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sistence of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egraded alpine wetl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1
作者 DUAN Peng WEI Rongyi +7 位作者 WANG Fangping LI Yongxiao SONG Ci HU Bixia YANG Ping ZHOU Huakun YAO Buqing ZHAO Zhizh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358-1371,共14页
In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wetlands,fertilization can improve the vegetation-soil-microorganisms complex,thereby affecting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However,it is currently unclear whether these effects are susta... In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wetlands,fertilization can improve the vegetation-soil-microorganisms complex,thereby affecting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However,it is currently unclear whether these effects are sustainable.This study employed Biolog-Eco survey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degraded alpine wetlands of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t 3 and 15 month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phosphorus,and organic mixed fertilizer.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The addi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organic compos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degraded wetlands.Three months after fertilization,nitrogen addition increases soil organic carbon in both lightly and severely degraded wetlands,whereas after 15 months,organic compost enhanc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level in severely degraded wetland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fertilization decreases the soil pH an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levels through variations in th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vegetation.Three months after fertilization,nitrogen fertilizer showed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However,organic mixed fertilizer indirectly reduced soil organic carbon by increasing biomass and decreasing soil moisture.After 15 months,none of the fertilizer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level.In summary,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addi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lacks sustainability in positively influencing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ed alpine wetlands FERTILIZER soil organic carbon Temporal variation Vegetation aboveground biomass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2002–2011 based on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AMSR-E) data 被引量:5
2
作者 WANG Rui ZHU Qingke +1 位作者 MA Hao AI N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850-864,共15页
Detecting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high-altitude cold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but such studies are rare.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 Detecting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high-altitude cold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but such studies are rare.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SRYR) during the period 2002–2011 based on data from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AMSR-E). Moreover, the trends of onset dates and durations of th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under different stages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sholds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of the freeze-thaw algorithm for the SRYR were 257.59 and 261.28 K, respectively. At the spatial scale, the daily frozen surface(DFS) area and the daily surface freeze-thaw cycle surface(DFTS) area decreased by 0.08% and 0.25%, respectively, and the daily thawed surface(DTS) area increased by 0.36%. At the temporal scale, the dates of the onset of thawing and complete thawing advanced by 3.10(±1.4) and 2.46(±1.4) days, respectively; and the dates of the onset of freezing and complete freezing were delayed by 0.9(±1.4) and 1.6(±1.1) days,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thawing increased by 0.72(±0.21) day/a and the duration of freezing decreased by 0.52(±0.26) day/a. In conclusion, increases in the annual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winter air temperature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advanced thawing and delayed freezing and for the in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thawing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freezing in the SR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 air temperature near-surfac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soil moisture simula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take Maqu as an example
3
