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rrimagnetic Minerals in Red Paleosols of Pleistocene Epoch, Eastern China
1
作者 卢升高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0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The type, grain size and origin of ferrimagnetic minerals separated from red paleosols of Pleistocene Epoch (Q\-2) in easter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mineral magnetic measurement,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el... The type, grain size and origin of ferrimagnetic minerals separated from red paleosols of Pleistocene Epoch (Q\-2) in easter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mineral magnetic measurement,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ron oxides in red paleosols were composed of hematite (α\|Fe\-2O\-3), maghemite (γ\|Fe\-2O\-3) and goethite(α\|FeOOH). Mineral magnetic parameters and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maghemite was the dominant remanence carrier in red paleosol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uperparamagnetic (SP) and stable single domain (SSD) grains. The variation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 anhysteretic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ARM\})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for red paleosols following heating to various temperatures showed two peak values at 700℃ and 900℃. The spherulitic magnetic particles measuring \{250-1000\}μm in diameter in red paleosols were separated by the magnetic separation method, indicating that these magnetic particles were an assemblage of superparamagnetic and stable single domain ferrimagnetic gra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errimagnetic minerals of red paleosols be a pedogenic ferrimagnetic component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 conditions in the Pleistocene Epoch (Q\-2).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gnetism characteristics of red paleosol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Quaternary in ea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亚铁磁矿物 磁性测量 环境变化 古土壤 第四纪
下载PDF
Red Ratings for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n China’s Loess Plateau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5
2
作者 HUXue-Feng LUHua-Yu +2 位作者 XUQi DONGLi-Jing HUX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33-440,共8页
Comparisons of red ratings (RR) with Fed, Fed/Fet, clay content,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of two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at Luochuan and Lingtai on China's Loess Plateau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ossibl... Comparisons of red ratings (RR) with Fed, Fed/Fet, clay content,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of two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at Luochuan and Lingtai on China's Loess Plateau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R and pedogenic degrees of the two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and to discuss whether the RR could become new paleo-climatic indicato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R of the two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had positive,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1)correlations with: 1) citrate-bicarbonate-dithionite (CBD) extracted iron (Fed), 2) ratios of CBD extracted iron to total iron (Fed/Fet), 3) clay (< 2 μm), and 4)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RR of thes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could indicate degrees of loess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and were potential paleo-climatic proxies. The strong correlations of RR to Fed and X also implied that during pedogenic processes, pedogenic hematite in loess and paleosol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total secondary iron oxides and pedogenic ferrimagnetic minerals (predominantly maghem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黄土高原 古土壤序列 磁化系数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Red Clay Sediment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3
作者 SONG Yougui LI Jijun +2 位作者 FANG Xiaomin XIA Fei DONG Hongm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2期137-145,共9页
