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urrent concepts 被引量:10
1
作者 Hakan Sofu Sarper Gürsu +3 位作者 Nizamettin Ko?kara Ali ?ner Ahmet Issιn Yalkιn ?amurc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4年第11期676-682,共7页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recurrent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with the current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at the scientific level. Because of increasing pa...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recurrent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with the current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at the scientific level. Because of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from any age group of the popul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dealing with the care of trauma patients must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patho-physiology,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Th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shoulder dislocation are young age, participation in high demand contact sports activities, presence of Hill-Sachs or osseous Bankart lesion, previous history of ipsilateral traumatic dislocation, ipsilateral rotator cuff or deltoid muscle insufficiency, and underlying ligamentous laxity. Achieving the best result for any particular patient depends onthe procedure that allows observation of the joint surfaces, provides the anatomical repair, maintains range of motion, and also can be applied with low rates of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Although various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described, a consensus does not exist and thus, orthopedic surgeons should follow and try to improve the current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th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urrent INSTABILITY GLENOHUMERAL joint dislocation shoulder Review
下载PDF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2
作者 Walter Hugo Brandao Nascimento Lailson Oliveira de Castro +3 位作者 Liwerbeth dos Anjos Pereira Joao Paulo Pimentel de Sousa Paulo Renan Matos Sucupira Cunha Rodrigo Martins Silva Caetano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9期241-253,共13页
Introduction: shoulder joint has the greatest range of motion in the human body. The shoulder anatomy promotes high mobility and favors relative sacrifice of articular stability, making it susceptible and more prone t... Introduction: shoulder joint has the greatest range of motion in the human body. The shoulder anatomy promotes high mobility and favors relative sacrifice of articular stability, making it susceptible and more prone to events of instability and dislocation. This review aimed at identifying main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Methodology: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zes (PRISMA) guidelines. Studies which were eligible for this systematic review included: English or Spanish language, studies published from 2000, which mentione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in their results, both in open and arthroscopic surgery. Included studies which were required to have at least 1 complication following surgical repair. Only studies from original data were included. Results: We found 228 potentially eligible studies for the survey. Through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nd after consensus among reviewers, we chose 9 studies to compose the systematic review. Conclusion: Important information emerges: recurring instability, recurring dislocation, external rotation limitation and arthritis are main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gical Complications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and Recurrences
下载PDF
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
3
作者 金鹏鹏 唐露露 +2 位作者 柯友群 唐金兵 湛梅圣 《骨科》 CAS 2024年第4期320-326,共7页
目的对比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7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行腋窝入路自体髂骨移植+Bankart修复... 目的对比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7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行腋窝入路自体髂骨移植+Bankart修复重建的18例病人纳入开放组,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Bankart修复重建的19例病人纳入微创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前、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12个月的Rowe肩关节功能量表、牛津大学肩关节不稳评分(Oxford Shoulder Instability Score,OSIS)和西安大略肩关节不稳指数(Western Ontario Shoulder Instability Index,WOSI)、肩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开放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及住院时间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6个月,微创组的VAS评分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微创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在前屈上举、体侧外旋、90°外旋、体侧内旋、90°内旋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owe总分、OSIS评分、WOS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少,术后肩关节稳定性恢复较好,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入路 自体髂骨移植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对肩关节前脱位复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陈檬檬 沈进稳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技术(VRT)对复发肩关节前脱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4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根据是否复发肩关节脱位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收集CT影像资料,进行去肱骨头三... 