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tbelt paths of the pregnant women sitting in the rear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1
作者 Masahito Hitosugi Takeshi Koseki +3 位作者 Yuka Kinugasa Tomokazu Hariya Genta Maeda Yasuki Motozawa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6期343-346,共4页
Purpose: Seatbelt use during pregnancy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fetal survival after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However, because the rear seatbelt of a motor vehicle tends to make contact with the neck, ev... Purpose: Seatbelt use during pregnancy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fetal survival after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However, because the rear seatbelt of a motor vehicle tends to make contact with the neck, even if it is adequately used, some pregnant women sitting in the rear seat opt not to fasten the bel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seatbelt-neck contact for pregnant women sitting in the rear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Methods: We carried out an anthropometric study. Japanese women who were _〉30 weeks pregnant (n = 12) sat in the left side of the rear seat of a typical mid-size passenger sedan and fastened the seatbelt. Seating pos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coordinates of the anthropometric data points of the pregnant women (head, shoulder, hip joint, and knee joint). The belt path was analyzed by measuring the clearance between the belt and the sternum or navel. Results: Among the 12 pregnant women at 33.9 week _+ 3.3 week gestation, the shoulder belt deviated to the right side and subsequently contacted to the neck in four pregnant women (Contact group). The height of the Contac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Non-contact group (152.3 cm ~ 3.0 cm vs. 159.0 cm + 3.3 cm, p = 0.008). Regard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seatbelt to the subject's body, the distances from the top of the sternum to the center of the shoulder belt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Contact group (3.9 cm ~ 3.5 cm) than that in the Non-contact group (8.0 cm ~ 1.6 cm, p = 0.03).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the distance from the umbilicus to the center of the lap belt.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how that because of short height and late term of pregnancy with protrusion of the abdomen, the shoulder belt deviates to the right or left, avoiding the protruded uterus, and subsequently makes contact with the neck. Seatbelt systems for rear seats need to be developed to improve passenger safety, especially for pregnant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gnant women rear seat seatbelt ANTHROPOMETRY Motor vehicles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Vehicle Seat and Research 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Front and Rear Impact 被引量:1
2
作者 Haining Chen Hao Chen Liangjie Wang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4年第2期92-99,共8页
