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in Nutrition i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1
作者 罗理扬 陈化鹏 +2 位作者 谢绪昌 韩亚贞 王玉清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74-181,共8页
Red deer can adjust to seasonal change of forage quality to maintain a relatively constant crude protein level (21. 1±4.0, 14.7± 1 .0, 11. 1± 1. 1 and 6.5 ±0.8 in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 r... Red deer can adjust to seasonal change of forage quality to maintain a relatively constant crude protein level (21. 1±4.0, 14.7± 1 .0, 11. 1± 1. 1 and 6.5 ±0.8 in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Apparent protein digestibility is variable from -99.9% to 97.5%, depending upon season and forage type. True protein digestibility is 99%. Digestion of protein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phenolics in diets.Minimumm digestible energy intase of 153.5kcal/kg0.75/day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positive nitrogen balance. Red deer recycles 18-85% of the urea produced and urea kinetic parameters (urea pool size, urea entry rate and urea excretion rate) are correlated to plasma urea conccntration. Rumen NH3-N production changes with season, but seasonal changcs in other NH3-N kinetic parameters (NH3-N concentration, NH3-N pool size and NH3-N outflow rate) are in dispute. Protein metabolism may be promoted in response to cold strcss. Endogenous urinary nitrogen is 0.09 (red deer) and 0. 16 g N/kg0.75day (elk), and metabolic frcal nitrogen is 5.58 g N/kg dry-matter intake. Protein requirements ranges from 100 g/kg DM to 170 g/kg DM for red deer of various ages and physiological stages. In conclusion.the knowledge of protein nutrition of red deer is limite.Much work is urgently needed in metabolism and requirements of protein before the appropriate feeding standard of red deer is co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PROTEIN NUTRITION
下载PDF
Wintering Habitat Evaluation of Red Deer (Cervus elaphus)in Forest Area of Northeastern China
2
作者 张明海 许庆翔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2-104,共3页
Six ultimate factors (forage abundance, horizontal sheltering class, distance from human disturbance,snow depth, tree coverage, and edge effect) of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were investigated in eastern Heilongjiang P... Six ultimate factors (forage abundance, horizontal sheltering class, distance from human disturbance,snow depth, tree coverage, and edge effect) of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were investigated in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winter from 1988 to 1991.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field data, we evaluated winter habitat conditions of Red deer.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the wintering habitat quality of Red deer in poplar-birch stands was excellent in the Wanda Mountains, and was moderate in shrub-woods and Korean pine seed stands.According to habitat index (HI) values, the habitat quality in poplar-birch stands (HI=0.8185)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shrub-woods (HI=0.4825) and in Korean pine seed stands (HI=0.4385). The wintering habitat quality of Red deer in the Wanda Mountain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Daning Forestry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forestry areas in northeastern China, strengthening habitat management was important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d deer population in the next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HABITAT EVALUATION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using partial cytochrome b and 12s ribosomal RNA genes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波 白素英 +2 位作者 徐艳春 张伟 马建章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2,共3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degraded samples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partial Cytb and 12s rRNA genes 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degraded samples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partial Cytb and 12s rRNA genes sequences. 402 bp Cytb genes were achieved by PCR-sequencing using DNA extracted from 8 case samples, and contrasted with 27 sequences of Cytb gene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database. The values of three nucleotide distance between three suspected samples and sika deer were identical (0.026±0.006), which was smaller than the smallest nucleotide distance between eastern red deer and sika deer (0.036). Furthermor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indicated that the evidences located within the same cluster as sika deer. The evidences were sika deer materials. As the same way, other three suspected samples were derived from red deer. The results were further confirmed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387 bp 12s rRNA gene. The method was powerful and less time-consuming and helpful to reduce the related cases with wild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Cytochrome b gene (Cytb) 12s ribosomal RNA gene (12s rRNA)