The widely distributed red clay sediment underlying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ruly records the Neog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its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are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uplift processes of the... The widely distributed red clay sediment underlying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ruly records the Neog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its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are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uplift process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volution of East Asia monsoon system.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magnetostratigraphy of a loess-red clay section (107°13′E, 35°02′N)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is reported. The loess-red clay sequence is composed of 175 m Quaternary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nd 128 m Neogene red clay sediments.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standard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ge of Chaona red clay sequence extends to 8.1Ma, which is the older red clay deposition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commencement of red clay at ~8.1 Ma may imply that the Ordos planation surface was broken by the movement of the Haiyuan-Liupanshan Faults,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duced by the collision of India Plate and Eurasian Plate. And the western part adjacent to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uplifted to form the embryo of the Liupan Shan (Mts.) and the eastern part was down-faulted to receive red clay deposition. We link this faulting to an initial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undulating nature of the broken Ordos planation surface may explain the chron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depth discrepancies among various cross-sections of red c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黄土高原 均夷作用 地质条件
下载PDF
浙江金华红土网纹成因的磁学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开钦 李凤全 +4 位作者 王天阳 叶玮 贾佳 朱丽东 汪玲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6-719,共14页
我国南方分布广泛的第四纪红土对于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纪红土从上到下发育黄棕色土、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其中网状结构在以往红土研究中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其成因仍有待深究。大部分关于成因的分析都是使用... 我国南方分布广泛的第四纪红土对于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纪红土从上到下发育黄棕色土、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其中网状结构在以往红土研究中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其成因仍有待深究。大部分关于成因的分析都是使用地球化学的方法,很少涉及磁学手段。为了洞悉红、白网纹的成因,对浙江金华汤溪镇的网纹红土进行了调查,将红网纹与白网纹进行分离,并运用环境磁学方法分别进行了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网纹以软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和硬磁性矿物(赤铁矿)为主,白网纹则主要是软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化率表明红网纹亚铁磁性矿物多于白网纹,且红网纹亚铁磁性矿物磁性颗粒在上层为超顺磁性颗粒(SP),在下层则是假单畴和多畴(PSD+MD)。相反,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太低则无法确定磁性颗粒的粒径大小。地下水淋溶和强风化作用是形成红、白网纹并导致两者磁性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因网纹化作用,白网纹磁性特征剖面上无显著变化,红网纹则变化较明显,能更好地体现网纹红土的成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土 网纹红土 白网纹 红网纹 矿物磁性
下载PDF
灵台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 被引量:67
5
作者 顾兆炎 丁仲礼 +1 位作者 熊尚发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7-365,共9页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决定,当地成壤作用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叠加在106a演化趋势上5反映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Na/Al值和Fe2+/Fe3+值总体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基本一致于上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这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北半球冰盖发育加速粉尘物质源区侵蚀同时降低化学风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黄土-古土壤 风化作用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漫反射光谱测定云南元谋盆地古红土铁氧化物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延国 刘艳秋 +2 位作者 欧阳莉莉 蔡元峰 黄成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16-3520,共5页
铁氧化物矿物是现代土壤和古土壤的重要组成,其数量和形态是反映土壤成土条件和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鉴于其粒度细小、结晶度差、含量低、与粘土矿物密切共生,加之基体效应的影响,难以快速准确测定其含量;鉴于某些测试方法自身... 铁氧化物矿物是现代土壤和古土壤的重要组成,其数量和形态是反映土壤成土条件和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鉴于其粒度细小、结晶度差、含量低、与粘土矿物密切共生,加之基体效应的影响,难以快速准确测定其含量;鉴于某些测试方法自身的限制,能用于铁氧化物矿物定量分析的方法也很少。在分析目前常用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漫反射光谱法(DRS)对云南元谋盆地所采古红土样品中的铁氧化物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漫反射光谱法测得土壤样品在400~2 500nm之间,间隔2nm共1 061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最高45%左右,各样品反射率特征较为一致;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显示,光谱主峰位于575nm处,为赤铁矿的指示波谱段,次级峰位于435nm处,为针铁矿的指示波谱段;确定云南元谋古红土存在赤铁矿和针铁矿,其含量范围3~5和5~10g·kg^(-1),此结果获得XRD方法分析方法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盆地 古红土 铁氧化物 DRS
下载PDF
黄土高原黄土和红粘土^(10)Be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顾兆炎 D.Lal +3 位作者 郭正堂 刘东生 J.Southon M.W.Caffee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9-422,共14页