目的探讨通过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技术(VRT)对复发肩关节前脱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4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根据是否复发肩关节脱位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收集CT影像资料,进行去肱骨头三维重建,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对比患者基本情况、Hill-sachs损伤面积、骨性bankart损伤比值,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复发肩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损伤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bankart损伤宽度比值、Hill-sachs损伤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性bankart损伤宽度比值(OR=1.16,95%CI:1.07~1.27)、Hill-sachs损伤面积(OR=7.95,95%CI:3.64~17.36)是复发肩关节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骨性bankart损伤和Hill-sachs损伤是发生肩关节复发脱位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 容积再现技术 肩关节前脱位 Hill-sachs损伤 BANKART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关节镜手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邓贵殿 蓝瑞鸿 +1 位作者 黄美芹 赖煌杰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37-41,共5页
目的探析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改善肩关节功能,降低手术不良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漳州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自动编号(1~40)后... 目的探析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改善肩关节功能,降低手术不良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漳州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自动编号(1~40)后分为两组,每组20例;单号纳入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双数纳入研究组,于关节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手术和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肩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肩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关节镜指导下的微创手术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增加关节稳定性,同时手术出血量更少,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并且可改善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手术 关节功能 肩关节前脱位 预后
下载PDF
Is CT scan a predictor of instability in recurrent dislocation shoulder? 被引量:2
6
作者 K.P.Shijith Munish Sood +1 位作者 Ajay Deep Sud Amresh Ghai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77-181,共5页
Purpose: Glenoid bone defect and the defect on the posterior-superior surface of the humerus “Hill- Sachs lesion” are the commonly seen bony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dislocation shoulder. Computed tomograp... Purpose: Glenoid bone defect and the defect on the posterior-superior surface of the humerus “Hill- Sachs lesion” are the commonly seen bony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dislocation shoulde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i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option in assessing the bony defects in the recurrent dislocation shoulde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orel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dislocation shoulder. Methods: Forty-four patients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shoulder who were evaluated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7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 clin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using CT scan and meet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includ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linical history of the number of dislocations and the bone loss using CT scan was evaluated. Two sided statistical tests were performed at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α=0.05.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2.0).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male with mean age of 25.95 (SD ± 4.2) years were evaluated. Twenty-four patients sustained injury in sporting activities while 20 patients sustained injury in training. There were an average of 4.68 (SD ± 3.1, range 2e15, median 3) episodes of dislocation. Forty-one patients had the glenoid bone loss while 40 had the Hill-Sachs lesions. The mean glenoid width defect was 10.80%(range 0e27%) while the mean Hill-Sachs defect was 14.27 mm (range 0e26.6 mm). The mean area of bone loss of the glenoid surface was 10.81%(range 0e22.4%). The lesions were on track in 34 patients and off track in 10 patients. Conclusions: CT scan of the shoulder joi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amount of bone loss. The number of dislocations ar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off-track lesions and the amount of bone loss on the glenoid and Hill-Sachs lesion. The glenoid width bone loss of more than 9.80% or Hill-Sachs defect of more than 14.80 mm are the critical defects after which the frequency of dislocations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ulder joint recurrent dislocation HILL-SACHS LESION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双滑轮技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7
