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blood-cell-shaped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prepared by electrospraying 被引量:3
1
作者 Xiaojie Ju Xiaoxue Wang +3 位作者 Zhuang Liu Rui Xie Wei Wang Liangyin Ch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51-157,共7页
Red-blood-cell-shaped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with acid-triggered dissolution and auto-fluorescence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a simple strategy combining electrospraying with a solvent diffusion process controll... Red-blood-cell-shaped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with acid-triggered dissolution and auto-fluorescence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a simple strategy combining electrospraying with a solvent diffusion process controlled by solvent evaporation. The sizes of the prepared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were rela- tively uniform. Control of the solvent diffusion process was cru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microparticles with concave morphology. A chitosan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20vo1% ethanol as the evaporable solvent and 30 vol% dimethyl sulfoxide as the diffusible solvent was optimal for preparation of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with the desired red-blood-cell-like size and shape. These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will be highly attractive for many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aoo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microparticle red blood cell Electrospraying Solvent evaporation Solvent diffusion
原文传递
红细胞循环调节作用与糖尿病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丽 李晓晶 +1 位作者 胡毕斯哈拉图 苏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4期399-402,共4页
传统的观点认为红细胞(RBCs)是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细胞,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BCs不是被动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特性的高度活跃细胞,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动行为。本文从输出血管活性介质、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 传统的观点认为红细胞(RBCs)是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细胞,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BCs不是被动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特性的高度活跃细胞,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动行为。本文从输出血管活性介质、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改变血流变和释放衍生微粒等方面就RBCs对循环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管调节性介质 血管内皮细胞 血流变 衍生微粒 糖尿病
下载PDF
外周血红细胞微粒及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3
作者 李伟峰 刘惠钦 +3 位作者 范月辉 李献军 梁洁 郭春保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3期1539-1543,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及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71例)和易损斑块组(156例)。比较两...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及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71例)和易损斑块组(1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外周血RMPs、EMPs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外周血RMPs、EMPs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RMPs、EMPs水平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效能。结果易损斑块组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外周血RMPs和EMPs水平均大于或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男性是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外周血RMPs、EMPs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RMPs和EMPs水平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和0.836;两者联合评估的AUC为0.903,均高于单一指标的AUC。结论与存在稳定斑块的患者相比,存在易损斑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外周血RMPs及EMPs水平更高,其与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外周血RMPs及EMPs水平在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外周血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性
下载PDF
红细胞微粒水平与AMI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庆荣 李结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64-367,共4页
分析红细胞微粒(RMPs)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127例。检测RMPs水平,依据RMPs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RMPs组及低RMPs组,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冠状动脉病... 分析红细胞微粒(RMPs)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127例。检测RMPs水平,依据RMPs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RMPs组及低RMPs组,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分析RMPs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在高RMPs组显著增加,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同时RMPs与LDL-C(r=0.413,P<0.05)及Gensini积分(r=0.359,P<0.01)呈正相关关系,与HDL-C呈负相关关系(r=-0.612,P<0.05),更重要的是RMPs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红细胞微粒 GENSINI积分 冠脉血管病变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与外周血红细胞源微粒致血栓活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袁玉娟 穆叶赛.尼加提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6期55-58,62,共5页
目的 通过评估红细胞源微粒(RMPs)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联,描述RMPs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分ACS组(n=200),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n=100)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100),对照... 目的 通过评估红细胞源微粒(RMPs)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联,描述RMPs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分ACS组(n=200),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n=100)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100),对照组为非冠心病组(n=100).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收集ACS组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离心后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得到MPs.用特异性红细胞微粒抗体(glycophorine A)标记RMPs,后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在体外,将ACS患者血浆中提取的RMPs加入对照组血浆中,在荧光标记的血栓底物作用下诱导血栓形成并用荧光光度仪检测RMPs的致血栓活性.结果 RMPs水平在ACS的AMI亚组(163×102)和UAP亚组(96×102)都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2,P<0.05).ACS患者在每一个时间段相对荧光单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MPs更易导致血栓形成且所需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组的外周血中RMPs水平明显升高,提示RMPs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过程.MPs诱导的血栓形成峰值前移,提示RMPs可能诱导凝血酶形成,揭示ACS发生急性血栓与RMP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源微粒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疾病 血栓
下载PDF
分析红细胞微粒对急性脑梗死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智孔亮 卢丽敏 +2 位作者 田磊 王天罡 林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036-1038,1042,共4页
