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a patient with rect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case report
1
作者 Zaied Sonia Daldoul Amira +7 位作者 Bhiri Hanene Ammar Nouha Khechine Wiem Toumi Omar Abbes Ibtissem Ben Salem Amina Njima Manel Mhabrech Houda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14-417,共4页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of the rectum is a rare disease.A 59-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SCC of the middle rectum located 10 cm from the anus.The stage of the tumor was revealed to be T3N+M0.The patient received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of the rectum is a rare disease.A 59-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SCC of the middle rectum located 10 cm from the anus.The stage of the tumor was revealed to be T3N+M0.The patient received a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cisplatin and fluorouracil in concomitance with 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He then underwent an anterior resection of the rectum.The postoperative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classified the tumor as yp T0N0 with cancer-free margins and lymph nodes.Treatment of SCC remains very challenging,and the acquisition of more consistent data is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ctal neoplasm SURGERY COLONOSCOPY
下载PDF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rectum: An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被引量:5
2
作者 Glen R Guerra Cherng H Kong +3 位作者 Satish K Warrier Andrew C Lynch Alexander G Heriot Samuel Y Ng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6年第3期252-265,共14页
AIM: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aet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rect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 AIM: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aet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rect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guidelines.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Ovid MEDLINE was performed with the reference list of selected articles reviewed to ensure all relevant publications were captured. The search strategy was limited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spanning from 1946 to 2015. A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examining patient demographic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staging, treatment and outcome. The quantitaive analysis was limited to data extracted on treatment and outcomes including radiologic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where available. The narr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were synthesised in concert.RESULTS: The search identified 487 articles in total with 79 included in the qualitative review.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volved 63 articles, consisting of 43 case reports and 20 case series with a total of 142 individual cases. The underlying pathogenesis of rectal SCC while unclear, continues to be defined, with increasing evidence of a metaplasia-dysplasia-carcinoma sequence and a possible role for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 this progression. The presentation is similar to rectal adenocarcinoma, with a diagnosis confirmed by endoscopic biopsy. Many presumed rectal SCC's are in fact an extension of an anal SCC, and cytokeratin markers are a useful adjunct in this distinction. Staging is most accurately reflected by the tumour-nodemetastasis classification for rectal adenocarcinoma. It involves examining locoregional disease by wa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or endorectal ultrasound, with systemic spread excluded by wa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s integral in the workup to exclude an external siteof primary SCC with metastasis to the rectum. While the optimal treatment remains as yet undefined,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 global shift away from surgery towards definitive chemoradiotherapy as primary treatment. Pooled overall survival was calculated to be 86% in patients managed with chemoradiation compared with 48% for those treated traditionally with surgery. Furthermore, local recurrence and metastatic rates were 25% vs 10% and 30% vs 13% for the chemoradiation v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horts.CONCLUSION: The changing paradigm in the treatment of rectal SCC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improved outcomes in this rar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ctal cancer CHEMORADIOTHERAPY Surgery COMPLETE response
下载PDF
直肠肛管区特殊类型肿瘤的诊治进展
3
作者 田红坤 杜雨强 +2 位作者 林曜 张鹏 陶凯雄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46-548,共3页