作者 汤海军 许元元 +2 位作者 邓同明 黎小艇 周星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412-412,共1页
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们在关节镜下采用双滑轮技术治疗1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2~56岁。均为骨性Bankart损伤,其中8例合并Hill-Sachs损伤,1例合并冈上肌肌腱损伤... 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们在关节镜下采用双滑轮技术治疗1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2~56岁。均为骨性Bankart损伤,其中8例合并Hill-Sachs损伤,1例合并冈上肌肌腱损伤。复发脱位至手术时间8~3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双滑轮技术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下载PDF
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治疗伴明显关节盂骨缺损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短期随访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修齐 陈方 +4 位作者 仲鹤鹤 熊华章 吕国庆 吴术红 刘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4684-4689,共6页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Latarjet术虽然是治疗伴有明显关节盂骨缺损所致前向不稳定的“金标准”,但存在较高的肩关节退变进展等并发症,采用关节镜下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近年来的临床效果较好,但多为个案报道,有必要深入评估改良弹性固定La...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Latarjet术虽然是治疗伴有明显关节盂骨缺损所致前向不稳定的“金标准”,但存在较高的肩关节退变进展等并发症,采用关节镜下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近年来的临床效果较好,但多为个案报道,有必要深入评估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治疗伴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治疗伴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伴明显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2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系统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owe评分及Walch-Duplay评分,术后复查肩关节CT+三维重建及肩关节平片,评估骨块位置、肩盂缺损纠正程度、肩关节退变情况以及转位喙突愈合吸收等。结果与结论:①4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20-34个月;②患者术后10 d目测类比评分及末次随访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系统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owe评分、Walch-Dupla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脱位及半脱位;③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行肩关节CT示肩关节盂达正常水平,无转位喙突吸收及骨不连;④提示关节镜下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术治疗伴明显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可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时间短,兼有关节镜下手术微创、精细等优点,喙突位置满意,术后无复发脱位及半脱位,可以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肩关节前向不稳定 肩关节镜 改良弹性固定Latarjet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不同入路方式在创伤性肩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琳 尚文强 李艳蔚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不同入路方式在创伤性肩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肩关节脱位102例的临床资料,将行肩关节镜前方改良单入路手术51例设为改良入路组,行肩关节镜前方双入路手术51...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不同入路方式在创伤性肩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肩关节脱位102例的临床资料,将行肩关节镜前方改良单入路手术51例设为改良入路组,行肩关节镜前方双入路手术51例设为传统入路组。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手术效果及手术前后凝血纤溶参数[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改良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入路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入路组(P<0.01);术后1 d,改良入路组血浆FIB、D-D、FDP水平低于传统入路组(P<0.01);术后6、12个月,2组肩关节前屈、外展上举活动度大于术前,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P<0.05);2组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不同入路方式在创伤性肩关节脱位中的效果相当,其中肩关节镜前方改良单入路手术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镜 前方改良单入路手术 前方双入路手术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自体髂骨移植弹性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早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宇 栾海龙 韩文锋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弹性固定术对青年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弹性固定术... 目的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弹性固定术对青年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弹性固定术治疗。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系统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及Rowe评分表评估肩关节功能。术后复查肩关节CT+三维重建评估骨块位置、肩盂缺损纠正程度及骨块愈合吸收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5±2.4)个月,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或再次脱位。患者术后2周VAS评分及半年随访时UCLA评分、ASES评分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患者移植骨块位置满意并已愈合,肩关节盂有效面积达正常水平。结论在青年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的治疗中,自体髂骨移植弹性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可靠且无复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镜 自体髂骨移植 关节盂骨缺损
下载PDF
创伤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治疗进展
11
作者 骆其林 陆军 叶建峰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4期5741-5747,共7页
肩关节前脱位是肩关节创伤后最常见的不稳定方向,肩关节首次脱位后,维持其稳定性的软组织结构或骨性结构若未能得到及时修复,极易导致患肩关节功能活动出现持续性受限、反复脱位以及随后高风险的不稳定发作。近年来,开放手术和微创等其... 肩关节前脱位是肩关节创伤后最常见的不稳定方向,肩关节首次脱位后,维持其稳定性的软组织结构或骨性结构若未能得到及时修复,极易导致患肩关节功能活动出现持续性受限、反复脱位以及随后高风险的不稳定发作。近年来,开放手术和微创等其他替代术式是目前创伤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主要治疗方式,而诸多治疗技术各有利弊,临床上对创伤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增加了治疗决策的复杂性。对创伤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手术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方不稳 复发性肩关节脱位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临床研究
