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ered thermal sensitivity in facial skin in chronic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 被引量:1
1
作者 Birgitta Hggman-Henrikson Ewa Lampa Erik Nord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50-154,共5页
There is a clos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w and neck regions a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rigeminal sensory impairment can follow whiplash injury.Inclusion of manageable routines for valid assessment o... There is a clos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w and neck regions a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rigeminal sensory impairment can follow whiplash injury.Inclusion of manageable routines for valid assessment of the facial sensory capacity is thus needed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of patients exposed to such trauma.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facial thermal threshold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WADs)with both a qualitative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Ten women with pain and dysfunction following a whiplash injury were compared to 10 healthy age-matched women.Thermal detection thresholds were assessed by qualitative chair-side testing and by QST according to the method-of-limits.Seven test sites in the facial skin(overlying each trigeminal branch bilaterally,and the midpoint of the chin)were examined.The detection warm and cold thresholds were defined as the mean values of 10 individual thresholds.For the WAD patients,the qualitative assessment demonstrated both reduced and increased sensitivity compared to the healthy,whereas QST systematically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etection thresholds(i.e.,decreased sensitivity)for both cold and warm stimuli.For the individuals who were assessed as having increased sensitivity in the qualitative assessment,the QST displayed either normal or higher thresholds,i.e.,decreased sensitivit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QST is more sensitive for detecting thermal sensory disturbances in the face than a qualitative method.The impaired thermal sensitivity among the patients corroborates the notion of altered thermal detection capacity induced by WAD-related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W NECK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thermal thresholds TRIGEMINAL whiplash injury
下载PDF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recovery and central sensitization in whiplash patients
2
作者 Robert Ferrari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Central sensitiz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in in whiplash patients.Methods:Consecutive whiplash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t 3 months post-whiplash injury with the brachial plexus provocation test(BPPT)as a... Central sensitiz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in in whiplash patients.Methods:Consecutive whiplash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t 3 months post-whiplash injury with the brachial plexus provocation test(BPPT)as a sign of central sensitization.Self-reported recovery