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Binchuan basin of Yunnan constrain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on a 2-D seismic dense array 被引量:4
1
作者 Xiaohuan Jiang Hongfeng Yang +1 位作者 Wei Yang Weitao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0年第5期264-272,共9页
The Binchuan region is located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in northwestern Yunnan,China.The detailed crustal structur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o assess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e study a... The Binchuan region is located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in northwestern Yunnan,China.The detailed crustal structur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o assess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e study area.With a 2-D dense array deployed in this region,we use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traditional imaging methods,including the H-κand common-conversion-point stacking methods,to derive high-resolution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 ratio map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40 km to~46 km in the south-north direction,and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he Binchuan basin is~42 km.Our results agree with previous results but have higher resolution due to dense interstation s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chuan region crustal thickness receiver function H-κstacking common-conversion-point stacking
下载PDF
接收函数的克希霍夫2D偏移方法 被引量:33
2
作者 吴庆举 李永华 +1 位作者 张瑞青 张乃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9-545,共7页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chhoff偏移方法能够实现转换波的有效归位,消除水平分层共转换点偏移叠加造成的假象.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倾斜或弯曲界面的成像明显受控于远震的入射方向,其成像精度的提高有赖于不同方向接收函数的联合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kirchhoff偏移
下载PDF
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红落 常旭 陈传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5-422,共8页
针对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本文采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借鉴成熟的勘探地震学方法,引入等效速度概念,建立接收函数转换波与地震勘探反射波的等效走时方程,实现了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数值计算表明,波动方程... 针对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本文采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借鉴成熟的勘探地震学方法,引入等效速度概念,建立接收函数转换波与地震勘探反射波的等效走时方程,实现了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数值计算表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叠后偏移方法可以对点绕射和穹隆构造模型实现高精度成像.本文利用数值计算讨论了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叠后偏移与Kirchhoff叠后偏移对于接收函数偏移的适用性,还对偏移过程中速度模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差分正演 接收函数阵列 共转换点(CCP)叠加 有限差分偏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军 朱介寿 +2 位作者 江晓涛 吴朋 杨宜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6-752,共7页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厚度比四川盆地的魂壳厚度大10~20km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莫霍面处存在大幅度的垂向错断和变形。从青藏高原东缘到四川盆地,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显示出深度逐步增加、410km间断面深度则有变浅的趋势。在地壳的下界面和LAB界面间以及LAB界面与410km间断面间也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分层。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都有明显的低速层分布,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低速层分布较为完整,而青藏高原东缘LAB界面下方的低速层分布中可见离散的高速块体分布。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的明显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偏移叠加 岩石圈 软流圈
下载PDF
沿107.6°E南北向剖面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洁 陈永顺 +1 位作者 郭震 杨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92-2604,共13页
鄂尔多斯地块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的西部,在我国中生代、新生代以来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破坏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选取了纵贯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块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的西部,在我国中生代、新生代以来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破坏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选取了纵贯鄂尔多斯的107.6°E附近南北剖面上的44个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分析,采用接收函数方法,进行Kirchhoff偏移成像,并且结合在该区域内前人的地震面波频散进行联合反演,获得剖面下方的地壳内部精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在鄂尔多斯北部较平缓,约45km深;在鄂尔多斯南部有所加深,达到50km;其北边的河套盆地的地壳厚度约为50km;南边的渭河盆地到秦岭地区及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从约为40km增厚到47~50km.(2)河套盆地下方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最深可达25km,反映了其显著的拉张构造和沉积历史.(3)秦岭造山带下方的低速异常对应于其主要为长英质的地壳组分,可能是由于中生代的拆沉作用导致的地壳下部基性岩石层的缺失.(4)以38°N为界的鄂尔多斯地块,南北部地壳速度结构存在差异,可能表明了这两部分经历的构造历史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接收函数 kirchhoff偏移成像 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下载PDF
一种基于广义绕射叠加的深度域偏移成像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颜鸿群 孙建国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7年第6期627-632,共6页