作者 DongYu Jia Jun Wen +1 位作者 Xin Wang ZuoLiang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5期360-370,共11页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soil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soil water transport.In this paper,data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soil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soil water transport.In this paper,data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rue unsaturated hydrology values.Furthermore,in combination with observed,mode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data,an improve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carried out in CLM4.5 at a single point in the summer.The main results show that:(1)After improving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CLM4.5 through a parameterization modification,it is found that shallow layer soil moisture increases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value;and(2)The numerical values of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in the model are obviously larger than experimental values.By substituting the BrooksCorey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into the Mualem model,the value of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s modified;(3)By using the modified value,it is found that the attenuating magnitude of simulated soil moisture caused by each rainfall event is reduced.The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shallow layers(5,10 and 20 cm)could be better displa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oil moistur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observation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外源物对黄河故道地区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邵文奇 董青君 +6 位作者 李传哲 纪力 董玉兵 钟平 孙春梅 陈川 章安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5-1721,共7页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等不同外源物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外源物的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N处理在增施187.5 kg/hm2的氮量水平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与不施用外源物处理(CK)相比,MB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作物产量也显著提高。MBS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加秸秆还田效应,与CK处理相比,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5%~10.3%,总氮增加18.3%~33.8%,速效磷增加11.3%~25.5%,速效钾增加52.6%~99.6%;较其他5种配施外源物处理相比,MBS处理使玉米增产3.0%~32.0%,大豆增产0.5%~30.2%,小麦增产5.4%~14.3%,增产效果明显。【结论】所有处理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外源物 黄河故道地区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黄河源区土壤湿度降尺度研究
5
作者 章雨晨 付晓雷 +2 位作者 丁永建 蒋晓蕾 钟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土壤湿度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影响大气和地表水分交换。为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湿度数据,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基于9 km空间分辨率的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遥感地表土壤湿度(SSM)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地表... 土壤湿度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影响大气和地表水分交换。为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湿度数据,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基于9 km空间分辨率的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遥感地表土壤湿度(SSM)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高程、土壤质地数据建立降尺度模型,获取黄河源区1 k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土壤湿度,分析不同时期(冻期、融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及降尺度模型的效果,探讨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站点观测资料,SMAP SSM在冻期高估了地表土壤湿度,在非冻期对土壤湿度高位数表现为低估。(2)降尺度后的土壤湿度数据(1 km×1 km)在精度上高于SMAP SSM。(3)在冻期,对划分冻融期的土壤湿度数据应用降尺度模型效果优于不划分冻融期的降尺度效果;而在非冻期,不划分冻融期应用降尺度模型效果更佳。(4)从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上看,SMAP SSM与降尺度结果具有一致性,土壤湿度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源区水资源分布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壤湿度 降尺度 随机森林 SMAP SSM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6
作者 张维福 张呈春 +1 位作者 马思怡 展秀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6,116,共11页
[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 [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结果](1)各样地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4—5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6—8月为土壤水分消耗期,9—11月为土壤水分平稳期;(2)不同月份0—10 cm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4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3)0—20 cm为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为土壤水分次活跃层,40—150 cm为土壤水分稳定层;(4)各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流动沙丘>防护林(旱柳+新疆杨+樟子松林)>固定沙丘(花棒林)>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半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5)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丘顶。[结论]宁夏河东沙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分层特征明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除了受到降雨量、植被种类、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动态变化特征 固定沙丘 宁夏河东沙地