was assessed by the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Do you feel you have recovered fully from your accident injuries?'Results:Sixty-nine subjects(32 males,37 females,age 37.5±13.0 years(mean±SD),range 18-71)were included.Of these,34 reported a lack of recovery,and 35 reported recovery at 3 months post-injury.The mean BPPT elbow extension(from 180°)was 41.5±23.0°,and the mean VAS score for the BPPT was 2.2 ± 1.2(out of 10).Those who reported recovery had a mean BPPT elbow extension angle of 25.1±15.8 while those who did not report recovery had a mean BPPT angle of 58.4 ± 15.9(P<0.05).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 for recovered subjects was 1.8 ± 1.1 and 2.7 ± 1.1(P<0.05)for non-recovered.There was a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recovery and BPPT elbow extension angle(-0.44)and a lower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recovery and VAS score(-0.30).Conclusion:Self-reported recovery correlates well with a lower likelihood of signs of central sensitization.Copyright(c)201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provocation test Central sensitization Self-reported recovery whiplash injury
下载PDF
某座椅鞭打试验仿真与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元兰 赵军 +1 位作者 毛晨曦 刘会霞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2,共8页
针对某款座椅在鞭打试验中假人挥鞭伤较为严重,鞭打得分较低的问题,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座椅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鞭打仿真分析,得到对鞭打伤害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调角器刚度系数、头枕杆直径、靠背左侧支撑板厚度、靠背右侧支撑板厚... 针对某款座椅在鞭打试验中假人挥鞭伤较为严重,鞭打得分较低的问题,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座椅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鞭打仿真分析,得到对鞭打伤害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调角器刚度系数、头枕杆直径、靠背左侧支撑板厚度、靠背右侧支撑板厚度、靠背后部支撑板厚度、座垫右侧支撑板厚度和座垫左侧支撑板厚度,利用哈默斯雷试验设计方法对上述7个设计变量进行样本点采集,并利用移动最小二乘法进行近似模型拟合,采用全局响应面法对近似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模型的精度满足要求,优化后鞭打得分提高,座椅抗挥鞭伤性能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座椅 鞭打试验 挥鞭伤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基于鞭打性能的座椅靠背型面优化方法
4
作者 降皓鉴 冉东林 +2 位作者 高伟 祁雨昇 吉一鑫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6期155-159,共5页
为降低追尾时的挥鞭伤危害,提出一种座椅靠背型面优化方法,论述该方法对头后间隙的影响机制。基于该方法对某款座椅的鞭打性能进行优化,根据CNCAP规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座椅造型的影响程度较小,优化目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 为降低追尾时的挥鞭伤危害,提出一种座椅靠背型面优化方法,论述该方法对头后间隙的影响机制。基于该方法对某款座椅的鞭打性能进行优化,根据CNCAP规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座椅造型的影响程度较小,优化目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假人颈部伤害值降低16.6%,上颈部载荷与下颈部载荷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颈部损伤 鞭打试验 汽车座椅
下载PDF
追尾碰撞颈部挥鞭伤害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祖丹 吴斌 +1 位作者 于峰 胡伟强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7-50,共4页
论述了低速追尾颈部伤害的损伤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鞭打试验方法在波形、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上的异同。基于某款车型座椅进行了追尾碰撞鞭打试验,利用仿真软件分析了座椅特征参数对座椅颈部伤害指标的影响。通过降低头后间隙对... 论述了低速追尾颈部伤害的损伤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鞭打试验方法在波形、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上的异同。基于某款车型座椅进行了追尾碰撞鞭打试验,利用仿真软件分析了座椅特征参数对座椅颈部伤害指标的影响。通过降低头后间隙对该座椅进行了优化改进,结果表明,降低头后间隙后挥鞭伤害峰值呈减少趋势,有效提高了低速追尾乘员颈部保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尾碰撞 挥鞭伤害 鞭打试验