12
作者 倪坚正 刘爱民 赵勇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5期85-89,共5页
目的:观察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手牵足蹬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 目的:观察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手牵足蹬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复位时间、1次复位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1次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维度(日常活动、疼痛、肌力、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患者复位时间,改善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脱位 椅背屈肘复位法 舒筋活血汤 疼痛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改良线袢法Latarjet技术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中期疗效及移植骨块塑形模式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柳海峰 陆伟 +5 位作者 许鉴 朱伟民 邓桢翰 欧阳侃 梁达强 王大平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目的线袢法固定Latarjet手术效果好,但无中长期疗效的报道。该研究首次报道线袢法Latarjet术后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改良线袢法Latarjet手术患者152例,术后随访观察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Rowe评分、Walch-Duplay评分和美国肩肘... 目的线袢法固定Latarjet手术效果好,但无中长期疗效的报道。该研究首次报道线袢法Latarjet术后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改良线袢法Latarjet手术患者152例,术后随访观察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Rowe评分、Walch-Duplay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通过X片和CT扫描评估骨块位置、愈合情况及肩关节退变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5.3±5.8)个月,所有患者肩关节恢复良好、骨块完全愈合,无复发。术后VAS、Rowe、ASES和Walch-Duplay评分明显改善。术后三维CT扫描En-face位显示,骨块中心平均位于约4点钟位置。146例骨块正常,2例过高,4例骨块过低。术后即刻CT横断面观察,移位骨块与关节盂相平134例,偏外16例,偏内2例。喙突移位骨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吸收现象,术后平均1年内达到稳定,呈"圆外吸收"现象。全部移植骨块的骨质存在向上、下延伸爬行塑形现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3%,全部病例未出现肩关节退变情况。结论线袢固定Latarjet中期疗效好,可有效避免关节盂退变的并发症,移植骨块随访过程中呈"圆外吸收"特点,塑形呈延伸爬行现象,最终关节盂与骨块融合塑形成正梨形关节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LATARJET 肩关节 复发脱位 线袢
下载PDF
3.0T MR肩关节造影在前下盂唇变异型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龙维 刘炯 +4 位作者 谭松 罗丽 杨鲲 向远鹏 赵志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3.0T MR关节造影在肩关节前下盂唇变异型损伤诊断及分型价值。方法:搜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疑似肩关节前下盂唇损伤患者79例,以关节镜或开放术后诊断为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其术前常规MR检查及MR关节造影检查资料,利用统计学... 目的:探讨3.0T MR关节造影在肩关节前下盂唇变异型损伤诊断及分型价值。方法:搜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疑似肩关节前下盂唇损伤患者79例,以关节镜或开放术后诊断为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其术前常规MR检查及MR关节造影检查资料,利用统计学计算两种检查术前诊断及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使用McNemar检验分析两种检查诊断阳性率差异,kappa检验分析其一致性。结果:79例患者术后确诊关节前下盂唇损伤64例,MR常规检查准确诊断分型29例,MR造影准确诊断分型52例,其中两者诊断分型经典Bankart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2.50%vs.95.83%、90.90%vs.98.18%和82.28%vs.97.47%;Perthes损伤45.45%vs.81.82%、89.71%vs.95.59%和83.54%vs.93.67%;ALPSA损伤43.75%vs.81.25%、93.65%vs.96.83%和83.54%vs.93.67%;GLAD损伤0.00%vs.50.00%、96.00%vs.98.67和93.51%vs.96.20%;kappa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分型一致性方面MRA明显优于常规MR检查,其中诊断Bankart损伤MR与MRA诊断结果一致性为中等、极好(K=0.599、K=0.940);Perthes损伤诊断结果一致性为一般、较好(K=0.339、K=0.746);ALPSA损伤诊断结果一致性为中等、较好(K=0.423、K=0.799);GLAD损伤诊断结果一致性为0、中等(K=0、K=0.552)。χ^2检验两种检查方法在前下盂唇诊断分型一致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肩关节造影对肩关节前下盂唇损伤及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MR检查,能为术前评估、入路选择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前下盂唇损伤 肩脱位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皮导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茂清 谭远超 +4 位作者 毕宏政 孙献武 戴振国 黄明利 李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通过力学分析研究经皮导入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二部分进行:一是用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按手术操作进行拉脱试验,测定将螺纹钉从肱骨头内拉出所需最小力(Pmin);二是利用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通过力学分析研究经皮导入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二部分进行:一是用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按手术操作进行拉脱试验,测定将螺纹钉从肱骨头内拉出所需最小力(Pmin);二是利用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志愿者单纯肩关节前脱位麻醉下牵引复位所需的最大力(Pmax)。实验按年龄分为A、B两组,A组25~45岁,B组>45岁。对两组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当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拧入肱骨头20mm时,螺钉自肱骨头内拉出所需最小拉力PminA=284N,PminB=198N,牵引复位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所需最大拉力PmaxA=206N,PmaxB=195N,通过比较极值,得出Pmin>Pmax,即牵引复位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所需最大拉力小于螺钉自肱骨头内拉出的最小拉力。结论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对肱骨头的固定作用可满足经皮导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过程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肩关节前脱位 生物力学 治疗
下载PDF
Boytchev方法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建龙 包锦昌 刘好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604-605,共2页