下载PDF
基于目标输沙量的黄河中游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7
作者 高海东 马玲玲 易琦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29,共6页
针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域,根据地貌、气候和地形差异,将其划分为20个基本水土保持单元。基于基本水土保持单元,设计了18种不同梯田强度、林地范围和植被覆盖度组合的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情景,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河潼... 针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域,根据地貌、气候和地形差异,将其划分为20个基本水土保持单元。基于基本水土保持单元,设计了18种不同梯田强度、林地范围和植被覆盖度组合的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情景,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河潼区域不同情景的坡面土壤侵蚀模数。提出了参考淤地坝系的确定方法,计算了潼关水文站在1亿t、3亿t和5亿t输沙量目标的河潼区域参考淤地坝系数量,确定了3种输沙量目标的河潼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情景。基于植被恢复潜力、梯田需求、淤地坝建设潜力和输沙量现状,提出了河潼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区域 基本水土保持单元 水土保持措施 优化布局
下载PDF
黄河源区六种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程 胡夏嵩 +8 位作者 刘昌义 李希来 付江涛 卢海静 赵吉美 邢光延 何伟鹏 杨馥铖 李国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7-165,共9页
为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本研究选取青海河南县高寒草地6种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拉拔、单根拉伸、根-土复合体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6种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探讨植物根径、根数、根长和土体密度、含水率、紧实... 为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本研究选取青海河南县高寒草地6种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拉拔、单根拉伸、根-土复合体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6种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探讨植物根径、根数、根长和土体密度、含水率、紧实度、含根量及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等9种因素对植物根系抗拔力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6种草本根系抗拔力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 K.)最大(46.50 N),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 C.B.Clarke.)次之(37.50 N),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最小(16.45 N);根系抗拔力与根径、根数、根长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为0.881,0.727,0.969,与土体密度、紧实度、含根量、根-土复合体黏聚力间呈正相关,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力学机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为有效防治区内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地表浅层灾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地 抗拔力 植物根系 根-土复合体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基本特征及其风蚀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童生春 李国荣 +5 位作者 李进芳 翟辉 朱海丽 刘亚斌 陈文婷 胡夏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7,共8页
[目的]阐明高寒草甸不同类型退化秃斑地的土壤基本特征及其风蚀规律,揭示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土壤风蚀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进而为黄河源区生态植被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河源7种草甸退化秃斑地及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 [目的]阐明高寒草甸不同类型退化秃斑地的土壤基本特征及其风蚀规律,揭示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土壤风蚀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进而为黄河源区生态植被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河源7种草甸退化秃斑地及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原位试验,对不同秃斑地土壤物理力学特征、土壤风蚀规律的差异性及土壤风蚀量与可蚀性因子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1)不同退化秃斑地土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指标差异较显著,7种秃斑地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密度、紧实度和黏聚力分别是高原鼢鼠鼠丘的1.3倍、2.6倍、14.2倍和5.0倍,秃斑地中风毛菊的恢复生长对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最强,香薷草和臭蒿相对较弱。(2)风蚀60 min后高原鼢鼠鼠丘土壤的总流失量是退化秃斑地的1.3~4.4倍;风蚀量的增加幅度随风蚀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风蚀作用的前5~10 min是土壤风蚀的敏感期;不同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量与植被恢复类型有关,且与土壤物理力学指标值之间呈反比例关系。(3)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紧实度之间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土壤黏聚力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土壤风蚀量与覆盖度、含水率、紧实度和黏聚力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密度和土壤平均粒径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的退化秃斑地均可通过提升土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从而对土壤风蚀产生抑制效应,其中风毛菊抑制效果最佳、香薷草和臭蒿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甸 退化秃斑地 土壤基本特征 土壤风蚀
下载PDF