This paper used the Hyper Mesh and LS-DYNA software to establish a dummy-seat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odel. The head, chest and neck injury of the dumm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in the frontal impact and rear imp... This paper used the Hyper Mesh and LS-DYNA software to establish a dummy-seat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odel. The head, chest and neck injury of the dumm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in the frontal impact and rear impact. It was indicated that modification of seat was need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iginal model cannot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the occupants and need for structural impro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deformation and stress conditions of the seat parts, the original seat structure was improved and optimized for four improvement schem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the seat side panel, the center hinge, framework under the cushion and the backrest lock.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ized seat improved the occupant protection performance by reducing occupant damage parameters compared with original seat, which illustrated that the optimization basically met the targ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NT and rear IMPACT seat OCCUPANT INJURIES Optimization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下后排孕妇乘员损伤防护研究
3
作者 王平 唐友名 +4 位作者 张义 宋兵华 方轶飞 张海洋 毛安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48-257,共10页
为探讨孕妇乘员运输安全下的损伤风险,论文对比研究了常规安全带(三点式)和孕妇专用安全带(组合式)约束系统的防护效果。首先,建立并验证了正面全宽碰撞下后排女性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其次,建立妊娠30周子宫有限元模型,并耦合HybridⅢ5th... 为探讨孕妇乘员运输安全下的损伤风险,论文对比研究了常规安全带(三点式)和孕妇专用安全带(组合式)约束系统的防护效果。首先,建立并验证了正面全宽碰撞下后排女性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其次,建立妊娠30周子宫有限元模型,并耦合HybridⅢ5th女性多面体人体模型构建孕妇模型。最后,基于孕妇乘员及胎儿损伤机理,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价孕妇及胎儿损伤的综合伤害指标WICp(weighted injury criterion of pregnant),研究了不同冲击载荷下孕妇乘员佩戴组合式安全带和三点式安全带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三点式安全带相比,孕妇乘员佩戴组合式安全带可使孕妇乘员腹部压缩量平均降低38%,子宫壁与胎盘交界面(uterus placental interface,UPI)应变平均降低18.3%,孕妇及胎儿综合伤害平均降低13.4%;当碰撞速度不超过55 km/h时,可使子宫胎盘交界面UPI应变值不超过极限值60%,从而降低了孕妇胎盘早剥风险。研究成果为孕妇乘员及胎儿开发出更安全更可靠更舒适的孕妇专用安全带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冲击 孕妇安全带 后排乘员 碰撞安全 损伤防护
下载PDF
基于ARIZ实现汽车后排靠背以塑代钢的轻量化研究
4
作者 杨银丽 房志伟 +1 位作者 刘玲 郝薇薇 《汽车零部件》 2024年第7期29-34,共6页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中专门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它集成了多个TRIZ方法及工具,设定了一套从问题分析到方案优选的系统性问题思考及解决流程。当前汽车后排座椅结构都使用金属材料,整体重量大,成型和装...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中专门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它集成了多个TRIZ方法及工具,设定了一套从问题分析到方案优选的系统性问题思考及解决流程。当前汽车后排座椅结构都使用金属材料,整体重量大,成型和装配工艺复杂,为了降低重量、减少工装,提出了以塑代钢的概念,后排座椅使用塑料靠背。但是塑料材料性能具有局限性,难以通过法规的要求,导致易出现碎裂的问题。利用ARIZ及知识库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按照流程逐步实施ARIZ的9个关键步骤,分析问题模型,最终实现后排靠背板以塑代钢的轻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Z 汽车 后排座椅 轻量化
下载PDF
汽车正面碰撞中后排不同坐姿乘员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和全 周惠来 +1 位作者 李羿辉 胡林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8-697,共10页
为了研究后排乘员不同坐姿的正面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特征,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THUMS AM50乘员在50 km/h正面碰撞时标准坐姿、左倾15°以及右倾15°这3种坐姿下的损伤生物力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左倾15°坐姿,使用... 为了研究后排乘员不同坐姿的正面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特征,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THUMS AM50乘员在50 km/h正面碰撞时标准坐姿、左倾15°以及右倾15°这3种坐姿下的损伤生物力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左倾15°坐姿,使用3+2点式安全带以及后排正向安全气囊对乘员进行了碰撞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乘员左倾15°坐姿损伤最为严重,为此使用3+2点式安全带能有效减轻乘员头部损伤;使用后排正向安全气囊很大程度上对乘员头部以及胸部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对左右倾斜坐姿的乘员也具有好的保护效果。未来需要加强对后排乘员的保护研究,以适应不同的碰撞工况以及复杂多变的乘员坐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排乘员 正面碰撞 乘员坐姿 损伤生物力学