直肠肛管区存在诸如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肛管鳞癌、直肠肛管黑色素瘤、原发性直肠淋巴瘤等特殊类型肿瘤,其临床特征与直肠癌存在差异,且发病率较低,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本文对直肠肛管区特殊类型肿瘤的临床诊疗进... 直肠肛管区存在诸如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肛管鳞癌、直肠肛管黑色素瘤、原发性直肠淋巴瘤等特殊类型肿瘤,其临床特征与直肠癌存在差异,且发病率较低,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本文对直肠肛管区特殊类型肿瘤的临床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胃肠间质瘤 肛管鳞癌 直肠肛管黑色素瘤 原发性直肠淋巴瘤
下载PDF
直肠小细胞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4
作者 廖开丽 赵平武 +3 位作者 陈鑫明 刘洋 廖烽丸 李雪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087-2091,共5页
直肠小细胞癌作为预后较差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早期患者并未呈现特异性症状,导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临床上对直肠小细胞癌通常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辅助治疗,... 直肠小细胞癌作为预后较差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早期患者并未呈现特异性症状,导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临床上对直肠小细胞癌通常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辅助治疗,结合中医中药、外治等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减轻患者的不适与痛苦,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深入研究直肠小细胞癌的最佳治疗方案可提高直肠小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小细胞癌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下载PDF
HIV-1感染合并直肠小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汪雅婷 刘凡 +3 位作者 杨科 曹旭健 彭勇权 王敏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6期569-572,共4页
在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普及之前,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ype on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主要患艾滋病定义癌症,如卡波西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然而,自cART广泛普及之后,艾... 在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普及之前,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ype on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主要患艾滋病定义癌症,如卡波西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然而,自cART广泛普及之后,艾滋病定义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而非艾滋病定义癌症如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成为导致HIV-1感染者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生长迅速、早期扩散、预后差的特点,以肺最多见,而甚少发生在胃肠道。结直肠SCC是结直肠肿瘤中一种罕见类型,占全部结直肠肿瘤的1%以下,其总体病死率极高。有关HIV-1感染合并直肠SCC的国内外文献非常有限,本文报告1例HIV-1感染合并原发直肠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直肠肿瘤 小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癌 病例报告
下载PDF
5-氟尿嘧啶诱导直肠癌HR8348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季风存 程若川 康俊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 5 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 ,5 FU )体外诱导直肠癌HR83 48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bcl 2、bcl xl、bax及 p5 3表达的关系。 方法 经 5 FU处理HR83 48细胞 2 4h后 ,用甲基绿 派若宁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 目的 探讨 5 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 ,5 FU )体外诱导直肠癌HR83 48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bcl 2、bcl xl、bax及 p5 3表达的关系。 方法 经 5 FU处理HR83 48细胞 2 4h后 ,用甲基绿 派若宁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R83 48细胞中bcl 2、bcl xl、bax和 p5 3的表达。 结果 HR83 48细胞经 5 FU作用 2 4h后 ,细胞凋亡指数 (AI)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5 FU作用不同时相bcl 2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不同时相bcl xl的表达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稍降低 ;而bax的表达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 ,2 4h、3 6h的表达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而 p5 3在 5 FU组和对照组各时相均未见表达。结论  5 FU具有诱导HR83 48细胞凋亡的作用 ;5 FU可能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并改变bax/bcl xl的比值而诱导HR83 48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诱导 直肠癌 HR8348细胞 BCL-2家族 P53基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姜黄素对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舒小镭 何笑冬 +2 位作者 李倩 王颖 李少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器、阳性分离柱分选出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随机分成姜黄素组、姜黄素联合放疗组、放疗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24、48、72 h...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器、阳性分离柱分选出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随机分成姜黄素组、姜黄素联合放疗组、放疗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24、48、72 h各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膜联蛋白V-异硫氨基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姜黄素组随着时间变化肿瘤细胞抑制率变化不大(P>0.05);放疗组和姜黄素联合放疗组24、48、72 h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P<0.05);同期三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24 h细胞生长抑制率,姜黄素组与姜黄素联合放疗组和放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联合放疗组与放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抑制率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组48 h与72 h之间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联合放疗组和放疗组48 h与72 h之间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内不同组细胞凋亡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增加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放疗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直肠癌CD133 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 放疗敏感性
