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Sugarcane Red Rot
1
作者 Jie LI Rongyue ZHANG +6 位作者 Hongli SHAN Xiaoyan WANG Xiaoyan CANG Changmi WANG Zhiming LUO Jiong YIN Yingkun HU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0年第3期124-127,共4页
Sugarcane red rot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 is an important epidemical fungal disease. The outbreak of large-scale epidemics would cause huge losses to sugarcane production. At present,the pesticide cont... Sugarcane red rot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 is an important epidemical fungal disease. The outbreak of large-scale epidemics would cause huge losses to sugarcane production. At present,the pesticide control effect is not ideal. Moreover,due to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changeable climate in recent years,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red rot have been created. The disease was often prevalent in various sugarcane areas,caused serious damage and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ugarcane production.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disease worldwide,the control of sugarcane red rot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paper,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sugarcane red rot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d rot in China and effective control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we proposed to select resistant varieties mainly,use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such as Trichoderma spp.,Pseudomonas spp.and Bacillus spp. to treat the seed cane and soil,timely apply chemical pesticide in critical periods and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field management against red r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 red rot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trategies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Pythium chondricola associated with red rot disease of Pyropia yezoensis (Ueda)(Bangiales,Rhodophyta) from Lianyungang,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QIU Liping MAO Yunxiang +2 位作者 TANG Lei TANG Xianghai MO Zhaol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02-1112,共11页
Pyropia yezoensis(formerly Porphyra yezoensis)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d alga that is cultured extensively in China.The red rot disease occurs commonly during Pyropia cultivation,caus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Pyropia yezoensis(formerly Porphyra yezoensis)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d alga that is cultured extensively in China.The red rot disease occurs commonly during Pyropia cultivation,caus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An incidence of red rot disease was found in a P.yezoensis farm from mid-November to mid-December 2015 at Lianyungang,Jiangsu Province,China.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naturally infected thalli were infected apparently by a pathogen,leading to red rot symptoms.The causative agent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the oomycete Pythium chondricola b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and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1(cox 1).In artifi 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s on the P.yezoensis blades,the P.chondricola isolate was able to caus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histopathology seen in natural infections.P.chondricola grew well at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8-31℃,salinities at 0-45 and pH 5-9.In an orthogonal test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temperature,salinity,and zoospore concentration)on infection,the data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red rot disease development,with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disease expansion being 20℃,35 salinity,and a zoospore concentration of 10^6 zoospores/mL.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study prompted us to set up a comprehens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Pyropia,which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yropia industr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opia YEZOENSIS red rot identification PYTHIUM chondricola PATHOGENICITY disease expansion