下载PDF
舰炮炮塔座圈动态行为与润滑特性
6
作者 李军宁 宋茂康 +2 位作者 赵龙 罗文广 张毅锋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27-434,442,共9页
针对舰炮在使用过程中,炮塔座圈经常出现的摩擦磨损问题,通过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了后坐缓冲装置对炮塔座圈接触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FORTRAN编程语言进行弹流润滑分析计算,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及座圈转速对炮塔座圈润滑性... 针对舰炮在使用过程中,炮塔座圈经常出现的摩擦磨损问题,通过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了后坐缓冲装置对炮塔座圈接触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FORTRAN编程语言进行弹流润滑分析计算,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及座圈转速对炮塔座圈润滑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后坐缓冲装置后,炮塔座圈油膜压力减小而油膜厚度增大;随着转速的增加,油膜压力几乎不变,油膜厚度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油膜压力变小,油膜厚度变大。揭示了舰炮在特定工作情况下的温度及转速的合理范围,有助于提升舰炮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塔座圈 后坐缓冲装置 动力学仿真 弹流润滑
下载PDF
后排乘员安全带约束系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惠来 武和全 王海涛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8,共6页
为提高不同体型后排乘员的安全性,针对后排乘员在50 km/h下100%正面碰撞工况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然后分别采用THUMS_AM50、THUNS_AF05、CHARM-70模型模拟不同体型的后排乘员,并分别施加恒... 为提高不同体型后排乘员的安全性,针对后排乘员在50 km/h下100%正面碰撞工况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然后分别采用THUMS_AM50、THUNS_AF05、CHARM-70模型模拟不同体型的后排乘员,并分别施加恒定加载限制(Con-LL)曲线、渐进加载限制(Pro-LL)曲线、递减加载限制(Dig-LL)曲线以探究安全带加载曲线对不同体型乘员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工况下乘员的颈部韧带损伤风险较大;遭受正面碰撞时,Dig-LL曲线对CHARM-70保护作用明显,但是对THUMS_AM50保护效果较差;Con-LL曲线不适用于该工况下对THUMS_AM50和CHARM-70的保护;Pro-LL曲线对THUMS_AM50和THUNS_AF05保护效果较好。未来安全带约束系统应根据乘员类型和碰撞工况适配不同的加载曲线,以更好地保护乘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安全带约束 后排乘员 加载曲线 CHARM-70
下载PDF
航空后向座椅16 g水平冲击结构试验研究
8
作者 林策 黄志伟 张凯宁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8-15,共8页
针对安装于某型号公务机的前向和后向座椅,依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AC 25.562-1B标准,开展了满足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Chinese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第25部适航要求的16 g水平冲击结构试... 针对安装于某型号公务机的前向和后向座椅,依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AC 25.562-1B标准,开展了满足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Chinese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第25部适航要求的16 g水平冲击结构试验。通过与前向座椅的试验传力路径、试验工况、测试指标、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结果对比,研究了后向座椅在16 g水平冲击结构试验中的差异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前向座椅假人通过约束系统传递载荷至靠背,后向座椅假人惯性载荷直接作用在靠背上;后向座椅的试验受载严酷度小于前向座椅,椅腿最大合成接口载荷相比前向座椅小1.9%~21.9%,水平方向最大变形相比前向座椅小29.1%~40.7%;相对于前向座椅假人向前运动,由于安全带初始向上约束效果差,后向座椅假人会在惯性载荷下沿靠背发生明显的向上滑动;由于后向座椅假人头部与头靠距离很近,且头靠泡沫具有一定的吸能效果,依据头部损伤判断标准(HIC,head injury criterion),假人头部碰撞头靠的损伤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向座椅 后向座椅 接口载荷 冲击试验 试验假人 适航
下载PDF
正面碰撞后排女性乘员颈部损伤研究及改进方案验证
9
作者 杨明俊 《汽车工程学报》 2023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针对正面碰撞工况中乘用车后排5%女性乘员颈部损伤问题,对乘员颈部损伤与乘员运动及安全带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颈部损伤机理矩阵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安全带力作用的碰撞过程三区间分段分析改进方案,并通过整车试验对比验证了该改... 针对正面碰撞工况中乘用车后排5%女性乘员颈部损伤问题,对乘员颈部损伤与乘员运动及安全带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颈部损伤机理矩阵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安全带力作用的碰撞过程三区间分段分析改进方案,并通过整车试验对比验证了该改进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颈部拉伸力F_(z)平均降低32%,颈部伸展力矩M_(ocy)平均降低67%,头部损伤指标HIC_(15)平均降低61%,提高了后排5%女性乘员头颈部的碰撞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后排女性乘员 颈部损伤 安全带限力