下载PDF
人直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对树突状细胞内皮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吕丰收 赵明耀 +5 位作者 蒋莉莉 路静 黄幼田 杨洪艳 郑智敏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3-416,共4页
目的:观察人直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内皮化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匀浆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采集健康男性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方法培养,分别在第... 目的:观察人直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内皮化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匀浆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采集健康男性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方法培养,分别在第1、3、7、10和14天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CD1a、CD31和CD34的表达。分3组培养DC细胞,分别在第3和7天加入直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癌旁组织匀浆上清液及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3组细胞的CD1a、CD31及CD34双阳性和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vWF)的表达。结果:直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VEGF-A的含量[(0.837±0.345)μg/L]高于癌旁组织匀浆上清液[(0.236±0.216)μg/L](t=4.668,P<0.001)。不同培养时间收集的DC表面分子CD1a、CD31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832.478、20.410和49.137,P均<0.001)。第3和7天,癌及癌旁组织匀浆上清液组CD1a+CD31+、CD1a+CD34+的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F分别为342.21、544.70、107.09和189.72,P均<0.001);且癌及癌旁组织匀浆上清组第3天CD1a+CD31+、CD1a+CD34+的表达均高于第7天(t分别为13.110、25.480、9.115和21.550,P均<0.001)。癌[(6.3±1.1)个/HPF]、癌旁[(6.0±0.6)个/HPF]组织匀浆上清组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0.8±0.1)个/HPF](F=176.57,P<0.001),但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匀浆上清液可促使未成熟DC发生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组织匀浆上清液 树突状细胞 内皮化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牛斌 林静 +1 位作者 陈晓瑜 李月婵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肾移植术后生存半年以上并能接受定期随访的23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36例肾移植受者中,共有新发恶性肿...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肾移植术后生存半年以上并能接受定期随访的23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36例肾移植受者中,共有新发恶性肿瘤5例,发生率2.1%(5/23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肿瘤类型分别为直肠癌2例、肺癌1例、移行细胞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患者肾移植时年龄为46~70岁,平均年龄61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8~73岁,平均年龄65岁;从接受肾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14~77个月,平均时间46个月。5例患者经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后,给予手术治疗和(或)化学药物治疗及减少免疫抑制剂或者转换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均未发生肾功能异常和排斥反应。其中2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存活。结论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进展隐匿迅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肿瘤 直肠癌 肺癌 移行细胞癌 淋巴瘤
下载PDF
术前介入化疗抑制直肠癌细胞周期蛋白D_1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祁晓平 刘福坤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528-530,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直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对 10 4例C期直肠癌患者行手术前单次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 ,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 7~ 12天取癌组织 ,应用S P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D1)指数和PCNA标记指... 目的 :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直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对 10 4例C期直肠癌患者行手术前单次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 ,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 7~ 12天取癌组织 ,应用S P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D1)指数和PCNA标记指数 (PI) ,以正常人直肠粘膜作为对照。 结果 :本组患者化疗前后CD1阳性者分别为 5 1例和 2 7例 ,标记指数分别为 8.85和 1.76 ,差异非常显著。CD1阳性组和阴性组化疗后的PI值分别为72 .35和 5 6 .2 0 ,均较化疗前的 5 5 .11和 4 4 .4 9显著增高 ;CD1阴性组化疗前的P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术前介入化疗能抑制直肠癌细胞CD1的表达 ,暂时抑制细胞增殖 ,化疗后 7~ 12天癌细胞增殖活性回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灌注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细胞周期蛋白D1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C反应蛋白及细胞免疫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豫江 李志刚 +1 位作者 孙旭凌 黄桂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3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C反应蛋白(CRP)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52例直肠癌根治术,其中腹腔镜组25例,开腹组27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 d、7 d、14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CRP、CD3+、CD4+、C...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C反应蛋白(CRP)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52例直肠癌根治术,其中腹腔镜组25例,开腹组27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 d、7 d、14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CRP、CD3+、CD4+、CD8+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 d CRP、CD3+、CD4+、CD8+水平和NK细胞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3 d、7 d、14 d CRP、CD8+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3 d、7 d、14 d CD3+、CD4+、CD4+/CD8+水平及NK细胞活性均高于开腹组(P均<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在免疫功能保护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C反应蛋白 细胞免疫
