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粪便激素检测的圈养赤斑羚发情周期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群秀 蒋韦斌 +1 位作者 马硕嘉 袁耀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319,共7页
采集上海动物园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的粪便,探讨不同粪样保存方法对生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应用粪便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赤斑羚的发情周期。结果表明:干燥和冷冻对于雌二醇的保存效果较好;乙醇浸泡和冷冻对孕酮的保存效果较好;... 采集上海动物园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的粪便,探讨不同粪样保存方法对生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应用粪便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赤斑羚的发情周期。结果表明:干燥和冷冻对于雌二醇的保存效果较好;乙醇浸泡和冷冻对孕酮的保存效果较好;冷冻对睾酮的保存效果较好;抗生素保存仅在15 d以内有效。综合考虑各方法,冷冻保存的效果最好,乙醇浸泡适合短期样本运输及保存,干燥法作为没有冷冻条件时的替代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粪便生殖激素测定表明,雌二醇于2018年1月上旬及12月出现波峰,2019年2—4月水平较高,10—12月出现高峰;孕酮在2018年1月、11—12月中旬出现多个峰值,2019年1月出现波峰,2月保持高水平,10—12月中旬持续波动;睾酮水平在2018年11月—2019年2月,以及10月和11月出现峰值。综合考虑所测数据,初步预测雌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翌年3月末,其中12月—翌年1月为发情高峰期,雄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翌年2月末。建议在饲养过程中延长雌、雄赤斑羚合笼时间(10月—翌年3月),并加强合笼期间行为的观察和记录,从而提升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圈养 粪样 发情周期
下载PDF
赤斑羚和斑羚核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瑞清 陈玉泽 +1 位作者 施立明 张词祖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9-54,共6页
本文对赤斑羚(Naemorheduscranbrooki)和斑羚(N.goralgriseus)的染色体G带、C带和Ag-NORs的数目、分布等作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赤斑羚2n=56全部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 本文对赤斑羚(Naemorheduscranbrooki)和斑羚(N.goralgriseus)的染色体G带、C带和Ag-NORs的数目、分布等作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赤斑羚2n=56全部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4;斑羚2n=54,除No.3是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皆是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4。赤斑羚和斑羚全部着丝粒区域显示强C带阳性,具有丰富的异染色质;二者C带带纹相似程度高,其No.3长臂(q)G带带纹相似。斑羚的No.3短臂(p)与赤斑羚No.27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G带带纹相似;Ag-NORs的数目二者都是6个,有相似的分布,由此看来,赤斑羚和斑羚在核型进化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斑羚 染色体组型 偶蹄目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被引量:7
3
作者 郑建清 《野生动物》 2011年第5期249-251,共3页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行为(3.53%)和修饰行为(2.45%)较少,其他行为仅占0.31%,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赤斑羚一般在7:00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采食和站立是主要的3种行为。趴卧行为在11:00~11:55和15:00~15:55处形成波峰,在8:00~8:55和14:00~14:55处形成波谷。在9:00~9:55和14:00~14:55是采食高峰,在11:00~11:55是采食低峰。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均在8:00~8:55形成波峰。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在一天中分布的较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圈养
下载PDF
笼养红斑羚生态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文利 裴恩乐 +2 位作者 李仲逵 王爱善 涂荣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3,共2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records of red gorals kept at the Shanghai Zoo. The age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breeding, sex ratio at birth, seasonality of rep...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records of red gorals kept at the Shanghai Zoo. The age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breeding, sex ratio at birth, seasonality of re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are presented. The females or males of red goral born in captivity can give their first birth at the age of 2 or 3 separately. The births mainly occurred from May to July and peaked in June. Ratio of females to males at birth was 2.36∶1. The mortality rate for infants and adults were 23.1% and 11.8%,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was no sub-adult death recorded during the 20 years period. There was a definite relation between mortality rate and seasons and mainly in Ju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羚 笼养 生态生物学 偶蹄目 牛科
下载PDF
降低幼赤斑羚腹泻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建华 黄康宁 +2 位作者 李海国 宋培琳 桂剑锋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2009~2012年,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20只幼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赤斑羚腹泻发病时间多数在出生后1~3个月内,发病后1~2个月死亡率较高.2009年新出生幼赤斑... 2009~2012年,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20只幼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赤斑羚腹泻发病时间多数在出生后1~3个月内,发病后1~2个月死亡率较高.2009年新出生幼赤斑羚腹泻发病率达80%,因腹泻造成的死亡率达100%.2010年,腹泻发病率达75%,3只腹泻的幼赤斑羚均死亡,但腹泻发病率较上年有所降低.201 1年,幼赤斑羚发病率80%,发病的4只幼赤斑羚,2只存活.2012年,幼赤斑羚的腹泻发病率较前3 a明显降低,且发病的赤斑羚均治愈成功,腹泻造成的死亡率为0.结果显示,目前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和在食谱、防疫及特殊护理方面所采用的预防措施在降低幼赤斑羚腹泻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幼仔 腹泻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圈养赤斑羚夏季日食量及表观消化率的探讨
6
作者 王英树 刘群秀 +1 位作者 田秀华 李莎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野生动物营养学是野生动物生态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野生和圈养野生动物种群生存和繁殖的核心内容之一(Robbins,1983)。动物采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Van Soest,1994),同时... 野生动物营养学是野生动物生态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野生和圈养野生动物种群生存和繁殖的核心内容之一(Robbins,1983)。动物采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Van Soest,1994),同时受动物自身、环境和饲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还存在互作(NRC,1996)。采食量决定营养物质的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日食量 表观消化率
下载PDF
丰容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侯晓云 刘振生 +1 位作者 滕丽微 王爱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29-2135,共7页
2010年11月—2013年2月,以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的10只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2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分析了丰容前后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的卧息和刻板行为... 2010年11月—2013年2月,以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的10只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2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分析了丰容前后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的卧息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摄食、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与预期结果一致;进一步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后,卧息行为明显减少,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但其他几种行为变化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食物丰容阶段,卧息和其他行为有所减少,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但以上3种行为变化都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对丰容设施的利用上,进行食物丰容和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了赤斑羚对丰容设施的利用,分别使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活动的时间百分比由2.07%和1.44%提高到12.17%和10.83%。首次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以站立行为为主;进一步增加环境复杂度后,赤斑羚在此设施上主要行为变为卧息行为。食物丰容前,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行为是站立行为;在食物丰容阶段,赤斑羚主要的行为变成了摄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丰容 食物丰容 赤斑羚 活动时间分配 圈养
原文传递
同域分布马鹿与中华斑羚的冬夏季食物构成比较
8
作者 刘夫仁 贺伟 +4 位作者 赛罕 冯中华 杨永昕 张正一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冬、夏季食物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马鹿在夏季取食22科48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5科31种植物;在冬季,马鹿取食17科32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3科23种植物。Pianka重叠指数显示,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食物重叠度为85.4%,冬季重叠度为77.6%。使用Levins指数计算,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的营养生态位分别是13.71和5.34,冬季时分别是11.08和4.02。在同一季节,马鹿取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大于中华斑羚。本研究结果表明,马鹿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变化具有适应性,但马鹿对环境的适应性高于中华斑羚;鉴于马鹿的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多,建议在对物种与栖息地的保护中侧重于中华斑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共存 食性 营养生态位 马鹿 中华斑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