下载PDF
自适应后排气囊概念设计及验证
10
作者 陈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提出了自适应后排气囊的概念,进行了气囊布置和袋型设计,搭建了CAE模型,并与物理试验结果对标。在系统仿真和物理碰撞试验中,对比带后排气囊和不带后排气囊时假人伤害值,评估了后排气囊对后排乘员安全性能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排气囊... 提出了自适应后排气囊的概念,进行了气囊布置和袋型设计,搭建了CAE模型,并与物理试验结果对标。在系统仿真和物理碰撞试验中,对比带后排气囊和不带后排气囊时假人伤害值,评估了后排气囊对后排乘员安全性能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排气囊能有效降低乘员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排气囊 参数优化 乘员伤害 CAE仿真
下载PDF
某车型后排座椅鞭打性能研究与优化
11
作者 崖文瀚 陈月亮 +2 位作者 段大禄 黎谦 凡沙沙 《汽车零部件》 2023年第10期89-93,共5页
根据C-NCAP 2021版规程,后排座椅增加动态鞭打要求,目前公布的试验车型结果得分较低。为解决后排鞭打得分难的问题,结合某车型后排座椅鞭打试验数据,对得分较低的颈部伤害指数NIC、上颈部Fz+及下颈部Fz+数据进行分析,再针对后排座椅的... 根据C-NCAP 2021版规程,后排座椅增加动态鞭打要求,目前公布的试验车型结果得分较低。为解决后排鞭打得分难的问题,结合某车型后排座椅鞭打试验数据,对得分较低的颈部伤害指数NIC、上颈部Fz+及下颈部Fz+数据进行分析,再针对后排座椅的结构特性,提出降低后排座椅卷收器位置,调整座椅头枕高度、角度及头后间隙的措施,达到提升后排座椅鞭打性能的目的。同时对试验优化过程进行总结,为相关座椅鞭打性能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CAP 后排座椅 鞭打试验 座椅头枕
下载PDF
汽车正撞时后排座椅安全性的CAE分析与改进设计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君媛 黄炫 +1 位作者 田迪斯 王洪斌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7-771,共5页
构建了带假人和安全带等约束系统的汽车后排座椅骨架的多刚体和有限元耦合计算模型,根据欧洲座椅法规ECER17的规定,模拟正面碰撞后排座椅安全性台车试验,对座椅骨架冲击强度和假人动态响应等进行了CAE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方案,... 构建了带假人和安全带等约束系统的汽车后排座椅骨架的多刚体和有限元耦合计算模型,根据欧洲座椅法规ECER17的规定,模拟正面碰撞后排座椅安全性台车试验,对座椅骨架冲击强度和假人动态响应等进行了CAE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和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正面碰撞 后排座椅 CAE分析
下载PDF
保护后排乘员安全的前排座椅参数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葛如海 任美娟 +1 位作者 赵飞 应龙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由于惯性向前移动,十分容易与前排座椅发生二次碰撞而造成伤害。为了在轿车正碰时减小后排乘员与前排座椅发生碰撞时造成的损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前排座椅参数的优化方法。以提高正面碰撞中轿车后排乘员... 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由于惯性向前移动,十分容易与前排座椅发生二次碰撞而造成伤害。为了在轿车正碰时减小后排乘员与前排座椅发生碰撞时造成的损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前排座椅参数的优化方法。以提高正面碰撞中轿车后排乘员安全性为目标,根据2012年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管理规则(2012年版)]的要求,以后排5百分位女性假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两排座轿车前排座椅参数对后排乘员的防护效果。在MADYMO软件中建立轿车后排乘员正碰数学模型,并用实车试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前排座椅头枕参数中的头枕水平距离和头枕刚度,以及前排座椅靠背参数中的靠背刚度、靠背距离、靠背倾角和靠背坐垫连接铰刚度这6个主要因素对后排乘员保护效果的影响。采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探寻对于后排乘员安全性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并使用正交试验的理论,对这几项因素进行综合优化,得到最佳匹配方案。优化设计结果使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伤害最严重的头部伤害值HIC降低了25.26%,左大腿力和右大腿力分别下降了13.67%和14.33%,完全伤害指标WIC值降低17.91%,优化效果显著,可以为今后轿车前排座椅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后排乘员 仿真 灵敏度 正交优化
下载PDF
汽车正面碰撞试验中后排乘员伤害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孙振东 刘玉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4-668,共5页
提出了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假人伤害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通过分析10个车型正面碰撞试验结果,得出了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头部、胸部和大腿等部位的伤害特性。
关键词 汽车 正面碰撞试验 后排乘员 AF05女性假人 伤害指标
下载PDF
某车型正面碰撞后排乘员伤害的仿真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远志 黄杰 +3 位作者 刘西 蒋成约 冯擎峰 刘卫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9-264,275,共7页