下载PDF
直肠腺类癌临床诊治2例
12
作者 夏翠锋 李云峰 李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905-1907,共3页
直肠腺类癌(隐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介于类癌与腺癌之间,病情进展缓慢,本文报道2例患者经规范治疗后迅速复发及转移,复发转移后对术后辅助治疗无效,临床上实属罕见.
关键词 直肠腺类癌 隐窝细胞癌 治疗
下载PDF
对比直肠印戒细胞癌与腺癌:探讨磁共振成像识别直肠印戒细胞癌的可行性
13
作者 曹务腾 王馨华 +6 位作者 龚佳英 李芳倩 李志 孟晓春 刘得超 周杰 周智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83-587,共5页
目的与直肠腺癌(adenocarcinoma,AC)相比,探讨原发性直肠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及31例直肠腺癌(非印戒... 目的与直肠腺癌(adenocarcinoma,AC)相比,探讨原发性直肠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及31例直肠腺癌(非印戒细胞癌、非黏液腺癌)患者的首诊直肠MR资料。比较其TNM分期、T2WI序列肿瘤信号以及肿瘤基本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直肠SRCC中,肿瘤纵径平均49.33 mm,突破直肠固有肌层平均4.03 mm,肿瘤下缘距肛缘平均58.44 mm。SRCC出现远处转移率25.0%(7/28),10.7%(3/28)出现腹膜转移。SRCC环周浸润>1/2周比率高于AC(92.9%vs 61.3%,P=0.004),T2WI序列SRCC肿瘤/脂肪、肿瘤/肌肉、肿瘤/尿液信号比均高于AC。两类组织学肿瘤的肠壁横向最大厚度、纵径最大累及范围及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突破直肠固有肌层外距离方面,AC高于SRCC(6.03 mm vs 4.03 mm,P=0.044)。结论与腺癌相比,直肠印戒细胞癌浸润肠壁常大于1/2周径,但突破肌层距离相对局限,其MR T2WI信号高于腺癌,因此MR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SRCC与AC,从而为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印戒细胞癌 腺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D44_(v6)和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4
作者 张吉成 张宁 +4 位作者 梁爱琳 刘宁娜 王晓敏 石景森 王作仁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 研究CD44v6和PCNA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初步探讨大肠癌转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 6 5例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中CD44v6和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 在 6 5例大肠癌中 ,CD44v6在有... 目的 研究CD44v6和PCNA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初步探讨大肠癌转移能力和增殖能力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 6 5例大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中CD44v6和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 在 6 5例大肠癌中 ,CD44v6在有癌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癌转移组 (P <0 .0 5 ) ,PCNA高表达率在有癌转移组显著高于无癌转移组 (P <0 .0 5 ) ;CD44v6和PCNA的表达无相关关系 (rs′=0 .5 2 9,P >0 .0 5 )。在 3 1例淋巴结癌转移的病例中 ,CD44v6、PCNA在原发灶和淋巴结中的表达均显著相关 (均P <0 .0 5 )。结论 CD44v6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PCNA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二者的表达无相关关系 ,提示大肠癌的转移能力可能并不与增殖能力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CD44V6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芪贞汤对人大肠癌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静岩 应森林 +2 位作者 李彦 阚湘苓 胡永军 《天津中医药》 CAS 2006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活血法中药芪贞汤对人大肠癌高转移细胞株L-10细胞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该方对L-10细胞纤粘连蛋白黏附能力的阻碍作用。[结果]芪贞汤对L-10细胞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明显抑制,...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活血法中药芪贞汤对人大肠癌高转移细胞株L-10细胞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该方对L-10细胞纤粘连蛋白黏附能力的阻碍作用。[结果]芪贞汤对L-10细胞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明显抑制,并且显示了芪贞汤高浓度优于低浓度,有明显的浓度依存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抑制作用在变化,当作用120min时,阻碍作用达到高峰,随后其阻碍作用逐渐减低。[结论]扶正解毒活血法中药芪贞汤对人大肠癌高转移细胞株L-10细胞具有明显的抗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的作用,从而提示芪贞汤有可能通过抑制纤维粘连蛋白黏附能力,实现抑制癌的浸润和转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解毒活血法 芪贞汤 人直肠癌高转移细胞株L-10 纤粘连蛋白
下载PDF
LAK细胞对直肠腺癌细胞杀伤的观察
16
作者 丁彦青 张进华 +2 位作者 李春德 王小宁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24-27,共4页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在恒温(37℃)和5%CO_2条件下,连续观察LAK细胞对直肠腺癌细胞系(HR8348)的结合率。杀伤活性及杀伤动态。结果表明:HR8348细胞对LAK细胞杀伤较敏感,在相同的效靶比例条件下,4h时效靶细胞结合率为52.0±3.6,LAK细...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在恒温(37℃)和5%CO_2条件下,连续观察LAK细胞对直肠腺癌细胞系(HR8348)的结合率。杀伤活性及杀伤动态。结果表明:HR8348细胞对LAK细胞杀伤较敏感,在相同的效靶比例条件下,4h时效靶细胞结合率为52.0±3.6,LAK细胞杀伤率为49.0±2.3%。效靶细胞结合率及杀伤率呈正相关(P<0.01),LAK细胞的杀伤取决于效靶细胞的稳定结合。LAK细胞杀伤HR8348的动态过程是:效靶细胞主动趋向运动→相互识别→接触与结合→LAK细胞发挥杀伤作用→靶细胞溶解。LAK细胞杀伤作用随效靶共育时间延长乃效靶比例的增高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自然杀伤细胞
下载PDF