下载PDF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by white rot fungus under sterile and non-sterile conditions 被引量:3
3
作者 GAO Da-wen WEN Xiang-hua QIAN Y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28-432,共5页
Almost all the studies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sing white rot fungus for dye wastewater treatment are perform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s. However, it is obviously unpractical that wastewater with dyes is trea... Almost all the studies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sing white rot fungus for dye wastewater treatment are perform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s. However, it is obviously unpractical that wastewater with dyes is treat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s. A feasible study was made for using white rot fungus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to degrade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dye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ecolorizing effect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 if white rot fungus was incubated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 and the decolorization was always near to 0% during decolorizing test for 3 d; in the meantime, a lot of yeast funguses were found in liquid medium when white rot fungus was incubated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s; however, if white rot fungus was incubat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 firstly, its decolorization was above 90%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sterile condition. So we point out that the treating process for wastewater with dye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at white rot fungus should be incubat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s, and the second stage is that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is decolorized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s. The method not only save the operation cost which decolorizing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under sterile condition, but also provide the feasibility for using white rot fungus to degrade wastewater with dyes under non-steril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 rot fungus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DECOLORIZATION non-sterile condition
下载PDF
生防菌YC89在不同甘蔗品种中定殖及防治赤腐病的研究
4
作者 谢林艳 何丽莲 +4 位作者 罗艳菊 李玉梅 排先迈 刘鲁峰 李富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6-1073,共8页
为明确贝莱斯芽胞杆菌YC89在不同甘蔗品种中的定殖特性及其对赤腐病的生防效果,本研究通过抗生素标记法获得遗传特性和拮抗活性稳定的利福平标记菌株YC89R,然后通过浇灌法对其在不同甘蔗品种中的定殖特性进行探究,同时评价了YC89菌株对... 为明确贝莱斯芽胞杆菌YC89在不同甘蔗品种中的定殖特性及其对赤腐病的生防效果,本研究通过抗生素标记法获得遗传特性和拮抗活性稳定的利福平标记菌株YC89R,然后通过浇灌法对其在不同甘蔗品种中的定殖特性进行探究,同时评价了YC89菌株对4个不同甘蔗品种抗赤腐病的防效研究。定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C89在4个甘蔗品种中的根际、根、茎和叶中均能定殖,并且在接种后的30 d仍能回收到标记菌株,其中在根际中的定殖能力最强,其定殖量为8.66×10^(5)~7.03×10^(6) cfu/g,叶中定殖量最少,菌株含量为0.72×10^(3)~3.54×10^(4)cfu/g,菌株在新台糖22号和粤糖93-159中的定殖能力较强。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YC89菌株对新台糖22赤腐病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可达到61.11%。综上表明,YC89菌株在防治甘蔗赤腐病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甘蔗赤腐病 生防菌 定殖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橡胶灵芝菌内参基因筛选与分析
5
作者 赵欣阳 罗佑红 +2 位作者 蔡海滨 周燚 涂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5-622,共8页