下载PDF
基于假人头部受力分析的鞭打试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商恩义 陈现岭 +1 位作者 师玉涛 刘涛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通过对追尾碰撞中乘员运动情况和颈部损伤机理进行分析,结合鞭打试验中假人头部加速度与颈部受力间的关系,探讨了假人头部受力的分析方法,并就头部与头枕接触时刻、碰撞强度在座椅和头枕改善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时刻... 通过对追尾碰撞中乘员运动情况和颈部损伤机理进行分析,结合鞭打试验中假人头部加速度与颈部受力间的关系,探讨了假人头部受力的分析方法,并就头部与头枕接触时刻、碰撞强度在座椅和头枕改善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时刻越早越有利于降低颈部NIC指标及头部碰撞强度;头部碰撞强度低、z向受力向下将有利于降低颈部各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尾碰撞 鞭打试验 头部受力分析 颈部伤害
下载PDF
基于台车试验的不同国家鞭打试验评价体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杨运生 张晓龙 娄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汽车低速后碰是一种常见的交通事故。为防止该事故中乘员颈部挥鞭伤,各国都在促进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该文对比了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不同鞭打试验程序在试验方法、评分方法和评分体系的差异。2012新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将... 汽车低速后碰是一种常见的交通事故。为防止该事故中乘员颈部挥鞭伤,各国都在促进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该文对比了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不同鞭打试验程序在试验方法、评分方法和评分体系的差异。2012新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将鞭打试验纳入评价体系,它不同于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日本新车评价规程(J-NCAP)和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规程。用上述各评价体系和评分方法,对同一组试验数据进行评分,把评分结果进行3分制转换,然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各评价体系虽然有差异,但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C-NCAP评价得分高于其他体系评价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低速后碰 挥鞭伤 新车评价规程(NCAP) 鞭打试验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基于LS-DYNA的某座椅鞭打性能分析和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胡远志 胡源源 +1 位作者 刘西 廖高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8-14,共7页
根据C-NCAP(2015版)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利用BioRID II假人模型研究某座椅鞭打试验对于驾驶员颈部的伤害。利用动态非线性显式有限元方法,以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为求解器,按照C-NCAP鞭打试验的要求建立有限元模型,实现鞭打试... 根据C-NCAP(2015版)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利用BioRID II假人模型研究某座椅鞭打试验对于驾驶员颈部的伤害。利用动态非线性显式有限元方法,以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为求解器,按照C-NCAP鞭打试验的要求建立有限元模型,实现鞭打试验的仿真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更改头枕杆的结构,使头部与头枕的间距和高度缩小,可以显著减小鞭打试验中颈部的损伤程度,从而实现座椅的有效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CAP 鞭打试验 BioRID II假人 颈部损伤
下载PDF
碰撞试验中乘员颈部运动及其受力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向荣 龙海靖 《交通标准化》 2008年第2期187-191,共5页
汽车碰撞交通事故发生时,人体各个部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人们通过事故统计、生物力学分析等途径试图更加深入了解事故发生时人体受伤害的过程,以便对车辆的安全性能做出相应的改进,降低事故发生时人体受到损伤的程度。颈部的伤... 汽车碰撞交通事故发生时,人体各个部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人们通过事故统计、生物力学分析等途径试图更加深入了解事故发生时人体受伤害的过程,以便对车辆的安全性能做出相应的改进,降低事故发生时人体受到损伤的程度。颈部的伤害是车辆发生碰撞时人体较易发生的伤害之一,通过对碰撞发生时颈部运动分析,从实际人体结构及试验用假人结构等方面着手,结合实车碰撞试验的具体数据,力求更加清晰地了解颈部伤害的过程,为进一步的试验分析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打伤害 后碰撞 正面碰撞 颈部伤害
下载PDF
Euro-NCAP追尾碰撞中颈部挥鞭伤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海明 李世成 杨运生 《天津科技》 2015年第2期12-14,共3页