黄河源区不同禁牧年限对垂穗披碱草单根及其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伟鹏 胡夏嵩 +6 位作者 刘昌义 李璇 李希来 付江涛 卢海静 杨馥铖 李国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为研究黄河源区不同禁牧年限高寒草地植物根系力学特性及根系增强土体抗剪强度贡献特征,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河南县地区未禁牧、1 a禁牧、4 a禁牧、10 a禁牧4种工况下的高寒草地植物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取样及室内单根拉伸... 为研究黄河源区不同禁牧年限高寒草地植物根系力学特性及根系增强土体抗剪强度贡献特征,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河南县地区未禁牧、1 a禁牧、4 a禁牧、10 a禁牧4种工况下的高寒草地植物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取样及室内单根拉伸试验和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垂穗披碱草在不同禁牧年限下,单根抗拉力和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 a短期禁牧增加了垂穗披碱草生长量指标,而10 a长期禁牧其生长量指标则呈降低的变化特征。随着禁牧年限增加,垂穗披碱草单根抗拉力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1和4 a禁牧单根抗拉力较未禁牧增幅分别为15.9%、14.8%;垂穗披碱草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均呈降低趋势,其中10 a禁牧垂穗披碱草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相对于未禁牧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57.3%、63.5%。进一步研究表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与根径、土体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黏聚力c值随含根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高寒地区开展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不同禁牧年限 垂穗披碱草 单根抗拉强度 根-土复合体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基于CSLE模型的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伟涛 胡夏嵩 +5 位作者 刘昌义 付江涛 邢光延 赵吉美 何伟鹏 杨馥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3,共13页
[目的]研究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2017—2021年土壤侵蚀特征,揭示区内植被在防治土壤侵蚀中的贡献,进而为黄河上游流域开展植被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保护的合理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 [目的]研究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2017—2021年土壤侵蚀特征,揭示区内植被在防治土壤侵蚀中的贡献,进而为黄河上游流域开展植被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保护的合理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基于CSLE模型分别以空间插值法和地图代数法,探讨了区内土壤侵蚀、各年份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以及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内植被有效防治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减蚀作用。[结果]区内2017—2021年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作用为主,5个不同年份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1.329,55.518,23.394,21.490,21.650 t/(km^(2)·a)。[结论]2017—2021年区内发生中度和强度侵蚀区域主要集中在极低植被覆盖度区,其中微度侵蚀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普遍较高,结果表明区内植被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土壤侵蚀 地图代数 空间插值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黄河源区曲流河岸土体抗剪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国松 朱海丽 +2 位作者 张玉 刘亚斌 李国荣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37-1643,共7页
河岸带土体的抗剪性能直接影响河岸稳定性,冻融作用对高寒草甸土体的结构和抗剪力学特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黄河源区河岸的崩退频率和横向迁移。为探究冻融作用下,黄河源区曲流河岸带含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机制,通过室... 河岸带土体的抗剪性能直接影响河岸稳定性,冻融作用对高寒草甸土体的结构和抗剪力学特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黄河源区河岸的崩退频率和横向迁移。为探究冻融作用下,黄河源区曲流河岸带含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机制,通过室内重塑土冻融直剪试验,开展不同含根量和冻融循环次数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根系能显著增强土体黏聚力,且随根系含量增加,黏聚力增幅可达2.7%~77.9%;内摩擦角随含根量变化不明显;(2)冻融循环具有削弱土体黏聚力的作用,尤其冻融循环初期。3次冻融循环条件下,黏聚力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达19.0%;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其变化基本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则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呈现略微增大的趋势;冻融作用对含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较素土小,在同等冻融次数条件下,含根试样黏聚力降低幅度较素土试样小。(3)草甸植物根系能够在一定程度阻隔土体温差变化,减缓土体黏聚力下降幅度,且随含根量增加而增强,含根量达到11%时,其对土体黏聚力的削弱作用较素土小4.2%~27.7%。因此,黄河源区河岸带应加强保护滨河草甸植被,最大限度发挥根系增强河岸稳定性作用,保护河流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冻融循环作用 根-土复合体 黏聚力 滨河高寒草甸
下载PDF
咸淡水交替滴灌对滨海盐渍土水盐动态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茜 董世德 +4 位作者 崔光旭 马倩 李涵博 苏圣甲 王光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25,共8页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两季作物咸、淡水交替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应的咸(咸水矿化度4 g/L左...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两季作物咸、淡水交替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应的咸(咸水矿化度4 g/L左右)、淡(淡水矿化度1 g/L左右)水灌溉频率比分别为1:3(T2处理)、1:1(T3处理)、3:1(T4处理),此外,设置仅灌淡水(T1处理)和仅灌咸水(T5处理)作为对照。通过测定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EC值、作物生物量和产量,探究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盐运移和玉米产量影响。【结果】(1)在非雨季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灌溉控制,随着咸水灌溉频率的增加,土壤盐分显著增加;雨季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影响,各处理土壤盐分逐渐降低。整体来看,0~20cm土层周年盐分维持平衡;从毛叶苕子返青期到玉米成熟期,T1—T4处理20~60cm土层盐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6.14%、11.61%、13.17%、6.43%,而T5处理则增加21.26%。(2)毛叶苕子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随咸水灌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T2—T4处理与T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T5处理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5.54%和19.69%。(3)玉米产量随微咸水灌溉频率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T5处理,但与T1、T3、T4处理差异不显著。T3、T4、T5处理籽粒产量较T1处理分别降低了4.33%、4.58%、7.87%。【结论】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比为3:1(T4处理)可减少淡水灌溉量,维持土壤周年盐分平衡,稳定苕子生物量和玉米产量,可作为黄河三角洲盐渍农田最佳咸淡水交替灌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咸淡水交替灌溉 黄河三角洲 土壤盐分 玉米
下载PDF
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晨 王兵 +1 位作者 王寒冰 窦文骏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3期94-102,共9页