【目的】分析评价不同胁迫处理的橡胶灵芝菌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为探索橡胶灵芝菌基因的功能及其侵染橡胶树的分子机制等提供参考。【方法】以5个非生物因子(温度、盐、氧化、pH、干旱)和1个生物因子(生防细菌)胁迫下的橡胶灵芝菌作... 【目的】分析评价不同胁迫处理的橡胶灵芝菌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为探索橡胶灵芝菌基因的功能及其侵染橡胶树的分子机制等提供参考。【方法】以5个非生物因子(温度、盐、氧化、pH、干旱)和1个生物因子(生防细菌)胁迫下的橡胶灵芝菌作为材料,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扩增6个候选内参基因(UBC、ACT、RPL6、β-TUB、APT、28s),利用分析软件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根据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对基因进行排序,选择最适合不同胁迫的内参基因组合。【结果】所有样品RNA均为清晰的两条带,且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熔解曲线为明显单一峰。结合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对其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发现,温度胁迫下基因表达稳定性为UBC>ACT>RPL6>β-TUB>28s>APT,盐胁迫下基因表达稳定性为ACT>RPL6>UBC>APT>β-TUB>28s;氧化胁迫下基因表达稳定性为UBC>ACT>28s>APT>β-TUB>RPL6;pH胁迫下基因表达稳定性为RPL6>UBC>APT>ACT>β-TUB>28s,干旱胁迫下基因表达稳定性为ACT>UBC>β-TUB>RPL6>APT>28s,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稳定性为UBC>ACT>RPL6>28s>APT>β-TUB。【结论】结合所有候选基因稳定性和胁迫条件,推荐基因ACT和UBC作为在干旱、氧化、温度和生物胁迫下的内参基因,基因ACT和RPL6为盐胁迫下的内参基因,UBC和RPL6为pH胁迫下的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为不同胁迫下橡胶灵芝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红根病 橡胶灵芝菌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赵会芳 冯红利 +2 位作者 孙广平 郑永全 闫俊玲 《北方果树》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在刮病斑条件下涂化学药剂,调查治愈率和病斑愈合宽度。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治愈率,甲硫萘乙酸+涂立康原液、43 g/L戊唑醇200倍液处理的最高,分别为96.15%、95.24%,高出对照12.82%、11.91%;其次为腐轮特原液、3%... 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在刮病斑条件下涂化学药剂,调查治愈率和病斑愈合宽度。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治愈率,甲硫萘乙酸+涂立康原液、43 g/L戊唑醇200倍液处理的最高,分别为96.15%、95.24%,高出对照12.82%、11.91%;其次为腐轮特原液、3%甲基硫菌灵原液、3.3%腐酸·硫酸铜原液、4.5%腐殖·硫酸铜原液,治愈率达90%以上,高出对照6.67%~7.58%;其余药剂治愈率在90%以下。病斑伤口两侧平均愈合宽度,甲硫萘乙酸+涂立康原液最高,为14.6 mm,高出对照44.55%;其次为4.5%腐殖·硫酸铜原液、腐轮特原液,分别为13.0、12.8 mm,高出对照28.71%、26.73%;再次为43 g/L戊唑醇200倍液、3%甲基硫菌灵原液,分别为11.3、11.1 mm,高出对照11.88%、9.90%;骨质种子提取液原液最低,为9.8 mm,低于对照。总之,刮净病斑涂抹甲硫萘乙酸+涂力康原液效果最好,43 g/L戊唑醇200倍液、腐轮特原液、4.5%腐殖·硫酸铜原液效果较好,建议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富士 苹果树腐烂病 不同药剂 治愈率
下载PDF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和生长特性
7
作者 张蕾力 张明宇 +3 位作者 汪宇轩 彭旭嵘 周逸文 单宏英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31-36,共6页
随着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红中柱根腐病的危害程度逐渐加重,该病害病原菌种类多样,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土传病害,对草莓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23年3月,笔者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草莓种植基地发现大面积植株萎蔫枯死,根部横切后,主根截面木... 随着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红中柱根腐病的危害程度逐渐加重,该病害病原菌种类多样,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土传病害,对草莓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23年3月,笔者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草莓种植基地发现大面积植株萎蔫枯死,根部横切后,主根截面木质部呈红褐色腐烂状。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6株草莓病株的根组织分离出5株形态一致的菌株,菌落圆形、白色,背面呈暗粉红色,边缘为淡粉红色。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圆形。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株TN97接种草莓植株后,茎基部和根部出现相同的发病症状。通过提取致病菌株TN97的基因组DNA,扩增和测序rDNA-ITS和EF-1α基因,经NCBI的BLASTn比对分析表明,2个基因(PP257645和PP297566)与层出镰孢菌(Fusarium.proliferatum)的相似性均为100%,系统发育分析也与F.proliferatum聚于同一分支。致病菌株TN97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硝酸钾,最适生长温度是25℃,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8~10。综上,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天津地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为层出镰孢菌,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红中柱根腐病 层出镰孢菌 病原菌鉴定
下载PDF