目的探索红细胞微粒(red blood cell microparticles,RMPs)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招募2015年12月-2018年3月就诊于邯郸市第一医院的ACI患者共168例,根据患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 目的探索红细胞微粒(red blood cell microparticles,RMPs)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招募2015年12月-2018年3月就诊于邯郸市第一医院的ACI患者共168例,根据患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入组后抽取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同时出院后随访患者近期预后,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27)及预后不良组(n=4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s与ACI预后不良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MPs预测ACI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发现,预后不良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RMPs、D-二聚体及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同时多因素Logistic发现,RMPs、D-二聚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AC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有相关性,其优势比(OR)(95%CI)分别为29.93(3.14~285.40)、3.55(1.36~9.27)及6.44(1.09~38.14);RMPs预测AC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价值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3(0.75~0.92),其最佳预测界值为51.36%,该界值下敏感性(95%CI)为0.85(0.78~0.91),特异性(95%CI)为0.53(0.49~0.62)。结论RMPs是预测ACI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同时RMPs也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红细胞微粒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微粒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尼菲拉.甫拉提 袁玉娟 穆叶赛.尼加提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3期20-23,6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收入笔者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108例(其中单支病...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收入笔者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108例(其中单支病变组25例,双支病变组27例,3支病变组27例,多支病变组29例)和非冠心病组32例,每个患者入院后第二天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分析血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并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各组红细胞微粒CD235a表达水平,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红细胞微粒(44.37%±15.4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8±1.16mg/L)、脂蛋白a(215.23±183.10mg/L)、超敏C反应蛋白(19.58±26.94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各亚组间比较红细胞微粒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多支血管病变组红细胞微粒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最高(P<0.05)。ACS组Gensini积分与红细胞微粒水平呈正相关(β=2.157,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β=-15.579,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微粒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微粒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红细胞微粒水平对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变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微粒 急性冠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GENSINI积分
下载PDF
血液辐照对悬浮红细胞中红细胞微粒释放及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8
作者 武丽芳 陆华 许桂平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44-84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液辐照对悬浮红细胞(SRBC)中红细胞微粒(RMP)释放及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22年未辐照SRBC和辐照SRBC血辫各105例,检测RMP和电解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收集该院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创伤患者297例... 目的探讨血液辐照对悬浮红细胞(SRBC)中红细胞微粒(RMP)释放及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22年未辐照SRBC和辐照SRBC血辫各105例,检测RMP和电解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收集该院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创伤患者297例,其中未输血患者148例(未输血组),有红细胞(RBC)输血的患者149例(RBC输血组),其中行未辐照SRBC输血的患者76例(未辐照组)、含有辐照SRBC输血的患者73例(辐照组),分析各组之间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未辐照SRBC血辫相比,辐照SRBC血辫中RMP、K+分别从第3天[(5280±402)个/μL vs.(1839±384)个/μL、(14.1±1.4)mmol/L vs.(5.8±0.3)mmol/L]增加到第42天[(57393±3966)个/μL vs.(32310±2077)个/μL、(31.3±1.1)mmol/L vs.(19.8±1.9)mmol/L]。RBC输血组比未输血组的DVT发生率更高(30.2%vs.11.5%,P<0.001)。辐照组比未辐照组DVT发生率更高(38.4%vs.22.4%,P<0.05),辐照SRBC输血与DVT发生率增加相关(OR=2.16,95%CI:1.06~4.42,P=0.03),DVT发生率随输注辐照SRBC含量增加而升高。结论SRBC辐照后RMP升高更快,辐照SRBC输血增加创伤患者DVT风险,其发生率与辐照SRBC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辐照 悬浮红细胞 红细胞微粒 深静脉血栓 储存损伤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及红细胞微粒水平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尼菲拉·甫拉提 菲尔凯提·玉山江 +1 位作者 袁玉娟 穆叶赛·尼加提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9-463,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与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差异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2017年入住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46例,分为ACS组109例与非冠心病...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与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差异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2017年入住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46例,分为ACS组109例与非冠心病组(对照组)37例。其中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8例(STEMI亚组),非STEMI 36例(NSTEMI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35例(UA亚组)。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及RMPs与EMPs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MPs、EMPs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S组RMPs、EMPs、脂蛋白a[LP(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STEMI亚组与NSTEMI亚组RMPs及EMPs水平均高于UA组(均P<0.05),而STEMI亚组与NSTEMI亚组间RMPs与EMPs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MPs与EMPs水平分别与LP(a)(β=0.026、0.028,均P<0.05)、hs-CRP(β=0.126、0.136,均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β=4.418、4.540,均P<0.05)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RMPs与EMPs水平明显增高,并与hs-CRP、LP(a)及LDL-C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红细胞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动脉粥样硬化 凝血级联反应
原文传递
外周血不同来源微粒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江晖 胡元会 +3 位作者 孟浩 刘飒 贾秋蕾 崔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ed blood cell microparticle,RMP)、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白细胞微粒(leukocyte microparticle,LMP)和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水平与冠心病心绞...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ed blood cell microparticle,RMP)、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白细胞微粒(leukocyte microparticle,LMP)和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性。方法 11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应用梯度离心法制备无血小板血浆样本,采用CD235a、CD41a、CD45和CD144分别标记血浆样本中RMP、PMP、LMP及EMP,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外周血中4种微粒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种微粒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影响;绘制ROC曲线,分析4种微粒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RMP[202(142,454)个/μL]、PMP[740(522,1 144)个/μL]及LMP[492(353,730)个/μ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6(82,158)、538(418,789)、295(246,334)个/μL](P<0.05),EMP[9(5,19)个/μL]与对照组[16(7,19)个/μ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MP、LMP增高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28,95%CI:3.168~41.945,P<0.001;OR=4.577,95%CI:1.257~15.283,P=0.010;OR=9.839,95%CI:3.006~32.208,P<0.001),EMP与冠心病心绞痛无关(P>0.05);RMP、PMP、LMP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诊断效能(AUC=0.786,95%CI:0.716~0.856,P<0.001;AUC=0.678,95%CI:0.592~0.763,P<0.001;AUC=0.792,95%CI:0.724~0.860,P<0.001),RMP+PMP+LMP联合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效能增强(AUC=0.827,95%CI:0.765~0.889,P<0.001)。结论外周血中RMP、PMP、LMP与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相关性,是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RMP、PMP和LMP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冠心病 红细胞微粒 白细胞微粒 血小板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