充分认识元素和同位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运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前提。对来自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量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各种化学淋溶实验表明:10Be主要以吸附状态赋... 充分认识元素和同位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运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前提。对来自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量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各种化学淋溶实验表明:10Be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粉尘沉积物粘粒矿物的表面,部分已结合进自生的粘土矿物中;在粉尘沉积物风化过程中10BC与9Be和Al的活动性相似,基本没有发生迁移,其原因是连续沉积的粉尘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阻止了10Be的解吸附和淋滤;沉积和风化作用导致了10Be浓度与化学指标在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剖面中的协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红粘土 黄土高原 铍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古红土的发育与演变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良梧 龚子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42,共6页
分布于江南丘陵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 ,通常由均质红土层、网纹层和砾石层所构成 ,它是第四纪初期的沉积物 ,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成土作用的特征 ,故称为古红土。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酸性和高度富铝化是古红土的特点 ,而古红土上发育的红... 分布于江南丘陵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 ,通常由均质红土层、网纹层和砾石层所构成 ,它是第四纪初期的沉积物 ,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成土作用的特征 ,故称为古红土。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酸性和高度富铝化是古红土的特点 ,而古红土上发育的红壤既继承、保留了古红土的原有特征 ,又在生物作用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生物富集的、表层复硅的、高度风化、发育的特征。因此 ,具有昔日和现在环境双重特征的地表红壤是由古红土发育、演变而成的典型残余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红土 红壤 土壤演变 华南
下载PDF
灵台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频率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9
9
作者 孙有斌 孙东怀 安芷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0-306,共7页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 ,发现红粘土及黄土 -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 ,对磁...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 ,发现红粘土及黄土 -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 ,对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增大有重要的贡献。相比磁化率而言 ,受影响因素较少的频率磁化率变化 ,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超顺磁粒级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 ,能更真实、敏感地记录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波动。灵台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频率磁化率在 2 .6MaBP前后不同的变率特征 ,揭示了大冰期来临前后黄土高原的冷暖、干湿反差产生了显著变化 ,而与此相关的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灵台剖面 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 频率磁化率 古气候波动 晚新生代 风尘堆积
下载PDF
洛川黄土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博亚 张云翔 +1 位作者 弓虎军 岳乐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 目的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进行粒径测量。结果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存在大量碎屑锆石,除L24层黄土外,其余黄土层中的锆石粒度均显示出相似的分布特征,主要粒级分布于20~60μm之间,与全岩粒度相比,其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均有差异,但L9与L15层中锆石中值粒径与全岩差异最小,红黏土中差异最大。结论成壤作用对粉尘沉积物全岩粒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对稳定重矿物锆石粒径影响较小。第四纪黄土L9与L15层全岩粒度分析中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应归因于此时粉尘沉积物土壤化过程中成壤作用减弱。新近纪红黏土粗颗粒锆石百分含量的增加,并不预示着此时冬季风的明显加强,而是与周缘裸露的基底岩石提供了近距离的物源有关。L24层黄土在各项粒度指标均显示出其特殊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古土壤 红黏土 碎屑锆石 粒度 古气候意义
下载PDF
风成三趾马红土与第四纪黄土的粘土矿物组成异同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4
11
作者 彭淑贞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7-285,共9页
文章基于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理化分析,对西峰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进行较系统研究,并与上覆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的粘土矿物类型相似,以伊利石为主,其次是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结晶度明显低... 文章基于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理化分析,对西峰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进行较系统研究,并与上覆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的粘土矿物类型相似,以伊利石为主,其次是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结晶度明显低于第四纪黄土,而与发育较好的第四纪古土壤(如S4和S5)相当;三趾马红土中的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碎屑成因,成壤作用只对伊利石结晶度有明显影响。根据现代土壤粘土矿物地带性分布规律,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合指示了大约6Ma以来,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润的环境条件下,以后的气候主要在此范围内波动。但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指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总体比第四纪较高的风化成壤强度,体现了较强的夏季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三趾马红土 第四纪黄土-古土壤 季风 风尘堆积
下载PDF
从新构造运动观点论钱塘江阶地古红土资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景冈 贾明安 吴次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2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阶地古红土在华南分布很广,是一项重要资源。本文以钱塘江中下游为例,查明:阶地古红土分布决定于局部新构造运动升沉量与构造断块活动;愈到下游,古红土土层愈厚;在每一地段,阶地愈高,红壤化作用愈深,表现在铁的活化度(Fe_o/Fe_d)减低,... 阶地古红土在华南分布很广,是一项重要资源。本文以钱塘江中下游为例,查明:阶地古红土分布决定于局部新构造运动升沉量与构造断块活动;愈到下游,古红土土层愈厚;在每一地段,阶地愈高,红壤化作用愈深,表现在铁的活化度(Fe_o/Fe_d)减低,粘粒的 SiO_2/Al_2O_3变小,酸性与粘性增强等。按新构造运动抬升时间与幅度,古红土还可划分为Q_2与Q_3两类,其上土壤的理化性质、作物的适种性及开发条件都不相同。二者的面积比(Q_2/Q_3)则与各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分布 红土 资源 开发