坛紫菜叶状体的细菌性红烂病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严兴洪 黄林彬 +1 位作者 周晓 李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本实验对发生在福建省平墰岛自然海区的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上的红烂病进行了研究。患病叶状体上存在大小不等、肉眼可见的圆形或亚圆形病斑,镜检发现病斑内存在大量铁锈红色的死细胞和少量已解离的发绿或发白死细... 本实验对发生在福建省平墰岛自然海区的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上的红烂病进行了研究。患病叶状体上存在大小不等、肉眼可见的圆形或亚圆形病斑,镜检发现病斑内存在大量铁锈红色的死细胞和少量已解离的发绿或发白死细胞。将患病叶状体与健康坛紫菜叶状体共培养3d后,后者也出现了相同的红烂病,表明该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侵入引起的。从患病叶状体中分离到一种病原菌,能感染健康叶状体使其出现相同的病症。该病原菌具有分泌毒素和微弱的消化琼胶能力,经高压灭菌或煮沸后的病原菌液,其杀死紫菜细胞的能力比未处理的病原菌液增加了数倍,这说明该菌可能通过释放内毒素来杀死叶状体细胞。鉴于此病是由于病原菌侵入叶状体并释放内毒素杀死紫菜细胞,且死亡细胞呈铁锈红色,故将其命名为"坛紫菜细菌性红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叶状体 红烂病 病原菌 内毒素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红冠腐病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张静 杨江舟 +4 位作者 胡伟 任爽 杨雄 李华兴 朱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8-554,共7页
大豆红冠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其蔓延已经影响到大豆产业的正常发展。将腐熟的有机肥与3种生防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结合,制备成生物有机肥,并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上述生物有机肥对大豆红冠腐... 大豆红冠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其蔓延已经影响到大豆产业的正常发展。将腐熟的有机肥与3种生防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结合,制备成生物有机肥,并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上述生物有机肥对大豆红冠腐病的防效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降低红冠腐病的发生,在CPC处理的防效指定为0时,生物有机肥的两个处理防效分别达到84.74%和81.30%,远远高于普通有机肥处理的防效(24.24%)。在有效养分相同的情况下,BOF处理的大豆株高、鲜重、干重和主茎节数均高于OF处理,达到显著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促生效果。施用生物有机肥以后,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和普通有机肥的处理,表明生物有机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酶的活性,改善土壤质量和肥力状况,具有防病促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大豆红冠腐病 防病效果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甘蔗赤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艳琼 雷照鸣 +3 位作者 贺春萍 郑肖兰 李锐 吴伟怀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7-972,共6页
对采集的甘蔗赤腐病典型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进而对该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及基础生物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甘蔗赤腐病由Colletotrichum falcatum引起;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在燕麦片和Richards培养基生长最好;菌丝体生长最适... 对采集的甘蔗赤腐病典型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进而对该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及基础生物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甘蔗赤腐病由Colletotrichum falcatum引起;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在燕麦片和Richards培养基生长最好;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pH 6~8;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并不明显;该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本研究为甘蔗赤腐病的合理预测和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赤腐病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下载PDF
南疆棉区棉花立枯病菌和红腐病菌种间及种内菌株间的致病力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扬 吴琼 +4 位作者 刘梦丽 白剑宇 李进 雷斌 郭庆元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9-496,共8页
【目的】研究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是新疆棉区主要的两种苗期病害,获得强致力菌株,筛选针对两病的抗病品种及防病药剂。【方法】研究用分离自新疆天山以南各棉区的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和30个串珠镰刀菌分别对感病品种(冀棉11)进行人工接种... 【目的】研究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是新疆棉区主要的两种苗期病害,获得强致力菌株,筛选针对两病的抗病品种及防病药剂。【方法】研究用分离自新疆天山以南各棉区的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和30个串珠镰刀菌分别对感病品种(冀棉11)进行人工接种后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在两种病原菌间和种内的不同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8株,占总数的26.7%;30株串珠镰刀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6株,占总数的20%;两种病原菌之间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中,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南疆四地中,来源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强,来源于克孜勒苏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同一地区的同一病原的不同菌株间也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结论】新疆天山以南棉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地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间及种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以南棉区棉花病害 红腐病 立枯病 致病力测定
下载PDF