目的 :介绍Boytchev术式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7年 5月以来应用该术式治疗 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 ,将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及胸小肌垂直纤维形成的联合腱连同喙突尖在肩胛下肌下穿过再将喙突尖原位固定。... 目的 :介绍Boytchev术式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7年 5月以来应用该术式治疗 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 ,将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及胸小肌垂直纤维形成的联合腱连同喙突尖在肩胛下肌下穿过再将喙突尖原位固定。术后肩部固定 3周后行功能锻炼。结果 :临床平均 2 0个月随访无 1例再脱位 ,术后所有患者关节功能评价良好 ,优良率为 10 0 %。结论 :Boytchev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ytchev术式 肩关节 复发脱位
下载PDF
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HAGL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海龙 朱以明 +2 位作者 鲁谊 李奉龙 姜春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00-1004,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对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盂肱关节下韧带自肱骨附着点的撕脱(humeral avulsion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HAG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对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盂肱关节下韧带自肱骨附着点的撕脱(humeral avulsion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HAG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9例,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Elbow Surgeons’score,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we评分以及是否存在术后再脱位或残存恐惧试验阳性来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我院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中HAGL损伤的发病率为0.8%。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术前患肢主动前屈146.1±43.3°,体侧外旋53.9±8.6°,内旋达到T12(T7~LS);肩关节ASES评分76.8±21.9,Constant-Murley评分81.2±15.8,Rowe评分39.4±6.3。末次随访时,无患者出现肩关节复发脱位,恐惧试验皆为阴性;肩关节主动前屈163.2±13.2°,体侧外旋58.9±3.3°,内旋达T12(T7~L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8,P=0.157,P=0.180);ASES评分91.4±7.4,Constant-Murley评分91.6±7.5,Rowe评分94.4±8.1,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HAGL损伤是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中较为罕见的损伤类型。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HAGL损伤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下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唐志斌 陈志伟 +1 位作者 邓焱 侯子鑫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连续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0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并总结其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VAS不稳定评分明显降...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连续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0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并总结其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VAS不稳定评分明显降低,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角度明显增加,平均外展90度外旋明显增加,G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增加,随访显示无复发脱位。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镜下实施Bankart重建手术,可改善预后,促进功能恢复,加速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脱位 复发性 关节镜
下载PDF
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与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欧阳崇志 郑晓辉 +3 位作者 杨达文 吴文正 杨锐敏 谭能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716-1719,共4页
【目的】观察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对肩关节前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Hipporacte复位法... 【目的】观察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对肩关节前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Hipporacte复位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复位过程中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复位时长、一次复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复位成功率为70.0%(21/30),略低于对照组的8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复位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复位过程肩部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整个观察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皮肤撕裂等并发症。【结论】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具有复位过程中疼痛程度小、复位时间短的优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复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脱位 肩关节 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 手牵足蹬复位法
下载PDF
改良侧卧位无牵引技术在军事训练伤致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修复中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欣伟 刘松波 +5 位作者 刘铭 郭超 王百盛 李如珍 张敬东 王宇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侧卧位无牵引技术在军事训练伤致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2例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年龄19~31岁,平均年龄(25.5±6.2)岁;病... 目的探讨改良侧卧位无牵引技术在军事训练伤致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2例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年龄19~31岁,平均年龄(25.5±6.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2.9)年;复发脱位4~48次,平均(21.2±12.5)次。在改良侧卧位无牵引技术下行肩关节镜下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修复术,术后采用Rowes评分、UCL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82例均获得7~18个月随访,平均(11.4±5.6)个月。3例术后外旋活动受限20°,无法参加对抗性训练;余79例均能够参加对抗性训练。患者平均肩关节外旋活动角度丢失(7.7°±3.2°)。术后UCLA评分(90.0±4.1)分,明显高于术前(23.0±4.3)分(P<0.05),术后Rowes评分(29.1±3.1)分,明显高于术前(7.8±1.9)分(P<0.05)。结论改良侧卧位无牵引技术在军事训练伤致肩关节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盂唇损伤 肩关节不稳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关节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