追尾碰撞是目前较为多发的一种交通事故形态,主要会对车内乘员颈部带来移位损伤,即挥鞭伤。从挥鞭伤产生机理、试验评价体系的构成、前排座椅静态测量方法、动态测试波形选择、假人定位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分析了2013版Euro-NCAP试验法规... 追尾碰撞是目前较为多发的一种交通事故形态,主要会对车内乘员颈部带来移位损伤,即挥鞭伤。从挥鞭伤产生机理、试验评价体系的构成、前排座椅静态测量方法、动态测试波形选择、假人定位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分析了2013版Euro-NCAP试验法规,给出了具体的试验操作方法,并针对新增加的后排座椅的静态评价进行了重点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尾碰撞 挥鞭伤 EURO-NCAP 汽车安全
下载PDF
后防撞梁对于后碰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闫晓晓 于光旭 黄森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18-21,共4页
通过某款车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未安装后防撞、采用普通高强板后防撞梁以及采用超高强度板后防撞梁对于后碰时车尾部变形以及车内乘员伤害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高强度的后防撞梁能减少车辆后碰时变形压缩量,降低车内乘员的伤害值。
关键词 后防撞梁 后碰 鞭打 伤害值
下载PDF
追尾碰撞中颈部挥鞭伤害试验方法对比分析
12
作者 刘志新 万仁君 +1 位作者 冯琦 袁健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1年第4期55-58,共4页
随着对汽车追尾事故中颈部挥鞭伤害的逐渐重视,各国也在不断制定和实施汽车座椅头枕的法规和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了各国标准法规以及新车评价规程中颈部挥鞭伤害试验方法的技术内容,为我国相关法规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追尾碰撞 颈部挥鞭伤害 台车试验
下载PDF
汽车座椅头枕和调角器匹配对挥鞭伤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金景旭 宋学伟 +2 位作者 黄炫 崔泰松 尹长青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0-1286,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汽车座椅的防挥鞭伤性能,研究了座椅头枕和调角器参数匹配对乘员挥鞭伤的影响.基于CNCAP鞭打试验工况,建立并验证了某乘用车座椅鞭打试验力学模型.为研究座椅各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多参数多目标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在追尾... 为进一步提高汽车座椅的防挥鞭伤性能,研究了座椅头枕和调角器参数匹配对乘员挥鞭伤的影响.基于CNCAP鞭打试验工况,建立并验证了某乘用车座椅鞭打试验力学模型.为研究座椅各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多参数多目标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在追尾碰撞中汽车座椅设计参数匹配对乘员颈部伤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头枕位置距离头部较近、较高时,应匹配较大的调角器刚度;当头枕接触刚度及其旋转铰刚度较大时,应匹配较大的调角器刚度,反之则匹配较小的调角器刚度.2种匹配方式均可降低颈部伤害,为改进汽车座椅的防挥鞭伤性能提供了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尾碰撞 挥鞭伤 座椅调角器 座椅头枕
下载PDF
基于Thums人体模型追尾碰撞乘员损伤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裴元津 华林 +2 位作者 谢书港 崔东 祁志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年第1期165-169,共5页
鞭打试验所采用的BioRID-2假人有其自身局限性,它不能直观地反映乘员韧带、脊椎和内脏等组织的伤害情况.从某座椅的鞭打试验入手,验证了该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Thums人体模型与BioRID-2假人在试验过程中的姿态和部分输出曲线对... 鞭打试验所采用的BioRID-2假人有其自身局限性,它不能直观地反映乘员韧带、脊椎和内脏等组织的伤害情况.从某座椅的鞭打试验入手,验证了该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Thums人体模型与BioRID-2假人在试验过程中的姿态和部分输出曲线对比,证明了其可靠性,并对Thums人体模型可能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了伤害研究.结果表明,该座椅在鞭打试验中除颈部受伤以外,腰椎盘纤维环及下腹部位置的内脏也会有所损伤.利用与医学伤害标准比对的方法来验证了Thums人体模型的可靠性,并指出低速追尾碰撞存在的潜在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打试验 追尾碰撞 BioRID-2假人 Thums人体模型 伤害研究
下载PDF
鞭打试验中BioRID Ⅱ与THUMS模型颈部损伤对比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远志 胡源源 +2 位作者 蒋成约 刘西 廖高健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39-245,共7页
为设计出可保护乘员颈部安全的座椅,在鞭打试验中,对BioRID Ⅱ和THUMS两种不同乘员模型,研究了颈部损伤情况。根据2015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建立了座椅鞭打试验有限元仿真模型;对这两种模型动态响... 为设计出可保护乘员颈部安全的座椅,在鞭打试验中,对BioRID Ⅱ和THUMS两种不同乘员模型,研究了颈部损伤情况。根据2015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建立了座椅鞭打试验有限元仿真模型;对这两种模型动态响应和人体颈部损伤状态。结果表明:THUMS模型有较高的生物仿真度,其颈部伤害指数(NIC)、颈部剪切力、颈部扭矩以及上颈部拉力均大于BioRID Ⅱ模型。该结果可为提高和完善BioRID Ⅱ模型的生物仿真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颈部损伤 鞭打试验 BioRID II模型 THUMS模型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下载PDF