广义绕射叠加偏移方法通过波动方程数值解来表示Green函数,从而实现Kirchhoff型偏移。但是在地震正演模拟中,广义绕射叠加偏移使用的Dirac脉冲存在无限带宽,难以使用有限差分法来计算。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在广义绕射叠加偏移的基础... 广义绕射叠加偏移方法通过波动方程数值解来表示Green函数,从而实现Kirchhoff型偏移。但是在地震正演模拟中,广义绕射叠加偏移使用的Dirac脉冲存在无限带宽,难以使用有限差分法来计算。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在广义绕射叠加偏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震源项进行分解,利用波动方程数值解来表示有限带宽Green函数,从而实现Kirchhoff型偏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能够解决复杂地质条件的成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chhoff型偏移 广义绕射叠加偏移 GREEN函数 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揭示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巍 郭震 +1 位作者 陈永顺 张安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9-3193,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数据,采用H-κ叠加分析、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等方法,得到了沿秦岭东西方向具有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步抬升,由剖面西侧最深约55 km上升至剖面东侧最浅约30 km;莫霍面于东西秦岭之间起伏明显;桐柏以及东大别下方莫霍面局部加深.(2)西秦岭中下地壳观测到的高速异常阻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低速异常的向东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下地壳流没有通过西秦岭继续向东流动.(3)西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异常延伸至100 km深度(剖面底部),桐柏—西大别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延伸至70 km深度,东大别、东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未见较大深度范围的高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接收函数 克希霍夫偏移成像 H-κ叠加 联合反演 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贾萌 王显光 +1 位作者 李世林 陈永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74-2481,共8页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区域的深部构造研究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与其周边地带形成、发展和克拉通破坏具有怎样的壳、幔结构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区布设的共32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区域的深部构造研究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与其周边地带形成、发展和克拉通破坏具有怎样的壳、幔结构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区布设的共32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组成一条近南北向的观测剖面,由北至南依次穿过阴山造山带、河套盆地、鄂尔多斯块体、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系.计算各台站的P波接收函数,利用倾斜叠加(H-κ)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利用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下方Moho面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阴山造山带地壳厚度为42~44km,地壳结构稳定,泊松比约为0.27,推测该区域的造山运动是深部物质上涌导致.河套盆地内Moho面抬升,可认为是岩石圈物质上涌导致.鄂尔多斯块体内平均地壳厚度41.2km,泊松比0.27,Moho面从北至南平缓有平缓抬升的趋势,从最北端的43.5km到最南端的39km.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在20km深度处存在低速层,块体内部36°N^37°N区域内出现Moho面小规模下沉,这对鄂尔多斯块体地壳结构单一、完整、未遭到破坏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渭河盆地内Moho面隆起,最浅达到30km,推测是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物质向东挤出并上涌所造成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约38.5km,Moho面平稳.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系地壳厚度达到54.5km,明显大于华北克拉通的地壳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倾斜叠加(H-κ) kirchhoff偏移成像 鄂尔多斯块体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原文传递
基于波场分离的接收函数正演及偏移
9
作者 琚长辉 王伟 +1 位作者 王祥春 高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76-2682,共7页
针对理论接收函数的正演和偏移,本文采用基于波场分离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算法,借鉴成熟的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建立了基于波场分离的一阶速度-应力方程,实现接收函数阵列的正演和偏移.利用叠前逆时偏移的理论对接收函数进行成像.数值计... 针对理论接收函数的正演和偏移,本文采用基于波场分离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算法,借鉴成熟的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建立了基于波场分离的一阶速度-应力方程,实现接收函数阵列的正演和偏移.利用叠前逆时偏移的理论对接收函数进行成像.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基于波场分离理论的正演能够得到接收函数的纯P波阵列和纯S波阵列,利用叠前逆时偏移的方法能够进行高精度成像.通过对比纯P波阵列、纯S波阵列和全波场阵列的成像结果发现,利用接收函数的纯S波阵列进行叠前逆时偏移能够获得较高精度的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波场分离 有限差分正演 叠前逆时偏移
原文传递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被引量:2
10
作者 LU YiFeng XU MingJie WANG LiangShu MI Ning LI Hua YU Da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5期3854-3859,共6页
我们由 teleseismic 接收装置功能组成使用侧面学习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外壳的厚度和结构。Mohorovii 断绝(莫霍) 在所有车站下面被识别了。它的深度逐渐地向东南减少,从在到 Qinling Orogen 的北边缘附近的 30 km 的厄多... 我们由 teleseismic 接收装置功能组成使用侧面学习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外壳的厚度和结构。Mohorovii 断绝(莫霍) 在所有车站下面被识别了。它的深度逐渐地向东南减少,从在到 Qinling Orogen 的北边缘附近的 30 km 的厄多斯·布洛克的大约 43 km。我们的结果在外壳的结构和莫霍的特征显示出清楚的侧面的变化。因此,学习区域能被划分成四部分:(1 ) 在厄多斯·布洛克,下面,莫霍在 40 km 的深度可见、扁平。外壳的结构被稳定的 cratonic 外壳最好描绘。(2 ) 在 Weihe 山西 Graben,莫霍被大约 3 km 高举,它可以是上面的披风材料的 upwelling 的结果。(3 ) 在 Xionger-Funiu 山下面,莫霍在在 36 和 33 km 之间的深度是扁平的,但是向东南变得更浅。(4 ) 在 Hehuai 盆,邻近 Qinling Orogen 的北边缘,莫霍与 31 km 的吝啬的深度显示出强壮的侧面的变化。这里的外壳的结构是复杂的,它可以显示复杂构造环境。另外,莫霍清楚地在二个地点被打断(在车站 st11 和 st18 下面) 近主要的构造边界。这些结果建议沿着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深外壳的结构有大侧面的可变性,它强烈在表面上影响复杂地质的特征。而且,这些结果能帮助我们理解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鄂尔多斯地块 南缘 秦岭造山带 横向变化 莫霍面 配置文件 地壳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