下载PDF
山西静乐和陕西榆林地区红色土与黄土—古土壤序列之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岳乐平 张云翔 +1 位作者 王建其 赵廷周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69-72,共4页
磁性地层学测量与对比研究表明:(1)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即为红色土A层,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时代为晚上新世。榆林剖面红土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2... 磁性地层学测量与对比研究表明:(1)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即为红色土A层,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时代为晚上新世。榆林剖面红土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2.50~5.00Ma,时代为上新世。(2)静乐剖面红色土B层相当于黄土—古土壤序列WS—1,WS—2,WS—3或S15—S32地层段,记录了Olduvai与Reunion正极性带,年龄约1.20~2.30Ma,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3)榆林河沿岸红色土C带,主体为离石黄土,大致为S1—L15地层段,部分地段出露午城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静乐红土 红色土 黄土 古土壤
下载PDF
泾川晚第三纪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其与灵台剖面的对比 被引量:56
14
作者 杨石岭 侯圣山 +3 位作者 王旭 陈卓 熊尚发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3-434,共12页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从顶到底划分为6套地层。与泾川剖面相比,灵台红粘土序列保存了上部的5套地层。泾川和灵台两个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表明,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以来的红粘土沉积是基本连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红粘土 第四纪 风成沉积 磁性地层
下载PDF
云南省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景冈 毛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6-12,共7页
云南在高原面及若干河谷高阶地上,有富铝化作用甚强的古红土,且纬度愈高,分布的海拔愈高,这与常理不符,它与各地新构造运动上升量的差异有关.新构造运动观点可圆满解释:红色盆地的分布状况、红色盆地内紫色土的淋溶程度差异、无量山主... 云南在高原面及若干河谷高阶地上,有富铝化作用甚强的古红土,且纬度愈高,分布的海拔愈高,这与常理不符,它与各地新构造运动上升量的差异有关.新构造运动观点可圆满解释:红色盆地的分布状况、红色盆地内紫色土的淋溶程度差异、无量山主峰的形成,昆明山字型构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砖红壤与燥红土等土壤的形成规律等等.云南全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深刻,导致土壤分布复杂,本文对此做了“土壤四度空间分布”概念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形成 土壤分布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晚更新世红土母质土壤的发生学特征及其分类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雪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1-277,共7页
晚更新世红土(又称Q_3红土),由于它与Q_2红土的某些特征:如分布规律、构成地貌形态、母质成因等方面都有类同之处,故长期来人们习惯将它与Q_2红土(中更新世红土)上发育的土壤归并在同一个土类,只是在土属中加以区分 ̄... 晚更新世红土(又称Q_3红土),由于它与Q_2红土的某些特征:如分布规律、构成地貌形态、母质成因等方面都有类同之处,故长期来人们习惯将它与Q_2红土(中更新世红土)上发育的土壤归并在同一个土类,只是在土属中加以区分 ̄1)。其实,Q_3红土与Q_2红土的土壤,在发生学特征及发育程度都存有明显差异,在这方面已有人作过一些研究报道 ̄[1,2]。本文将从成土年龄、孢粉组合、发生学特征及理化性状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其分类上的意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度 风化淋溶系数 红壤
下载PDF
北京西山卧佛寺地区古土壤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耿玉清 向师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8-101,共4页
通过对卧佛寺地区上层中红色粘土进行形态特征、微形态特征、粘粒含量、一般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x衍射曲线等研究结果,证实该地区土层中的红色粘土系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强烈风化产物,属古土壤,不是现代土壤发生过程的产物。
关键词 古土壤 红色粘土 土壤发生
下载PDF
地质因素影响下低丘茶园土壤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景冈 唐根年 +1 位作者 毛东明 应锡铨 《茶叶》 2008年第3期160-162,共3页
低丘陵区茶园成土母质以中更新世(Q2)红土为主。由于其中大量氧化铁、铝凝胶的作用,耕作后常出现一特殊的疏松层,容重仅1.0左右,它有保温,保湿,作物易发根等良好作用。试验证明:红壤在熟化过程中,有机质使铁、铝凝胶溶出,疏松层会转为... 低丘陵区茶园成土母质以中更新世(Q2)红土为主。由于其中大量氧化铁、铝凝胶的作用,耕作后常出现一特殊的疏松层,容重仅1.0左右,它有保温,保湿,作物易发根等良好作用。试验证明:红壤在熟化过程中,有机质使铁、铝凝胶溶出,疏松层会转为板结。本文提出若干不同于传统的认识:不能笼统地说红壤结构不良;新垦茶地上,应合理利用疏松层的作用,并适当保护;也不应时时提倡破壳中耕松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古红土 “假砂” 氧化铁铝凝胶 红壤结构
下载PDF
我国古红土与茶叶生长
19
作者 陆景冈 吴建军 +1 位作者 赵东 唐根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0,共4页
本文总结了全国网纹红土分布与长江以北大部茶树分布恰相符合;又分析了脱离于红壤带之外的山东日照茶区、西藏察隅茶区,其土壤都有古红土的影响,说明了是古红土促进了茶树生长。虽然古红土和现代红壤的关系,至今在科学上还未完全解决,... 本文总结了全国网纹红土分布与长江以北大部茶树分布恰相符合;又分析了脱离于红壤带之外的山东日照茶区、西藏察隅茶区,其土壤都有古红土的影响,说明了是古红土促进了茶树生长。虽然古红土和现代红壤的关系,至今在科学上还未完全解决,但从实际出发,研究茶园土壤,古红土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红土 全国茶叶分布 红壤带 脱硅富铝化作用
下载PDF
福建晚白垩世古土壤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20
作者 毛学刚 陈金牛 +1 位作者 师永辉 刘秀铭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32-43,共12页
古土壤是重建古气候的重要手段,第四纪以前古土壤因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不易被识别。本研究以福建西部连城盆地晚白垩世红层——冠豸山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等方法识别和获得古土壤发育特征,并分... 古土壤是重建古气候的重要手段,第四纪以前古土壤因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不易被识别。本研究以福建西部连城盆地晚白垩世红层——冠豸山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等方法识别和获得古土壤发育特征,并分析古土壤形成环境。冠豸山剖面共有10个薄层古土壤,主要为新成土和始成土两种类型,土壤发育较弱,没有明显的黏化层和钙结核层。沉积物颗粒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剖面中含有一定的风积组分,风积物经短暂流水搬运再次沉积,形成沉积层理。红色碎屑颗粒在沉积之前已经历相当程度的风化,沉积后在干旱环境下成壤较弱,因此,对其古气候或古环境的认识需依据古土壤发育特征,这为研究类似红层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白垩纪 地球化学 红层 福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