基于某车型的正面碰撞试验,建立了后排女性假人的Madymo仿真模型,并依据2012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对其进行了伤害分析,结果表明胸部和颈部得分较低。从安全带限力等级、预紧器和安全带固定点三方面进行了单项优化和综合应用,仿真... 基于某车型的正面碰撞试验,建立了后排女性假人的Madymo仿真模型,并依据2012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对其进行了伤害分析,结果表明胸部和颈部得分较低。从安全带限力等级、预紧器和安全带固定点三方面进行了单项优化和综合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这三个方面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假人的各项伤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后排女性假人 伤害 仿真优化
下载PDF
长纤维复合材料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君媛 徐婷婷 +2 位作者 张秋实 陆春林 杨常群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3,共4页
以某款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为例,采用长纤维复合材料(LFT)替换金属,在其初始结构无法满足GB15083-2006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分析座椅骨架的重点设计区域和传力路径,提出采用长纤维复合材料的座椅骨架新结构,并利用CAE仿真... 以某款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为例,采用长纤维复合材料(LFT)替换金属,在其初始结构无法满足GB15083-2006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分析座椅骨架的重点设计区域和传力路径,提出采用长纤维复合材料的座椅骨架新结构,并利用CAE仿真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结构不仅能很好地满足法规要求,且质量相对金属结构减轻了约10%,轻量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后排座椅 轻量化 复合材料 拓扑优化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中基于新型前排安全座椅的后排约束系统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洪亮 葛如海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77-1283,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汽车前排安全座椅,以实现正面碰撞中对后排乘员的约束保护。首先,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轿车后排约束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确定能使乘员获得较好的保护的扭簧转动刚度为10N·m/(&#... 提出了一种新型汽车前排安全座椅,以实现正面碰撞中对后排乘员的约束保护。首先,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某轿车后排约束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确定能使乘员获得较好的保护的扭簧转动刚度为10N·m/(°)。接着通过灵敏度分析,选出5个较为敏感的参数。最后,以该5个参数为优化变量,由头部伤害指标HIC15、胸部压缩量D和枕骨伸张弯矩峰值M_(yoc)加权构成的综合伤害指标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优化。优化后,后排女性乘员安全性显著提高,HIC15,D和M_(yoc)分别降低了37.76%,4.72%和5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新型前排安全座椅 后排约束系统 优化
下载PDF
移动行李对后排座椅冲击的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瑞雪 王欣 张科峰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通过对移动行李对后排座椅冲击试验的一款不合格座椅进行仿真分析,结合试验结果验证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根据试验及仿真结果,分析座椅结构的不合理性,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在重量减轻的同时满足GB 15083-2006[1]的试验要求。
关键词 碰撞安全 行李冲击 后排座椅 仿真分析 结构优化
下载PDF
汽车低速追尾碰撞中乘员动力学响应和颈部损伤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肖志 杨济匡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39-1243,共5页
利用MADYMO仿真分析软件建立了包括BioRIDII假人、座椅和安全带在内的追尾碰撞模型,研究了在追尾碰撞中,座椅特性和乘员位置对乘员动力学响应和颈部损伤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头枕位置、靠背刚度、靠背倾角调节器特性和乘员乘坐姿... 利用MADYMO仿真分析软件建立了包括BioRIDII假人、座椅和安全带在内的追尾碰撞模型,研究了在追尾碰撞中,座椅特性和乘员位置对乘员动力学响应和颈部损伤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头枕位置、靠背刚度、靠背倾角调节器特性和乘员乘坐姿势对乘员头颈部的动力学响应有很大影响,通过合理的座椅设计可以显著降低颈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尾碰撞 颈部损伤 汽车座椅 仿真
下载PDF
汽车后座椅横梁冲压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超 李萍 +1 位作者 曹婷婷 薛克敏 《精密成形工程》 2010年第3期27-31,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型高强钢汽车后座椅横梁的成形过程进行研究,讨论压边力和拉深筋的变化对该零件成形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压边力和较低的拉深筋阻力系数,可有效提高高强钢的成形性能,获得合格的零件。针对模拟结...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型高强钢汽车后座椅横梁的成形过程进行研究,讨论压边力和拉深筋的变化对该零件成形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压边力和较低的拉深筋阻力系数,可有效提高高强钢的成形性能,获得合格的零件。针对模拟结果中零件出现的缺陷,提出了初步的工艺改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汽车后座椅横梁 数值模拟 成形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