【目的】查明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及时了解并保护土壤质量安全。【方法】利用内美罗综合指数法、潜在危害指数法等对研究区As、Hg、Cr、Pb、Ni、Cu、Zn、Cd共8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污染级... 【目的】查明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及时了解并保护土壤质量安全。【方法】利用内美罗综合指数法、潜在危害指数法等对研究区As、Hg、Cr、Pb、Ni、Cu、Zn、Cd共8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污染级别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的排序为Zn>Cr>Ni>Cu>Pb>As>Cd>Hg,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7.68、63.73、30.05、21.11、20.50、10.53、0.14和0.02 mg/kg。其中,As、Ni、Zn、Cd 4种元素实测均值高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Cr、Pb、Cu 3种元素实测平均值低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Hg元素实测均值接近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结论】研究区内不同土地类型的综合污染风险较低,采集的土壤样均为安全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内美罗综合指数法 潜在危害指数法 黄河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红黄壤区土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利民 卜晓莉 +3 位作者 林新坚 黄东风 邱孝煊 罗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96-100,105,共6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了红黄壤区土壤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综述了红黄壤区土壤的改良利用技术。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壤资源监测系统,发挥综合改良利用技术的作用和加强菌肥、缓控释肥料的研发。
关键词 红黄壤区 改良措施 利用技术
下载PDF
南方红黄壤不同类型区旱地水热资源差异及种植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金平 曹凑贵 张卫健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6-308,共3页
针对南方红黄壤地区旱地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县(市)为单位,对水热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分区。在分析了各区水热分布特征及其耦合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种植对策。
关键词 南方红黄壤 早地 水热资源 模糊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6
17
作者 刘艳丽 李成亮 +2 位作者 高明秀 张民 赵庚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183-5190,共8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度是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23)、速效氮含量(r=0.7558)和有效磷含量(r=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毛管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产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44
18
作者 黄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6年第4期340-346,共7页
以30a的气象资料和8种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原理分析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长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春播作物全生育期温、光、降水适应性隶属度分别呈低、高、低,低、一般、高,高、一般、低... 以30a的气象资料和8种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原理分析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长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春播作物全生育期温、光、降水适应性隶属度分别呈低、高、低,低、一般、高,高、一般、低的形式;夏播作物分别呈低、高、低,高、一般、低,低、低、低的形式;秋播作物分别呈一般、高、低、高,高、低、低,低、较高、一般的形式。提出了优化管理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黄壤地区 作物 气候生态 中国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中亚热带黄壤坡地土壤微量元素效应 被引量:35
19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2 位作者 彭镇华 范少辉 周金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5-740,共6页
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研究了中亚热带黄壤坡地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20cm土层荒草灌丛的B、Mn含量、油桐人工林Mo、Cu含量、杜仲人工林Zn含量和毛竹-杉木混... 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研究了中亚热带黄壤坡地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20cm土层荒草灌丛的B、Mn含量、油桐人工林Mo、Cu含量、杜仲人工林Zn含量和毛竹-杉木混交林Fe含量最高;20-40cm土层润楠次生林B、Fe、Mn含量、荒草灌丛模式Mo含量、油桐人工林Zn含量和杜仲人工林Cu含量最高;毛竹-杉木混交林B、Mo、Cu、Mn含量在各层土壤均最低.各元素有效性指数以Mn最高,Cu最低,排序为Mn〉Zn〉Fe〉Mo〉B〉Cu;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以荒草灌丛模式最高(12.28),毛竹-杉木混交林最低(2.95),排序为Ⅶ〉Ⅴ〉Ⅲ〉Ⅳ〉Ⅰ〉Ⅱ〉Ⅵ.土壤有机质含量与B、Zn有效态含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二次多项式亦可较好地描述有机质与有效态Mn之间的关系,而有机质与Mo、Fe、Cu之间曲线回归关系不显著.土壤pH值与土壤Zn、Cu呈显著正相关,与Mn、Mo也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与B相关性较低,与Fe为弱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量元素 植被恢复模式 黄壤坡地 中亚热带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土壤碳氮沿海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6
20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3 位作者 曹广民 王启兰 丁路明 施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1-449,共9页
以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土壤特征等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出“V”字形变化规律,即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在... 以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土壤特征等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出“V”字形变化规律,即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在海拔最高处(5120m)和最低处(4176m)比较高,而在中间海拔梯度较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极显著相关(r=0.905)且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含量高于高山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含水量,偏相关系数为0.9465,0.9059(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植被盖度和草地牛产力存在正相关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土壤pH值和全盐量存在负相关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草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