紫铜的搅拌摩擦焊工艺与接头性能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希靖 达朝炳 +1 位作者 李晶 张忠科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8,共4页
搅拌摩擦焊是一种新型固相塑性连接方法,它的出现为铜的焊接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对紫铜的搅拌摩擦焊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工艺试验,对其焊缝成形、接头组织形态及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紫铜时应选用搅拌... 搅拌摩擦焊是一种新型固相塑性连接方法,它的出现为铜的焊接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对紫铜的搅拌摩擦焊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工艺试验,对其焊缝成形、接头组织形态及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紫铜时应选用搅拌头旋转速度在400-700r/min,焊接速度为35-60mm/min;从显微组织角度,由于接头主要发生了动态再结晶,焊接接头没有热力影响区,而是三个区,即焊核区、热影响区、母材区.研究还发现用搅拌摩擦焊得到的铜接头出现了明显的软化现象,接头的机械性能比母材低,但比熔化焊得到的接头性能要高,其平均抗拉强度可达到母材的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W 紫铜 旋转速度 变形温度 变形率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坛紫菜赤腐病与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一萌 马家海 文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550,共5页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紫菜腐霉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发病过程为紫菜腐霉菌丝侵染坛紫菜细胞,被感染的坛紫菜细胞由红色转绿色、黄绿色,直至腐烂破碎、萎缩死亡,菌丝浸染坛紫菜5~7 d后,部分菌丝体上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肾脏状、双鞭毛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并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藏精器和藏卵器,进行有性生殖,并感染其他紫菜细胞。拟油壶菌感染引起的拟油壶菌病,发病过程为菌体侵入坛紫菜细胞内,成熟后形成孢子囊,致使坛紫菜细胞裂解,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并感染其他坛紫菜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干出时间、降低栽培密度、远离河口栽培以及采用冷藏网技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赤腐病以及拟油壶菌病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赤腐病 拟油壶菌病
下载PDF
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rDNA-ITS序列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军 张贺 +4 位作者 张欣 张辉强 蒲金基 漆艳香 谢艺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93-1397,共5页
为了更好地对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从海南省和云南省发病严重的胶园采集病害样本、分离得到12个灵芝属菌株,并对其rDNA-ITS序列绘制Ganoderma属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集得到的12个菌株中有11个鉴定为Ganoderma philippii、1个... 为了更好地对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从海南省和云南省发病严重的胶园采集病害样本、分离得到12个灵芝属菌株,并对其rDNA-ITS序列绘制Ganoderma属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集得到的12个菌株中有11个鉴定为Ganoderma philippii、1个鉴定为G.gibbos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红根病 GANODERMA philippii gibbosum
下载PDF
一种值得关注的大豆病害——大豆红冠腐病 被引量:7
15
作者 盖云鹏 潘汝谦 +1 位作者 关铭芳 徐大高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大豆红冠腐病是一种为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大豆叶片变黄萎蔫,植株枯萎,根系变黑腐烂,茎基部及根系表面产生大量红橙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其致病菌为寄生柱枝孢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有性阶段为冬... 大豆红冠腐病是一种为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大豆叶片变黄萎蔫,植株枯萎,根系变黑腐烂,茎基部及根系表面产生大量红橙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其致病菌为寄生柱枝孢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有性阶段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本文对大豆红冠腐病及其致病菌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红冠腐病 寄生柱枝孢菌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两种植物病原镰孢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胜利 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9-356,共8页
体外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两种棉花病原镰孢——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vasinfecturn和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培养时,两种镰孢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不同含孢量的... 体外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两种棉花病原镰孢——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vasinfecturn和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培养时,两种镰孢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不同含孢量的球孢白僵菌对两种镰孢的抑制效果不同,且抑制率与孢子浓度成显著的线性量效关系;在接种量为6×107孢子.mL-1时,对两种菌的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对红腐病菌的抑制率稍高。白僵菌代谢液对两种植物病原菌也表现出抑菌作用,并且抑制率与代谢液浓度呈显著的线性量效关系。综上述,球孢白僵菌对两种镰孢拮抗作用的机制主要涉及营养和空间竞争以及抗生作用,其中抗生作用对拮抗作用的贡献更大。对抗生性代谢液的初步分析发现,醇沉后的上清液冻干粉经4种有机溶剂浸提后,无明显的抑菌作用;而向培养基中添加球孢白僵菌多糖和蛋白粗提物均能显著抑制两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因此,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大分子的多糖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枯萎病 棉花红腐病 球孢白僵菌 拮抗 多糖 蛋白质