下载PDF
Natural diet and food habitat use of the Tarim red deer,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 被引量:5
4
作者 QIAO Jianfang YANG Weikang GAO Xingy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A01期147-152,共6页
为了决定自然食谱和食物产地, Tarim 红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 ) 使用,研究在 Qiemo 被执行, Xinjiang,从 2000 年 10 月的中国到 2001 年 6 月。与排泄物的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直接观察被用来决定红鹿的自然食谱。植物的 15... 为了决定自然食谱和食物产地, Tarim 红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 ) 使用,研究在 Qiemo 被执行, Xinjiang,从 2000 年 10 月的中国到 2001 年 6 月。与排泄物的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直接观察被用来决定红鹿的自然食谱。植物的 15 不同种类作为食物项目被识别。在他们之中,植物的 13 种类在夏天在冬季饮食和 9 种类被识别。因为他们的滋养的要求以及食物和高质量的牧草的缺乏的缺乏,红鹿在学习区域在冬季消费了大量种类。Phragmites communis, Glycyrrhiza inflata 和 populus diversifolia 经常是在鹿食谱的现在每当时在冬季和夏天。在他们之中, Phragmites communis 是在区域的最丰富的植物并且在鹿食谱被包括。俘虏 Tarim 红鹿的食物选择频率上的观察证明 Populus diversifolia 是首先比较喜欢的种类。然而,这食物在学习区域被限制。五种食物产地类型根据植物协会在学习区域被发现:(1 ) Phragmites communis-Tamarix ramosissima 协会,(2 ) Tamarix ramosissima-Halostachys caspica 协会,(3 ) Tamarix ramosissima-Phragmites communis 协会,(4 ) Populus diversifolia-Phragmites communis 协会,(5 ) 烧了区域。在他们之中, Phragmites communis-Tamarix ramosissima 协会(芦苇草地和芦苇沼泽地) 在学习区域以内被喜欢而不是另外的类型每当时在夏天和冬季。稠密的芦苇盖子能从食肉动物减少察觉的机会并且从食肉动物妨碍攻击。在芦苇的盖子下面,而且, Tarim 红鹿在夏天在热白天的小时期间被保护免受直接太阳的放射的伤害。芦苇草地和沼泽地被比较喜欢,因为当寻找食物时,红鹿能最小化他们的运动,大概流水并且盖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食物 栖息地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数量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布左拉·吐尔逊 日沙来提·吐尔地 +3 位作者 孜拉吉古丽·西克然木 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 阿依努尔·阿卜杜艾尼 马合木提·哈力克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了查清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的现状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马鹿资源,2010~2011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新疆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栖息地和种群现状进行了考察。共调查35条样线,总长度78 km,遇见马... 为了查清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种群的现状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马鹿资源,2010~2011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新疆南山山区天山马鹿的栖息地和种群现状进行了考察。共调查35条样线,总长度78 km,遇见马鹿158头,平均密度为0.52512±0.064758头/km^2,栖息地面积697 km^2,估计马鹿总数为366.0±45.1头。雌雄比例2.5:1,亚成体和成体数量明显大于幼体和老体数量。研究区域内马鹿的种群密度和资源总数量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从性比和年龄结构来看该研究区域马鹿种群有增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山区 天山马鹿 截线抽样法种群数量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9
6
作者 马合木提.哈力克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62-270,共9页
塔里木马鹿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马鹿众多亚种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特殊亚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中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地区.塔里木马鹿野生资源由于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和片段化,以及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的乱捕滥杀现象... 塔里木马鹿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马鹿众多亚种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特殊亚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中下游和车尔臣河下游地区.塔里木马鹿野生资源由于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和片段化,以及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的乱捕滥杀现象而日趋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77年9月在华盛顿鹿类专家组会议上,认为该亚种已经灭绝;该亚种还作为濒危物种列入美国濒危物种名目中.目前,塔里木马鹿分布区内,尚有大片领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存前景令人担忧.因此,本文我们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数据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塔里木马鹿野生种群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保护建议,这对有效的保护塔里木马鹿野生种群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研究现状 展望 新疆
下载PDF
