疗的172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时间护理,比较2组的止血效果、再出血情况、住院时间以及遵医嘱行...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在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采用内镜治疗的172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时间护理,比较2组的止血效果、再出血情况、住院时间以及遵医嘱行为等。结果观察组的呕血消失时间、潜血转阴时间、引流管变清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72 h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再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随访期间在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控制烟酒、按时作息等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时间护理更加符合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理学特点,能降低再出血率,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护理 消化道出血 内镜治疗 再出血
下载PDF
中重型脑出血患者术后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章剑剑 陈汉平 +2 位作者 翁睿光 刘军 叶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063-2064,共2页
目的从多方面分析中重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9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常规行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同期93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 目的从多方面分析中重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9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常规行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同期93例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从血压波动、再出血发生率及患者ADL分级3个方面分析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未采用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波动范围小,对照组总体血压波动相对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1);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7%)低于对照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9,P<0.05);ADL2~4级的患者在本研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研究组恢复相对良好的患者(ADL1~3级)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是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后常规气管切开并行冬眠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血压波动 再出血 ADL分级
下载PDF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崔星亮 王建华 +1 位作者 路新卿 任海霞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12年12月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单纯EVL治疗患者320例的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合并症、是否患肝癌、相关手术史、实验室检查、影...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12年12月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单纯EVL治疗患者320例的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合并症、是否患肝癌、相关手术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等因素对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量至大量腹水(OR=60.21,95%CI 10.10~415.35,P<0.01)、结扎点数(OR=16.28,95%CI 5.05~76.28,P<0.01)、静脉曲张程度(OR=14.96,95%CI 3.84~77.49,P<0.05)和凝血酶原时间(PT)>18 s(OR=12.26,95%CI 1.85~67.65,P<0.05)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予积极的治疗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食管 静脉曲张结扎术 食管 内镜下 再出血 早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与套扎加硬化联合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培芳 姚佶华 +1 位作者 刘修莉 韩敏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1期235-237,共3页
目的:评价单一套扎治疗术和套扎加硬化治疗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套扎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减轻56.5%,随访一年再出血率23.9%。硬化加... 目的:评价单一套扎治疗术和套扎加硬化治疗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一套扎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减轻56.5%,随访一年再出血率23.9%。硬化加套扎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达98.3%,随访一年再出血率1.7%。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加硬化与单一套扎治疗比较疗效高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破裂出血 曲张消失或减轻 再出血 硬化
下载PDF
组织黏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念念 向慧玲 +2 位作者 吕洪敏 王芳 聂新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08-914,共7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gastric varices injection,GVI)术后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其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6/2012-04因肝硬化伴重度胃底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 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gastric varices injection,GVI)术后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其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6/2012-04因肝硬化伴重度胃底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底组织黏合剂治疗的患者52例.记录其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是否合并肝癌、Child分级、腹水、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FBs)、甲胎蛋白(alpha-fetal Protein,AFP)、Child评分、MELD评分以及内镜下静脉曲张情况等指标.寻找其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首次GVI术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GVB)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GVI术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率34.6%,平均再出血时间为5.5mo±4.9mo.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hild-PughB/C级、-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脾脏长径是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GVI术后GVB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6、0.009、0.033,OR值分别为15.262、47.684、38.249,95%CI分别为1.197-194.573、2.604-873.328、1.339-1092.543.GGT、脾脏长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04,敏感度分别为66.7%、93.8%,特异度分别为85.7%和52.6%.结论:Child-PughB/C、GGT及脾脏长径是与肝硬化相关的影响GVI术后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玉英 明瑜珊 +2 位作者 邹显玲 杨蕊 徐春慧 《现代临床护理》 2014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了解肝硬化食管静脉...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了解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患者早期再出血发生情况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降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医护一体化模式 再出血 疾病知识
下载PDF