下载PDF
紫菜叶状体的红烂病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林彬 严兴洪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1,共6页
从福建省平潭岛野生坛紫菜群体中发现有患细菌性红烂病的叶状体,从患病的叶状体上分离得到病原细菌一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细菌域海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Cobetia属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 从福建省平潭岛野生坛紫菜群体中发现有患细菌性红烂病的叶状体,从患病的叶状体上分离得到病原细菌一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细菌域海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Cobetia属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rina)的相似度达100%。病原细菌经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后,将适量的菌液接种到不同种紫菜和坛紫菜不同品系的叶状体圆盘块上进行人工回复感染试验以确定其感染特性。结果发现该病原细菌能感染健康野生坛紫菜且出现的病症与海区患病坛紫菜相同,且该病原细菌对不同种紫菜(坛紫菜、条斑紫菜、未定名紫菜)的叶状体圆盘块和不同品系的坛紫菜(AN-2,YZ-6,JIU-7,ZS-1)叶状体圆盘块均能快速感染,所产生的病症与野生坛紫菜叶状体感染红烂病的症状相同:均出现了铁锈红色的死亡细胞,且同时含有少量被解离的单离细胞。上述结果说明分离到的病原细菌是坛紫菜红烂病的病原细菌,可以快速感染各种不同的紫菜叶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条斑紫菜 叶状体 病原菌 感染 红烂病
下载PDF
不同地区橡胶树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春萍 李锐 +5 位作者 梁艳琼 吴伟怀 黄兴 习金根 郑金龙 易克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2-529,共8页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玉米+橡胶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3~31℃,pH在3~1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多数菌株最佳pH为7~9,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酪氨酸、牛肉浸膏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色氨酸和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10 min。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药剂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其EC_(50)为0.0312μg/mL,其次为嘧菌酯、十三吗啉、咪鲜胺和腈菌唑,EC_(50)分别为0.5581、0.6759、1.3763和1.5603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红根病 橡胶灵芝菌 生物学特性 室内毒力
下载PDF
甘蔗赤腐病对甘蔗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许汉亮 林明江 +5 位作者 管楚雄 李继虎 安玉兴 龚恒亮 郑学文 贺帅 《甘蔗糖业》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为了了解粤西甘蔗赤腐病对甘蔗品质指标的影响,对来自不同蔗区的3个品种,按田间自然感染赤腐病的不同级别进行了检糖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赤腐病对甘蔗蔗糖分、纤维分、还原糖、重力纯度等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品种品质指标受... 为了了解粤西甘蔗赤腐病对甘蔗品质指标的影响,对来自不同蔗区的3个品种,按田间自然感染赤腐病的不同级别进行了检糖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赤腐病对甘蔗蔗糖分、纤维分、还原糖、重力纯度等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品种品质指标受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以ROC22受影响最大,且发病级别越高品质指标受影响越大。ROC22发病最高级与最低级之间的平均蔗糖分、蔗汁还原糖、重力纯度均达差异显著水平,各级别的纤维分之间差异不显著。发病的与对照比平均蔗糖分减少1.86%~16.46%,纤维分下降2.15%~18.72%,重力纯度下降0.31%~7.45%,还原糖上升3.12%~103.57%。研究指出,赤腐病的为害是造成近年来粤西蔗区蔗糖分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赤腐病 品质性状 蔗糖分 重力纯度 还原糖 纤维分
下载PDF
几种香辛料提取物对红提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吕明珠 于爽 朱恩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335-1343,共9页
目的比较大蒜、八角和肉桂提取物处理对红提葡萄在贮藏过程中的烂果率、呼吸强度、失重率及葡萄糖等主要的风味品质的影响,确定保鲜效果较好的提取物保鲜液。方法用0.1%、0.5%和1.0%3种浓度的大蒜、八角及肉桂保鲜液对红提葡萄进行处理... 目的比较大蒜、八角和肉桂提取物处理对红提葡萄在贮藏过程中的烂果率、呼吸强度、失重率及葡萄糖等主要的风味品质的影响,确定保鲜效果较好的提取物保鲜液。方法用0.1%、0.5%和1.0%3种浓度的大蒜、八角及肉桂保鲜液对红提葡萄进行处理,在温度为2℃、湿度分别为50%、70%和90%环境下贮藏,根据烂果率变化确定适于经提取物保鲜液处理后红提葡萄的贮藏条件及保鲜液浓度。在优化条件下,研究红提葡萄的贮藏品质的变化。结果通过比较对照组和处理组发现,经3种不同浓度的大蒜(A-0.1%、A-0.5%、A-1.0%)、八角(H-0.1%、H-0.5%、H-1.0%)和肉桂(N-0.1%、N-0.5%、N-1.0%)提取物保鲜液处理后,90%湿度条件下各组的烂果率较低,而1.0%浓度的3种提取物保鲜液能更好地降低红提葡萄的烂果率。其中,A-1.0%组红提的呼吸强度较低,风味品质含量保持较好。在贮藏63 d时,该组葡萄糖、可滴定酸、失重率和硬度分别为10.17 g/100 g、1.34 g/100 g、0.26%和1009 g,保持在较优水平。结论大蒜提取物保鲜液能有效地延长贮藏时间,对红提葡萄的保鲜效果优于八角和肉桂提取物保鲜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提葡萄 烂果率 呼吸强度 风味品质 贮藏保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