新疆车尔臣河下游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艾尼瓦尔·吐米尔 颜赛勋 马合木提·哈力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6-200,共5页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唯一分布在干旱地荒漠的珍稀动物,历史上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现仅分布在沙雅、尉犁和且末地区。作者通过2005-2007年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水源、隐蔽条件、植被类型和人...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唯一分布在干旱地荒漠的珍稀动物,历史上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现仅分布在沙雅、尉犁和且末地区。作者通过2005-2007年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水源、隐蔽条件、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塔里木马鹿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车尔臣河下游阿克塔孜牧场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塔里木马鹿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2278.6hm2和64425.0 hm2,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3.01%和38.7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塔里木马鹿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减少了3.77%和5.35%,而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7.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生境适宜性评价 人类活动影响 车尔臣河
原文传递
Digestive Rate of Dongtian F_1 Red Dear in Weaning Period and Growth Period
8
作者 马泽芳 赵玉芳 +2 位作者 郑雪莉 李铮男 邹奇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4-126,共3页
in this paper, 4N-HCLAIA method was adopted to conduct digestive tests in young female and male Dongtian F1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of rearing seperatefy in growth period and mixed raising in weaning period in Harbi... in this paper, 4N-HCLAIA method was adopted to conduct digestive tests in young female and male Dongtian F1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of rearing seperatefy in growth period and mixed raising in weaning period in Harbin Specialty Research Institut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gestive rate of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iber were 95.35% and 73.68% respectively when rational protein content was 26.8% in growth period. Digestive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female and male(P>0.05)i During weaning period, When rational crude protein content is 22.06%, digestive rate of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iber were 93.05% and 63.96%, respectively. The tests suggest that higher rational protein can be effective in accelerating groWth of young Dongtian F1 red deer during growth period and weaning period(before 10 months 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ning period. Growth period Dongtian F_1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Digestive rate
下载PDF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比较 被引量:41
9
作者 周秋丽 刘永强 +2 位作者 王颖 郭颖洁 王本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99-702,共4页
目的 :比较梅花鹿茸多肽和马鹿茸多肽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异同。方法 :用相同工艺提取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组分 ;采用电泳和质谱等分离分析手段比较多肽组分的化学性质 ;用 [3H]TdR参入细胞DNA比较两种鹿茸多肽的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 目的 :比较梅花鹿茸多肽和马鹿茸多肽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异同。方法 :用相同工艺提取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组分 ;采用电泳和质谱等分离分析手段比较多肽组分的化学性质 ;用 [3H]TdR参入细胞DNA比较两种鹿茸多肽的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组分的电泳图谱和质谱有明显差异 ,而中国的东北马鹿茸和新西兰马鹿茸多肽的图谱十分相近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对软骨细胞和表皮细胞分裂都有促进作用 ,但马鹿茸多肽对表皮细胞的增殖作用比梅花鹿茸多肽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马鹿 鹿茸 多肽 软骨细胞 表皮细胞 化学性质 生物活性 比较
下载PDF
马鹿茸促进表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分裂的新多肽(英文) 被引量:13
10
作者 翁梁 周秋丽 +1 位作者 池岛桥 王本祥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16-916,共1页
目的 研究马鹿 (CervuselaphusLinnaeus)茸多肽的化学结构和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生物活性。方法 用酸性水提取鹿茸多肽 ,多肽组分经过CM SepharoseFastFlow和SephadexG 5 0柱色谱分离后 ,再用反相HPLC (C6)纯化。结果 从马鹿茸得到一... 目的 研究马鹿 (CervuselaphusLinnaeus)茸多肽的化学结构和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生物活性。方法 用酸性水提取鹿茸多肽 ,多肽组分经过CM SepharoseFastFlow和SephadexG 5 0柱色谱分离后 ,再用反相HPLC (C6)纯化。结果 从马鹿茸得到一个单一多肽化合物。结合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N 端Edman降解和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 ,该多肽是由 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多肽 ,分子量 32 16u ,主要含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 ,无半胱氨酸 ,其一级结构氨基酸排列顺序为 :N端 VLSAADKSNVKAAWGKVGGNAPAFGAEALLRM ,与已知蛋白序列同源性远小于 5 0 %。VAPP促进大鼠表皮细胞 (浓度 0 4 - 5 0mg·L-1)和家兔肋软骨 (浓度 10 - 5 0mg·L-1)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鹿茸 多肽 表皮细胞 软骨细胞 多肽 动物药
下载PDF
贺兰山马鹿冬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崔多英 刘振生 +3 位作者 王小明 翟昊 胡天华 李志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3-388,共6页