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礼剑 黄晓燕 +6 位作者 韦金秀 杨成宁 陈广文 李建锋 刘莉 赵一娜 卢杰夫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9期2276-2278,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即... 目的观察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内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即时止血率、转手术率、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即时止血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注射聚桂醇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可提高即时止血率,降低再出血率,缩短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聚桂醇 肾上腺素 止血 再出血 内镜治疗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余建军 李江 顾昌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8期4-8,共5页
目的评价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14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Ⅰ -Ⅲ)组104例,高分级动脉瘤(Hunt—He... 目的评价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14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Ⅰ -Ⅲ)组104例,高分级动脉瘤(Hunt—Hess Ⅳ-Ⅴ)组43例,115例行超早期手术(发病后24h之内),32例行早期手术(发病后72h之内)。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低分级动脉瘤组预后优良率(GOS4~5)89.4%。明显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的预后优良率(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出血组急诊手术干预有效率显著高于术前再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合并局灶性或多灶性脑梗死组预后有效率与非梗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组预后有效率与非梗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或超早期手术可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风险,尽早缓解颅内高压,效果良好。术前再出血、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往往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再出血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时机
下载PDF
普胸术后再次剖胸止血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少金 丁伯应 +2 位作者 龚荣福 任刚 熊克品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总结普胸术后胸腔内大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的临床资料,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普胸术后胸腔内大出血。方法:对我院近5年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大出血并行再次剖胸止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出血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共11例普胸术后再... 目的:总结普胸术后胸腔内大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的临床资料,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普胸术后胸腔内大出血。方法:对我院近5年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大出血并行再次剖胸止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出血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共11例普胸术后再次剖胸止血,痊愈10例,死亡1例,出血部位有切口肋间血管出血3例,壁层与纵隔胸膜广泛渗血1例,右下肺动脉干结扎线脱落1例,肋骨断端出血1例,支气管动脉出血1例,下肺韧带出血1例,食管床出血1例,纵隔手术创面出血1例,未能找到明确出血点1例。结论:关胸前仔细检查,严密止血是预防术后胸腔大出血的重要措施。及时果断地再次剖胸止血是治疗术后胸腔大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出血 再次剖胸
下载PDF
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等不良反应状况调查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任仲玉 任德旺 +3 位作者 任仲杰 杨澈 任芳 孙青萍 《中国药物评价》 2013年第5期288-290,294,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疗效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回答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查阅患者的就诊病历、检验报告等,核实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 目的:调查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疗效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回答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查阅患者的就诊病历、检验报告等,核实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用药情况),回顾调查分析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及社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患者1000例.结果:与LDA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236例(23.6%);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127例(12.7%)[包括消化道出血75例(7.5%)],脑出血12例(1.2%),鼻腔出血15例(1.5%),牙龈出血10例(1.0%),皮肤黏膜出血18例(1.8%),血尿9例(0.9%),眼睛球结膜出血45例(4.5%).老年人460例中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147例(31.96%),其中严重的脑出血10例(2.17%),严重的消化道出血59例(12.83%);540例中非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89例(16.48%),其中严重的脑出血2例(0.37%),严重的消化道出血16例(2.96%).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严重的出血发生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 0.001).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50~325 mg/d)依然存在安全性问题;其出血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密切关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应注意预防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老年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要给予特别关注和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不良反应 出血
下载PDF
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静脉曲张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翟斐斐 王明全 +3 位作者 杨建军 郑斌 席建民 王小鹰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6期451-455,共5页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与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TIPS联合GCVE)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术后的再出血率与支架功能障碍发生率。确定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在治疗胃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6...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与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TIPS联合GCVE)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术后的再出血率与支架功能障碍发生率。确定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在治疗胃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TIPS或TIPS联合GCVE治疗的143例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其中TIPS组64例、TIPS联合GCVE组79例)。术后随访1年,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间术后再出血率和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生存曲线差异,生存时间以月为单位。结果单纯TIPS组与TIPS+GCVE组手术前后平均脉压差分别为11.57±0.92、17.35±1.08 cm H2O(P<0.01)。术后支架功能障碍率分别为4.77%、1.85%(P=0.82)。TIPS组与TIPS联合GCV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94%、91.14%(P=0.32);TIPS组与TIPS联合GCVE组术后1年累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率分别为28.12%、15.19%(P=0.048)。结论 TIPS联合GCVE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与单纯TIPS组无统计学差异,但TIPS联合GCVE组在术后降低门静脉压力与预防术后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更优于单纯TIP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胃冠状动脉栓塞术 再出血率 支架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