SKP2和P27^(Kipl)蛋白在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李伟华 柳君 +3 位作者 纪宇波 鲁洁琼 付家欣 张兴林 《现代实用医学》 2006年第2期74-76,83,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和P27K ip l蛋白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直肠癌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62例直肠癌中SKP2和P27K ip l蛋白的表达。结果62例直肠癌组织中P27K ip l、... 目的探讨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和P27K ip l蛋白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直肠癌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62例直肠癌中SKP2和P27K ip l蛋白的表达。结果62例直肠癌组织中P27K ip l、SKP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6.77%、33.87%。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提高,P27K ip l蛋白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SKP2的表达率随肿瘤分化降低和浸润深度加深而逐渐升高。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P27K ip l与SKP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P27K ip l、SKP2的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直肠癌的发生。对两种蛋白的检测有助于直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癌症 原癌基因蛋白质类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下载PDF
全身炎性反应与直肠癌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罗志民 张家驹 赵恩宏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分析炎性反应预后评分(IPS)与直肠癌术后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人678例,收集病人入院后第2天外周静脉血血常规、肝功能等资料,依次计算出炎性反应评分——NLR、D-NLR、PLR、LMR、COP-NLR及PNI等指标,依据IPS依次... 目的分析炎性反应预后评分(IPS)与直肠癌术后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人678例,收集病人入院后第2天外周静脉血血常规、肝功能等资料,依次计算出炎性反应评分——NLR、D-NLR、PLR、LMR、COP-NLR及PNI等指标,依据IPS依次计算出各自得分。以5年生存时间作为终点绘制IPS的实验对象作指征(ROC)曲线,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术前IPS预测5年生存率的最佳截点,并依据该临界值将病人分为高IPS组和低IPS组,比较高低两组直肠癌术后病人在手术方式、肿瘤TNM分期、肿瘤大小及形态、侵及深度、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等指标的关系。然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组成IPS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IPS诊断死亡危险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X)为0.781,截点为2.5。根据2.5截点分为低IPS组、高IPS组。两组年龄分别为(59.1±11.9)岁、(59.5±9.8)岁。两组间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男性、NLR、D-NLR、COP-NLR评分为危险因素,HR分别为1.489、4.027、2.208、2.188。LMR评分为保护性因素,HR为0.559。结论 IPS水平与直肠癌术后生存率相关,高IPS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炎性反应细胞 营养指数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直肠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家材 詹娜 +1 位作者 余鑫鑫 袁静萍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年第1期222-226,共5页
为探讨原发性直肠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收集1例原发性直肠S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入院,肠镜示&... 为探讨原发性直肠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收集1例原发性直肠S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入院,肠镜示"直肠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行放疗及化疗后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大体肉眼可见3 cm×3 cm×3 cm隆起质硬区,切面灰白,质硬。镜下组织学表现可见大量巢团状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浸润至肠壁外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呈中-低分化,部分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淡染,单个细胞内可见角化,部分细胞分化较差,呈梭形,染色质粗,细胞异形性明显伴大量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K5/6,P16,P63,P40,CAM5.2均阳性,Ki-67 LI约50%。直肠原发鳞状细胞癌罕见,预后差,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尚无公认的最佳方案,需从发病机制及诊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鳞状细胞癌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外泌体分泌量及其在人源性肠上皮细胞中的传递情况观察
20
作者 蔡潇潇 鲍欣欣 +3 位作者 徐纯子 李天来 王秋红 李海波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粪肠球菌OG1RF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外泌体分泌量,进一步观察OG1RF感染的raw264.7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人源性肠上皮细胞NCM460中的传递情况。方法取raw264.7细胞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加入OG1RF感染1 h,后加入DMEM完... 目的观察粪肠球菌OG1RF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外泌体分泌量,进一步观察OG1RF感染的raw264.7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人源性肠上皮细胞NCM460中的传递情况。方法取raw264.7细胞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加入OG1RF感染1 h,后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B组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培养24 h时,收集细胞上清液,提取鉴定外泌体,BCA法测算两组外泌体含量,观察外泌体分泌情况。取raw264.7细胞,5×10^(5)/孔的密度铺至6孔板过夜后,分为1、2、3组,三组加入OG1RF感染1 h,然后1、2组分别加入DMSO+10μmol/L的外泌体抑制剂GW4869、DMSO+20μmol/L GW4869,对照组加入同体积DMSO,培养24 h时测算三组上清液外泌体含量,观察外泌体分泌情况。取A组提纯后外泌体,加入4μmol/L的PKH67标记,将标记后外泌体与人源性肠上皮细胞NCM460细胞共同培养3 h,电镜下观察NCM460细胞中的外泌体情况,观察外泌体在NCM460细胞中的传递情况。结果培养24 h时,A、B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分别为(0.783±0.07)、(0.123±0.056)μg,二者比较,P<0.05;1、2、3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分别为(0.592±0.06)、(0.488±0.09)、(0.778±0.07)μg,与3组比较,1、2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低(P均<0.05);与1组比较,2组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含量低(P<0.05)。OG1RF感染raw264.7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可进入NCM460细胞质中。结论OG1RF感染可促进raw264.7细胞外泌体的分泌,该作用可被GW4869抑制。OG1RF感染后raw264.7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进入NCM460细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巨噬细胞外泌体 粪肠球菌感染 结肠癌 直肠癌 细胞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