2003年11月—2004年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xaicus)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7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19堆马鹿粪... 2003年11月—2004年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xaicus)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7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19堆马鹿粪便中捡拾粪粒,组成14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灰榆(27.37%)、山杨(11.75%)、蒙古扁桃(9.83%)、金露梅(8.12%)、锦鸡儿(6.52%)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以及禾本科草本植物(7.51%)是马鹿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他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马鹿对灰榆、山杨、蒙古扁桃、金露梅、锦鸡儿和杜松有正选择性;而对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和青海云杉有负选择性。马鹿对它们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山杨>杜松>锦鸡儿>蒙古扁桃>金露梅>灰榆>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青海云杉。马鹿取食乔木36.8%、灌木44.7%、禾本科草本植物8.0%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5%,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低于可利用性,说明马鹿的食物以木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为辅。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马鹿的限制因子,而能量可能是影响冬季马鹿采食较为关键的因子。马鹿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冬季 食性 摄食策略
下载PDF
完达山林区森林采伐和非采伐区马鹿、狍子对冬季生境因子选择的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绍春 张明海 王双玲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5-580,共6页
2003—2005年的冬季,在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的五泡林场,通过样线调查,利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冬季马鹿和狍子在森林采伐区和非采伐区生境选择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虽然两物种在生境选择上发生部分重叠,但在生境... 2003—2005年的冬季,在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的五泡林场,通过样线调查,利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冬季马鹿和狍子在森林采伐区和非采伐区生境选择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虽然两物种在生境选择上发生部分重叠,但在生境利用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采伐区马鹿主要利用中坡位或上坡位、半阴半阳或阳坡、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000m、海拔相对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乔木胸径较小、灌木密度较高的灌丛或杂木林生境;狍子主要利用中坡位或下坡位、阳坡、海拔相对较低、食物丰富度适中、乔木胸径较大、灌木密度较低、人为干扰距离要求不严格的杂木林或柞树林生境。在非采伐区,马鹿主要选择距人为干扰大于1000m、海拔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乔木胸径较小的杂木林生境;狍子主要选择中坡位或下坡位、人为干扰距离要求不严格、海拔较低、食物丰富度较适中和乔木胸径较大的杂木林或杨-桦混交林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狍子 采伐区 非采伐区 生境选择 完达山林区
下载PDF
贺兰山马鹿冬春季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25
13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57-2763,共7页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10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01),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冬季生境而言,马鹿春季更偏爱选择以油松和青海云杉为优势乔木的山地针叶林带,灌木密度大、高度高、距离近,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海拔较高,距裸岩较近,隐蔽程度高的生境。典则判别系数显示冬春季马鹿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春季马鹿的分布范围要比冬季更广一些,Wilk’sλ值显示冬春季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λ=0.683,x2=116.995,df=13,P<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冬春季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密度、灌木距离、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冬春季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9.9%,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22.1%,对冬季的误判率为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不同来源鹿茸肽对成骨细胞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中天 刘吉华 +3 位作者 洪勇 姜宁 高向东 尚靖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比较塔里木马鹿茸肽与梅花鹿茸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分析药材差异性。方法以相同工艺从两种鹿茸中提取不同肽段的鹿茸肽。以MTT法及PNPP法检测不同肽段鹿茸肽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采用粉末鉴别及薄层色谱法... 目的比较塔里木马鹿茸肽与梅花鹿茸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分析药材差异性。方法以相同工艺从两种鹿茸中提取不同肽段的鹿茸肽。以MTT法及PNPP法检测不同肽段鹿茸肽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采用粉末鉴别及薄层色谱法分析塔里木马鹿茸与梅花鹿茸的结构及甘氨酸含量差异。以凝胶电泳法及HPLC法分析鹿茸肽成分差异。结果从塔里木马鹿茸中分离得到3种不同肽段的鹿茸肽,分别为相对分子质量(Mr)>30 kD组分(样A)、Mr5~10 kD组分(样B)、Mr>5 kD组分(样C);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得到3种不同肽段的鹿茸肽,分别为Mr>30 kD组分(样D)、Mr5~10 kD组分(样E)、总肽组分(样F)。样B和C显著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并上调碱性磷酸酶活性,样F仅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其余组分作用微弱。塔里木马鹿茸与梅花鹿茸粉末形态类似,但含有更多甘氨酸成分,其鹿茸肽含更多潜在活性成分。结论塔里木马鹿茸与梅花鹿茸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包含抗骨质疏松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梅花鹿 鹿茸肽 成骨细胞 增殖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苏云 钟林 +6 位作者 贾斌 席继锋 彭林泽 曾献存 余志勇 李艳华 赵喜堂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20,共4页
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统计了塔里木马鹿3个群体的等位基因组成、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和平均基因纯合率(Rh),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表明5个... 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统计了塔里木马鹿3个群体的等位基因组成、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和平均基因纯合率(Rh),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表明5个微卫星位点在库尔勒、阿拉尔和沙雅县塔里木马鹿3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884、0.5754、0.5344,除微卫星位点BM5004外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分析;塔里木马鹿三个群体总平均PIC、h、Rh和E分别为:0.5661、0.5995、0.4474和2.7。分析认为塔里木马鹿遗传变异度较高,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的生境选择差异 被引量:18