座椅设计参数对低速尾撞中乘员颈部伤害影响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萌 周青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41-45,共5页
在MADYMO环境下建立包括座椅、座椅安全带、BIORIDⅡ假人的尾撞仿真模型,应用MADYMO及AUTODOE对座椅设计参数及座椅平动吸能机制对低速尾撞中乘员颈部损伤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座椅靠背铰旋转刚度、椅背屈服力矩、椅背... 在MADYMO环境下建立包括座椅、座椅安全带、BIORIDⅡ假人的尾撞仿真模型,应用MADYMO及AUTODOE对座椅设计参数及座椅平动吸能机制对低速尾撞中乘员颈部损伤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座椅靠背铰旋转刚度、椅背屈服力矩、椅背接触刚度等参数对乘员头颈部响应的影响显著,通过适当的座椅参数设计可以达到降低尾撞中乘员损伤几率的目的。同时,座椅整体平动吸能对座椅尾撞安全性能的提高也在模拟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撞 座椅 颈部伤害 挥鞭伤
下载PDF
面套与假人的摩擦系数对座椅防挥鞭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海波 张为民 高扬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7-229,233,共4页
根据C-NCAP2018构建了某汽车驾驶座椅的鞭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使用DOE分析方法,对面套与假人的摩擦系数对座椅防挥鞭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面套与假人头部和躯干的摩擦系数作为两个研究因素,每个因素在工程范围内,... 根据C-NCAP2018构建了某汽车驾驶座椅的鞭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使用DOE分析方法,对面套与假人的摩擦系数对座椅防挥鞭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面套与假人头部和躯干的摩擦系数作为两个研究因素,每个因素在工程范围内,即(0.3~0.5),等间距取5个水平,通过包含25组实验的全因子正交实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工程范围内,减小摩擦系数,尤其是骨架面套与假人躯干的摩擦系数,能有效减小颈部伤害,可将鞭打总得分提高33.9%,同时为座椅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2018 鞭打试验 座椅面套 摩擦系数 正交实验 颈部伤害
下载PDF
基于2021版和2015版C-NCAP的某驾驶员座椅鞭打试验对比分析及改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勋 李永刚 +2 位作者 王庭槐 曾强 刘宏达 《汽车科技》 2021年第1期75-81,共7页
通过对比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总结了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点。搭载BioRID II假人模型对同一批次的某驾驶员座椅分别进行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并对比了在不同版本评价规程下试验后假人颈部的伤害情况... 通过对比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评价规程和评分原则,总结了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点。搭载BioRID II假人模型对同一批次的某驾驶员座椅分别进行2015版和2021版C-NCAP鞭打试验,并对比了在不同版本评价规程下试验后假人颈部的伤害情况,找出失分的主要因素,为厂家进行驾驶员座椅设计提供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某驾驶员座椅在2021版C-NCAP鞭打试验部分的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打试验 C-NCAP 座椅 颈部伤害
下载PDF
影响乘员追尾伤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锡杰 李伟 +3 位作者 王昌胜 胡丕君 许炜 朱江明 《汽车工程学报》 2018年第6期459-465,468,共8页
为了减少追尾事故中所造成的乘员颈部伤害,以2015版C-NCAP鞭打试验动态评估作为标准,利用仿真软件结合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优化方法对影响座椅颈部伤害指标的各个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一款量产车型座椅进行追尾碰撞... 为了减少追尾事故中所造成的乘员颈部伤害,以2015版C-NCAP鞭打试验动态评估作为标准,利用仿真软件结合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优化方法对影响座椅颈部伤害指标的各个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一款量产车型座椅进行追尾碰撞鞭打试验。结合仿真分析所得结论对这款座椅的影响参数进行调整修正,降低鞭打试验中的乘员伤害值,满足得分3.5分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尾碰撞 鞭打试验 乘员保护 C-NCAP
下载PDF
汽车座椅在低速后碰撞中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悦乐 《机械工程师》 2013年第9期105-106,共2页
通过建立某汽车的安全座椅样件的CAD模型,利用FEA软件Hyperworks,建立了该座椅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追尾碰撞座椅仿真模拟分析。针对Whiplash试验调整座椅设计参数,在产品尚未制造之前,解决可预见性的问题,大大节省了时间与成本。
关键词 C-NCAP whiplash试验 汽车座椅 后碰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