16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王继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44-3751,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马鹿 同域分布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完达山林区马鹿的冬季食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言阔 张明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05,共2页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根据野外啃食痕迹调查,对马鹿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紫椴、榛、暴马丁香、杨、黄檗是马鹿主要的冬季食物(44.31%、10.07%、7.60%、7.17%、6.56%、6.38%),组成马鹿冬季大宗食物.马鹿对榆、...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根据野外啃食痕迹调查,对马鹿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紫椴、榛、暴马丁香、杨、黄檗是马鹿主要的冬季食物(44.31%、10.07%、7.60%、7.17%、6.56%、6.38%),组成马鹿冬季大宗食物.马鹿对榆、核桃楸、龙牙楤木、紫椴、毛接骨木、黄檗、水曲柳、狗枣猕猴桃、柳、托盘、疣枝卫矛表现出正选择.杨、榛和暴马丁香虽然是马鹿的主要食物,但相对于它们较高的可获得性而言,马鹿对它们表现出负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食性 选择性 大宗食物
下载PDF
贺兰山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振生 张明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41,共9页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个取食利用样方,59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个对照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个取食利用样方,59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个对照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马鹿在冬季偏好的取食地为平滑起伏坡,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间距较远,灌木密度大,草本盖度较高,位于<15°的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距裸岩远,隐蔽度高;偏好的卧息地在山地疏林草原带的平滑起伏坡上,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灌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草本盖度较高,位于<15°阳坡的下坡位,远离裸岩,隐蔽程度高。马鹿冬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草本盖度和隐蔽度上差异极显著。相对于卧息生境,马鹿冬季的取食生境对草本盖度和隐蔽度要求更低一些。马鹿冬季取食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1.155-0.149×乔木高度-0.066×草本盖度+0.190×坡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86.8%;马鹿冬季卧息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30.936+0.494×乔木高度+0.257×坡度-0.002×海拔高度+0.387×隐蔽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95.8%。食物、隐蔽条件以及贺兰山的独特地形特征是影响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取食生境 卧息生境 资源选择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现状及动态趋势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常智 张明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481-6487,共7页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鹿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2010±0.0270)只/km2、狍子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4980±0.0436)只/km2、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3423±0.027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相同生境下,3种有蹄类密度在在阔叶混交林中和杂木林中差异极为显著;不同的生境,3种猎物的猎物的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马鹿密度和野猪密度程正相关,而马鹿密度和狍子密度、狍子密度和野猪密度则不相关。同1989年该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相比:1989—2002年的13 a时间内马鹿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3.48%、狍子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2.69%、野猪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马鹿 狍子 野猪 种群密度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ty b基因的西藏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艳华 张明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76-1981,共6页
西藏马鹿(Cervus elaphus wallichi)为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桑日县,目前关于西藏马鹿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深入了解西藏马鹿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其种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西藏马鹿(Cervus elaphus wallichi)为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桑日县,目前关于西藏马鹿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深入了解西藏马鹿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其种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对54个不同西藏马鹿个体(来自3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 Cty b基因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731bp的片断,并检测到2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3.28%,且这24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并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并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78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3个马鹿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西藏马鹿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基因流(5.36>Nm>1.87)均大于1,说明这3个马鹿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基因流,并建议将3个地区的西藏马鹿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马鹿 粪便DNA Ctyb 遗传多样性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